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逞強的後遺症
謝安病了,用謝尚的話來說,就是不自量力,自找苦吃。
病中數日,謝安被身體的虛弱打敗了,整日昏昏沉沉,時熱時冷,真當是應了那“苟延殘喘”的成語。
家中除了謝尚無人知曉謝安這四歲毛孩會膽大到去碰濯纓閣二樓的門。
謝尚隻說謝安是背書背累睡在書房著了涼,可一連燒了十幾天的,在當時來說,可是性命垂危之相。
縱然是通曉煉丹醫術的二哥、宮中的太醫也束手無策,藥吃了不少,但他的高燒絲毫未退。
這下連去阮家接大嫂的事也被他的病耽擱了,謝安心中慚愧萬分,偶爾從暈睡中醒來見到大哥謝奕守在床頭的身影,莫名心酸。
謝尚更不好過,一個人悶聲煎熬了幾天,終於將謝安去破字的事跟二哥謝據說了。
謝據當時就狠狠揍了謝尚一拳,然後來不及話別妻兒,就風風火火騎著快馬往建康城外去,說是要尋什麽一個方士隱者小仙翁。
隻是那人正隱居深山寫書,並不願涉足世事,幸而謝據涉獵丹藥醫術,曾拜會過那人,有過學術交流。
謝尚迴想二哥留話,好像記得那隱者叫什麽抱樸子來著。
謝安這迴可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那抱樸子他當然知道是誰,就是寫了《抱樸子》的葛洪,隻是這葛洪如今在山間隱居寫書,也不知二哥要費多大心力去尋了。
不過幸運的是,這葛洪在建康還是一親密好友,那就是跟謝尚同在王導司徒府中做官的幹寶。
幹寶就是寫《搜神記》的那位,如今在司徒府擔任王導的右長史,剛剛編寫完《晉書》,是一名為人稱道的史官。
幹寶從謝尚口中得知謝據去尋葛洪的事,忙命軍士快馬帶信,一路護送謝據去了葛洪所在地。
這一來一迴,等到謝安見到葛洪時,已是半月之後。
此時謝家家中已是亂成一鍋粥了,從未聽過有小孩發燒燒過半月的事,東西吃了吐,吐了吃,用太醫的話,若非這小孩意誌力堅強,不舍得死,換了旁的小孩是絕對撐不住的。
古代醫療條件又差,謝安若非生在士族,家裏也沒那麽多閑錢用珍貴的溫補藥材給他續命。
任是誰見了這隻剩一口氣的小孩,真叫人心酸,
莊氏、辜氏因喜愛謝安,日日流淚,去廟裏道館祈福,熬藥之事更是親力而為,不敢假手於人。
謝父表麵鎮定,但夜夜無法成眠。
焦氏雖說不喜謝安,在他病倒的前幾日還有些竊喜,但日漸病久,她心裏越不是滋味。
尤其是謝安這一病半月的事被人傳揚出去,有人跟她提及要不要早些準備小神童的後事,畢竟快過新年了,免得沾了晦氣,她氣得嗆了迴去,“呸,你家才準備後事!”
謝安每日勉強醒來一會,對家中狀況雖不太清楚,但想也想得到。
於是強撐著拚命吃東西,隻是筋骨似乎已經嚴重受創,特別是握筆的右手,沒動一根手指都要痛及全身。
謝尚見他如此痛苦模樣,幾乎是求著他,“阿狸,你若痛要麽哭或喊出來。”
“尚哥,我不會死的。”謝安也不知說什麽安慰他,其實他心中也是忐忑,若死了,是不是就能迴到一千年後,但這裏,還是真讓人不舍啊。
有一迴他醒來就見焦氏正在他房前撒鹽,熊孩子謝萬也撒了些鹽在他床前,小胖臉上還掛著淚痕。
在這時,撒鹽是驅邪的習俗,祈佑神明庇護。
所以他更要強撐下去,為了家人。
最終他等到了葛洪仙師和他的妻子鮑姑,這夫妻二人都是醫術高明之輩。
葛洪十六歲時就拜煉丹師隱士為師,在山間潛心煉丹學醫,後出山入伍,取得功名,而娶了鮑姑之後,夫妻二人更是苦心鑽研醫術、煉丹術,如今在山中編著《抱樸子》。
鮑姑擅針灸,來到謝家之後,妙手施針,以正謝安那被玄修念力損傷的經脈。
葛洪帶來補氣靈藥,又為謝安推氣數次,內外相濟,終於在忙活兩日後,讓謝安的高熱退下去。
隻見謝安舌苔漸漸褪白,蠟黃臉色也漸有血色,眼珠裏的渾濁也逐漸褪去,變迴清明。
葛洪如今年四十,但因道家玄修,看上去隻有二十出頭,若非他沉迷醫道丹術,玄修修為早入一品。
而鮑姑比謝尚還小一歲,年方十五,與葛洪新婚不久,但已褪去少女青澀,溫婉明妍,隱隱有仙氣。
謝安真想對這夫妻二人迴一大大的謝禮,隻是現在渾身還插滿鮑姑的針,不得動彈。這鮑姑也頗有意思,在謝安餘下恢複的時日裏,每日都要在他身上插針,還要邊做記錄,儼然是把他當作活體實驗了。
這一日,鮑姑照舊來做實驗,見謝安醒著,於是嬌笑道:“我說阿狸,你這孩子真大膽,這謝鯤大人可是玄武榜上三品高手,你一毛都沒長齊全的小孩想破他十年玄修,你真當玄武榜上的高手都是擺設?”
鮑姑生在嶺南,父親是廣州南海太守,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玄修和學習醫術,性情爽直,不似中原世家子女般矜持。
謝安苦笑,弱弱道:“阿狸再也不敢了。”
鮑姑正在他右臂施針,小小手臂上穴位繁多,三條主經脈無一遺漏,最後在三指尖的少商、中衝、少衝都落針,以固定經脈。
鮑姑捏了捏他消瘦的臉,“也不知你是不是天生幸運,有玄氣護體。這右臂首當其害,本應經脈盡斷,但如今隻是稍有損傷,否則你今後可要換左手寫字了。”
謝安疑問:“玄氣護體?”
鮑姑道:“當然咯,我家先生說,你體內應有一道至純玄氣護體,現已消散,他在與你推氣時能夠感受到那股玄氣殘餘力量,真當是修為精純的玄氣。”
鮑姑所說的先生就葛洪,葛洪修為頗高,一把脈就探出了究竟。
這時葛洪正進門,聽到兩人對話,倒頗為感慨道:“命數天定,有些人生來就有至純玄氣,譬如貧道祖父之師左慈先生,生來就有此天賦,少年時便會神通,能驅役鬼神。阿狸你能躲過此劫,也是命數。”
“那當多得先祖庇佑。”謝安口中雖謝著祖先,但心下已是恍然大悟。
他想起在破字最後那刻,是夢中飛鳥撲出入“門”才平息了玄修念氣,看來應該是飛鳥幫他擋了一劫。
所以因為破字失敗,那一點還留在大伯謝鯤的字符上。
如無意外,這應該就是王熙之的玄修之力,就是她的第一筆。
王熙之將她的初筆鄭重折疊送給自己,儼然是給了他一個護身符。
他此刻隻願快快養好傷,等開春時就能見到她,將這些疑惑猜測都解開。
葛洪與鮑姑在謝家待了數日,見謝安能下地走動時才安心離去,雖然葛洪少不得被好友幹寶哄去司徒府,與王導見上一麵。
王導自然是想他留下來做官的,哪怕是留在建康行醫,但葛洪再三推辭,也推卻了王導的贈禮。
當然並非隻有王導仰慕葛洪在煉丹醫道上的名氣,國舅庾亮也順便請了葛洪吃了頓飯,但還是得到跟王導一樣的答案,最後庾亮無法隻得作罷,不過既然仙師到來,庾亮的妹妹庾皇後也請葛洪入宮,給司馬皇帝夫婦看病。
皇帝皇後都是身體倍棒、無恙,隻是在葛洪離宮之時被皇帝的貼身老太監韓公公留下來問了一句,“聽說仙師研究房中術?不知有何妙用?”
葛洪怔了怔,他入宮前聽人言近來皇上得一新寵,甚為迷戀,韓公公這般詢問應是替皇帝討要了。
葛洪淡淡道:“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間條理甚多,貧道還在整理書寫之中。”
言下之意就是現在拿不出。
韓公公也隻得作罷,畢竟葛洪這種接近半仙的人,誰也不好得罪。
謝家知道葛洪不願為官,在山間清貧又樂醫好施,這番救治謝安的丹藥應是花費不少,原要大禮相謝,但謝據心知葛洪為人,早早命人尋來一副上好金針贈予鮑姑,又暗中命人往葛洪隱居之所送去紙張筆墨和日常生活所需。
謝安將躺了月餘,在恢複過程中雖做著鮑姑的活體實驗,但也記下了不少穴位,鮑姑很是欣喜,直言要收他做小徒弟。
這邊是謝安病愈,而烏衣巷又有一家主人病得厲害,那就是紀家,那位江南士族首領紀瞻。
紀瞻已患病許久,加上年逾七十一,葛洪拚盡全身醫術也沒能再將老人的命拖過新年。
這位南士冠冕在生命最後時日裏,還擔憂著謝安的安危,直到聽到這小孩已能下床行走時,甚為安慰。
大概這世間除了王導之外,再無他人知曉,為何紀瞻會對謝安這個小孩如此關心。
也許是謝安在家宴上讓菜一舉勾起了紀瞻對故人的思念,也許是紀瞻的慧眼穿透了十年光陰再度尋到了可造之才。
隻是那時謝安並不知道。
四歲的他隻知道那個一麵之緣的、曾讓他去紀家有空坐坐的老爺爺去世了,去世前紀瞻還竭力想要吹一曲洞簫,可惜已無多餘力氣,隻得悵然一笑,命人將紫竹洞簫送給了謝安。
多年後,王導才將紀瞻當日在家宴上對他的評價告知,當夜,謝安迴到家,佇立滄浪亭,手持紀瞻所贈的紫竹簫,吹了一夜的蕭曲。
紀瞻病逝,大約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
王敦之亂時紀瞻就已帶病護王,七十一歲高齡在家中安然離世,對於亂世中的人們來說,是最好的死亡方式。
謝萬也陪著紀友掉了幾天的眼淚。
紀瞻的葬禮上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雖然部分江南士族十分怨恨他對司馬家的助力,讓北方士族在江東大大壓了南方士族一頭,但斯人已逝,恩怨已然消泯。
這個冬天,烏衣巷裏有人死裏逃生,有人遵循天命而逝,冬去春來,人生皆是如此。
謝安病了,用謝尚的話來說,就是不自量力,自找苦吃。
病中數日,謝安被身體的虛弱打敗了,整日昏昏沉沉,時熱時冷,真當是應了那“苟延殘喘”的成語。
家中除了謝尚無人知曉謝安這四歲毛孩會膽大到去碰濯纓閣二樓的門。
謝尚隻說謝安是背書背累睡在書房著了涼,可一連燒了十幾天的,在當時來說,可是性命垂危之相。
縱然是通曉煉丹醫術的二哥、宮中的太醫也束手無策,藥吃了不少,但他的高燒絲毫未退。
這下連去阮家接大嫂的事也被他的病耽擱了,謝安心中慚愧萬分,偶爾從暈睡中醒來見到大哥謝奕守在床頭的身影,莫名心酸。
謝尚更不好過,一個人悶聲煎熬了幾天,終於將謝安去破字的事跟二哥謝據說了。
謝據當時就狠狠揍了謝尚一拳,然後來不及話別妻兒,就風風火火騎著快馬往建康城外去,說是要尋什麽一個方士隱者小仙翁。
隻是那人正隱居深山寫書,並不願涉足世事,幸而謝據涉獵丹藥醫術,曾拜會過那人,有過學術交流。
謝尚迴想二哥留話,好像記得那隱者叫什麽抱樸子來著。
謝安這迴可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那抱樸子他當然知道是誰,就是寫了《抱樸子》的葛洪,隻是這葛洪如今在山間隱居寫書,也不知二哥要費多大心力去尋了。
不過幸運的是,這葛洪在建康還是一親密好友,那就是跟謝尚同在王導司徒府中做官的幹寶。
幹寶就是寫《搜神記》的那位,如今在司徒府擔任王導的右長史,剛剛編寫完《晉書》,是一名為人稱道的史官。
幹寶從謝尚口中得知謝據去尋葛洪的事,忙命軍士快馬帶信,一路護送謝據去了葛洪所在地。
這一來一迴,等到謝安見到葛洪時,已是半月之後。
此時謝家家中已是亂成一鍋粥了,從未聽過有小孩發燒燒過半月的事,東西吃了吐,吐了吃,用太醫的話,若非這小孩意誌力堅強,不舍得死,換了旁的小孩是絕對撐不住的。
古代醫療條件又差,謝安若非生在士族,家裏也沒那麽多閑錢用珍貴的溫補藥材給他續命。
任是誰見了這隻剩一口氣的小孩,真叫人心酸,
莊氏、辜氏因喜愛謝安,日日流淚,去廟裏道館祈福,熬藥之事更是親力而為,不敢假手於人。
謝父表麵鎮定,但夜夜無法成眠。
焦氏雖說不喜謝安,在他病倒的前幾日還有些竊喜,但日漸病久,她心裏越不是滋味。
尤其是謝安這一病半月的事被人傳揚出去,有人跟她提及要不要早些準備小神童的後事,畢竟快過新年了,免得沾了晦氣,她氣得嗆了迴去,“呸,你家才準備後事!”
謝安每日勉強醒來一會,對家中狀況雖不太清楚,但想也想得到。
於是強撐著拚命吃東西,隻是筋骨似乎已經嚴重受創,特別是握筆的右手,沒動一根手指都要痛及全身。
謝尚見他如此痛苦模樣,幾乎是求著他,“阿狸,你若痛要麽哭或喊出來。”
“尚哥,我不會死的。”謝安也不知說什麽安慰他,其實他心中也是忐忑,若死了,是不是就能迴到一千年後,但這裏,還是真讓人不舍啊。
有一迴他醒來就見焦氏正在他房前撒鹽,熊孩子謝萬也撒了些鹽在他床前,小胖臉上還掛著淚痕。
在這時,撒鹽是驅邪的習俗,祈佑神明庇護。
所以他更要強撐下去,為了家人。
最終他等到了葛洪仙師和他的妻子鮑姑,這夫妻二人都是醫術高明之輩。
葛洪十六歲時就拜煉丹師隱士為師,在山間潛心煉丹學醫,後出山入伍,取得功名,而娶了鮑姑之後,夫妻二人更是苦心鑽研醫術、煉丹術,如今在山中編著《抱樸子》。
鮑姑擅針灸,來到謝家之後,妙手施針,以正謝安那被玄修念力損傷的經脈。
葛洪帶來補氣靈藥,又為謝安推氣數次,內外相濟,終於在忙活兩日後,讓謝安的高熱退下去。
隻見謝安舌苔漸漸褪白,蠟黃臉色也漸有血色,眼珠裏的渾濁也逐漸褪去,變迴清明。
葛洪如今年四十,但因道家玄修,看上去隻有二十出頭,若非他沉迷醫道丹術,玄修修為早入一品。
而鮑姑比謝尚還小一歲,年方十五,與葛洪新婚不久,但已褪去少女青澀,溫婉明妍,隱隱有仙氣。
謝安真想對這夫妻二人迴一大大的謝禮,隻是現在渾身還插滿鮑姑的針,不得動彈。這鮑姑也頗有意思,在謝安餘下恢複的時日裏,每日都要在他身上插針,還要邊做記錄,儼然是把他當作活體實驗了。
這一日,鮑姑照舊來做實驗,見謝安醒著,於是嬌笑道:“我說阿狸,你這孩子真大膽,這謝鯤大人可是玄武榜上三品高手,你一毛都沒長齊全的小孩想破他十年玄修,你真當玄武榜上的高手都是擺設?”
鮑姑生在嶺南,父親是廣州南海太守,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玄修和學習醫術,性情爽直,不似中原世家子女般矜持。
謝安苦笑,弱弱道:“阿狸再也不敢了。”
鮑姑正在他右臂施針,小小手臂上穴位繁多,三條主經脈無一遺漏,最後在三指尖的少商、中衝、少衝都落針,以固定經脈。
鮑姑捏了捏他消瘦的臉,“也不知你是不是天生幸運,有玄氣護體。這右臂首當其害,本應經脈盡斷,但如今隻是稍有損傷,否則你今後可要換左手寫字了。”
謝安疑問:“玄氣護體?”
鮑姑道:“當然咯,我家先生說,你體內應有一道至純玄氣護體,現已消散,他在與你推氣時能夠感受到那股玄氣殘餘力量,真當是修為精純的玄氣。”
鮑姑所說的先生就葛洪,葛洪修為頗高,一把脈就探出了究竟。
這時葛洪正進門,聽到兩人對話,倒頗為感慨道:“命數天定,有些人生來就有至純玄氣,譬如貧道祖父之師左慈先生,生來就有此天賦,少年時便會神通,能驅役鬼神。阿狸你能躲過此劫,也是命數。”
“那當多得先祖庇佑。”謝安口中雖謝著祖先,但心下已是恍然大悟。
他想起在破字最後那刻,是夢中飛鳥撲出入“門”才平息了玄修念氣,看來應該是飛鳥幫他擋了一劫。
所以因為破字失敗,那一點還留在大伯謝鯤的字符上。
如無意外,這應該就是王熙之的玄修之力,就是她的第一筆。
王熙之將她的初筆鄭重折疊送給自己,儼然是給了他一個護身符。
他此刻隻願快快養好傷,等開春時就能見到她,將這些疑惑猜測都解開。
葛洪與鮑姑在謝家待了數日,見謝安能下地走動時才安心離去,雖然葛洪少不得被好友幹寶哄去司徒府,與王導見上一麵。
王導自然是想他留下來做官的,哪怕是留在建康行醫,但葛洪再三推辭,也推卻了王導的贈禮。
當然並非隻有王導仰慕葛洪在煉丹醫道上的名氣,國舅庾亮也順便請了葛洪吃了頓飯,但還是得到跟王導一樣的答案,最後庾亮無法隻得作罷,不過既然仙師到來,庾亮的妹妹庾皇後也請葛洪入宮,給司馬皇帝夫婦看病。
皇帝皇後都是身體倍棒、無恙,隻是在葛洪離宮之時被皇帝的貼身老太監韓公公留下來問了一句,“聽說仙師研究房中術?不知有何妙用?”
葛洪怔了怔,他入宮前聽人言近來皇上得一新寵,甚為迷戀,韓公公這般詢問應是替皇帝討要了。
葛洪淡淡道:“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間條理甚多,貧道還在整理書寫之中。”
言下之意就是現在拿不出。
韓公公也隻得作罷,畢竟葛洪這種接近半仙的人,誰也不好得罪。
謝家知道葛洪不願為官,在山間清貧又樂醫好施,這番救治謝安的丹藥應是花費不少,原要大禮相謝,但謝據心知葛洪為人,早早命人尋來一副上好金針贈予鮑姑,又暗中命人往葛洪隱居之所送去紙張筆墨和日常生活所需。
謝安將躺了月餘,在恢複過程中雖做著鮑姑的活體實驗,但也記下了不少穴位,鮑姑很是欣喜,直言要收他做小徒弟。
這邊是謝安病愈,而烏衣巷又有一家主人病得厲害,那就是紀家,那位江南士族首領紀瞻。
紀瞻已患病許久,加上年逾七十一,葛洪拚盡全身醫術也沒能再將老人的命拖過新年。
這位南士冠冕在生命最後時日裏,還擔憂著謝安的安危,直到聽到這小孩已能下床行走時,甚為安慰。
大概這世間除了王導之外,再無他人知曉,為何紀瞻會對謝安這個小孩如此關心。
也許是謝安在家宴上讓菜一舉勾起了紀瞻對故人的思念,也許是紀瞻的慧眼穿透了十年光陰再度尋到了可造之才。
隻是那時謝安並不知道。
四歲的他隻知道那個一麵之緣的、曾讓他去紀家有空坐坐的老爺爺去世了,去世前紀瞻還竭力想要吹一曲洞簫,可惜已無多餘力氣,隻得悵然一笑,命人將紫竹洞簫送給了謝安。
多年後,王導才將紀瞻當日在家宴上對他的評價告知,當夜,謝安迴到家,佇立滄浪亭,手持紀瞻所贈的紫竹簫,吹了一夜的蕭曲。
紀瞻病逝,大約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
王敦之亂時紀瞻就已帶病護王,七十一歲高齡在家中安然離世,對於亂世中的人們來說,是最好的死亡方式。
謝萬也陪著紀友掉了幾天的眼淚。
紀瞻的葬禮上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雖然部分江南士族十分怨恨他對司馬家的助力,讓北方士族在江東大大壓了南方士族一頭,但斯人已逝,恩怨已然消泯。
這個冬天,烏衣巷裏有人死裏逃生,有人遵循天命而逝,冬去春來,人生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