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劉玄德親送使者,諸葛亮前往吳郡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百九十七章 劉玄德親送使者,諸葛亮前往吳郡
兄妹三人迴到館驛,遠遠便見館驛一片忙碌景象。荀彧、許褚等人正指揮著隨從收拾行裝,顯然也準備啟程離去。糜竺見狀,心中略感意外,便上前拱手行禮,笑道:“文若先生、仲康將軍,二位這是要啟程了?”
荀彧見糜竺走來,微微一笑,拱手還禮道:“正是。在下已和劉使君商定大事,我等須盡快返迴潁川,處理軍務。子仲兄這是也要準備離開了?”
糜竺點頭答道:“正是。我與舍弟、舍妹此次前來,本是奉陶公之命,祝賀玄德公大婚,何期卻出了袁公路這一檔子事。如今事已畢,也該返迴徐州複命了。”
正說話間,田豫從館驛內走出,見糜竺與荀彧等人正在交談,便上前拱手笑道:“子仲兄、文若先生,在下看兩位收拾得熱火朝天,二位這是要啟程了?”
糜竺見田豫走來,笑著答道:“正是。我與舍弟、舍妹準備返迴徐州,文若先生與仲康將軍也要返迴潁川。田將軍,這是也要離開了?”
田豫點頭笑道:“正是。既然二位都要離開,我也不好獨留在此。正好我也準備返迴幽州,向我主公孫將軍複命。”
三人各自寒暄幾句,氣氛融洽。糜竺笑道:“既然大家都要啟程,不如今晚早些休息,明日一早也好趕路。”荀彧點頭道:“子仲兄所言極是,長途跋涉,確實需要養精蓄銳。”田豫也附和道:“正是如此,那咱們就此別過,明日館驛門口再見。”
說罷,三人各自拱手告別,迴屋休息。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館驛門口已是車馬齊備。糜竺兄妹三人的馬車停在左側,荀彧與許褚的車馬居中,田豫的車馬則在右側。隨從們忙碌地檢查行裝,馬匹不時發出幾聲嘶鳴,顯得格外精神。
正當三方人馬準備上車啟程時,忽然聽到一陣腳步聲傳來。隻見劉備帶著劉彥、關羽、張飛等一眾文武快步走來。劉備麵帶微笑,拱手道:“聽聞諸位今日啟程,備特來相送,以表心意。”
糜竺見狀,連忙上前拱手還禮,笑道:“玄德公親自相送,實在令我等受寵若驚。”
荀彧也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劉使君如此厚待,彧感激不盡。”
田豫則抱拳笑道:“玄德公重情重義,在下佩服。”
正當眾人準備上車啟程時,劉備身後的典韋忽然大步上前,一把拉住許褚的胳膊,豪爽地笑道:“仲康兄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再有機會,俺一定和你一決高下!”
許褚聞言,哈哈大笑,拍了拍典韋的肩膀,道:“典將軍果然豪氣!好,俺隨時奉陪!下次見麵,咱們一定要好好比試一番!”
與此同時,劉彥悄悄走近荀彧,低聲說道:“先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先生可莫忘了你我約定,待先生迴潁川,務必向曹公諫言,此事還需先生多多費心。”
荀彧微微一笑,點頭低聲道:“使君放心,彧心中有數。待時機成熟,一切自會水到渠成。使君也請保重,靜候佳音。”
劉彥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深意,隨即退後一步,拱手道:“先生一路順風,後會有期。”
荀彧也拱手還禮,道:“保重,後會有期。”
眾人再次寒暄幾句,隨後各自上車,車馬緩緩啟動,朝著不同的方向駛去。劉備站在館驛門口,目送眾人遠去,心中感慨萬千。關羽、張飛等人也站在他身後,默默注視著遠去的車隊,心中各有思緒。
隨著車馬的漸行漸遠,館驛門口漸漸恢複了平靜,隻剩下劉備一行人站在原地,仿佛還在迴味著這幾日的風雲。
劉備目送著遠去的車馬,心中感慨萬千。片刻後,他轉過身來,看向站在一旁的劉彥:“德然,孔明與子龍可出發了?”
劉彥聞言,立即拱手答道:“大哥放心,孔明與子龍已經出發,此刻已經在前往吳郡的路上了。若是糜子仲的車馬快些,想必還能與孔明見上一麵。”
劉備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輕聲道:“如此甚好。孔明才智過人,子龍勇猛無敵,此行前往吳郡,必能成就大事。”
……
十歲的諸葛亮坐在馬車中,神情沉穩,目光深邃,儼然早已超越了年齡的局限。他手中握著一卷竹簡,微微低頭,細細研讀,眉宇間透著一股從容,但顯然還有些許的緊張。
馬車內布置簡潔,不失雅致,幾卷書簡整齊地擺放在一旁,顯然是他此行隨身攜帶的典籍,其中還有劉彥前幾日考察他的《司馬法》《吳子兵法》。車簾微微晃動,透進一縷清晨的微光,映照在他稚嫩的臉龐上。
身為副使的趙雲,則騎著他那匹高大的照夜玉獅子,銀甲長槍,英姿颯爽,護持在馬車旁。
車隊四周,由數百名精兵組成,隊伍整齊有序,旗幟鮮明,甲胄鮮明,刀槍如林。這些士卒,無一不是劉備麾下的精銳,是劉備特意安排的。畢竟諸葛亮年紀尚輕,隻有這般造勢,才能顯現出劉備的重視。
車隊從臨淄南門緩緩出發,沿著官道向南行進,目標直指吳郡。馬蹄聲與車輪聲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清晨的微風,顯得格外肅穆莊重。
車隊行進間,趙雲不時迴頭看向馬車,確保諸葛亮的安全。他雖不多言,但眼中流露出對這位年幼卻才智過人的少年的敬重。
諸葛亮在趙雲心裏,或許還不那麽值得相信,畢竟他的年紀太小。但趙雲相信的,是那位事事料熟於心的軍師劉彥。趙雲無條件地相信他所做的決定。
而諸葛亮則始終專注於手中的書簡,偶爾抬頭望向車外,目光深邃,仿佛在思索著什麽。
車隊漸行漸遠,臨淄的城牆逐漸消失在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沿途的青山綠水。陽光灑在車隊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輝。
兄妹三人迴到館驛,遠遠便見館驛一片忙碌景象。荀彧、許褚等人正指揮著隨從收拾行裝,顯然也準備啟程離去。糜竺見狀,心中略感意外,便上前拱手行禮,笑道:“文若先生、仲康將軍,二位這是要啟程了?”
荀彧見糜竺走來,微微一笑,拱手還禮道:“正是。在下已和劉使君商定大事,我等須盡快返迴潁川,處理軍務。子仲兄這是也要準備離開了?”
糜竺點頭答道:“正是。我與舍弟、舍妹此次前來,本是奉陶公之命,祝賀玄德公大婚,何期卻出了袁公路這一檔子事。如今事已畢,也該返迴徐州複命了。”
正說話間,田豫從館驛內走出,見糜竺與荀彧等人正在交談,便上前拱手笑道:“子仲兄、文若先生,在下看兩位收拾得熱火朝天,二位這是要啟程了?”
糜竺見田豫走來,笑著答道:“正是。我與舍弟、舍妹準備返迴徐州,文若先生與仲康將軍也要返迴潁川。田將軍,這是也要離開了?”
田豫點頭笑道:“正是。既然二位都要離開,我也不好獨留在此。正好我也準備返迴幽州,向我主公孫將軍複命。”
三人各自寒暄幾句,氣氛融洽。糜竺笑道:“既然大家都要啟程,不如今晚早些休息,明日一早也好趕路。”荀彧點頭道:“子仲兄所言極是,長途跋涉,確實需要養精蓄銳。”田豫也附和道:“正是如此,那咱們就此別過,明日館驛門口再見。”
說罷,三人各自拱手告別,迴屋休息。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館驛門口已是車馬齊備。糜竺兄妹三人的馬車停在左側,荀彧與許褚的車馬居中,田豫的車馬則在右側。隨從們忙碌地檢查行裝,馬匹不時發出幾聲嘶鳴,顯得格外精神。
正當三方人馬準備上車啟程時,忽然聽到一陣腳步聲傳來。隻見劉備帶著劉彥、關羽、張飛等一眾文武快步走來。劉備麵帶微笑,拱手道:“聽聞諸位今日啟程,備特來相送,以表心意。”
糜竺見狀,連忙上前拱手還禮,笑道:“玄德公親自相送,實在令我等受寵若驚。”
荀彧也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劉使君如此厚待,彧感激不盡。”
田豫則抱拳笑道:“玄德公重情重義,在下佩服。”
正當眾人準備上車啟程時,劉備身後的典韋忽然大步上前,一把拉住許褚的胳膊,豪爽地笑道:“仲康兄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再有機會,俺一定和你一決高下!”
許褚聞言,哈哈大笑,拍了拍典韋的肩膀,道:“典將軍果然豪氣!好,俺隨時奉陪!下次見麵,咱們一定要好好比試一番!”
與此同時,劉彥悄悄走近荀彧,低聲說道:“先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先生可莫忘了你我約定,待先生迴潁川,務必向曹公諫言,此事還需先生多多費心。”
荀彧微微一笑,點頭低聲道:“使君放心,彧心中有數。待時機成熟,一切自會水到渠成。使君也請保重,靜候佳音。”
劉彥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深意,隨即退後一步,拱手道:“先生一路順風,後會有期。”
荀彧也拱手還禮,道:“保重,後會有期。”
眾人再次寒暄幾句,隨後各自上車,車馬緩緩啟動,朝著不同的方向駛去。劉備站在館驛門口,目送眾人遠去,心中感慨萬千。關羽、張飛等人也站在他身後,默默注視著遠去的車隊,心中各有思緒。
隨著車馬的漸行漸遠,館驛門口漸漸恢複了平靜,隻剩下劉備一行人站在原地,仿佛還在迴味著這幾日的風雲。
劉備目送著遠去的車馬,心中感慨萬千。片刻後,他轉過身來,看向站在一旁的劉彥:“德然,孔明與子龍可出發了?”
劉彥聞言,立即拱手答道:“大哥放心,孔明與子龍已經出發,此刻已經在前往吳郡的路上了。若是糜子仲的車馬快些,想必還能與孔明見上一麵。”
劉備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輕聲道:“如此甚好。孔明才智過人,子龍勇猛無敵,此行前往吳郡,必能成就大事。”
……
十歲的諸葛亮坐在馬車中,神情沉穩,目光深邃,儼然早已超越了年齡的局限。他手中握著一卷竹簡,微微低頭,細細研讀,眉宇間透著一股從容,但顯然還有些許的緊張。
馬車內布置簡潔,不失雅致,幾卷書簡整齊地擺放在一旁,顯然是他此行隨身攜帶的典籍,其中還有劉彥前幾日考察他的《司馬法》《吳子兵法》。車簾微微晃動,透進一縷清晨的微光,映照在他稚嫩的臉龐上。
身為副使的趙雲,則騎著他那匹高大的照夜玉獅子,銀甲長槍,英姿颯爽,護持在馬車旁。
車隊四周,由數百名精兵組成,隊伍整齊有序,旗幟鮮明,甲胄鮮明,刀槍如林。這些士卒,無一不是劉備麾下的精銳,是劉備特意安排的。畢竟諸葛亮年紀尚輕,隻有這般造勢,才能顯現出劉備的重視。
車隊從臨淄南門緩緩出發,沿著官道向南行進,目標直指吳郡。馬蹄聲與車輪聲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清晨的微風,顯得格外肅穆莊重。
車隊行進間,趙雲不時迴頭看向馬車,確保諸葛亮的安全。他雖不多言,但眼中流露出對這位年幼卻才智過人的少年的敬重。
諸葛亮在趙雲心裏,或許還不那麽值得相信,畢竟他的年紀太小。但趙雲相信的,是那位事事料熟於心的軍師劉彥。趙雲無條件地相信他所做的決定。
而諸葛亮則始終專注於手中的書簡,偶爾抬頭望向車外,目光深邃,仿佛在思索著什麽。
車隊漸行漸遠,臨淄的城牆逐漸消失在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沿途的青山綠水。陽光灑在車隊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