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揚威四海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謙補充道:“不知道是哪個小國的使臣,拿著當年洪武年間的冊封找過來了,說我們攻擊他的國家。”
後麵還加上了自己的意見。
“不管是我,還是朝中諸臣都不信,這麽多年來鄭和的船隊一直在下南洋,每次都會帶迴來一堆小國的朝貢使者。”
“為啥他們那時候不來,現在都洪熙年了,這時候拿著洪武的詔書出來,絕對騙人的!”
徐聞聽著好笑。
這個事情他也聽說了。
無非就是小國已經因為謀朝篡位,短短幾十年間,換了幾個國王。
這麽多年打下來,窮得叮當都不響。
因為鐵都沒了,看到肥的流油四海商會,難免會有想法。
結果剛剛動手,他們那些做工簡陋的小型槳帆船,被四海商會追著幹,直接被撞沉了一堆。
就這商船還不解恨,炮轟了對方海邊的王宮。
甚至水手上岸洗劫了一番才離開。
炮彈火藥錢總要賺迴來啊,四海商會的宗旨,絕不空手而迴。
小國國王人財兩空,這才想起皇宮內好像有個大明帝國以前留下的東西。
翻出來後,如獲至寶地找略通漢字的人翻譯。
得知自己曾是大明藩屬國後,聯想起以前大明的種種傳說,馬上派人上京告狀。
很可惜,如果這世間沒有徐聞,他還真有可能。
畢竟是先皇所冊封的藩屬國,大家還是要講究一下程序正義的。
可現在完全不同,在徐聞潛移默化下,大家都了解這些猴子是群什麽東西。
鴻臚寺耐著性子聽對方說了兩句後,就忍不住,將他們轟出去了。
這麽久不朝貢,搶了大明的東西後再來哭訴,真當大明傻的?
鴻臚寺馬上製定新的朝貢製度,根據藩屬國大小,以後分為三年一貢,五年一貢,十年一貢。
不能隨隨便便的就往大明跑,要講究體統!
最慘的是,這些就連武裝商船都打不過,還被反殺小國,連鄭和都用不上。
也就是夠不著被大明稱為蕞爾小國,就和路邊隨手被蹍死的一隻螞蟻差不多。
就連徐華剛那個發言,也隻是當個笑話來說給大家聽的。
“行了,你就別纏著唐伯了,不是答應你,讓你去鄭和那裏學習一下,等經驗充足以後,才能進行下一步,要不然你母親也不允許啊。”
提到朱月蓉,對徐明是絕殺,他也隻能低頭不語。
聊完閑話,唐達才開始正式匯報。
“每年的財務報表你應該都看過了,現在整個南洋航路基本在我們的控製下,對高麗和日本的航路也很成熟,目前單論貿易,增長勢頭已經前些年那麽猛了。”
“我在考慮根據你以前的定策,是不是四海商會要開始慢慢轉變方向。”
徐聞很高興,唐達能夠有這種憂患意識。
其實從數據上來看,每年貿易上還是能賺取海量利潤,足夠滿足大明帝國目前的很多額外開支。
也同時讓徐聞的隱形身家,絕對是大明第一人。
哪怕是對上皇室,也敢拚一下。
但這些都不是徐聞和唐達所追求。
被徐聞教育久了,唐達都知道,錢如果不花出去,那躺在賬上就是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銀。
隻有真正運轉起來,帶動更多的產業和人群,那才是財富!
所以他才會居安思危,提出要改變。
“先說說你的想法。”
出於一個上位者的考慮,徐聞決定還是聽聽唐達怎麽想的,最後再查漏補缺。
“按照你原來的計劃,我覺得應該加大對南洋地區的移民以及深耕,目前我們在南洋的據點,大多為貿易據點,並沒有深入,隻是用作倉儲碼頭和貿易場所。”
“隻有加大對當地的投入,讓它們和大明的相關產業形成互補,才能給四海商會更好的發展。”
這的確是徐聞曾經說過的,也是他最初的構想。
當四海商會肅清南洋,獨霸南洋貿易後,就已經向後世的東印度公司學習。
雖然不管是哪個國家叫這個名字的公司都臭名昭著,但他們所采取的一些方針還是可以借鑒的。
比如說發展當地產業,培養代理人方麵。
與那些東印度公司不同的是,小國寡民人口數量不足,才需要采取這些辦法。
可對於大明帝國來說,人口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問題。
隻要休養生息,沒有動亂,短短幾十年的工夫,數量就上來了。
所以四海商會不需要代理人,自己上就行。
從人口文化上同化這些島嶼,看上去成本雖然高了點。
但從長遠看,收益更高。
徐聞拊掌同意唐達的觀點:“你說得沒錯,如果我們四海商會,隻是單純作為一個商會,那現在的一切,隻要維持下去,就能收獲頗豐,但不符合最初給它的定義。”
“既然叫作四海商會,那就應該當作大明的開拓先鋒,勇闖四海!”
“目前條件有限,我們能做的,就是沿著海岸線,一個個據點建設下去,穩打穩紮,逐步向外擴展。”
隨後徐聞還看了一眼唐賽兒:“她和她麾下的教眾,就當成四海商會第一批成建製的拓荒隊吧。”
零零碎碎的移民,四海商會一直在進行。
沿海不少的失地農民已經被招募,有些成為水手,有些則成為據點的員工。
在南洋上,為龐大的四海商會工作。
但是像唐賽兒和那一千多心腹,這麽大規模,有組織的確實是第一次。
最後徐聞還沒忘記詢問唐賽兒:“剛剛所說的這些,你都聽到了,也應該知道這是一條並不好走的路,哪怕是沿海的那些農民,知道出海能掙大錢,可但凡是有其他路可以選,都不會出海的,因為隻要出海,就很有可能客死他鄉。”
他想讓自己女兒清楚自己將要麵對什麽。
反觀唐賽兒,她一直靜靜地聽著自己父兄和唐達的對話。
因為她對這些並不了解。
當初想出海,也是無奈之舉。
而對大海的了解,還有方才那段話,也是從書本中了解的。
可是隨著聊天的深入,唐賽兒的眼中開始放光。
當徐聞問她最後決定時,她非但不害怕,語氣中還有些心馳神往。
“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些小國憑什麽占據那麽好的土地,這些地方自然要能者居之,我就是那個能者!”
後麵還加上了自己的意見。
“不管是我,還是朝中諸臣都不信,這麽多年來鄭和的船隊一直在下南洋,每次都會帶迴來一堆小國的朝貢使者。”
“為啥他們那時候不來,現在都洪熙年了,這時候拿著洪武的詔書出來,絕對騙人的!”
徐聞聽著好笑。
這個事情他也聽說了。
無非就是小國已經因為謀朝篡位,短短幾十年間,換了幾個國王。
這麽多年打下來,窮得叮當都不響。
因為鐵都沒了,看到肥的流油四海商會,難免會有想法。
結果剛剛動手,他們那些做工簡陋的小型槳帆船,被四海商會追著幹,直接被撞沉了一堆。
就這商船還不解恨,炮轟了對方海邊的王宮。
甚至水手上岸洗劫了一番才離開。
炮彈火藥錢總要賺迴來啊,四海商會的宗旨,絕不空手而迴。
小國國王人財兩空,這才想起皇宮內好像有個大明帝國以前留下的東西。
翻出來後,如獲至寶地找略通漢字的人翻譯。
得知自己曾是大明藩屬國後,聯想起以前大明的種種傳說,馬上派人上京告狀。
很可惜,如果這世間沒有徐聞,他還真有可能。
畢竟是先皇所冊封的藩屬國,大家還是要講究一下程序正義的。
可現在完全不同,在徐聞潛移默化下,大家都了解這些猴子是群什麽東西。
鴻臚寺耐著性子聽對方說了兩句後,就忍不住,將他們轟出去了。
這麽久不朝貢,搶了大明的東西後再來哭訴,真當大明傻的?
鴻臚寺馬上製定新的朝貢製度,根據藩屬國大小,以後分為三年一貢,五年一貢,十年一貢。
不能隨隨便便的就往大明跑,要講究體統!
最慘的是,這些就連武裝商船都打不過,還被反殺小國,連鄭和都用不上。
也就是夠不著被大明稱為蕞爾小國,就和路邊隨手被蹍死的一隻螞蟻差不多。
就連徐華剛那個發言,也隻是當個笑話來說給大家聽的。
“行了,你就別纏著唐伯了,不是答應你,讓你去鄭和那裏學習一下,等經驗充足以後,才能進行下一步,要不然你母親也不允許啊。”
提到朱月蓉,對徐明是絕殺,他也隻能低頭不語。
聊完閑話,唐達才開始正式匯報。
“每年的財務報表你應該都看過了,現在整個南洋航路基本在我們的控製下,對高麗和日本的航路也很成熟,目前單論貿易,增長勢頭已經前些年那麽猛了。”
“我在考慮根據你以前的定策,是不是四海商會要開始慢慢轉變方向。”
徐聞很高興,唐達能夠有這種憂患意識。
其實從數據上來看,每年貿易上還是能賺取海量利潤,足夠滿足大明帝國目前的很多額外開支。
也同時讓徐聞的隱形身家,絕對是大明第一人。
哪怕是對上皇室,也敢拚一下。
但這些都不是徐聞和唐達所追求。
被徐聞教育久了,唐達都知道,錢如果不花出去,那躺在賬上就是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銀。
隻有真正運轉起來,帶動更多的產業和人群,那才是財富!
所以他才會居安思危,提出要改變。
“先說說你的想法。”
出於一個上位者的考慮,徐聞決定還是聽聽唐達怎麽想的,最後再查漏補缺。
“按照你原來的計劃,我覺得應該加大對南洋地區的移民以及深耕,目前我們在南洋的據點,大多為貿易據點,並沒有深入,隻是用作倉儲碼頭和貿易場所。”
“隻有加大對當地的投入,讓它們和大明的相關產業形成互補,才能給四海商會更好的發展。”
這的確是徐聞曾經說過的,也是他最初的構想。
當四海商會肅清南洋,獨霸南洋貿易後,就已經向後世的東印度公司學習。
雖然不管是哪個國家叫這個名字的公司都臭名昭著,但他們所采取的一些方針還是可以借鑒的。
比如說發展當地產業,培養代理人方麵。
與那些東印度公司不同的是,小國寡民人口數量不足,才需要采取這些辦法。
可對於大明帝國來說,人口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問題。
隻要休養生息,沒有動亂,短短幾十年的工夫,數量就上來了。
所以四海商會不需要代理人,自己上就行。
從人口文化上同化這些島嶼,看上去成本雖然高了點。
但從長遠看,收益更高。
徐聞拊掌同意唐達的觀點:“你說得沒錯,如果我們四海商會,隻是單純作為一個商會,那現在的一切,隻要維持下去,就能收獲頗豐,但不符合最初給它的定義。”
“既然叫作四海商會,那就應該當作大明的開拓先鋒,勇闖四海!”
“目前條件有限,我們能做的,就是沿著海岸線,一個個據點建設下去,穩打穩紮,逐步向外擴展。”
隨後徐聞還看了一眼唐賽兒:“她和她麾下的教眾,就當成四海商會第一批成建製的拓荒隊吧。”
零零碎碎的移民,四海商會一直在進行。
沿海不少的失地農民已經被招募,有些成為水手,有些則成為據點的員工。
在南洋上,為龐大的四海商會工作。
但是像唐賽兒和那一千多心腹,這麽大規模,有組織的確實是第一次。
最後徐聞還沒忘記詢問唐賽兒:“剛剛所說的這些,你都聽到了,也應該知道這是一條並不好走的路,哪怕是沿海的那些農民,知道出海能掙大錢,可但凡是有其他路可以選,都不會出海的,因為隻要出海,就很有可能客死他鄉。”
他想讓自己女兒清楚自己將要麵對什麽。
反觀唐賽兒,她一直靜靜地聽著自己父兄和唐達的對話。
因為她對這些並不了解。
當初想出海,也是無奈之舉。
而對大海的了解,還有方才那段話,也是從書本中了解的。
可是隨著聊天的深入,唐賽兒的眼中開始放光。
當徐聞問她最後決定時,她非但不害怕,語氣中還有些心馳神往。
“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些小國憑什麽占據那麽好的土地,這些地方自然要能者居之,我就是那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