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孫伯符扮作衛士,諸葛瑾裝成大商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守將聞言,臉上笑意更濃,側身一讓,抬手示意:“將軍請,先生請!”
孫策與諸葛瑾相視一笑,隨即跟隨守將走出正廳,穿過迴廊,來到一處寬敞的宴廳。廳內早已擺好了豐盛的酒菜,香氣四溢,令人垂涎。守將恭敬地請孫策上座,自己則陪坐在側,諸葛瑾則坐在孫策的另一側。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守將見氣氛融洽,便鬥膽問道:“將軍與先生遠道而來,不知此間來壽春,所為何事?若有任何吩咐,末將定當竭力效勞。”
孫策放下酒杯,微微一笑,語氣從容:“將軍果然細心。實不相瞞,我此行確有要事相商。如今江東局勢初定,但商路尚未暢通,我欲借此機會,打通江東與中原的商貿往來。因此,想請將軍幫忙準備些貨物,將我麾下這些騎卒盡皆扮作商隊,以便沿途行事。”
“孫將軍方才說江東局勢初定,欲打通商路,可南麵舒縣戰事未定,乃是此處之共識,如何卻說局勢初定?若真是為了商路,何須要這些精幹士卒扮作商隊?此間必有大計。”守將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恢複平靜,恭敬地迴應,“將軍高瞻遠矚,末將佩服。壽春乃九江數一數二的大城,物產豐富,商貨齊全。將軍所需貨物,末將定當盡快備齊,絕不會耽誤將軍的大事。”
孫策點頭讚許,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激:“將軍果然爽快,有勞了。”
守將連忙擺手,笑道:“將軍言重了。末將本是將軍下屬,能與將軍同席而坐,為將軍效勞,已是末將之大榮幸。不知將軍需要哪些貨物?末將好立即安排人手準備。”
孫策略一沉吟,隨即說道:“此間緊俏之物,皆可備一些。另外,還需一些馬匹、船隻,以便運送貨物。”
守將點頭應道:“將軍放心,這些貨物壽春皆有,末將這就命人去準備。至於馬匹和船隻,壽春城內也有不少商隊,末將可以代為聯係,定不會讓將軍失望。”
孫策滿意地點頭,舉杯道:“將軍辦事,我自是放心。來,我敬你一杯,以表謝意。”
守將連忙舉杯,恭敬地說道:“將軍客氣了,末將不敢當。”
兩人一飲而盡,宴席上的氣氛更加融洽。諸葛瑾在一旁微笑不語,心中卻對孫策的機智與沉穩暗自讚歎。
宴畢,守將親自送孫策與諸葛瑾迴到府邸,並再次保證貨物會盡快備齊。孫策點頭致謝,目送守將離去後,轉身對諸葛瑾低聲道:“子瑜,事不宜遲,我們需盡快行動。”
諸葛瑾微微頷首:“伯符放心,一切按計劃行事。”
兩人相視一笑,心中已然明了接下來的行動步驟。壽春之行,正是他們大計的關鍵一環。
兩日之後,壽春城內一片繁忙景象。孫策的軍隊已經裝扮完畢,兩百名精幹騎卒換上了商隊的服飾,馬匹和船隻也準備妥當,滿載著江東地界的珍奇貨物,整齊地排列在府門之外,靜候出發。
孫策本人則扮作一名精幹的護衛,身穿粗布短打,腰間佩劍,頭戴鬥笠,遮住了大半張臉。他站在隊伍前方,目光銳利,神情沉穩,雖是一身普通裝扮,卻難掩其英武之氣。
諸葛瑾則扮作一名滿身銅臭氣的商人,身穿華麗的錦袍,頭戴鑲玉的帽子,手中握著一把折扇,腰間掛著一串銅錢,走起路來叮當作響。他雖出身名門,見多識廣,但讓他扮作這等市儈之人,倒是有些難為他。他微微皺眉,低頭看了看自己這一身裝扮,不由得苦笑一聲,低聲對孫策說道:“伯符,這身行頭,可真是讓我有些不自在。”
孫策聞言,嘴角微揚,低聲迴應:“子瑜,委屈你了。不過,此行關係重大,唯有如此,才能掩人耳目。”
諸葛瑾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適應這身裝扮。他搖了搖手中的折扇,故作輕鬆地說道:“也罷,既然是為大計,我便暫且放下身段,扮一迴市井商人。”
孫策見他如此,心中暗自佩服,低聲道:“子瑜果然大度,此行若能成功,你當居首功。”
諸葛瑾微微一笑,擺了擺手:“伯符言重了,你我同心,共謀大業,何分彼此?”
兩人正低聲交談間,守將匆匆趕來,見孫策與諸葛瑾已裝扮完畢,連忙上前拱手道:“將軍,先生,貨物已備齊,馬匹船隻也已安排妥當。不知二位還有何吩咐?”
孫策點了點頭,語氣沉穩:“將軍辦事果然周到,多謝了。”
守將聞言,隻得拱手道:“將軍放心,末將定當竭盡全力,守好壽春。”
孫策點頭,隨即翻身上馬,對諸葛瑾說道:“先生,我們該出發了。”
諸葛瑾搖了搖折扇,故作豪邁地笑道:“好,走!這一趟生意,定要賺個盆滿缽滿!”
守將見狀,不敢多言,隻得退到一旁,目送孫策一行人緩緩離開府門,朝著城門方向而去。
而此時,孫策與諸葛瑾已帶領隊伍出了城門上了船,沿著淮水一路向西。諸葛瑾搖著折扇,雖是一身商人裝扮,但目光中卻透出一絲深邃。
孫策微微一笑,目光堅定:“子瑜放心,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諸葛瑾手中折扇輕搖,目光深邃地望向前方。忽然,他似是想起了什麽,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他輕輕拍了拍自己的寬袍大袖,袖中隱隱傳來一陣輕微的碰撞聲,仿佛有什麽硬物藏在其中。那正是劉彥交給他們的假玉璽,雖非真品,卻足以以假亂真。
他側頭看了一眼身旁的孫策,低聲道:“伯符,此行成敗,全在此物了。”
船隊緩緩行進在水上上,浪濤聲與人聲嘈雜交織成一片,漸漸融入了遠方的塵煙之中。孫策與諸葛瑾的身影逐漸模糊,最終消失在地平線的盡頭。
然而,就在孫策的船隊漸行漸遠之時,遠在數百裏之外的舒縣,卻是另一番景象。
孫策與諸葛瑾相視一笑,隨即跟隨守將走出正廳,穿過迴廊,來到一處寬敞的宴廳。廳內早已擺好了豐盛的酒菜,香氣四溢,令人垂涎。守將恭敬地請孫策上座,自己則陪坐在側,諸葛瑾則坐在孫策的另一側。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守將見氣氛融洽,便鬥膽問道:“將軍與先生遠道而來,不知此間來壽春,所為何事?若有任何吩咐,末將定當竭力效勞。”
孫策放下酒杯,微微一笑,語氣從容:“將軍果然細心。實不相瞞,我此行確有要事相商。如今江東局勢初定,但商路尚未暢通,我欲借此機會,打通江東與中原的商貿往來。因此,想請將軍幫忙準備些貨物,將我麾下這些騎卒盡皆扮作商隊,以便沿途行事。”
“孫將軍方才說江東局勢初定,欲打通商路,可南麵舒縣戰事未定,乃是此處之共識,如何卻說局勢初定?若真是為了商路,何須要這些精幹士卒扮作商隊?此間必有大計。”守將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恢複平靜,恭敬地迴應,“將軍高瞻遠矚,末將佩服。壽春乃九江數一數二的大城,物產豐富,商貨齊全。將軍所需貨物,末將定當盡快備齊,絕不會耽誤將軍的大事。”
孫策點頭讚許,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激:“將軍果然爽快,有勞了。”
守將連忙擺手,笑道:“將軍言重了。末將本是將軍下屬,能與將軍同席而坐,為將軍效勞,已是末將之大榮幸。不知將軍需要哪些貨物?末將好立即安排人手準備。”
孫策略一沉吟,隨即說道:“此間緊俏之物,皆可備一些。另外,還需一些馬匹、船隻,以便運送貨物。”
守將點頭應道:“將軍放心,這些貨物壽春皆有,末將這就命人去準備。至於馬匹和船隻,壽春城內也有不少商隊,末將可以代為聯係,定不會讓將軍失望。”
孫策滿意地點頭,舉杯道:“將軍辦事,我自是放心。來,我敬你一杯,以表謝意。”
守將連忙舉杯,恭敬地說道:“將軍客氣了,末將不敢當。”
兩人一飲而盡,宴席上的氣氛更加融洽。諸葛瑾在一旁微笑不語,心中卻對孫策的機智與沉穩暗自讚歎。
宴畢,守將親自送孫策與諸葛瑾迴到府邸,並再次保證貨物會盡快備齊。孫策點頭致謝,目送守將離去後,轉身對諸葛瑾低聲道:“子瑜,事不宜遲,我們需盡快行動。”
諸葛瑾微微頷首:“伯符放心,一切按計劃行事。”
兩人相視一笑,心中已然明了接下來的行動步驟。壽春之行,正是他們大計的關鍵一環。
兩日之後,壽春城內一片繁忙景象。孫策的軍隊已經裝扮完畢,兩百名精幹騎卒換上了商隊的服飾,馬匹和船隻也準備妥當,滿載著江東地界的珍奇貨物,整齊地排列在府門之外,靜候出發。
孫策本人則扮作一名精幹的護衛,身穿粗布短打,腰間佩劍,頭戴鬥笠,遮住了大半張臉。他站在隊伍前方,目光銳利,神情沉穩,雖是一身普通裝扮,卻難掩其英武之氣。
諸葛瑾則扮作一名滿身銅臭氣的商人,身穿華麗的錦袍,頭戴鑲玉的帽子,手中握著一把折扇,腰間掛著一串銅錢,走起路來叮當作響。他雖出身名門,見多識廣,但讓他扮作這等市儈之人,倒是有些難為他。他微微皺眉,低頭看了看自己這一身裝扮,不由得苦笑一聲,低聲對孫策說道:“伯符,這身行頭,可真是讓我有些不自在。”
孫策聞言,嘴角微揚,低聲迴應:“子瑜,委屈你了。不過,此行關係重大,唯有如此,才能掩人耳目。”
諸葛瑾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適應這身裝扮。他搖了搖手中的折扇,故作輕鬆地說道:“也罷,既然是為大計,我便暫且放下身段,扮一迴市井商人。”
孫策見他如此,心中暗自佩服,低聲道:“子瑜果然大度,此行若能成功,你當居首功。”
諸葛瑾微微一笑,擺了擺手:“伯符言重了,你我同心,共謀大業,何分彼此?”
兩人正低聲交談間,守將匆匆趕來,見孫策與諸葛瑾已裝扮完畢,連忙上前拱手道:“將軍,先生,貨物已備齊,馬匹船隻也已安排妥當。不知二位還有何吩咐?”
孫策點了點頭,語氣沉穩:“將軍辦事果然周到,多謝了。”
守將聞言,隻得拱手道:“將軍放心,末將定當竭盡全力,守好壽春。”
孫策點頭,隨即翻身上馬,對諸葛瑾說道:“先生,我們該出發了。”
諸葛瑾搖了搖折扇,故作豪邁地笑道:“好,走!這一趟生意,定要賺個盆滿缽滿!”
守將見狀,不敢多言,隻得退到一旁,目送孫策一行人緩緩離開府門,朝著城門方向而去。
而此時,孫策與諸葛瑾已帶領隊伍出了城門上了船,沿著淮水一路向西。諸葛瑾搖著折扇,雖是一身商人裝扮,但目光中卻透出一絲深邃。
孫策微微一笑,目光堅定:“子瑜放心,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諸葛瑾手中折扇輕搖,目光深邃地望向前方。忽然,他似是想起了什麽,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他輕輕拍了拍自己的寬袍大袖,袖中隱隱傳來一陣輕微的碰撞聲,仿佛有什麽硬物藏在其中。那正是劉彥交給他們的假玉璽,雖非真品,卻足以以假亂真。
他側頭看了一眼身旁的孫策,低聲道:“伯符,此行成敗,全在此物了。”
船隊緩緩行進在水上上,浪濤聲與人聲嘈雜交織成一片,漸漸融入了遠方的塵煙之中。孫策與諸葛瑾的身影逐漸模糊,最終消失在地平線的盡頭。
然而,就在孫策的船隊漸行漸遠之時,遠在數百裏之外的舒縣,卻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