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誰來撫養九阿哥?
穿越之睜開眼睛就見鬼 作者:花朝白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好在老天爺保佑,雖然富察氏母子和那拉氏母子的確是見喜,但富察氏母子和萬黼都已經出痘病情已經大好了,如今都在調理身體了。”
“朕已經派人梁九功去永和宮問過太醫,萬黼和十一阿哥還有富察氏的身體不久就能痊愈了。”
“就是那拉氏病情還未有好轉,她恐怕是撐不過去了。”
“既然一同出痘,為何那拉氏的病情會如此嚴重?太醫沒給那拉氏用藥嗎?”
太皇太後對那拉貴人有印象。
因為那拉貴人的九阿哥萬黼是康熙第三個活下來的兒子。太皇太後重視阿哥,所以對九阿哥和其生母那拉貴人也有所關注。
康熙十六年康熙大封後宮時,那拉貴人膝下有阿哥,原本康熙看在九阿哥萬黼的份上是想給那拉貴人封嬪的;但被太皇太後以那拉氏不能同時出兩個主位嬪妃為由將那拉貴人的嬪位給按下了。
也因為太皇太後對那拉貴人母子多有照顧,是有補償之意。不然那拉貴人怎麽可能以貴人之身代掌永和宮。
一般來說一座宮殿若是沒有主位娘娘,理應由管事嬤嬤或是管事姑姑代為掌管的。
康熙讓那拉貴代掌永和宮,也是補償那拉貴人。
隻是這那拉貴人顯然不是個多聰明的人,都有一個兒子在手,都沒能謀得一個嬪位。
太皇太後這麽說,顯然是懷疑有人針對那拉貴人。
或許是懷疑穀瑤,當然也可能懷疑其他人。
畢竟穀瑤和那拉貴人之間有利益衝突,而其他人也有可能為了謀奪皇子而算計那拉貴人。
隻要有利益,就會有為了爭奪利益的爭鬥。更何況一個皇子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
康熙見太皇太後誤會了,他解釋道:“朕已經讓太醫給那拉氏用了最好的藥。隻是那拉氏的病情太嚴重了,太醫換好幾個方子給她用藥,都不見起效。”
“朕已經讓太醫院院正去永和宮給那拉氏看過了,太醫已經交代讓準備後事了。”
哪怕是住在永和宮的穀瑤,她也都還不知道那拉貴人的病這麽嚴重,康熙卻已經知道了。
太皇太後:“既然如此,那就讓太醫們盡力吧。”
既然不是他人謀害,那就看命了。
雖然太皇太後知道那拉貴人,但對於那拉貴人即將死亡這事,太皇太後心裏無半點起伏。
太皇太後活到現在,她見過太多人死亡,也有太多人死於她之手。她是早已經見慣了生死的。
那拉貴人雖是康熙的嬪妃,雖是皇阿哥生母;但在太皇太後眼裏也不過是個無關緊要的人。甚至康熙後宮一眾嬪妃,除了博爾濟吉特庶妃之外,其他人在太皇太後心裏都無關緊要的人,包括佟貴妃。
康熙:“孫兒已經交代過太醫了。”
太皇太後:“若是那拉氏沒挺過去,皇帝你打算怎麽安排九阿哥?”
太皇太後顯然更關心皇子。一個皇子所牽扯的利益太多太大,後宮嬪妃隻要擁有一個皇子,那就足以改變其家族,給其家族帶來勢力和榮耀等等各種好處。
不僅如此,後宮哪個嬪妃有了皇子,這也會影響到前朝。
一般情況下,皇帝會提拔皇子母家,也就是嬪妃娘家人。這就會影響到朝堂 。
所以給皇子挑選養母要非常慎重,所以太皇太後才會這麽說。
康熙也為此事憂心。
那拉貴人還沒死呢,康熙和太皇太後已經在想給九阿哥找養母了,這對那拉貴人而言實在是殘忍。她應該慶幸自己不知道 。
康熙想到身體羸弱的九阿哥,他也是憂心不已:“當初是因為萬黼身體孱弱,孫兒才讓那拉氏自己撫養萬黼。那拉氏也是個沒用的,養了萬黼幾年,她倒是把孩子的身體養得越來越孱弱。”
“此次出痘之後,太醫說萬黼的身體健康情況更大不如前了。近來天氣越來越冷,這對萬黼的身體康複也十分不利。孫兒擔心萬黼撐不到明年春。”
“現在讓誰來照顧萬黼,孫兒也很頭疼。萬黼現在的身體情況最好的是待在屋裏別出來了,他是一點寒氣都受不得了。”
太皇太後聽了皺眉擔心 :“萬黼的身體情況已經這麽嚴重了嗎?”
康熙:“是啊。萬黼的身體情況如此,讓誰來撫養萬黼都是個問題。萬黼的情況這樣,其他嬪妃未必願意撫養萬黼。”
誰會願意撫養一個注定會夭折阿哥呢。除非是誰有妙手迴春之術,能保住萬黼的性命;但後宮怕是沒有嬪妃願意撫養萬黼。
康熙心憂忡忡,太皇太後也憂心。
康熙他心裏突然冒出個想法,他看向太皇太後。不過隨後他自己又搖了搖頭。
其實康熙倒是想將身體孱弱的九阿哥抱給太後撫養,想借太皇太後和太後之手將萬黼平安養大。
可是太皇太後不會答應讓太後去撫養一個被太醫斷定一定會夭折的皇子。康熙不敢提,怕惹太皇太後生氣。
太皇太後在康熙看她時,她就猜到了康熙的心思。太皇太後的確是不答應的。
“後宮沒有孩子的嬪妃多的是,沒有孩子的主位也不少。能撫養皇嗣是她們福氣,她們還敢拒絕不成?”
太皇太後的意思是很明顯了,讓康熙在後宮找嬪妃撫養九阿哥。
康熙猶豫一會說道:“話雖是這麽說,朕要是下旨她們也不敢不遵。可是太醫都斷定萬黼挺不過這個冬天了,現在逼其他嬪妃抱養萬,這必會引起嬪妃積怨的。孫兒也擔心後宮不寧。”
康熙當初封七嬪,可都不僅僅是因為寵愛和子嗣,更多是為了政權,為了七嬪背後的家族勢力。
除了僖嬪是借著仁孝皇後的餘澤被封嬪之外,其他六嬪其家族都是前撤蕃的主力。
安嬪身後的李氏,敬嬪身後的王佳氏,端嬪身後的董氏,榮嬪身後的馬佳氏,惠嬪身後的那拉氏以及宜嬪身後的郭絡羅氏。六嬪背後的家族都有大批男丁在前線帶兵打仗。
撤蕃戰役正是關鍵時刻,康熙也不想引起嬪妃背後的族家不滿 。更不想製造出物類其傷的事件。
太皇太後聽了康熙的話,她也猶豫了。太皇太後思忖一番後說:“皇帝,你剛才說……”
“朕已經派人梁九功去永和宮問過太醫,萬黼和十一阿哥還有富察氏的身體不久就能痊愈了。”
“就是那拉氏病情還未有好轉,她恐怕是撐不過去了。”
“既然一同出痘,為何那拉氏的病情會如此嚴重?太醫沒給那拉氏用藥嗎?”
太皇太後對那拉貴人有印象。
因為那拉貴人的九阿哥萬黼是康熙第三個活下來的兒子。太皇太後重視阿哥,所以對九阿哥和其生母那拉貴人也有所關注。
康熙十六年康熙大封後宮時,那拉貴人膝下有阿哥,原本康熙看在九阿哥萬黼的份上是想給那拉貴人封嬪的;但被太皇太後以那拉氏不能同時出兩個主位嬪妃為由將那拉貴人的嬪位給按下了。
也因為太皇太後對那拉貴人母子多有照顧,是有補償之意。不然那拉貴人怎麽可能以貴人之身代掌永和宮。
一般來說一座宮殿若是沒有主位娘娘,理應由管事嬤嬤或是管事姑姑代為掌管的。
康熙讓那拉貴代掌永和宮,也是補償那拉貴人。
隻是這那拉貴人顯然不是個多聰明的人,都有一個兒子在手,都沒能謀得一個嬪位。
太皇太後這麽說,顯然是懷疑有人針對那拉貴人。
或許是懷疑穀瑤,當然也可能懷疑其他人。
畢竟穀瑤和那拉貴人之間有利益衝突,而其他人也有可能為了謀奪皇子而算計那拉貴人。
隻要有利益,就會有為了爭奪利益的爭鬥。更何況一個皇子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
康熙見太皇太後誤會了,他解釋道:“朕已經讓太醫給那拉氏用了最好的藥。隻是那拉氏的病情太嚴重了,太醫換好幾個方子給她用藥,都不見起效。”
“朕已經讓太醫院院正去永和宮給那拉氏看過了,太醫已經交代讓準備後事了。”
哪怕是住在永和宮的穀瑤,她也都還不知道那拉貴人的病這麽嚴重,康熙卻已經知道了。
太皇太後:“既然如此,那就讓太醫們盡力吧。”
既然不是他人謀害,那就看命了。
雖然太皇太後知道那拉貴人,但對於那拉貴人即將死亡這事,太皇太後心裏無半點起伏。
太皇太後活到現在,她見過太多人死亡,也有太多人死於她之手。她是早已經見慣了生死的。
那拉貴人雖是康熙的嬪妃,雖是皇阿哥生母;但在太皇太後眼裏也不過是個無關緊要的人。甚至康熙後宮一眾嬪妃,除了博爾濟吉特庶妃之外,其他人在太皇太後心裏都無關緊要的人,包括佟貴妃。
康熙:“孫兒已經交代過太醫了。”
太皇太後:“若是那拉氏沒挺過去,皇帝你打算怎麽安排九阿哥?”
太皇太後顯然更關心皇子。一個皇子所牽扯的利益太多太大,後宮嬪妃隻要擁有一個皇子,那就足以改變其家族,給其家族帶來勢力和榮耀等等各種好處。
不僅如此,後宮哪個嬪妃有了皇子,這也會影響到前朝。
一般情況下,皇帝會提拔皇子母家,也就是嬪妃娘家人。這就會影響到朝堂 。
所以給皇子挑選養母要非常慎重,所以太皇太後才會這麽說。
康熙也為此事憂心。
那拉貴人還沒死呢,康熙和太皇太後已經在想給九阿哥找養母了,這對那拉貴人而言實在是殘忍。她應該慶幸自己不知道 。
康熙想到身體羸弱的九阿哥,他也是憂心不已:“當初是因為萬黼身體孱弱,孫兒才讓那拉氏自己撫養萬黼。那拉氏也是個沒用的,養了萬黼幾年,她倒是把孩子的身體養得越來越孱弱。”
“此次出痘之後,太醫說萬黼的身體健康情況更大不如前了。近來天氣越來越冷,這對萬黼的身體康複也十分不利。孫兒擔心萬黼撐不到明年春。”
“現在讓誰來照顧萬黼,孫兒也很頭疼。萬黼現在的身體情況最好的是待在屋裏別出來了,他是一點寒氣都受不得了。”
太皇太後聽了皺眉擔心 :“萬黼的身體情況已經這麽嚴重了嗎?”
康熙:“是啊。萬黼的身體情況如此,讓誰來撫養萬黼都是個問題。萬黼的情況這樣,其他嬪妃未必願意撫養萬黼。”
誰會願意撫養一個注定會夭折阿哥呢。除非是誰有妙手迴春之術,能保住萬黼的性命;但後宮怕是沒有嬪妃願意撫養萬黼。
康熙心憂忡忡,太皇太後也憂心。
康熙他心裏突然冒出個想法,他看向太皇太後。不過隨後他自己又搖了搖頭。
其實康熙倒是想將身體孱弱的九阿哥抱給太後撫養,想借太皇太後和太後之手將萬黼平安養大。
可是太皇太後不會答應讓太後去撫養一個被太醫斷定一定會夭折的皇子。康熙不敢提,怕惹太皇太後生氣。
太皇太後在康熙看她時,她就猜到了康熙的心思。太皇太後的確是不答應的。
“後宮沒有孩子的嬪妃多的是,沒有孩子的主位也不少。能撫養皇嗣是她們福氣,她們還敢拒絕不成?”
太皇太後的意思是很明顯了,讓康熙在後宮找嬪妃撫養九阿哥。
康熙猶豫一會說道:“話雖是這麽說,朕要是下旨她們也不敢不遵。可是太醫都斷定萬黼挺不過這個冬天了,現在逼其他嬪妃抱養萬,這必會引起嬪妃積怨的。孫兒也擔心後宮不寧。”
康熙當初封七嬪,可都不僅僅是因為寵愛和子嗣,更多是為了政權,為了七嬪背後的家族勢力。
除了僖嬪是借著仁孝皇後的餘澤被封嬪之外,其他六嬪其家族都是前撤蕃的主力。
安嬪身後的李氏,敬嬪身後的王佳氏,端嬪身後的董氏,榮嬪身後的馬佳氏,惠嬪身後的那拉氏以及宜嬪身後的郭絡羅氏。六嬪背後的家族都有大批男丁在前線帶兵打仗。
撤蕃戰役正是關鍵時刻,康熙也不想引起嬪妃背後的族家不滿 。更不想製造出物類其傷的事件。
太皇太後聽了康熙的話,她也猶豫了。太皇太後思忖一番後說:“皇帝,你剛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