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連環計
侯爵老夫人之我為自己掙香火 作者:狗子有貓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45章 連環計
等了許多年的危難,在這一天,他無比確定,自左丘伯府後,舊族勳貴的衰落按照時間的齒輪,馬上要輪到他們家了。
真正來臨的這一天,他反而輕鬆多了。
如今的段侯府不是從前那個老弱病殘的侯府,家族的榮光尚且蔭蔽子孫,而子孫們也在蓬勃的向上紮根生長,已經能成為保護家族的大樹了。
段靜安緩緩地跪在地上,他有種荒謬的猜想,這麽多年一個個勳貴家族的隕落,背後都有一個神秘的大手在操控。
每一個勳貴家族慘敗的場景,他都能迴想起來,他們的結局就像是在獻祭。
看著段靜安的動作,其他人都默默的注視著他。
有些人在竊喜,以家國大義將侯府架起來,這段靜安若是反駁一句,那麽他就是不忠不義之人。
段侯府就是自私,自利,為了自己不顧大楚的利益。
即使他們知道所說的和親對象,現在隻不過是還沒滿十歲的女孩,但年齡從來都不是問題。
隻要有心,哪怕是個奶娃娃,也能定下娃娃親。
“啟稟陛下,臣有一言陳情。”
楚帝掃視了一眼,“準奏。”
“臣段氏靜安,祖籍東陽,先祖有幸跟隨楚太祖開國建業,成就大業。誠得太祖賞識,先祖受封爵位,世代襲承,至今已六百餘年。”
眾人不解,誰讓你說這個了?
他們大都是新貴,聽到這些心裏酸的有之,羨慕者有之。
論家世、底蘊,他們是怎麽也趕不上段侯府的。
段靜安繼續說道:“庇承祖業,自幼受家族教導,生為陛下死忠效力之徒,死為大楚基業奠祭之魂。陛下若有需召,段氏一族,無論男女老少,皆願為陛下獻犬馬之力。”
楚帝聽的心裏暖洋洋的,段家確實不錯。
“繼承祖製,段家世代兒郎皆為祖訓令,先祖們無一不以身獻大楚世代江山,直至段侯。臣之兄,先天不足,無力報效朝廷,其子承康承父之誌,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臣受母親憐愛,棄家族傳承,從文為國效尤。雖不能以身報國,可時時陪伴陛下左右,為其分憂,想必臣祖也不會怨怪於臣。”
眾人一聽這話,越聽越不對勁,怎麽感覺這段侍郎在陰陽人呢?
楚帝倒是聽出來了,心裏對他是越來越喜愛,這樣受家族傳教,忠心於大楚的臣子,那個帝王見了不喜歡?
段家世代的家主確實沒一個是安享晚年的,唯一一個結局尚好的就是最後一任國公爺,也就是段靜安的祖父。
那位老國公從前心裏多有埋怨先帝不顧勳貴與大楚多年的相互扶持的恩情,但當先帝去世後,他還是悲痛,跟隨其一起去了。
老國公是上一任國公專門培養的一同與先帝相識長大,自幼的情誼,即使先帝對他們多有猜忌,但卻顧念著幼時的情誼一直未曾對當時的段國公府出手。
或許,在這段君臣情誼之間,都有相互奔赴的存在。
先帝死後,老國公的身體就日漸衰弱,在先帝駕崩的喪期裏跟隨他一同走了。
老國公夫人雖與先帝不是一個母親,可皇帝兄長的去世,還是給她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加上與老國公感情深厚,兩人就攜手共赴了黃泉。
楚帝迴想起那幾年大楚混亂的日子,心中多了幾分感歎。
“臣之女,年且九歲,虛十一。雖為女子,亦有為國效勞之心。陛下若有旨,臣族絕無二話。”
段靜安語畢,那些人臉上雖有喜意,卻更多的是震驚。
這爺們真把自己閨女往火坑裏推啊?
官員裏,有幾人互相對視一眼,皆有些茫然。
怎麽不按套路出牌?
楚帝被這些話說的心中感慨萬千,胸膛之中有一種莫名的驕傲。
這是他的好臣子。
曆代楚帝們,都會有上一任帝王親選身邊的左膀右臂,就比如說父皇、惠文太子。
而他,作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楚帝的日子過的比他的上一任們都過得艱難。
不過,作為惠文太子羽翼的段侯,最後護他而亡,也算得上忠心二字。
即使這個忠,忠的不是他平王,而是楚帝。
但又有什麽關係,他不是以前的平王,而是明德楚帝。
段靜安沉默的等著楚帝的決斷,他有百分之九十的信心,陛下不會讓段家的女兒去和親。
可還有剩下的百分之一十。
這一十的底氣,來自於所有人都以為死了的,但卻藏起來的康哥兒的身上。
無論如何,楚帝都不會讓瓊姐兒去和親。
而幕後之人,他不會不知道,即使康哥兒死了,段家的女兒也不會作為政治犧牲品的道理。
所以他的目的是什麽?
“愛卿起來吧,你們對朕的心,朕何嚐不知?食福祿,享榮光的公主多的是,何至於寒了忠臣之後的心。”
楚帝的態度很明顯了,段靜安才鬆了口氣,將頭磕在地上。
“陛下待臣之心,臣感激不盡。若剛失長孫,又離了孫女,家母的身體恐承受不住,多謝陛下憐惜之情。”
楚帝:怎麽把這個老家夥給忘了。
有種直覺,告訴他,那老家夥要發飆了。
“你代朕向她問好,讓她多保佑身子。”
長壽之人一般都有福氣,就連楚帝,對她們都是以禮相待的。
見陛下對段侯府的寬待,本來就酸的心更苦了一些。
後麵還有一些被扔出來的小囉囉敢死隊力箴,被楚帝當場派人拉了下去,剝了官服。
就在已經退了朝後的段靜安還在思索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發難有何目的的時候,宮外早就將此事宣揚的沸沸揚揚。
今日的朝會開的很晚,晚到段靜安出來的時候,段侯府的二姑娘要和親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
人雲亦雲,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當時段靜安就暗道一聲不好,急匆匆的往家裏趕去。
這背後之人其心可誅,竟做了兩手準備,雙管齊下,打著主意不讓侯府好過。
段侯府上,也確實如他們所料,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等了許多年的危難,在這一天,他無比確定,自左丘伯府後,舊族勳貴的衰落按照時間的齒輪,馬上要輪到他們家了。
真正來臨的這一天,他反而輕鬆多了。
如今的段侯府不是從前那個老弱病殘的侯府,家族的榮光尚且蔭蔽子孫,而子孫們也在蓬勃的向上紮根生長,已經能成為保護家族的大樹了。
段靜安緩緩地跪在地上,他有種荒謬的猜想,這麽多年一個個勳貴家族的隕落,背後都有一個神秘的大手在操控。
每一個勳貴家族慘敗的場景,他都能迴想起來,他們的結局就像是在獻祭。
看著段靜安的動作,其他人都默默的注視著他。
有些人在竊喜,以家國大義將侯府架起來,這段靜安若是反駁一句,那麽他就是不忠不義之人。
段侯府就是自私,自利,為了自己不顧大楚的利益。
即使他們知道所說的和親對象,現在隻不過是還沒滿十歲的女孩,但年齡從來都不是問題。
隻要有心,哪怕是個奶娃娃,也能定下娃娃親。
“啟稟陛下,臣有一言陳情。”
楚帝掃視了一眼,“準奏。”
“臣段氏靜安,祖籍東陽,先祖有幸跟隨楚太祖開國建業,成就大業。誠得太祖賞識,先祖受封爵位,世代襲承,至今已六百餘年。”
眾人不解,誰讓你說這個了?
他們大都是新貴,聽到這些心裏酸的有之,羨慕者有之。
論家世、底蘊,他們是怎麽也趕不上段侯府的。
段靜安繼續說道:“庇承祖業,自幼受家族教導,生為陛下死忠效力之徒,死為大楚基業奠祭之魂。陛下若有需召,段氏一族,無論男女老少,皆願為陛下獻犬馬之力。”
楚帝聽的心裏暖洋洋的,段家確實不錯。
“繼承祖製,段家世代兒郎皆為祖訓令,先祖們無一不以身獻大楚世代江山,直至段侯。臣之兄,先天不足,無力報效朝廷,其子承康承父之誌,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臣受母親憐愛,棄家族傳承,從文為國效尤。雖不能以身報國,可時時陪伴陛下左右,為其分憂,想必臣祖也不會怨怪於臣。”
眾人一聽這話,越聽越不對勁,怎麽感覺這段侍郎在陰陽人呢?
楚帝倒是聽出來了,心裏對他是越來越喜愛,這樣受家族傳教,忠心於大楚的臣子,那個帝王見了不喜歡?
段家世代的家主確實沒一個是安享晚年的,唯一一個結局尚好的就是最後一任國公爺,也就是段靜安的祖父。
那位老國公從前心裏多有埋怨先帝不顧勳貴與大楚多年的相互扶持的恩情,但當先帝去世後,他還是悲痛,跟隨其一起去了。
老國公是上一任國公專門培養的一同與先帝相識長大,自幼的情誼,即使先帝對他們多有猜忌,但卻顧念著幼時的情誼一直未曾對當時的段國公府出手。
或許,在這段君臣情誼之間,都有相互奔赴的存在。
先帝死後,老國公的身體就日漸衰弱,在先帝駕崩的喪期裏跟隨他一同走了。
老國公夫人雖與先帝不是一個母親,可皇帝兄長的去世,還是給她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加上與老國公感情深厚,兩人就攜手共赴了黃泉。
楚帝迴想起那幾年大楚混亂的日子,心中多了幾分感歎。
“臣之女,年且九歲,虛十一。雖為女子,亦有為國效勞之心。陛下若有旨,臣族絕無二話。”
段靜安語畢,那些人臉上雖有喜意,卻更多的是震驚。
這爺們真把自己閨女往火坑裏推啊?
官員裏,有幾人互相對視一眼,皆有些茫然。
怎麽不按套路出牌?
楚帝被這些話說的心中感慨萬千,胸膛之中有一種莫名的驕傲。
這是他的好臣子。
曆代楚帝們,都會有上一任帝王親選身邊的左膀右臂,就比如說父皇、惠文太子。
而他,作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楚帝的日子過的比他的上一任們都過得艱難。
不過,作為惠文太子羽翼的段侯,最後護他而亡,也算得上忠心二字。
即使這個忠,忠的不是他平王,而是楚帝。
但又有什麽關係,他不是以前的平王,而是明德楚帝。
段靜安沉默的等著楚帝的決斷,他有百分之九十的信心,陛下不會讓段家的女兒去和親。
可還有剩下的百分之一十。
這一十的底氣,來自於所有人都以為死了的,但卻藏起來的康哥兒的身上。
無論如何,楚帝都不會讓瓊姐兒去和親。
而幕後之人,他不會不知道,即使康哥兒死了,段家的女兒也不會作為政治犧牲品的道理。
所以他的目的是什麽?
“愛卿起來吧,你們對朕的心,朕何嚐不知?食福祿,享榮光的公主多的是,何至於寒了忠臣之後的心。”
楚帝的態度很明顯了,段靜安才鬆了口氣,將頭磕在地上。
“陛下待臣之心,臣感激不盡。若剛失長孫,又離了孫女,家母的身體恐承受不住,多謝陛下憐惜之情。”
楚帝:怎麽把這個老家夥給忘了。
有種直覺,告訴他,那老家夥要發飆了。
“你代朕向她問好,讓她多保佑身子。”
長壽之人一般都有福氣,就連楚帝,對她們都是以禮相待的。
見陛下對段侯府的寬待,本來就酸的心更苦了一些。
後麵還有一些被扔出來的小囉囉敢死隊力箴,被楚帝當場派人拉了下去,剝了官服。
就在已經退了朝後的段靜安還在思索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發難有何目的的時候,宮外早就將此事宣揚的沸沸揚揚。
今日的朝會開的很晚,晚到段靜安出來的時候,段侯府的二姑娘要和親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
人雲亦雲,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當時段靜安就暗道一聲不好,急匆匆的往家裏趕去。
這背後之人其心可誅,竟做了兩手準備,雙管齊下,打著主意不讓侯府好過。
段侯府上,也確實如他們所料,已經亂成了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