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隻有兩個學生的太學
東晉如今的皇帝司馬紹登基剛滿三年,年二十六,剛大刀闊斧地啟用流民帥平定琅琊王氏大將軍王敦之亂,正是意誌風發的時期。
啟用流民帥是他的一項削弱世家權臣的舉措,流民帥分封荊湘四州成為東晉在長江防禦胡人的嚴密防線。
而司馬紹平定王敦之亂後,在今年準備著手啟用江東本土士族為官,緩解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的矛盾。
如今司馬紹帶著四歲的太子司馬衍來到了雞籠山下的太學院,王導攜謝安早在此等候。
雞籠山在建康城北,離宮城很近,與玄武湖毗鄰,也是紫金山的入城餘脈,八年前王導提出興建因戰亂廢棄多年的太學,為國培育人才。
畢竟玄學清談修身養性倒有益處,治理一個逃亡江左的國家並不實用。
治國需發展經濟,使百姓溫飽安樂,隻是現在大批流民還在挨餓。
治國也需發展軍事,防止內亂與外敵入侵。
這些都是玄學不能單獨做到的,所以要興建太學,培育人才。
遙想五十年前,晉武帝司馬炎還曾設立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太學招收寒門子弟,而國子學則限於五品官以上的貴族子弟。不過還是玄風盛行的緣故,西晉還沒亡,國子學與太學一同落沒。
沒有了學生,學校自然開不下去。
雞籠山的東晉太學,也是如此荒涼。
雖然說從王導提起開始建立,國家貧弱,入不敷出,這太學也是雜草叢生甚為荒蕪。
偌大的太學,背靠紫金山,西北是玄武湖覆舟山,東南是燕雀湖,一條大道能通往宮城北門與北市。
是一個適應成為大學城的地方。謝安如是想。
離開主城區是遠了些,從烏衣巷過來除非騎快馬,否則還是要花上個把時辰,但也不算偏僻,如果真的建了太學,住在這裏是極為適宜靜心學習的。
可惜,目前看來,這太學學生似乎隻有他和小太子兩個。
太子是今年新春才封的,太子還有個弟弟,比他小一歲,都是庾皇後所生。
所以庾皇後的哥哥護軍將軍庾亮也來了。
正是三十六歲美大叔年紀的庾亮不僅做過先帝的秘書,還當過東宮侍講,當時的東宮自然就是他的妹夫司馬紹了。
不過那時司馬紹並沒有被封太子,兩人的交情甚好,也算是布衣之交了。
這侍講可比謝安的侍讀要高許多。講者為師,所以當今皇帝既是庾亮的妹夫也是他的學生。
如今謝安被推舉成為太子侍讀、玩伴、書童,這一消息讓謝父在謝家祠堂燒了一晚的香。
太學園裏建築不多,荒草叢生,真是一大塊沒人開墾的好田啊,謝安與太子的牛車跟在司馬紹、庾亮與王導牛車的後麵,他坐在車上,望著這片荒地開動腦筋。
看來他以後少不得要與小太子在這裏苦修讀書了。
可是這也太荒蕪了吧,這麽大塊土地不種點水稻茶葉開些商鋪飯館小吃一條街真是浪費啊。
正遐想連篇著,在一旁正襟危坐規規矩矩的小太子忽然伸手拽了拽他的袖角。
小太子司馬衍生得靈秀可愛、聰明伶俐,尤其一雙眼睛透著早熟的機靈勁。司馬衍悄聲對他道:“起得太早來,都沒吃飽,小安郎要吃嗎?”
說著從袖裏掏出一絹帕包,包著糕點,司馬衍偷偷地吃了一塊。
謝安擺手,“殿下叫我阿狸或阿安就好了。”
“阿狸,那你叫我阿衍,父皇和舅舅都說你是小神童,讓我同你學習,不得與你擺太子的架子。”司馬衍真是乖得讓人想摸頭,“阿狸,你書法學到什麽了?”
謝安也誠懇答道:“握筆之時大哥就教我隸書,練得最多的是《曹全碑》,後來就開始學鍾繇先生的真書和張芝先生的草書,不過草書還未踏入門徑,真書初窺墨道,還需多多讀帖與臨帖。”
“原來阿狸是雙書並學啊,我現在還在臨隸書漢碑,大舅舅教我入門,翼舅舅也曾悉心指導,可惜他們都太忙了,所以父皇找你來與我作伴。”
司馬衍口中的大舅舅是庾亮,而翼舅舅正是庾亮的五弟,今年剛滿二十,墨魂榜四品,擅長隸書與草書,是東晉墨壇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兩人又悄悄說了會話,過了不久,牛車外一老太監尖細的聲音傳來,“殿下、謝家小郎請落車。”
終於是到了麽?
謝安落車後望著麵前荒草中高聳的九層青雲塔,聽到塔身的無數銅鈴被風吹響的聲音,頓時覺得心靜清涼。
青雲塔,是收藏墨魂榜上書墨作品的地方。塔身有玄氣守護,塔身是從昆侖山運來的石料,傳聞秦漢朝時由一名修仙者帶領教徒們建成。
可秦漢朝時國都在長安、洛陽,那時的建康名為秣陵,還是個小縣,歸屬會稽郡。
三國時諸葛亮向孫權大讚秣陵地勢,言: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此後孫吳在秣陵建都,改為建鄴,直到東晉定都才改為建康。
所以看來早有先知者預見建康數百年後的王氣,將青雲塔建在此地。
如今青雲塔不但是存放書墨作品的地方,還是皇室的藏書閣,以及太史令觀天象之處。太史令就是後世的司天監、欽天監,主管曆法與天象。
謝安自然知道這是個好地方,青雲塔背靠的鍾山,後來因山上多紫色岩石在太陽照射下有又被稱為紫金山。
千年後的紫金山天文台可就是建在山腰上啊,隻是現在從山下望去,隻看到鬱蔥林木與突出的岩石,深山莽莽,尚待開發。
眾人登塔,謝安與司馬衍短腿行得慢,等他們來到塔頂時,皇帝與王導已經說了好一會兒話。
君臣雖有間隙,但談起興建太學、南北士族矛盾調和的野望,皇帝司馬紹還是很尊重王導的意見,連庾亮都不敢插話。
由此可見王導的威信與威脅,並不是他躲在家裏閉關養生就能躲避的,也不是堂兄王敦作亂,他就能被輕易牽累獲罪的。
司馬紹與王導又聊了會,就見有一中年大臣到來,介紹之後謝安方知這人是兵部尚書、領軍將軍卞望之。
也就是謝安與小太子今後的教學老師了。
卞望之的草書在墨魂榜上名列三品,其字如人,錚錚鐵骨,禮法端正,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嚴師。
謝安這便安心了。
拜過老師,卞望之忽道:“小安郎的詩不錯,稚童情趣,為師剛從藏帖閣出來,見你那幅鵝鳧水圖也畫的不錯,果真是建康小神童。”
建康小神童是近來謝安在外頭的名聲,他還是第一次聽到,在家謝尚未免他驕傲,外麵的傳言誇獎一概不讓他知曉。
“老師謬讚了。”謝安見自己的畫被誇了,心安理得接受誇獎。
不過,果然驗證了謝尚當初的抱怨,幼年成名必然麻煩,因為人們喜歡讓你作詩。
眼下王導忽然接過話茬,“謝小貓兒登上青雲塔,不如做一詩?”
卞望之心領神會附和道:“不知太子可有詩?”
太子司馬衍慚愧答道:“衍兒隻覺得登高望遠,心境開闊,隻得一句。”
皇帝司馬紹十分喜悅問道:“衍兒快說。”
司馬衍沉吟片刻道:“青雲塔上望江山。”
然後這位小太子將臉轉向謝安,“不如阿狸你接下一句吧。”
謝安點點頭,這句倒是簡單,不用抄襲古人的,他就能湊上一句,“秦淮河畔觀滄海。
之後自然是得到大人們的誇讚,當然主要是誇讚太子。
太學院沒什麽可參觀的,除了青雲塔,幾間屋院,便是滿目草與林木,時值盛夏,若謝安能認得野菜,恐怕還能采上一筐。
書院屋子廊下種著成排的蘭草,都是院裏的花匠從紫金山深處尋來的,顯然是閑的。
花匠姓杜,是從皇宮裏出來的,年紀輕輕倒也耐得住寂寞。
皇帝王導他們欣賞會蘭草,又去書院的書閣裏看了看,最後眾人打道迴府。
自後,謝安與太子成為了太學院唯二的兩名學生,如今民生未定,皇帝與王導認為還不適宜興建太學,說白了就是沒錢。
謝安今後將每三日入東宮與太子伴讀,每月要在太學院一連住上七日,憶苦思甜。
事情就這麽定了。
謝家大喜,焦氏雖然嫉妒,卻也無可奈何,畢竟這是天大的喜事,如果謝安與太子交好,日後對謝家的前途也是大大有幫助的。
謝安隱隱記得曆史上阿衍是幼年皇帝,如果自己沒有幹預曆史的話,那麽現在這位誌氣風發想要將東晉變強的皇帝司馬紹就快要駕崩了。
如果司馬紹駕崩,小太子登基,國舅庾亮將會獨大,那麽蘇峻之亂也就不遠了吧?
隻是他往後每次入宮伴讀,見到皇帝司馬紹都覺得他龍精虎猛,並無病態,那就不是病逝了?
不過這一點疑惑被他很快遺忘,因為生活還要繼續,未來是可變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即使是熟讀東晉曆史穿越,也不見得就能一步步按著曆史來走。
東晉太寧三年,就在他奔走東宮與太學院的時間裏匆匆逝去。
有太多的人命運因為他的出現而改變。
連同他自己的命運。
這一年的冬天,他在王熙之的小院裏寫下了一句詩。
作為一名比卞望之還要嚴格的老師,蘿莉書聖王熙之對他進行了期末考試。
考試的題目就是:用這一年所學寫一句詩。
東晉如今的皇帝司馬紹登基剛滿三年,年二十六,剛大刀闊斧地啟用流民帥平定琅琊王氏大將軍王敦之亂,正是意誌風發的時期。
啟用流民帥是他的一項削弱世家權臣的舉措,流民帥分封荊湘四州成為東晉在長江防禦胡人的嚴密防線。
而司馬紹平定王敦之亂後,在今年準備著手啟用江東本土士族為官,緩解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的矛盾。
如今司馬紹帶著四歲的太子司馬衍來到了雞籠山下的太學院,王導攜謝安早在此等候。
雞籠山在建康城北,離宮城很近,與玄武湖毗鄰,也是紫金山的入城餘脈,八年前王導提出興建因戰亂廢棄多年的太學,為國培育人才。
畢竟玄學清談修身養性倒有益處,治理一個逃亡江左的國家並不實用。
治國需發展經濟,使百姓溫飽安樂,隻是現在大批流民還在挨餓。
治國也需發展軍事,防止內亂與外敵入侵。
這些都是玄學不能單獨做到的,所以要興建太學,培育人才。
遙想五十年前,晉武帝司馬炎還曾設立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太學招收寒門子弟,而國子學則限於五品官以上的貴族子弟。不過還是玄風盛行的緣故,西晉還沒亡,國子學與太學一同落沒。
沒有了學生,學校自然開不下去。
雞籠山的東晉太學,也是如此荒涼。
雖然說從王導提起開始建立,國家貧弱,入不敷出,這太學也是雜草叢生甚為荒蕪。
偌大的太學,背靠紫金山,西北是玄武湖覆舟山,東南是燕雀湖,一條大道能通往宮城北門與北市。
是一個適應成為大學城的地方。謝安如是想。
離開主城區是遠了些,從烏衣巷過來除非騎快馬,否則還是要花上個把時辰,但也不算偏僻,如果真的建了太學,住在這裏是極為適宜靜心學習的。
可惜,目前看來,這太學學生似乎隻有他和小太子兩個。
太子是今年新春才封的,太子還有個弟弟,比他小一歲,都是庾皇後所生。
所以庾皇後的哥哥護軍將軍庾亮也來了。
正是三十六歲美大叔年紀的庾亮不僅做過先帝的秘書,還當過東宮侍講,當時的東宮自然就是他的妹夫司馬紹了。
不過那時司馬紹並沒有被封太子,兩人的交情甚好,也算是布衣之交了。
這侍講可比謝安的侍讀要高許多。講者為師,所以當今皇帝既是庾亮的妹夫也是他的學生。
如今謝安被推舉成為太子侍讀、玩伴、書童,這一消息讓謝父在謝家祠堂燒了一晚的香。
太學園裏建築不多,荒草叢生,真是一大塊沒人開墾的好田啊,謝安與太子的牛車跟在司馬紹、庾亮與王導牛車的後麵,他坐在車上,望著這片荒地開動腦筋。
看來他以後少不得要與小太子在這裏苦修讀書了。
可是這也太荒蕪了吧,這麽大塊土地不種點水稻茶葉開些商鋪飯館小吃一條街真是浪費啊。
正遐想連篇著,在一旁正襟危坐規規矩矩的小太子忽然伸手拽了拽他的袖角。
小太子司馬衍生得靈秀可愛、聰明伶俐,尤其一雙眼睛透著早熟的機靈勁。司馬衍悄聲對他道:“起得太早來,都沒吃飽,小安郎要吃嗎?”
說著從袖裏掏出一絹帕包,包著糕點,司馬衍偷偷地吃了一塊。
謝安擺手,“殿下叫我阿狸或阿安就好了。”
“阿狸,那你叫我阿衍,父皇和舅舅都說你是小神童,讓我同你學習,不得與你擺太子的架子。”司馬衍真是乖得讓人想摸頭,“阿狸,你書法學到什麽了?”
謝安也誠懇答道:“握筆之時大哥就教我隸書,練得最多的是《曹全碑》,後來就開始學鍾繇先生的真書和張芝先生的草書,不過草書還未踏入門徑,真書初窺墨道,還需多多讀帖與臨帖。”
“原來阿狸是雙書並學啊,我現在還在臨隸書漢碑,大舅舅教我入門,翼舅舅也曾悉心指導,可惜他們都太忙了,所以父皇找你來與我作伴。”
司馬衍口中的大舅舅是庾亮,而翼舅舅正是庾亮的五弟,今年剛滿二十,墨魂榜四品,擅長隸書與草書,是東晉墨壇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兩人又悄悄說了會話,過了不久,牛車外一老太監尖細的聲音傳來,“殿下、謝家小郎請落車。”
終於是到了麽?
謝安落車後望著麵前荒草中高聳的九層青雲塔,聽到塔身的無數銅鈴被風吹響的聲音,頓時覺得心靜清涼。
青雲塔,是收藏墨魂榜上書墨作品的地方。塔身有玄氣守護,塔身是從昆侖山運來的石料,傳聞秦漢朝時由一名修仙者帶領教徒們建成。
可秦漢朝時國都在長安、洛陽,那時的建康名為秣陵,還是個小縣,歸屬會稽郡。
三國時諸葛亮向孫權大讚秣陵地勢,言: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此後孫吳在秣陵建都,改為建鄴,直到東晉定都才改為建康。
所以看來早有先知者預見建康數百年後的王氣,將青雲塔建在此地。
如今青雲塔不但是存放書墨作品的地方,還是皇室的藏書閣,以及太史令觀天象之處。太史令就是後世的司天監、欽天監,主管曆法與天象。
謝安自然知道這是個好地方,青雲塔背靠的鍾山,後來因山上多紫色岩石在太陽照射下有又被稱為紫金山。
千年後的紫金山天文台可就是建在山腰上啊,隻是現在從山下望去,隻看到鬱蔥林木與突出的岩石,深山莽莽,尚待開發。
眾人登塔,謝安與司馬衍短腿行得慢,等他們來到塔頂時,皇帝與王導已經說了好一會兒話。
君臣雖有間隙,但談起興建太學、南北士族矛盾調和的野望,皇帝司馬紹還是很尊重王導的意見,連庾亮都不敢插話。
由此可見王導的威信與威脅,並不是他躲在家裏閉關養生就能躲避的,也不是堂兄王敦作亂,他就能被輕易牽累獲罪的。
司馬紹與王導又聊了會,就見有一中年大臣到來,介紹之後謝安方知這人是兵部尚書、領軍將軍卞望之。
也就是謝安與小太子今後的教學老師了。
卞望之的草書在墨魂榜上名列三品,其字如人,錚錚鐵骨,禮法端正,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嚴師。
謝安這便安心了。
拜過老師,卞望之忽道:“小安郎的詩不錯,稚童情趣,為師剛從藏帖閣出來,見你那幅鵝鳧水圖也畫的不錯,果真是建康小神童。”
建康小神童是近來謝安在外頭的名聲,他還是第一次聽到,在家謝尚未免他驕傲,外麵的傳言誇獎一概不讓他知曉。
“老師謬讚了。”謝安見自己的畫被誇了,心安理得接受誇獎。
不過,果然驗證了謝尚當初的抱怨,幼年成名必然麻煩,因為人們喜歡讓你作詩。
眼下王導忽然接過話茬,“謝小貓兒登上青雲塔,不如做一詩?”
卞望之心領神會附和道:“不知太子可有詩?”
太子司馬衍慚愧答道:“衍兒隻覺得登高望遠,心境開闊,隻得一句。”
皇帝司馬紹十分喜悅問道:“衍兒快說。”
司馬衍沉吟片刻道:“青雲塔上望江山。”
然後這位小太子將臉轉向謝安,“不如阿狸你接下一句吧。”
謝安點點頭,這句倒是簡單,不用抄襲古人的,他就能湊上一句,“秦淮河畔觀滄海。
之後自然是得到大人們的誇讚,當然主要是誇讚太子。
太學院沒什麽可參觀的,除了青雲塔,幾間屋院,便是滿目草與林木,時值盛夏,若謝安能認得野菜,恐怕還能采上一筐。
書院屋子廊下種著成排的蘭草,都是院裏的花匠從紫金山深處尋來的,顯然是閑的。
花匠姓杜,是從皇宮裏出來的,年紀輕輕倒也耐得住寂寞。
皇帝王導他們欣賞會蘭草,又去書院的書閣裏看了看,最後眾人打道迴府。
自後,謝安與太子成為了太學院唯二的兩名學生,如今民生未定,皇帝與王導認為還不適宜興建太學,說白了就是沒錢。
謝安今後將每三日入東宮與太子伴讀,每月要在太學院一連住上七日,憶苦思甜。
事情就這麽定了。
謝家大喜,焦氏雖然嫉妒,卻也無可奈何,畢竟這是天大的喜事,如果謝安與太子交好,日後對謝家的前途也是大大有幫助的。
謝安隱隱記得曆史上阿衍是幼年皇帝,如果自己沒有幹預曆史的話,那麽現在這位誌氣風發想要將東晉變強的皇帝司馬紹就快要駕崩了。
如果司馬紹駕崩,小太子登基,國舅庾亮將會獨大,那麽蘇峻之亂也就不遠了吧?
隻是他往後每次入宮伴讀,見到皇帝司馬紹都覺得他龍精虎猛,並無病態,那就不是病逝了?
不過這一點疑惑被他很快遺忘,因為生活還要繼續,未來是可變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即使是熟讀東晉曆史穿越,也不見得就能一步步按著曆史來走。
東晉太寧三年,就在他奔走東宮與太學院的時間裏匆匆逝去。
有太多的人命運因為他的出現而改變。
連同他自己的命運。
這一年的冬天,他在王熙之的小院裏寫下了一句詩。
作為一名比卞望之還要嚴格的老師,蘿莉書聖王熙之對他進行了期末考試。
考試的題目就是:用這一年所學寫一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