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劉德然定聯盟事,荀文若欣然相應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百九十一章 劉德然定聯盟事,荀文若欣然相應
青煙在鎏金博山爐中盤桓成鶴形,荀彧廣袖拂過案上檄文,羊皮紙邊沿已沁出汗漬。劉彥垂眸看著沉香灰落在雲雷紋上,忽聽得院中金鐵相擊聲裂石穿雲。
";先生請看。";他指尖點在輿圖某處,青玉簪折射的光斑恰好籠住";沛國";二字,";袁術既僭帝號,必效光武故事,以南陽為根基…";
話未說完,窗外突然爆開許褚的暴喝。典韋鐵戟撞碎假山石的悶響裏,劉彥的嗓音反而愈發清越:";聞聽曹公已取陳國,若得沛國,則北可虎視兗州諸郡,南可鎖袁術之咽喉。";
";我主無有他意,願出精兵,沿泗水南下取彭城,與曹公陳國駐軍成掎角之勢。";
“屆時,我主與曹公東西唿應,要取沛國,不過易如反掌而已。”庭外的金鐵聲越發高亢,而劉彥的聲音也陡然高昂。
“曹公與我主皆漢室臣子,我主絕無絲毫私心。屆時若得沛國全境,我主不取分毫土地,盡數歸於曹公。”
“隻求——”劉彥的聲音忽地一頓,“隻求曹公能念自己漢臣之身,響應我主,與我軍合兵一處,共討叛賊袁術才是。”
荀彧廣袖輕拂,指尖在案幾上輕輕敲擊,目光卻透過窗欞,望向庭院中激戰的許褚與典韋。金鐵相擊之聲不絕於耳,思緒卻早已飛遠。
劉彥話語在他耳畔迴響,字字清晰,句句入心。
沛國——這個地名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主公曹操欲得沛國已久,此地北接兗州,南扼袁術,若能掌控,一可穩固北境,二能夾擊袁術。劉彥今日主動提出合兵南下,雖言辭懇切,言明不取分毫土地,但荀彧深知,天下諸侯,無利不起早。劉彥背後,劉玄德究竟是何意圖?
“劉玄德仁德著於四海,總不能絲毫不圖利?”
他微微垂眸,目光落在案上的輿圖上。劉彥青玉簪的光斑依舊籠住“沛國”二字,似乎暗自在提醒他,此乃千載難逢之機。
若與劉彥合兵,取沛國易如反掌,屆時北麵的梁國孤立無援,早晚也會落入主公曹操之手。如此一來,曹操的勢力將大幅擴張,除袁術占據的半數汝南地界,豫州幾乎全境將入其手。屆時,其力足以與袁紹、袁術等抗衡。
然而,荀彧心中仍有疑慮。劉彥雖言辭恭順,聲稱無有私心,但天下大勢,豈能輕信他人?劉玄德或許真心實意,屆時若合兵之後,劉彥反戈一擊……
他輕輕歎了口氣,指尖在輿圖上緩緩劃過,從沛國一路向北,直至梁國。若能得沛國,梁國便如甕中之鱉,早晚可收。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劉彥的誠意可信。
“使君之言,彧已悉數聽聞。”荀彧的聲音溫潤如玉,卻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深意,“沛國之地,確為兵家必爭之所。然使君所言合兵南下之事,彧尚有一問,望使君解惑。”
“先生請講。”
荀彧指尖輕點輿圖,目光從沛國緩緩移至揚州,語氣平靜卻儼然暗含鋒芒:“與袁公路接壤者,可並非隻有我主一路諸侯。吳郡孫文台,今正盤踞揚州,前番與袁術在廬江一戰方停。孫文台驍勇善戰,麾下兵精糧足,使君豈能放著這般強援不用,反來與我主合兵?”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直視劉彥:“使君今日前來,言辭懇切,言明不取分毫土地,彧心中感佩。然天下大勢,牽一發而動全身。孫文台與袁術素有仇怨,若使君能與孫文台聯手,南北夾擊,袁術必難抵擋。使君卻舍近求遠,來尋我主,此中深意,彧不得不思。”
劉彥聞言,朗聲大笑,笑聲清越如金石相擊。
“先生真智者也!我主如何想不到此處?須知當年曹公、孫文台與我主同在十九路諸侯之列,共抗董卓。我主豈能忘記同袍之誼?”
“先生所慮,我主早已籌謀。我徒諸葛孔明已受命為正使,趙雲趙子龍將軍為副使,擇日前往吳郡,與孫文台商議出兵之事。屆時,南北夾擊,袁術必難抵擋。”
劉彥的聲音漸漸低沉,卻愈發有力:“我主與曹公、孫文台皆為漢室臣子,共討逆賊,乃義不容辭。先生乃曹公心腹,今日前來,正是為與先生商議,如何作戰,共成大業。先生所問,我主早已思慮周全,絕無半分疏漏。”
他說罷,輕輕拂袖,指尖在輿圖上緩緩劃過,從沛國一路向南,直至揚州,語氣中帶著幾分篤定:“袁術僭越帝號,天下共誅之。我主願與曹公、孫文台攜手,共討此賊,還天下以太平。先生若有疑慮,不妨直言,在下定當傾力相告。”
荀彧聞言,眉梢微挑,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他廣袖輕拂,指尖在案幾上輕輕一頓。
“使君此言,倒是令彧頗感意外。”荀彧的聲音依舊溫潤,卻帶著幾分沉吟,“在下久居兗豫之地,雖偶聞琅琊諸葛氏之名,卻未曾聽聞諸葛孔明此子。然而,自彧踏入青徐之境,諸葛孔明之名,竟如雷貫耳,人人稱頌。”
“琅琊諸葛氏,世代名門,此子自幼聰慧過人,又得使君親自收為弟子,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使君當年,曾將此子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可見對其寄望之深。”
“然而,若彧未曾記錯,諸葛孔明今歲不過十歲稚齡。使君何以如此自信,將此等大事托付於他?莫非此子當真有過人之能,足以擔此重任?”
“先生所慮,我主豈能不知?諸葛孔明年雖幼,然其才智過人,遠非尋常孩童可比。此子雖年幼,卻有經天緯地之才,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直視荀彧:“先生或許不知,諸葛孔明雖年僅十歲,卻已熟讀兵法,精通謀略。我主曾多次與他論及天下大勢,此子每每見解獨到,令人歎服。此次出使吳郡,雖由趙雲將軍為輔,然諸葛孔明之才智,足以勝任。”
劉彥的聲音漸漸低沉,卻愈發有力:“先生乃曹公心腹,智謀超群,今日前來,正是為與先生共商大計。孔明年幼,然我主對其信任有加,絕非輕率之舉。先生若有疑慮,不妨待其歸來,親自一見,便知我主所言非虛。”
青煙在鎏金博山爐中盤桓成鶴形,荀彧廣袖拂過案上檄文,羊皮紙邊沿已沁出汗漬。劉彥垂眸看著沉香灰落在雲雷紋上,忽聽得院中金鐵相擊聲裂石穿雲。
";先生請看。";他指尖點在輿圖某處,青玉簪折射的光斑恰好籠住";沛國";二字,";袁術既僭帝號,必效光武故事,以南陽為根基…";
話未說完,窗外突然爆開許褚的暴喝。典韋鐵戟撞碎假山石的悶響裏,劉彥的嗓音反而愈發清越:";聞聽曹公已取陳國,若得沛國,則北可虎視兗州諸郡,南可鎖袁術之咽喉。";
";我主無有他意,願出精兵,沿泗水南下取彭城,與曹公陳國駐軍成掎角之勢。";
“屆時,我主與曹公東西唿應,要取沛國,不過易如反掌而已。”庭外的金鐵聲越發高亢,而劉彥的聲音也陡然高昂。
“曹公與我主皆漢室臣子,我主絕無絲毫私心。屆時若得沛國全境,我主不取分毫土地,盡數歸於曹公。”
“隻求——”劉彥的聲音忽地一頓,“隻求曹公能念自己漢臣之身,響應我主,與我軍合兵一處,共討叛賊袁術才是。”
荀彧廣袖輕拂,指尖在案幾上輕輕敲擊,目光卻透過窗欞,望向庭院中激戰的許褚與典韋。金鐵相擊之聲不絕於耳,思緒卻早已飛遠。
劉彥話語在他耳畔迴響,字字清晰,句句入心。
沛國——這個地名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主公曹操欲得沛國已久,此地北接兗州,南扼袁術,若能掌控,一可穩固北境,二能夾擊袁術。劉彥今日主動提出合兵南下,雖言辭懇切,言明不取分毫土地,但荀彧深知,天下諸侯,無利不起早。劉彥背後,劉玄德究竟是何意圖?
“劉玄德仁德著於四海,總不能絲毫不圖利?”
他微微垂眸,目光落在案上的輿圖上。劉彥青玉簪的光斑依舊籠住“沛國”二字,似乎暗自在提醒他,此乃千載難逢之機。
若與劉彥合兵,取沛國易如反掌,屆時北麵的梁國孤立無援,早晚也會落入主公曹操之手。如此一來,曹操的勢力將大幅擴張,除袁術占據的半數汝南地界,豫州幾乎全境將入其手。屆時,其力足以與袁紹、袁術等抗衡。
然而,荀彧心中仍有疑慮。劉彥雖言辭恭順,聲稱無有私心,但天下大勢,豈能輕信他人?劉玄德或許真心實意,屆時若合兵之後,劉彥反戈一擊……
他輕輕歎了口氣,指尖在輿圖上緩緩劃過,從沛國一路向北,直至梁國。若能得沛國,梁國便如甕中之鱉,早晚可收。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劉彥的誠意可信。
“使君之言,彧已悉數聽聞。”荀彧的聲音溫潤如玉,卻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深意,“沛國之地,確為兵家必爭之所。然使君所言合兵南下之事,彧尚有一問,望使君解惑。”
“先生請講。”
荀彧指尖輕點輿圖,目光從沛國緩緩移至揚州,語氣平靜卻儼然暗含鋒芒:“與袁公路接壤者,可並非隻有我主一路諸侯。吳郡孫文台,今正盤踞揚州,前番與袁術在廬江一戰方停。孫文台驍勇善戰,麾下兵精糧足,使君豈能放著這般強援不用,反來與我主合兵?”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直視劉彥:“使君今日前來,言辭懇切,言明不取分毫土地,彧心中感佩。然天下大勢,牽一發而動全身。孫文台與袁術素有仇怨,若使君能與孫文台聯手,南北夾擊,袁術必難抵擋。使君卻舍近求遠,來尋我主,此中深意,彧不得不思。”
劉彥聞言,朗聲大笑,笑聲清越如金石相擊。
“先生真智者也!我主如何想不到此處?須知當年曹公、孫文台與我主同在十九路諸侯之列,共抗董卓。我主豈能忘記同袍之誼?”
“先生所慮,我主早已籌謀。我徒諸葛孔明已受命為正使,趙雲趙子龍將軍為副使,擇日前往吳郡,與孫文台商議出兵之事。屆時,南北夾擊,袁術必難抵擋。”
劉彥的聲音漸漸低沉,卻愈發有力:“我主與曹公、孫文台皆為漢室臣子,共討逆賊,乃義不容辭。先生乃曹公心腹,今日前來,正是為與先生商議,如何作戰,共成大業。先生所問,我主早已思慮周全,絕無半分疏漏。”
他說罷,輕輕拂袖,指尖在輿圖上緩緩劃過,從沛國一路向南,直至揚州,語氣中帶著幾分篤定:“袁術僭越帝號,天下共誅之。我主願與曹公、孫文台攜手,共討此賊,還天下以太平。先生若有疑慮,不妨直言,在下定當傾力相告。”
荀彧聞言,眉梢微挑,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他廣袖輕拂,指尖在案幾上輕輕一頓。
“使君此言,倒是令彧頗感意外。”荀彧的聲音依舊溫潤,卻帶著幾分沉吟,“在下久居兗豫之地,雖偶聞琅琊諸葛氏之名,卻未曾聽聞諸葛孔明此子。然而,自彧踏入青徐之境,諸葛孔明之名,竟如雷貫耳,人人稱頌。”
“琅琊諸葛氏,世代名門,此子自幼聰慧過人,又得使君親自收為弟子,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使君當年,曾將此子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可見對其寄望之深。”
“然而,若彧未曾記錯,諸葛孔明今歲不過十歲稚齡。使君何以如此自信,將此等大事托付於他?莫非此子當真有過人之能,足以擔此重任?”
“先生所慮,我主豈能不知?諸葛孔明年雖幼,然其才智過人,遠非尋常孩童可比。此子雖年幼,卻有經天緯地之才,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直視荀彧:“先生或許不知,諸葛孔明雖年僅十歲,卻已熟讀兵法,精通謀略。我主曾多次與他論及天下大勢,此子每每見解獨到,令人歎服。此次出使吳郡,雖由趙雲將軍為輔,然諸葛孔明之才智,足以勝任。”
劉彥的聲音漸漸低沉,卻愈發有力:“先生乃曹公心腹,智謀超群,今日前來,正是為與先生共商大計。孔明年幼,然我主對其信任有加,絕非輕率之舉。先生若有疑慮,不妨待其歸來,親自一見,便知我主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