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暾一臉不解的看著高策,如今他已經是勝利者了,為何還會說出如此怨懟之言。
高策冷笑一聲,凜然說道:
“三叔,如今皇爺爺和我爹都已經走了,你是宗室長者,要為我做主啊!”
高暾一臉茫然的問道:
“陛下已經貴為天子,何須臣為您做主!”
高策眼睛裏噙著淚說道:
“三叔,我四叔一直想殺我,您知道麽?”
“您知道他有幾次想殺我麽?”
“您知道他行動了多少次麽?”
“武狩年間的煙雲樓刺殺案,征和年間的我隨使團入吳越又險些被刺殺,以及他封鎖東京後,假傳聖旨,企圖騙我隻身南下,在途中除掉我,這些您都知道麽?!”
“他謀反這是國爭,他想殺我這是私仇!”
“如今他要被審判了,您作為我高家的長輩,皇室宗老,難道不應該留在京中為我主持公道麽?”
聽到高策說的這些話,高暾淚流滿麵,哽咽的說道:
“你們之間的恩怨竟然激化到如此地步!”
“我們高家的男兒終於還是走到這一步了!”
“好吧!好吧!”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老四的事情徹底了解之前,我不會離京的。”
高暾現在明白,高策讓他留在京中,就是因為他現在是皇室最長者,有他在,朝廷對高隱的審判才會顯得更加公正和莊嚴。
聽到高暾的話,高策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展開雙手扶住他的肩膀,看著他,沉吟道:
“多謝三叔垂憐!”
恰在此時,鄭植入殿通報道:
“陛下,童謹帶著張雎迴宮了,二人正在殿外等候。”
高策這才把手從高暾的肩膀上鬆開,然後坐迴到龍椅上,抬手說道:
“宣他們進來吧。”
“是!”
鄭植走出大殿宣召二人。
淮王高暾抹幹眼眶,拱手說道:
“張大人前來拜會,想必有國事商討,臣先行告退。”
高策擺了擺手,攔住了他,淡然說道:
“他們二人此番前來應該是向朕匯報今日三司會審的結果。”
“叔叔不必走,坐下來一起聽聽吧。”
高暾猶豫片刻,也隻能拱手迴道:
“好吧。”
“臣領命!”
高策笑著點了點頭,指著旁邊的椅子說道:
“叔叔坐。”
高暾點了點頭,坐到了旁邊的椅子上。
這是鄭植領著童謹和張雎進入大殿。
“陛下,童謹、張雎到!”
童謹和張雎同時向高策作揖行禮:
“奴才參見陛下!”
“臣刑部尚書張雎參見陛下!”
高策微微抬手,輕聲說道:
“都免禮吧!”
“你們二人一同入宮,可是要向朕匯報三司會審的結果?”
二人同時拱手稱是。
高策指了指張雎,輕笑道:
“張雎,你竟然隨童謹一同迴宮複命,看來出師不利啊!”
聞言,張雎連忙拱手請罪:
“陛下,臣無能,今日三司會審,並未能讓寧庶人認罪伏法,請陛下責罰。”
高策哈哈一笑,喃喃道:
“他要是這般容易就認罪伏法,就不是朕的四叔了。”
說到這裏,他看向張雎,正色問道:
“說說吧,今日三司會審都發生了些什麽?”
張雎和童謹對視一眼,又不約而同的的看向一旁的淮王高暾。
見狀,高策輕輕一笑,拉著淮王的手說道:
“淮王是朕的叔叔,宗室長者,是為朕主持公道的,有什麽話,你們但說無妨。”
聽到高策這麽說,張雎隻能點了點頭,拱手迴道:
“今日三司會審,臣與眾審官員列舉了寧庶人所犯之罪行,並亮出了鐵證,但是寧庶人死不認罪,還……還……!”
言及此處,張雎又抬起頭看了看高策,似乎不敢再說下去。
高策眉頭微皺,疑惑的問道:
“他還說什麽了?”
張雎不得不迴道:
“寧庶人還汙蔑聖上,抹黑皇後。”
高策微微攥緊拳頭,語氣平淡的說道:
“他是如何汙蔑朕、汙蔑皇後的?”
聞聽此言,張雎看向一旁的童謹。
緊接著,童謹便將今日會審時高隱說的那些話重複了一遍。
在場眾人,隻有高策與鄭植知道鄧鳶的身世。
鄭植聽到童謹匯報的話,不禁汗流浹背。
高策則是一臉平靜,眼神中那股陰狠的殺意一閃而過,卻又緊緊拉住淮王的手,哈哈笑道:
“三叔,你聽見沒有,四叔為了抹黑我,無所不用其極,連這等荒謬之言也能說的出口!”
“他說皇後的身世有問題,你說可不可笑!”
就像高策所料想的那樣,鄧鳶的身份是鄧堯生前所認定的,無人會懷疑。
當初宮廷選妃,鄧堯攜女出場的那一幕太過驚豔,高隱隻憑一張嘴就說皇後的身世有問題,朝中百官是不會相信的。
高暾搖頭苦笑道:
“真沒想到老四竟然荒唐至此,全然不顧皇家體麵。”
高策擺了擺手,輕聲說道:
“朕對他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張雎拱手問道:
“陛下,寧庶人死不認罪,他說,要殺他隻需要陛下一句話,一道旨,他想看看治平一朝的皇帝會不會殺了自己的親叔叔!”
聞聽此言,高暾雙手捂著臉,長歎道:
“天呐!”
高策咧嘴一笑:
“死豬不怕開水燙,這是要破罐子破摔呀!”
張雎看了高策一眼,拱手說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高策麵無表情的說道:
“你說!”
張雎直言道:
“寧王之罪,鐵證如山,無需他認罪,即可定罪處斬。”
高策看著他說道:
“你說的沒錯,殺他無非是真的一道聖旨,可這樣做,會誣了朕的聲譽,全了他的心意。”
“反正時間有的是,慢慢審!”
張雎拱手迴道:
“臣領旨!”
高策揮了揮手,淡聲說道:
“你先下去吧!”
張雎行禮告辭。
“淮王叔,你也可以走了。”
高暾緩緩站起身來,拱手行禮道:
“臣告辭!”
就這樣,承明殿內隻剩下高策和兩名宦官。
………
正午時分,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宦官手提著食盒來到宗府大門前。
他低頭向宗府門外的侍衛說道:
“該給寧庶人送午飯了。”
侍衛檢查了一番後,開門放行。
高策冷笑一聲,凜然說道:
“三叔,如今皇爺爺和我爹都已經走了,你是宗室長者,要為我做主啊!”
高暾一臉茫然的問道:
“陛下已經貴為天子,何須臣為您做主!”
高策眼睛裏噙著淚說道:
“三叔,我四叔一直想殺我,您知道麽?”
“您知道他有幾次想殺我麽?”
“您知道他行動了多少次麽?”
“武狩年間的煙雲樓刺殺案,征和年間的我隨使團入吳越又險些被刺殺,以及他封鎖東京後,假傳聖旨,企圖騙我隻身南下,在途中除掉我,這些您都知道麽?!”
“他謀反這是國爭,他想殺我這是私仇!”
“如今他要被審判了,您作為我高家的長輩,皇室宗老,難道不應該留在京中為我主持公道麽?”
聽到高策說的這些話,高暾淚流滿麵,哽咽的說道:
“你們之間的恩怨竟然激化到如此地步!”
“我們高家的男兒終於還是走到這一步了!”
“好吧!好吧!”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老四的事情徹底了解之前,我不會離京的。”
高暾現在明白,高策讓他留在京中,就是因為他現在是皇室最長者,有他在,朝廷對高隱的審判才會顯得更加公正和莊嚴。
聽到高暾的話,高策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展開雙手扶住他的肩膀,看著他,沉吟道:
“多謝三叔垂憐!”
恰在此時,鄭植入殿通報道:
“陛下,童謹帶著張雎迴宮了,二人正在殿外等候。”
高策這才把手從高暾的肩膀上鬆開,然後坐迴到龍椅上,抬手說道:
“宣他們進來吧。”
“是!”
鄭植走出大殿宣召二人。
淮王高暾抹幹眼眶,拱手說道:
“張大人前來拜會,想必有國事商討,臣先行告退。”
高策擺了擺手,攔住了他,淡然說道:
“他們二人此番前來應該是向朕匯報今日三司會審的結果。”
“叔叔不必走,坐下來一起聽聽吧。”
高暾猶豫片刻,也隻能拱手迴道:
“好吧。”
“臣領命!”
高策笑著點了點頭,指著旁邊的椅子說道:
“叔叔坐。”
高暾點了點頭,坐到了旁邊的椅子上。
這是鄭植領著童謹和張雎進入大殿。
“陛下,童謹、張雎到!”
童謹和張雎同時向高策作揖行禮:
“奴才參見陛下!”
“臣刑部尚書張雎參見陛下!”
高策微微抬手,輕聲說道:
“都免禮吧!”
“你們二人一同入宮,可是要向朕匯報三司會審的結果?”
二人同時拱手稱是。
高策指了指張雎,輕笑道:
“張雎,你竟然隨童謹一同迴宮複命,看來出師不利啊!”
聞言,張雎連忙拱手請罪:
“陛下,臣無能,今日三司會審,並未能讓寧庶人認罪伏法,請陛下責罰。”
高策哈哈一笑,喃喃道:
“他要是這般容易就認罪伏法,就不是朕的四叔了。”
說到這裏,他看向張雎,正色問道:
“說說吧,今日三司會審都發生了些什麽?”
張雎和童謹對視一眼,又不約而同的的看向一旁的淮王高暾。
見狀,高策輕輕一笑,拉著淮王的手說道:
“淮王是朕的叔叔,宗室長者,是為朕主持公道的,有什麽話,你們但說無妨。”
聽到高策這麽說,張雎隻能點了點頭,拱手迴道:
“今日三司會審,臣與眾審官員列舉了寧庶人所犯之罪行,並亮出了鐵證,但是寧庶人死不認罪,還……還……!”
言及此處,張雎又抬起頭看了看高策,似乎不敢再說下去。
高策眉頭微皺,疑惑的問道:
“他還說什麽了?”
張雎不得不迴道:
“寧庶人還汙蔑聖上,抹黑皇後。”
高策微微攥緊拳頭,語氣平淡的說道:
“他是如何汙蔑朕、汙蔑皇後的?”
聞聽此言,張雎看向一旁的童謹。
緊接著,童謹便將今日會審時高隱說的那些話重複了一遍。
在場眾人,隻有高策與鄭植知道鄧鳶的身世。
鄭植聽到童謹匯報的話,不禁汗流浹背。
高策則是一臉平靜,眼神中那股陰狠的殺意一閃而過,卻又緊緊拉住淮王的手,哈哈笑道:
“三叔,你聽見沒有,四叔為了抹黑我,無所不用其極,連這等荒謬之言也能說的出口!”
“他說皇後的身世有問題,你說可不可笑!”
就像高策所料想的那樣,鄧鳶的身份是鄧堯生前所認定的,無人會懷疑。
當初宮廷選妃,鄧堯攜女出場的那一幕太過驚豔,高隱隻憑一張嘴就說皇後的身世有問題,朝中百官是不會相信的。
高暾搖頭苦笑道:
“真沒想到老四竟然荒唐至此,全然不顧皇家體麵。”
高策擺了擺手,輕聲說道:
“朕對他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張雎拱手問道:
“陛下,寧庶人死不認罪,他說,要殺他隻需要陛下一句話,一道旨,他想看看治平一朝的皇帝會不會殺了自己的親叔叔!”
聞聽此言,高暾雙手捂著臉,長歎道:
“天呐!”
高策咧嘴一笑:
“死豬不怕開水燙,這是要破罐子破摔呀!”
張雎看了高策一眼,拱手說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高策麵無表情的說道:
“你說!”
張雎直言道:
“寧王之罪,鐵證如山,無需他認罪,即可定罪處斬。”
高策看著他說道:
“你說的沒錯,殺他無非是真的一道聖旨,可這樣做,會誣了朕的聲譽,全了他的心意。”
“反正時間有的是,慢慢審!”
張雎拱手迴道:
“臣領旨!”
高策揮了揮手,淡聲說道:
“你先下去吧!”
張雎行禮告辭。
“淮王叔,你也可以走了。”
高暾緩緩站起身來,拱手行禮道:
“臣告辭!”
就這樣,承明殿內隻剩下高策和兩名宦官。
………
正午時分,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宦官手提著食盒來到宗府大門前。
他低頭向宗府門外的侍衛說道:
“該給寧庶人送午飯了。”
侍衛檢查了一番後,開門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