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周公瑾昏睡漸醒,陸公績親來探望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瑜的眼皮像是被千斤重物壓著,每一次顫動都牽扯著全身劇痛。血腥味在鼻腔裏愈發濃烈,恍惚間又看見黃蓋的白發在箭雨中飛揚,鐵骨朵迸濺的血珠沾在他開裂的護腕上。
\"將軍醒了?\"
聲音清冷如深井泉水,驚得他猛然坐起。床沿坐著個青衫文士,腰間竹簡隨著動作輕叩榻沿。陸績的麵容在搖曳燭光裏忽明忽暗,手裏捧著的藥碗騰起嫋嫋白霧。
周瑜強撐著身子,他那原本挺直的脊背此刻卻因傷痛而微微彎曲,肌肉在痛苦地抽搐,額頭的汗珠不斷滾落。
他緊咬著牙關,竭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穩,開口問道:“公績,城外戰況如何?”
陸績看到周瑜這般模樣,心中一陣疼惜,趕忙迴答道:“公瑾,我一直在城中管控後勤,未曾登城參戰。在收到公瑾你迴府之後的消息不久,敵軍便鳴金收兵了。”
陸績微微一笑,燭光映照下,他的笑容顯得溫和。他輕輕放下手中的藥碗,竹簡在腰間發出細微的碰撞聲:“公瑾昏睡多半日,許多事情尚且不知。”
“公績,城外戰況如何?”
陸績神色一凝:“傷亡還在統計,敵軍攻勢太過兇猛,連城外護城河都堆滿了敵軍屍體。所幸城牆未破,有些許缺漏處,如今我也都在派人修補。此戰我軍將士死守不退,終是擊退敵軍。經此一戰……”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敵軍不知死傷多少,但我預料,未必便強於我軍。這幾日應輕易不會再行攻城。如今撐過這一戰去,敵軍攻勢便弱了。哪怕敵軍再來,我軍也還有一戰之力。
“現今黃老將軍傷勢頗重,仍在昏睡,不過所幸不傷性命,隻需靜養幾日。”
陸績說著,輕歎一聲,目光微垂:“伯符與公瑾你商議出城向北,此事我與老將軍皆不知曉。老將軍與汝又昏迷不醒,現今城中事務,皆在我與張昭…張紘兩位先生身上。”陸績的語氣未免有些沉重,“公瑾且安心養傷,城中諸事,我自會料理。”
周瑜聞言,雖心中仍有不安,但見陸績神色從容,也稍稍放下心來。他緩緩點頭,聲音低沉:“公績慣熟這些事務,兩位先生也是熟手。有公績在,我便放心了。”
陸績微微一笑,重新端起藥碗,遞到周瑜麵前:“公瑾,先服藥吧。傷愈之後,方能再議大事。”
周瑜接過藥碗,雖藥味苦澀,卻一飲而盡。他抬眼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城頭的火光隱約可見。
陸績見周瑜神色漸穩,便起身道:“公瑾好生休息,若有要事,我再來告知。”
周瑜緩緩放下藥碗,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神情間帶著一絲疲憊。他轉過頭,看向陸績:“公績,還有一事,需勞煩你。”
陸績微微頷首,語氣溫和:“公瑾但說無妨。”
周瑜輕歎一聲,眉宇間浮現出一抹憂色:“我此番負傷歸府,母親定然憂心如焚。她年事已高,經不得這般驚嚇。我如今行動不便,無法親自向她告罪,還請公績代我走一趟,向母親說明情況,寬慰她老人家,莫要讓她過於擔憂。”
陸績聞言,神色鄭重,點頭應道:“公瑾放心,此事我自當盡心。老夫人深明大義,定能體諒你的苦衷。我這就去向她稟明情況,定會妥善。公瑾不必為此憂心。”
周瑜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感激:“有勞公績了。”
陸績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語氣溫和卻堅定:“公瑾安心養傷,老夫人那邊交給我便是。”他說完,轉身緩步走出房間。
誰不知道,廬江周氏是揚州地界上有名的大族,而舒縣正是周氏的祖地。周瑜從祖周景、叔父周忠,皆位列三公。
周瑜之父周異,乃是洛陽令。然而那年司隸董卓造亂,袁紹裹挾天子與百官往冀州去,導致他父子分離。
須知當初袁術與孫堅初戰,孫堅便想將周氏一族接往吳郡居住,唯恐為戰事所波及。然而周氏闔族上下數百口,非輕易可行。
周瑜望著陸績離去的背影,心中稍安。他重新躺下,閉上雙眼,腦海中卻依舊浮現著城頭血戰的景象。
片刻後,陸績已來到周老夫人院中。他整理衣冠,恭敬地站在門外,輕聲稟報道:“老夫人,陸績求見。”
屋內傳來周老夫人略顯疲憊卻依舊威嚴的聲音:“進來吧。”
陸績推門而入,見周老夫人正坐在榻上,神色間難掩憂色。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老夫人,在下特來向夫人稟報公瑾的情況。”
周老夫人抬眼看向陸績,目光中帶著急切:“公瑾如何了?傷勢可要緊?”
陸績溫聲答道:“老夫人放心,公瑾雖負傷,但並無大礙,隻需靜養些時日便可痊愈。公瑾特命我前來向夫人告罪,讓夫人為他擔憂,實屬不孝。他心中愧疚,待傷愈之後,定會親自請罪。”
周老夫人聞言,神色稍緩,但眼中依舊帶著心疼:“這孩子,總是這般逞強。戰場上刀劍無眼,他怎不知愛惜自己?”
陸績微微一笑,語氣溫和:“老夫人,公瑾心懷天下,此乃大義。他雖負傷,卻擊退了敵軍,保住城池,乃我江東之幸。老夫人當以他為傲才是。”
周老夫人輕歎一聲:“罷了,他既無大礙,我也便放心了。公績且迴去告訴他,讓他安心養傷,莫要再逞強。家中一切有老身,不必掛心。”
陸績躬身應道:“老夫人放心。”他說完,又行了一禮,這才緩步退出房間。
走出院門,陸績抬頭望向夜空,星光點點,映照著他的麵容。他心中暗忖:如今城中事務繁雜,伯符出城未歸,公瑾又負傷在身,自己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然而此刻非他不能穩住局麵,否則此處難逃一劫。
他深吸一口氣,邁步向府外走去,身影在夜色中漸行漸遠,竹簡的碰撞聲在寂靜的庭院中迴蕩,訴說著江東未來的命運。
\"將軍醒了?\"
聲音清冷如深井泉水,驚得他猛然坐起。床沿坐著個青衫文士,腰間竹簡隨著動作輕叩榻沿。陸績的麵容在搖曳燭光裏忽明忽暗,手裏捧著的藥碗騰起嫋嫋白霧。
周瑜強撐著身子,他那原本挺直的脊背此刻卻因傷痛而微微彎曲,肌肉在痛苦地抽搐,額頭的汗珠不斷滾落。
他緊咬著牙關,竭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穩,開口問道:“公績,城外戰況如何?”
陸績看到周瑜這般模樣,心中一陣疼惜,趕忙迴答道:“公瑾,我一直在城中管控後勤,未曾登城參戰。在收到公瑾你迴府之後的消息不久,敵軍便鳴金收兵了。”
陸績微微一笑,燭光映照下,他的笑容顯得溫和。他輕輕放下手中的藥碗,竹簡在腰間發出細微的碰撞聲:“公瑾昏睡多半日,許多事情尚且不知。”
“公績,城外戰況如何?”
陸績神色一凝:“傷亡還在統計,敵軍攻勢太過兇猛,連城外護城河都堆滿了敵軍屍體。所幸城牆未破,有些許缺漏處,如今我也都在派人修補。此戰我軍將士死守不退,終是擊退敵軍。經此一戰……”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敵軍不知死傷多少,但我預料,未必便強於我軍。這幾日應輕易不會再行攻城。如今撐過這一戰去,敵軍攻勢便弱了。哪怕敵軍再來,我軍也還有一戰之力。
“現今黃老將軍傷勢頗重,仍在昏睡,不過所幸不傷性命,隻需靜養幾日。”
陸績說著,輕歎一聲,目光微垂:“伯符與公瑾你商議出城向北,此事我與老將軍皆不知曉。老將軍與汝又昏迷不醒,現今城中事務,皆在我與張昭…張紘兩位先生身上。”陸績的語氣未免有些沉重,“公瑾且安心養傷,城中諸事,我自會料理。”
周瑜聞言,雖心中仍有不安,但見陸績神色從容,也稍稍放下心來。他緩緩點頭,聲音低沉:“公績慣熟這些事務,兩位先生也是熟手。有公績在,我便放心了。”
陸績微微一笑,重新端起藥碗,遞到周瑜麵前:“公瑾,先服藥吧。傷愈之後,方能再議大事。”
周瑜接過藥碗,雖藥味苦澀,卻一飲而盡。他抬眼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城頭的火光隱約可見。
陸績見周瑜神色漸穩,便起身道:“公瑾好生休息,若有要事,我再來告知。”
周瑜緩緩放下藥碗,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神情間帶著一絲疲憊。他轉過頭,看向陸績:“公績,還有一事,需勞煩你。”
陸績微微頷首,語氣溫和:“公瑾但說無妨。”
周瑜輕歎一聲,眉宇間浮現出一抹憂色:“我此番負傷歸府,母親定然憂心如焚。她年事已高,經不得這般驚嚇。我如今行動不便,無法親自向她告罪,還請公績代我走一趟,向母親說明情況,寬慰她老人家,莫要讓她過於擔憂。”
陸績聞言,神色鄭重,點頭應道:“公瑾放心,此事我自當盡心。老夫人深明大義,定能體諒你的苦衷。我這就去向她稟明情況,定會妥善。公瑾不必為此憂心。”
周瑜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感激:“有勞公績了。”
陸績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語氣溫和卻堅定:“公瑾安心養傷,老夫人那邊交給我便是。”他說完,轉身緩步走出房間。
誰不知道,廬江周氏是揚州地界上有名的大族,而舒縣正是周氏的祖地。周瑜從祖周景、叔父周忠,皆位列三公。
周瑜之父周異,乃是洛陽令。然而那年司隸董卓造亂,袁紹裹挾天子與百官往冀州去,導致他父子分離。
須知當初袁術與孫堅初戰,孫堅便想將周氏一族接往吳郡居住,唯恐為戰事所波及。然而周氏闔族上下數百口,非輕易可行。
周瑜望著陸績離去的背影,心中稍安。他重新躺下,閉上雙眼,腦海中卻依舊浮現著城頭血戰的景象。
片刻後,陸績已來到周老夫人院中。他整理衣冠,恭敬地站在門外,輕聲稟報道:“老夫人,陸績求見。”
屋內傳來周老夫人略顯疲憊卻依舊威嚴的聲音:“進來吧。”
陸績推門而入,見周老夫人正坐在榻上,神色間難掩憂色。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老夫人,在下特來向夫人稟報公瑾的情況。”
周老夫人抬眼看向陸績,目光中帶著急切:“公瑾如何了?傷勢可要緊?”
陸績溫聲答道:“老夫人放心,公瑾雖負傷,但並無大礙,隻需靜養些時日便可痊愈。公瑾特命我前來向夫人告罪,讓夫人為他擔憂,實屬不孝。他心中愧疚,待傷愈之後,定會親自請罪。”
周老夫人聞言,神色稍緩,但眼中依舊帶著心疼:“這孩子,總是這般逞強。戰場上刀劍無眼,他怎不知愛惜自己?”
陸績微微一笑,語氣溫和:“老夫人,公瑾心懷天下,此乃大義。他雖負傷,卻擊退了敵軍,保住城池,乃我江東之幸。老夫人當以他為傲才是。”
周老夫人輕歎一聲:“罷了,他既無大礙,我也便放心了。公績且迴去告訴他,讓他安心養傷,莫要再逞強。家中一切有老身,不必掛心。”
陸績躬身應道:“老夫人放心。”他說完,又行了一禮,這才緩步退出房間。
走出院門,陸績抬頭望向夜空,星光點點,映照著他的麵容。他心中暗忖:如今城中事務繁雜,伯符出城未歸,公瑾又負傷在身,自己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然而此刻非他不能穩住局麵,否則此處難逃一劫。
他深吸一口氣,邁步向府外走去,身影在夜色中漸行漸遠,竹簡的碰撞聲在寂靜的庭院中迴蕩,訴說著江東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