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籠中之鳥
盜墓:天道祂腦子有疾 作者:半盞青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王崩,姬發之子姬頌即位,號成王,周公旦輔政。
姬發死了,站在籠子外的換成了一個小少年,頭戴冠冕,身著冕服,仍顯稚嫩的臉上努力表現出身為王威嚴。
但冕服大而繁沉,麵容稚嫩頭戴冕冠也不顯成熟。
幼子著大人衣,姬發的孩子看起來遠不如他沉穩狡猾,但也沒有他眼中的瘋狂,被期待著嗬護著長大的幼君看起來像個正常人。
四十餘歲的姬發,青鸞最後一次見他,他滿頭華發身材瘦削,一臉的油盡燈枯之像,要不是被打傷的巫師在前,這個老頭子都能撲進籠子生啖神明。
他終究還是有些理智的,晚死了些時日。
籠子外送來了更多的鎮壓用的法器,但周武王再也沒能來看看他所囚禁的神明是否已經真的無力反抗。
“汝乃商之玄鳥?”小孩被巫師攔在遠處,不讓他過於靠近。
“然,汝更似於人,妖耶?”哪有神明如此淒慘的。
“予命人鬆汝之頸,能言否?”聽聞玄鳥聲清脆優美,可比鳳凰,如昆山玉碎春水潺潺。
籠子裏的人靜默的坐在中央,對姬頌的話語充耳不聞。
姬頌看看巫師,又迴首看著籠子裏的‘神明’,或許真的是神明吧?
籠子裏的神明一身青羽衣,雖然破損卻不染塵,麵容清麗柔美皎如明月淡如山水,青絲蜿蜒垂地,沒有濃墨重彩也無豔麗頹靡,整個人呈現著一種縹緲的不屬於塵世的美,像一縷抓不住的春風。
小少年目光炯炯的打量著屬於自己的籠中神明,感歎,他的父王真的是非常厲害啊——!
“汝不與吾言,予明日再來。”
……
姬頌很喜歡去地下看他的籠中神明,那是遠超他日常所見的殊色,唯有代表他周朝天命的鳳凰可與之比較,但鳳凰供於祭廟被巫師祭司層層把守非祭司不得見。
而且,鳳凰是‘死’的,玄鳥卻是‘活’的。
一襲青衣的靜默神明,他難以想象離開陰暗濕冷的地下,沐於陽光之下的祂會是何等的美麗。
有時姬頌也會想,曾經商朝的祖先看見的是何等模樣的玄鳥,那紂王所見的又是何等美麗的殊色?
時過半年,姬頌又長高了一些,但不食不飲的神明看起來沒有任何變化。
期間,姬頌讓巫師收起了手腳鐐銬上的倒刺表明好意,但和倒刺長到一起又被重新撕裂的傷口,皮肉翻轉鮮血淋漓看起來尤為可怖。
看起來應該是極痛的,但神明仍舊不曾與他說話,也不曾發聲。
他收斂了上位者的姿態,緩聲和語,可他放下了姿態卻仍舊沒有換來一聲半點的迴應。
姬頌不免猜想,是不是這隻玄鳥已經不會啼鳴。
父王讓他對祂好一些,有父王作對比,嚐試著軟化神明的心走進祂的眼裏。
可他做的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麽用,神明的眼裏看不見他一點兒。
巫師收走了玄鳥的鮮血,他們不再嚐試著用血煉製丹藥讓人獲得的玄鳥的神異,他們嚐試著創造可以針對神明的惡咒,讓神明感受難以忍耐的痛苦,讓神明正視他們,用痛苦熬鷹最終讓高傲的神明低頭。
寧死不低頭也沒關係,鳳凰可以隻有軀殼,玄鳥為什麽不行呢?
可父王說這兩者是不一樣的,鳳凰和玄鳥是不一樣的,要想辦法奪取玄鳥的心才能謀劃玄鳥的力量,如果他做不到就把這件事延續到他的子孫,他們沒有神明命長但他們有一代又一代的毅力。
玄鳥並不在意商王室,他們周王室自然可以取而代之成為和玄鳥關係緊密的那個。
青鸞一點兒都不樂意搭理姬頌,他覺得自己是個純白善良小郎君,青鸞隻能說他演的騙過了自己。
姬發的眼裏還有些殘留下來的對神明的敬畏,姬頌的眼裏看她時可一點兒都沒有。
要不是巫師攔著,這小子都能對她上手,當然她能讓他碰到算他老子布置的狠。
大多數時候,青鸞都是放空自己感悟生之道,在靈氣稀薄的地下想方設法的給自己的小命迴點血。
那些巫師還真是布置的滴水不漏全方麵針對,生怕她有所痊愈跑出去找他們算賬,如今再時不時的下個惡咒,想要破封而出似乎遙遙無期。
唉,就先撐著,不就是和周朝比命長……
就當換了個環境惡劣的地方閉關。
……
姬頌到底年幼,雖有周公旦輔佐,但有的事周公旦也是不知道的,況且周公旦踐天子位,非議繁多,姬頌的心裏也不痛快,鎬京地下的事情更不會讓他知道,知道此事的巫師祭司也是聯手瞞著。
周公旦重德尊禮,一旦知道,未必會繼續允許他們囚玄鳥於地下,縱使不請進廟堂,也不會允許他們像如今這般褻瀆研究一位神明。
他或許會圈禁祂會殺死祂,但絕不會折辱曾經的天命之鳥。
甚至為表寬容安殷民之心,表麵上還會允許武庚迎玄鳥迴朝歌。
姬頌頻繁的進出又言語不密,泄露了一些風聲,有人捕捉這些隻言片語,又從巫師處尋到些蛛絲馬跡,將這些串聯到一起後去往殷地。
借助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旦攝政的不滿與猜忌,武庚拉攏三人發動了作亂叛周。
自古傳統,滅國不絕祀。
周武王明麵保留殷人的祭祀,封武庚於殷商故地朝歌,收買民心,安撫殷商遺民,展示自己的寬柔仁義,鞏固自己的政權。
為防武庚起事作亂殷商遺民造反,又把朝歌周圍的原京畿之地按朝歌以北、以南、以東分為邶、鄘、衛三個小國,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形成三監合圍之勢。
可如今,武庚得知玄鳥被周武王囚於鎬京地宮,甚至枷鎖加身取血施咒!!!
這哪裏還能忍,今日不反,來日殷商之民亦必將亡於周王室之手。
況玄鳥於天下有功澤被蒼生,姬發囚玄鳥,無德而崩,姬旦監國主少國疑正是好時機!!!
“他會救玄鳥嗎?”
“他救不了……”
武庚是看著他的父王和玄鳥聯手變革失敗而死的,帝辛的死可以說是由玄鳥一手推進的,不管是走上變革之路還是為天下以身為祭,武庚對於玄鳥敬畏有之,但真心與供奉卻未必。
但無所謂,他們告訴他也不是為了讓他去救玄鳥的,他們隻需要他大鬧一場,移開那些人的視線,好讓他們混入鎬京探查地下,最終他們會救出頂著玄鳥之名的青鸞。
周王室對朝歌周圍分而化之,對朝歌內外步步緊逼,便是他們不送來玄鳥被囚的消息,過不了多久武庚也會被逼到反叛的。
如今就讓他的死再添一層意義吧。
武庚聯手管叔、蔡叔、霍叔一起叛亂,周公駕車東征平叛,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三監之亂息。
周公旦對殷地進行了進一步分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並派人宣揚周代商乃天命,因紂王荒淫暴虐,上天派遣周王前來解救商民。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邦國,不敢違背廢棄上天的命令,上天看好庇護我們文王,讓周這個小小的邦國興盛起來。文王唯有按照占卜得來的啟示行動,所以才能繼承了商朝的天命。
……
“武庚死了。”姬頌繞到神明的正麵,“他攜殷商遺民叛亂,被叔叔帶人砍了腦袋。”
“都說紂王僅有一子,但予聽說他還有一個孩子,你說那些罰為奴隸的人中有沒有帝辛的幼子?”
“你若開口,予就赦免他們。”
“……”,今日周成王仍未如願。
青鸞的緩緩的眨眨眼,她若應了才會把商民推入最悲慘的境地,她不曾扭頭,餘光中仍看到了籠外的白骨,那是曾經姬發在她麵前虐殺的商民。
青銅的鳥籠,被白骨具具包圍,白骨之上傷痕累累各有殘損。
周王無信而反複,至少對她是如此對商也亦然。
渴望取代神明的人,一旦握住了神明的軟肋又如何會放手?
被貪婪與野心所驅使的人,他們會把神明的善心變成神明的軟肋,用無數人的白骨逼迫神明為他們獻上血肉達成所求。
轉身離開的周成王,驀然停住腳步,轉身看她,火光搖曳陰影遮住姬頌的半身。
“祭廟之靈尚有血淚,死木之牌也生裂隙,草木泥塑汝亦不及。”
周成王攜火把離去,帶走了這地下唯一的光源,唯有鬆脂燃燒的氣味殘存。
————————————————
商滅以後朝歌被周朝團團包圍,西有鎬京,北有邶(bèi)、南有鄘(yong)、東有衛。
商周時期基本是燃薪為燭,或用鬆脂火把或將幹草紮成一條淋上油脂點燃照明,但在也出現了青銅燈具供有條件的人使用,還可以在油膏裏添加香料製成蘭膏,蠟燭的雛形出現於先秦,成品蠟燭直到漢朝才出現是珍貴的貢品,直到明清時期才產量大增進入百姓家。
姬發死了,站在籠子外的換成了一個小少年,頭戴冠冕,身著冕服,仍顯稚嫩的臉上努力表現出身為王威嚴。
但冕服大而繁沉,麵容稚嫩頭戴冕冠也不顯成熟。
幼子著大人衣,姬發的孩子看起來遠不如他沉穩狡猾,但也沒有他眼中的瘋狂,被期待著嗬護著長大的幼君看起來像個正常人。
四十餘歲的姬發,青鸞最後一次見他,他滿頭華發身材瘦削,一臉的油盡燈枯之像,要不是被打傷的巫師在前,這個老頭子都能撲進籠子生啖神明。
他終究還是有些理智的,晚死了些時日。
籠子外送來了更多的鎮壓用的法器,但周武王再也沒能來看看他所囚禁的神明是否已經真的無力反抗。
“汝乃商之玄鳥?”小孩被巫師攔在遠處,不讓他過於靠近。
“然,汝更似於人,妖耶?”哪有神明如此淒慘的。
“予命人鬆汝之頸,能言否?”聽聞玄鳥聲清脆優美,可比鳳凰,如昆山玉碎春水潺潺。
籠子裏的人靜默的坐在中央,對姬頌的話語充耳不聞。
姬頌看看巫師,又迴首看著籠子裏的‘神明’,或許真的是神明吧?
籠子裏的神明一身青羽衣,雖然破損卻不染塵,麵容清麗柔美皎如明月淡如山水,青絲蜿蜒垂地,沒有濃墨重彩也無豔麗頹靡,整個人呈現著一種縹緲的不屬於塵世的美,像一縷抓不住的春風。
小少年目光炯炯的打量著屬於自己的籠中神明,感歎,他的父王真的是非常厲害啊——!
“汝不與吾言,予明日再來。”
……
姬頌很喜歡去地下看他的籠中神明,那是遠超他日常所見的殊色,唯有代表他周朝天命的鳳凰可與之比較,但鳳凰供於祭廟被巫師祭司層層把守非祭司不得見。
而且,鳳凰是‘死’的,玄鳥卻是‘活’的。
一襲青衣的靜默神明,他難以想象離開陰暗濕冷的地下,沐於陽光之下的祂會是何等的美麗。
有時姬頌也會想,曾經商朝的祖先看見的是何等模樣的玄鳥,那紂王所見的又是何等美麗的殊色?
時過半年,姬頌又長高了一些,但不食不飲的神明看起來沒有任何變化。
期間,姬頌讓巫師收起了手腳鐐銬上的倒刺表明好意,但和倒刺長到一起又被重新撕裂的傷口,皮肉翻轉鮮血淋漓看起來尤為可怖。
看起來應該是極痛的,但神明仍舊不曾與他說話,也不曾發聲。
他收斂了上位者的姿態,緩聲和語,可他放下了姿態卻仍舊沒有換來一聲半點的迴應。
姬頌不免猜想,是不是這隻玄鳥已經不會啼鳴。
父王讓他對祂好一些,有父王作對比,嚐試著軟化神明的心走進祂的眼裏。
可他做的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麽用,神明的眼裏看不見他一點兒。
巫師收走了玄鳥的鮮血,他們不再嚐試著用血煉製丹藥讓人獲得的玄鳥的神異,他們嚐試著創造可以針對神明的惡咒,讓神明感受難以忍耐的痛苦,讓神明正視他們,用痛苦熬鷹最終讓高傲的神明低頭。
寧死不低頭也沒關係,鳳凰可以隻有軀殼,玄鳥為什麽不行呢?
可父王說這兩者是不一樣的,鳳凰和玄鳥是不一樣的,要想辦法奪取玄鳥的心才能謀劃玄鳥的力量,如果他做不到就把這件事延續到他的子孫,他們沒有神明命長但他們有一代又一代的毅力。
玄鳥並不在意商王室,他們周王室自然可以取而代之成為和玄鳥關係緊密的那個。
青鸞一點兒都不樂意搭理姬頌,他覺得自己是個純白善良小郎君,青鸞隻能說他演的騙過了自己。
姬發的眼裏還有些殘留下來的對神明的敬畏,姬頌的眼裏看她時可一點兒都沒有。
要不是巫師攔著,這小子都能對她上手,當然她能讓他碰到算他老子布置的狠。
大多數時候,青鸞都是放空自己感悟生之道,在靈氣稀薄的地下想方設法的給自己的小命迴點血。
那些巫師還真是布置的滴水不漏全方麵針對,生怕她有所痊愈跑出去找他們算賬,如今再時不時的下個惡咒,想要破封而出似乎遙遙無期。
唉,就先撐著,不就是和周朝比命長……
就當換了個環境惡劣的地方閉關。
……
姬頌到底年幼,雖有周公旦輔佐,但有的事周公旦也是不知道的,況且周公旦踐天子位,非議繁多,姬頌的心裏也不痛快,鎬京地下的事情更不會讓他知道,知道此事的巫師祭司也是聯手瞞著。
周公旦重德尊禮,一旦知道,未必會繼續允許他們囚玄鳥於地下,縱使不請進廟堂,也不會允許他們像如今這般褻瀆研究一位神明。
他或許會圈禁祂會殺死祂,但絕不會折辱曾經的天命之鳥。
甚至為表寬容安殷民之心,表麵上還會允許武庚迎玄鳥迴朝歌。
姬頌頻繁的進出又言語不密,泄露了一些風聲,有人捕捉這些隻言片語,又從巫師處尋到些蛛絲馬跡,將這些串聯到一起後去往殷地。
借助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旦攝政的不滿與猜忌,武庚拉攏三人發動了作亂叛周。
自古傳統,滅國不絕祀。
周武王明麵保留殷人的祭祀,封武庚於殷商故地朝歌,收買民心,安撫殷商遺民,展示自己的寬柔仁義,鞏固自己的政權。
為防武庚起事作亂殷商遺民造反,又把朝歌周圍的原京畿之地按朝歌以北、以南、以東分為邶、鄘、衛三個小國,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形成三監合圍之勢。
可如今,武庚得知玄鳥被周武王囚於鎬京地宮,甚至枷鎖加身取血施咒!!!
這哪裏還能忍,今日不反,來日殷商之民亦必將亡於周王室之手。
況玄鳥於天下有功澤被蒼生,姬發囚玄鳥,無德而崩,姬旦監國主少國疑正是好時機!!!
“他會救玄鳥嗎?”
“他救不了……”
武庚是看著他的父王和玄鳥聯手變革失敗而死的,帝辛的死可以說是由玄鳥一手推進的,不管是走上變革之路還是為天下以身為祭,武庚對於玄鳥敬畏有之,但真心與供奉卻未必。
但無所謂,他們告訴他也不是為了讓他去救玄鳥的,他們隻需要他大鬧一場,移開那些人的視線,好讓他們混入鎬京探查地下,最終他們會救出頂著玄鳥之名的青鸞。
周王室對朝歌周圍分而化之,對朝歌內外步步緊逼,便是他們不送來玄鳥被囚的消息,過不了多久武庚也會被逼到反叛的。
如今就讓他的死再添一層意義吧。
武庚聯手管叔、蔡叔、霍叔一起叛亂,周公駕車東征平叛,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三監之亂息。
周公旦對殷地進行了進一步分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並派人宣揚周代商乃天命,因紂王荒淫暴虐,上天派遣周王前來解救商民。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邦國,不敢違背廢棄上天的命令,上天看好庇護我們文王,讓周這個小小的邦國興盛起來。文王唯有按照占卜得來的啟示行動,所以才能繼承了商朝的天命。
……
“武庚死了。”姬頌繞到神明的正麵,“他攜殷商遺民叛亂,被叔叔帶人砍了腦袋。”
“都說紂王僅有一子,但予聽說他還有一個孩子,你說那些罰為奴隸的人中有沒有帝辛的幼子?”
“你若開口,予就赦免他們。”
“……”,今日周成王仍未如願。
青鸞的緩緩的眨眨眼,她若應了才會把商民推入最悲慘的境地,她不曾扭頭,餘光中仍看到了籠外的白骨,那是曾經姬發在她麵前虐殺的商民。
青銅的鳥籠,被白骨具具包圍,白骨之上傷痕累累各有殘損。
周王無信而反複,至少對她是如此對商也亦然。
渴望取代神明的人,一旦握住了神明的軟肋又如何會放手?
被貪婪與野心所驅使的人,他們會把神明的善心變成神明的軟肋,用無數人的白骨逼迫神明為他們獻上血肉達成所求。
轉身離開的周成王,驀然停住腳步,轉身看她,火光搖曳陰影遮住姬頌的半身。
“祭廟之靈尚有血淚,死木之牌也生裂隙,草木泥塑汝亦不及。”
周成王攜火把離去,帶走了這地下唯一的光源,唯有鬆脂燃燒的氣味殘存。
————————————————
商滅以後朝歌被周朝團團包圍,西有鎬京,北有邶(bèi)、南有鄘(yong)、東有衛。
商周時期基本是燃薪為燭,或用鬆脂火把或將幹草紮成一條淋上油脂點燃照明,但在也出現了青銅燈具供有條件的人使用,還可以在油膏裏添加香料製成蘭膏,蠟燭的雛形出現於先秦,成品蠟燭直到漢朝才出現是珍貴的貢品,直到明清時期才產量大增進入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