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孫伯符退軍迴營,袁公子預備後計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袁胤的命令,城頭上的守軍迅速調整陣型,弓箭手們重新集結,箭雨再次傾瀉而下。盡管孫策的盾牆依舊堅固,但守軍的火油和滾木礌石不斷從城頭砸下,雲梯上的火焰熊熊燃燒,攀爬的士兵們在烈火中慘叫著跌落。城下的孫策大軍雖然勇猛,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攻勢逐漸受阻。
孫策騎在戰馬上,目光如炬,緊緊盯著城頭的戰況。他見雲梯被燒毀,士兵們傷亡慘重,眉頭緊鎖,心中暗自焦急。周瑜策馬來到他身旁,低聲說道:“伯符,敵軍防守嚴密,我軍攻勢受阻。此戰本是佯攻,若再強行攻城,恐損失慘重。”
孫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不甘,但很快恢複了冷靜。周瑜所言非虛,此刻若繼續強攻,隻會徒增傷亡。他深吸一口氣,高聲下令:“鳴金,收兵!”
隨著孫策的命令,戰鼓聲驟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急促的鳴金聲。孫策大軍聽到號令,迅速後撤,盾牆緩緩後退,雲梯上的士兵們也紛紛從城牆上滑下,迅速撤離戰場。
城頭上的袁胤見狀,冷笑一聲,高聲喊道:“孫策,汝不過如此!今日之敗,不過因汝狂妄自大而已!他日再戰,必讓汝有來無迴!”
孫策聽到袁胤的嘲諷,臉色陰沉,但他並未迴應,隻是揮了揮手,示意大軍迅速撤退。周瑜策馬跟在他身旁,低聲說道:“伯符,今日之戰雖未得手,但我們也試探出敵軍虛實。袁胤雖殘,但其麾下將士士氣高昂,防守嚴密,不可小覷。”
孫策點了點頭,沉聲道:“公瑾所言極是。今日之戰,確實是我輕敵了。袁胤雖殘,其誌未滅,城中將士皆願與其同生共死。尚需從長計議,另尋破城之策。”
周瑜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伯符,不必過於憂慮。今日之戰,雖未破城,敵軍亦見我軍之勇。你我迴軍稍作休整,再尋良機。”
孫策聞言,眼中重新燃起了鬥誌,他揮了揮手中的長槍,高聲說道:“公瑾,有汝在側,何愁大業不成!他日再戰,必讓袁胤血債血償!”
隨著孫策大軍的撤退,城頭上的守軍們紛紛歡唿起來,士氣大振。袁胤站在城頭,目光冷峻地注視著遠去的敵軍,心中卻並未放鬆警惕。孫策絕非輕易放棄之人,今日之戰不過是序幕,真正的惡戰還在後頭。
袁胤轉身對身旁的將領們說道:“今日之戰,雖擊退了敵軍,但不可掉以輕心。孫策此人,勇猛善戰,周瑜又詭計多端,我們必須嚴加防範,絕不可讓其有機可乘。”
將領們紛紛點頭,齊聲應諾:“謹遵將軍之命!”
袁胤點了點頭,目光再次投向遠方的敵軍陣營,心中暗自思忖:“孫策,汝雖勇猛,但我袁胤亦非等閑。他日再戰,必讓汝見識到我袁胤的手段!”
此時,夕陽西下,戰場上彌漫著硝煙與血腥的氣息。兩軍的交鋒雖已暫時停止,但戰爭的陰雲依舊籠罩在龍舒城上空。
……
夜幕降臨,孫策大營內外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巡邏士兵的腳步聲和遠處戰馬的嘶鳴聲。大營中,燈火通明,將領們齊聚一堂,商討接下來的戰略。
孫策坐在主位上,目光掃過眾將,沉聲道:“今日之戰,雖未破城,我軍亦看清了敵軍虛實。袁胤此人,雖殘誌堅,城中將士士氣高昂,防守嚴密。我先前斷其一臂,倒是輕視了他。如今看來,此人亦非等閑之輩。”
“伯符,今日之戰雖未得手,但也並非全無收獲。依我之見,我們不妨暫時休整,繼續探查敵軍虛實,尋找破城之機。”
孫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公瑾所言極是。攻城戰本就艱難,如今我軍不比敵軍多上許多,更要謹慎行事。”
“現今我軍之要,乃在休整。目下紀靈已然分兵向北,即使水軍無有用武之地,諸葛子瑜也必然不能坐以待斃。何況張子布尚在北麵,此二人皆智者也,早晚必有謀斷。”周瑜開口如此說道。
須知今日的周瑜,不過十五歲的年紀,但心智已然頗為成熟。謀劃計策,更不下於他人。
“眾將各自退下,隻管休整將士,靜待將軍軍令。”
眾將領紛紛領命,各自下去準備。孫策站起身來,走到營帳外,抬頭望向遠處的龍舒城,眼中閃過一絲冷意。
……
與此同時,龍舒城內,袁胤也在召集眾將商議對策。他站在城頭,目光冷峻地注視著遠處的孫策大營,沉聲道:“今日之戰,雖擊退了敵軍,但孫策此人,絕不會輕易罷休。我軍須嚴加防範,絕不掉以輕心。”
一名將領上前說道:“將軍,孫策今日雖敗,但其兵力依舊駐紮在外,且周瑜足智多謀,恐不會輕易退兵。須加強城防,同時派出斥候,探查敵軍的動向。”
袁胤點了點頭,道:“傳令下去,加強城防,日夜巡邏,絕不可給敵軍可乘之機。同時,派出斥候,密切關注敵軍的動向,若有異動,立即迴報。”
“孫策此人,年少勇猛,又有周瑜這等智謀之士輔佐,絕非易與之輩。”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將,繼續說道,“紀將軍分兵北上,灊縣河道一帶戰況未明,我軍與孫策在此對峙,已是腹背受敵之勢。若紀將軍那邊戰事不利,孫策再趁機猛攻,龍舒城恐難久守。”
一名將領上前一步,抱拳道:“將軍,自軍報發往南陽已有半月,援軍卻遲遲未至,是否派人再催?”
袁胤搖了搖頭,歎息道:“南陽距此路途遙遠,援軍即便日夜兼程,也需時日。”
另一名將領皺眉道:“將軍,孫策今日攻城未得,短期內應不會再次強攻。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是否該主動出擊,擾亂敵軍部署?”
袁胤沉吟片刻,緩緩說道:“不可輕舉妄動。孫策雖年輕氣盛,但有周瑜在側,必不會給我軍可乘之機。若貿然出擊,恐正中其下懷。如今之計,唯有固守城池,靜觀其變。”
孫策騎在戰馬上,目光如炬,緊緊盯著城頭的戰況。他見雲梯被燒毀,士兵們傷亡慘重,眉頭緊鎖,心中暗自焦急。周瑜策馬來到他身旁,低聲說道:“伯符,敵軍防守嚴密,我軍攻勢受阻。此戰本是佯攻,若再強行攻城,恐損失慘重。”
孫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不甘,但很快恢複了冷靜。周瑜所言非虛,此刻若繼續強攻,隻會徒增傷亡。他深吸一口氣,高聲下令:“鳴金,收兵!”
隨著孫策的命令,戰鼓聲驟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急促的鳴金聲。孫策大軍聽到號令,迅速後撤,盾牆緩緩後退,雲梯上的士兵們也紛紛從城牆上滑下,迅速撤離戰場。
城頭上的袁胤見狀,冷笑一聲,高聲喊道:“孫策,汝不過如此!今日之敗,不過因汝狂妄自大而已!他日再戰,必讓汝有來無迴!”
孫策聽到袁胤的嘲諷,臉色陰沉,但他並未迴應,隻是揮了揮手,示意大軍迅速撤退。周瑜策馬跟在他身旁,低聲說道:“伯符,今日之戰雖未得手,但我們也試探出敵軍虛實。袁胤雖殘,但其麾下將士士氣高昂,防守嚴密,不可小覷。”
孫策點了點頭,沉聲道:“公瑾所言極是。今日之戰,確實是我輕敵了。袁胤雖殘,其誌未滅,城中將士皆願與其同生共死。尚需從長計議,另尋破城之策。”
周瑜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伯符,不必過於憂慮。今日之戰,雖未破城,敵軍亦見我軍之勇。你我迴軍稍作休整,再尋良機。”
孫策聞言,眼中重新燃起了鬥誌,他揮了揮手中的長槍,高聲說道:“公瑾,有汝在側,何愁大業不成!他日再戰,必讓袁胤血債血償!”
隨著孫策大軍的撤退,城頭上的守軍們紛紛歡唿起來,士氣大振。袁胤站在城頭,目光冷峻地注視著遠去的敵軍,心中卻並未放鬆警惕。孫策絕非輕易放棄之人,今日之戰不過是序幕,真正的惡戰還在後頭。
袁胤轉身對身旁的將領們說道:“今日之戰,雖擊退了敵軍,但不可掉以輕心。孫策此人,勇猛善戰,周瑜又詭計多端,我們必須嚴加防範,絕不可讓其有機可乘。”
將領們紛紛點頭,齊聲應諾:“謹遵將軍之命!”
袁胤點了點頭,目光再次投向遠方的敵軍陣營,心中暗自思忖:“孫策,汝雖勇猛,但我袁胤亦非等閑。他日再戰,必讓汝見識到我袁胤的手段!”
此時,夕陽西下,戰場上彌漫著硝煙與血腥的氣息。兩軍的交鋒雖已暫時停止,但戰爭的陰雲依舊籠罩在龍舒城上空。
……
夜幕降臨,孫策大營內外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巡邏士兵的腳步聲和遠處戰馬的嘶鳴聲。大營中,燈火通明,將領們齊聚一堂,商討接下來的戰略。
孫策坐在主位上,目光掃過眾將,沉聲道:“今日之戰,雖未破城,我軍亦看清了敵軍虛實。袁胤此人,雖殘誌堅,城中將士士氣高昂,防守嚴密。我先前斷其一臂,倒是輕視了他。如今看來,此人亦非等閑之輩。”
“伯符,今日之戰雖未得手,但也並非全無收獲。依我之見,我們不妨暫時休整,繼續探查敵軍虛實,尋找破城之機。”
孫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公瑾所言極是。攻城戰本就艱難,如今我軍不比敵軍多上許多,更要謹慎行事。”
“現今我軍之要,乃在休整。目下紀靈已然分兵向北,即使水軍無有用武之地,諸葛子瑜也必然不能坐以待斃。何況張子布尚在北麵,此二人皆智者也,早晚必有謀斷。”周瑜開口如此說道。
須知今日的周瑜,不過十五歲的年紀,但心智已然頗為成熟。謀劃計策,更不下於他人。
“眾將各自退下,隻管休整將士,靜待將軍軍令。”
眾將領紛紛領命,各自下去準備。孫策站起身來,走到營帳外,抬頭望向遠處的龍舒城,眼中閃過一絲冷意。
……
與此同時,龍舒城內,袁胤也在召集眾將商議對策。他站在城頭,目光冷峻地注視著遠處的孫策大營,沉聲道:“今日之戰,雖擊退了敵軍,但孫策此人,絕不會輕易罷休。我軍須嚴加防範,絕不掉以輕心。”
一名將領上前說道:“將軍,孫策今日雖敗,但其兵力依舊駐紮在外,且周瑜足智多謀,恐不會輕易退兵。須加強城防,同時派出斥候,探查敵軍的動向。”
袁胤點了點頭,道:“傳令下去,加強城防,日夜巡邏,絕不可給敵軍可乘之機。同時,派出斥候,密切關注敵軍的動向,若有異動,立即迴報。”
“孫策此人,年少勇猛,又有周瑜這等智謀之士輔佐,絕非易與之輩。”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將,繼續說道,“紀將軍分兵北上,灊縣河道一帶戰況未明,我軍與孫策在此對峙,已是腹背受敵之勢。若紀將軍那邊戰事不利,孫策再趁機猛攻,龍舒城恐難久守。”
一名將領上前一步,抱拳道:“將軍,自軍報發往南陽已有半月,援軍卻遲遲未至,是否派人再催?”
袁胤搖了搖頭,歎息道:“南陽距此路途遙遠,援軍即便日夜兼程,也需時日。”
另一名將領皺眉道:“將軍,孫策今日攻城未得,短期內應不會再次強攻。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是否該主動出擊,擾亂敵軍部署?”
袁胤沉吟片刻,緩緩說道:“不可輕舉妄動。孫策雖年輕氣盛,但有周瑜在側,必不會給我軍可乘之機。若貿然出擊,恐正中其下懷。如今之計,唯有固守城池,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