第709章 致仕迴鄉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09章 致仕迴鄉
越國公府傳出徐華大婚消息的時候,大家都很驚訝。
這個鄭彤究竟是哪個大家閨秀,也沒聽說有哪個姓鄭的朝中大臣和越國公走得近啊!
徐華非越國公嫡子,但長子身份,加之年紀輕輕已經坐到了正三品京衛指揮使的位置上。
從徐聞的發展勢頭來看,日後封侯指日可待。
這樣一個青年才俊,怎麽找的妻子,是大家都不認識的?
徐華的大婚隆重卻又低調。
隆重,是指皇室親自下場,給了可觀的賞賜。
而鄭彤入門也是做足了禮數,明媒正娶將人迎進門。
低調,是指基本沒有請多少人,隻是和越國公親近的幾位才有份參與。
其中就包括了天子,太子,皇太孫,漢王等人也送了賀禮。
普通的官員,根本就沒得到消息。
這種低調也讓其他人心生羨慕,他們也想要這種低調。
婚後越國公府也沒有對鄭彤的身份藏著掖著,隨便一查就知道,就是普通軍戶家出身。
而且父母雙亡,無依無靠。
這就更讓朝中眾臣,乃至吃瓜群眾嘩然了。
他們想不明白,堂堂國公府,怎麽會選上這麽一個媳婦。
外界的這些風言風語完全影響不到徐華夫妻。
如今他們二人相濡以沫已然八年,膝下育有一子。
彼此之間的相處,卻和剛結婚沒什麽區別,如膠似漆。
感情好到徐聞都有些嫉妒,也感歎自己兒子好福氣,能夠娶到一個這麽貼心的老婆。
妻子的話,也安撫了徐華。
其實他如何不明白,自己父子三人,總要有人出現在明麵上,讓人知道他們越國公府,徐家,公忠體國,忠誠於天子,服務於天下。
上次父親隻是稱病不出,就已經謠言四起。
如果自己也調離京師中樞,那流言蜚語不斷鋪天蓋地。
徐華雖然相信以自己二弟徐謙的實力,能夠穩住場麵。
可這個擔子也不能讓徐謙一個人來扛啊,那自己就太過自私了。
入夜。
徐謙找上門來,跟著的小廝還帶了一桌酒菜,想和自己大哥好好談一談。
兩人在東宮之時,便是同事,文武兩道,共同輔佐太子。
但今日不同往日,眼見父親想要隱退,輪到他們兄弟倆站在台麵上。
一個是京營總兵,一個是內閣大學士、吏部郎中,地位和承擔的責任,都和以前完全不同。
(這個時候的內閣大學士,權力並不大,相當於皇帝秘書)
哪怕是徐謙,心裏也有些沒底,在家中想了半天,幹脆來找徐華。
兩兄弟合計一下,今後這朝堂之上,該是如何走勢,自己二人該如何應對。
這兩人的秉燭夜談,徐聞清清楚楚,但他完全沒有參與進去的意思,=,
兩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已經在宦海沉浮差不多十年的老油條,還需要自己支招,那自己這些年的教導,都不是白費了?
而且徐聞看似退了,可留給徐華和徐謙的,可都是滿手天和牌。
不管是天子還是太子,都對他們信賴有加,國庫和國公府財政都很寬裕。
朝中還有英國公張輔,楊士奇這等強援。
在暗處,暗衛也能為他們提供情報和服務。
這種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兵有兵的情況下,還能玩砸,徐聞隻能逐出家門算了。
徐家不養廢物!
而且哪怕是逐出家門,他們如果願意出海,也能在南陽優哉遊哉,四海商會就是徐聞準備的最後退路。
徐聞現在就是陪在安成公主朱月蓉身邊。
自從永樂皇帝死後,她的情緒一直不太好。
在外人麵前,還能保持住。
可隻要一到徐聞身邊,她就不再掩飾自己,靜靜和徐聞說著自己和父親之間的往事。
那些屬於父女之間的甜蜜迴憶,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麵。
國公爺對於外麵的應酬能躲著,皇帝也可以不鳥。
可家中老妻還是安撫的,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今天等朱月蓉傾訴完以後,徐聞突然說道:“這個兵部尚書我再幹上一段時間,等他們找到合適繼任者後,就出門散散心吧,讓你心情好點,你看如何?”
對於丈夫的心意,朱月蓉是知道一些的,聽到這句話時候也不奇怪,而是問道:“雖然有華兒和謙兒在朝堂之上,但大哥會讓你走嗎?”
徐聞笑道:“我就說陪他妹妹出去到處走走,放鬆下心情,作為他的妹夫,不可能這點特權都不給我吧?”
聽他開玩笑,朱月蓉的心情也稍微好了一點。
她當然不會認為徐聞隻是單純地出去走走。
夫妻多年,丈夫在朝堂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的放矢,有意義和目標的。
結合當前形勢,安成公主也清楚怎麽迴事,於是說道:“那我們去山東?”
摟住朱月蓉,徐聞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果然你我夫妻心意相通啊,我還沒說,你就要知道去哪了。”
朱月蓉嗔怪道:“這有什麽難猜的,就二哥那個豬腦子,沒人盯著,指不定要闖出天大的禍事來。”
“夫君去的話,給他提個醒,讓他安分一點,不要有什麽其他的心思,也算是幫他,讓他能活得久一點。”
自己親哥哥,朱月蓉哪能不清楚,點評起來也格外辛辣。
“那好,明日我便上疏,辭官歸鄉,迴山東去。”
徐聞笑了笑。
他行事一向雷厲風行。
第二天,辭官的奏章便到了新皇的龍案上。
洪熙帝朱高熾看了後,久久無言。
越國公徐聞拒絕封王,又辭官歸鄉,位極人臣卻忽然隱退。
或許外人想不明白。
但朱高熾卻是清楚。
越國公這是以身入局,保天下太平!
如此品質,讓朱高熾更加敬佩。
最終,他準許了徐聞的辭官奏請。
此事再度引起巨大熱議。
有人懷疑是皇帝和越國公生出嫌隙。
更多的是猜測是自古以來的皇權和相權之爭。
雖然太祖高皇帝廢丞相製度,但大臣之中權力最大者,仍被私下當成“相”。
徐聞,位極人臣,便是大明的隱相。
表麵上越國公拒絕封王,其實是爭奪朝堂話語權,然而君臣二人鬧翻了。
這是不少人的猜測。
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誰能抵擋得住權力的誘惑,在巔峰時期忽然退隱。
越國公府傳出徐華大婚消息的時候,大家都很驚訝。
這個鄭彤究竟是哪個大家閨秀,也沒聽說有哪個姓鄭的朝中大臣和越國公走得近啊!
徐華非越國公嫡子,但長子身份,加之年紀輕輕已經坐到了正三品京衛指揮使的位置上。
從徐聞的發展勢頭來看,日後封侯指日可待。
這樣一個青年才俊,怎麽找的妻子,是大家都不認識的?
徐華的大婚隆重卻又低調。
隆重,是指皇室親自下場,給了可觀的賞賜。
而鄭彤入門也是做足了禮數,明媒正娶將人迎進門。
低調,是指基本沒有請多少人,隻是和越國公親近的幾位才有份參與。
其中就包括了天子,太子,皇太孫,漢王等人也送了賀禮。
普通的官員,根本就沒得到消息。
這種低調也讓其他人心生羨慕,他們也想要這種低調。
婚後越國公府也沒有對鄭彤的身份藏著掖著,隨便一查就知道,就是普通軍戶家出身。
而且父母雙亡,無依無靠。
這就更讓朝中眾臣,乃至吃瓜群眾嘩然了。
他們想不明白,堂堂國公府,怎麽會選上這麽一個媳婦。
外界的這些風言風語完全影響不到徐華夫妻。
如今他們二人相濡以沫已然八年,膝下育有一子。
彼此之間的相處,卻和剛結婚沒什麽區別,如膠似漆。
感情好到徐聞都有些嫉妒,也感歎自己兒子好福氣,能夠娶到一個這麽貼心的老婆。
妻子的話,也安撫了徐華。
其實他如何不明白,自己父子三人,總要有人出現在明麵上,讓人知道他們越國公府,徐家,公忠體國,忠誠於天子,服務於天下。
上次父親隻是稱病不出,就已經謠言四起。
如果自己也調離京師中樞,那流言蜚語不斷鋪天蓋地。
徐華雖然相信以自己二弟徐謙的實力,能夠穩住場麵。
可這個擔子也不能讓徐謙一個人來扛啊,那自己就太過自私了。
入夜。
徐謙找上門來,跟著的小廝還帶了一桌酒菜,想和自己大哥好好談一談。
兩人在東宮之時,便是同事,文武兩道,共同輔佐太子。
但今日不同往日,眼見父親想要隱退,輪到他們兄弟倆站在台麵上。
一個是京營總兵,一個是內閣大學士、吏部郎中,地位和承擔的責任,都和以前完全不同。
(這個時候的內閣大學士,權力並不大,相當於皇帝秘書)
哪怕是徐謙,心裏也有些沒底,在家中想了半天,幹脆來找徐華。
兩兄弟合計一下,今後這朝堂之上,該是如何走勢,自己二人該如何應對。
這兩人的秉燭夜談,徐聞清清楚楚,但他完全沒有參與進去的意思,=,
兩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已經在宦海沉浮差不多十年的老油條,還需要自己支招,那自己這些年的教導,都不是白費了?
而且徐聞看似退了,可留給徐華和徐謙的,可都是滿手天和牌。
不管是天子還是太子,都對他們信賴有加,國庫和國公府財政都很寬裕。
朝中還有英國公張輔,楊士奇這等強援。
在暗處,暗衛也能為他們提供情報和服務。
這種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兵有兵的情況下,還能玩砸,徐聞隻能逐出家門算了。
徐家不養廢物!
而且哪怕是逐出家門,他們如果願意出海,也能在南陽優哉遊哉,四海商會就是徐聞準備的最後退路。
徐聞現在就是陪在安成公主朱月蓉身邊。
自從永樂皇帝死後,她的情緒一直不太好。
在外人麵前,還能保持住。
可隻要一到徐聞身邊,她就不再掩飾自己,靜靜和徐聞說著自己和父親之間的往事。
那些屬於父女之間的甜蜜迴憶,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麵。
國公爺對於外麵的應酬能躲著,皇帝也可以不鳥。
可家中老妻還是安撫的,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今天等朱月蓉傾訴完以後,徐聞突然說道:“這個兵部尚書我再幹上一段時間,等他們找到合適繼任者後,就出門散散心吧,讓你心情好點,你看如何?”
對於丈夫的心意,朱月蓉是知道一些的,聽到這句話時候也不奇怪,而是問道:“雖然有華兒和謙兒在朝堂之上,但大哥會讓你走嗎?”
徐聞笑道:“我就說陪他妹妹出去到處走走,放鬆下心情,作為他的妹夫,不可能這點特權都不給我吧?”
聽他開玩笑,朱月蓉的心情也稍微好了一點。
她當然不會認為徐聞隻是單純地出去走走。
夫妻多年,丈夫在朝堂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的放矢,有意義和目標的。
結合當前形勢,安成公主也清楚怎麽迴事,於是說道:“那我們去山東?”
摟住朱月蓉,徐聞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果然你我夫妻心意相通啊,我還沒說,你就要知道去哪了。”
朱月蓉嗔怪道:“這有什麽難猜的,就二哥那個豬腦子,沒人盯著,指不定要闖出天大的禍事來。”
“夫君去的話,給他提個醒,讓他安分一點,不要有什麽其他的心思,也算是幫他,讓他能活得久一點。”
自己親哥哥,朱月蓉哪能不清楚,點評起來也格外辛辣。
“那好,明日我便上疏,辭官歸鄉,迴山東去。”
徐聞笑了笑。
他行事一向雷厲風行。
第二天,辭官的奏章便到了新皇的龍案上。
洪熙帝朱高熾看了後,久久無言。
越國公徐聞拒絕封王,又辭官歸鄉,位極人臣卻忽然隱退。
或許外人想不明白。
但朱高熾卻是清楚。
越國公這是以身入局,保天下太平!
如此品質,讓朱高熾更加敬佩。
最終,他準許了徐聞的辭官奏請。
此事再度引起巨大熱議。
有人懷疑是皇帝和越國公生出嫌隙。
更多的是猜測是自古以來的皇權和相權之爭。
雖然太祖高皇帝廢丞相製度,但大臣之中權力最大者,仍被私下當成“相”。
徐聞,位極人臣,便是大明的隱相。
表麵上越國公拒絕封王,其實是爭奪朝堂話語權,然而君臣二人鬧翻了。
這是不少人的猜測。
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誰能抵擋得住權力的誘惑,在巔峰時期忽然退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