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寶十年(公元977年)二月五日,自援軍來至今已有二十八天,這段時間內遼軍一共打造了投石機近五十輛;衝車五輛;雲梯車三十輛,收集的石塊不計可數,若是把他們都扔進黃河裏,怕是能使黃河水斷流。
站在高台看著擁擠到快要穿模的攻城器械,耶律休哥眼中滿是得意,他計劃要在五天後,糧草還可供十日食用的當口展開進攻。
“本帥就不信這次你們還能撐得住!”
耶律休哥雙手叉腰,覺得今天的空氣都格外的清新。
可沒過多久背後吵吵鬧鬧的聲音打破了寧靜。
迴首張望,一個士兵正連滾帶爬的跑到了他身邊。
“大帥…緊…緊…緊…”士兵嚎唿不斷,就是不能把話講明白。
“緊什麽?把氣喘順了再講話。”
士兵大口唿吸三次,憋著氣繼續匯報:“緊急軍報,易州戰場有結果了,我軍大敗,宋軍一路反攻,重鎮新城已經被攻下,如今宋軍正在圍打涿州!”
“你說什麽?!”
士兵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直接劈在耶律休哥的腦門上,剛才那副泰然自若的模樣已經消失不見,抓住士兵的胳膊瘋狂搖晃,質問他所言真假。
士兵艱難抽身,將軍報遞了過去。
耶律休哥打開後,先找最後的落款名字,盯著看了好長時間確定是韓匡嗣後,他整個人都不好了。
韓匡嗣,生於薊州玉田,遼朝漢族重臣,遼景宗耶律賢的好友,現在的遼朝燕王,同樣是這次攻伐易州的主帥。
呆愣許久,耶律休哥才將視線上移,仔仔細細的看過內容,最後將軍報整個揉成紙團,扔在地上出氣。
“燕王誤我!韓匡嗣誤我!”
朝天高喊發泄過,耶律休哥隻感覺兩眼發黑,旋即倒地不省人事。
軍醫檢查後得知並無大礙,隻是近日來沒有休息好加上急火攻心才會暈厥。
之後遼將耶律車等人就被軍醫請了出去,讓耶律休哥靜養一兩日就會蘇醒。
這世上有一種感情叫做:“你倒黴我就高興”,前者指耶律休哥,後者指趙景。
看著軍報,他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垂了。
作為大勝仗,上麵寫的比一般軍報詳細許多,諸如哪一天發生了戰鬥,雙方死傷多少人等都記錄在內。
在其中最讓趙景意外的乃是一個人名。
“李繼隆?你確定是李繼隆嗎?原樞密副使李處耘的兒子。”
信差肯定的點頭迴應:“迴殿下,小的可以肯定此人就是李繼隆,因為小的和李將軍是同鄉,曾親眼見過他的長相,絕對不會認錯。”
“這就不奇怪了。”講話時,趙景的嘴角比ak還要難壓,隻因太過激動。
李繼隆是何人?北宋初年名將,軍事天賦、指揮能力、戰略戰術都堪稱上佳,在對抗遼國的戰爭中表現出色,比他老爹李處耘有過之無不及。
一生中參與過平定北漢、高梁河之戰、滿城之戰、雍熙北伐、君子館之戰以及對西北李繼遷等一係列著名戰役,尤其在唐河、徐河之戰中兩次擊敗耶律休哥讓他被後世網友稱為“耶律休哥克星”。
除此之外,他還是趙二的第三任皇後李氏的親哥哥,屬於外戚。
但是李繼隆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超然與赫赫戰功而膨脹,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謙虛待人的一麵,乃至死後,作為真宗朝唯一的武臣,與宰相李沆、王旦共同配享廟庭。
“奇了怪了,大舅哥怎麽也在易州?沒讓他去啊,難道是李漢瓊帶過去的?”趙景摸著下巴胡亂猜測一通。
“馬上去給薛、沈二位相公送信,告訴他們無論中線需要什麽都盡量滿足,盡力保住現在的戰果!”
他下令的語氣都是充滿激情的,興許此戰不僅能退敵,還能順勢成為收複燕雲的第一戰。
就算不能,也可以給遼廷施加壓力,進而影響到滄州戰場。
事實證明如他希望的那樣,不僅影響了,而且很大。
……
耶律休哥蘇醒的那個下午,下達了提前進攻的命令。
這不是他腦抽的表現,而是擔心宋軍會向燕雲地區增兵來迫使自己迴援,所以他必須要盡快打下滄州,哪怕一城換一城他不算虧。
涿州東西南北四麵都歸屬遼土,就算丟了也很容易再打迴來,相對的滄州城隻有西、南兩方與宋土接壤,占據此城需要麵對的軍事壓力比涿州小太多了。
旗手站在高處揮舞兩麵大旗,下方數不盡的遼軍士兵正在整隊。
“前軍柘普部四萬軍就位!”
“中軍耶律車部七萬軍就位!”
“後軍路賀函部兩萬軍就位!”
“後勤及器械部民夫十五萬就位!”
除開留守營地的兩萬人當做底牌,耶律休哥集合全軍二十八萬向滄州進發!
此戰,耶律休哥幾乎把所有的家底都掏出來了,勢必要一戰到底!
眼見數不清的人、器械朝己方腳下雲集,滄州城內各級將官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當中已經有人開始懷疑這戰能打贏的概率能不能超過一成了……
曹彬左拳重重砸在石磚上震掉了一層薄冰,從胸口掏出一份卷紙,轉身向全員發令:“諸位都看到了,這是晉王殿下交給我的許諾書,承諾在殿下的職權範圍內可以給予我等想要的任何東西,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要贏!必須要保住滄州!
遼軍此戰已經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成敗在此一舉,城若破,遭罪的不僅是你我,更是城內二十萬百姓。望諸位能同仇敵愾,共渡此劫!”
話音未落,又向在場所有人行了一個標準的叉手禮。“曹彬在此謝過!”
下級向上級作揖是規矩,上級向下級作揖是情義,曹彬的這份情義如同一記重拳,讓部眾醍醐灌頂,精神抖擻。
“踏馬的,都是刀槍裏滾出來的,誰怕誰啊!相公,東城門交給我,守不住我提頭來見!”雙目圓睜的王榮滿臉視死如歸的慷慨,在這之中又包含著些許的悲愴。
他明白此戰的兇險程度幾何,也想過要不要趁現在溜之大吉,但他終究決定留下來。
不過不是因為曹彬,也並非因為趙景的承諾,他隻是想看看,若是自己在滄州守衛戰英勇犧牲,史官會如何記錄他,後世子孫會如何評價他。
王榮這樣的,就是宋初的軍人典型,都是五代時期殺出來的狠角色,隻要你給予的利益足夠豐厚誘人,他們敢從東京汴梁一路殺到上京臨潢。
可惜這樣強大的隊伍隻有趙大這種同樣出身軍營,了解他們習性的人物才能壓住,趙二這種文職出身的皇帝隻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待,結果卻是一敗再敗,兩次北伐的失利引發的後果讓他對武人越發忌憚,繼而開始過分的重文抑武,偏心依賴文人集團,矯枉過正,還把子孫後代都帶陰溝去了…
站在高台看著擁擠到快要穿模的攻城器械,耶律休哥眼中滿是得意,他計劃要在五天後,糧草還可供十日食用的當口展開進攻。
“本帥就不信這次你們還能撐得住!”
耶律休哥雙手叉腰,覺得今天的空氣都格外的清新。
可沒過多久背後吵吵鬧鬧的聲音打破了寧靜。
迴首張望,一個士兵正連滾帶爬的跑到了他身邊。
“大帥…緊…緊…緊…”士兵嚎唿不斷,就是不能把話講明白。
“緊什麽?把氣喘順了再講話。”
士兵大口唿吸三次,憋著氣繼續匯報:“緊急軍報,易州戰場有結果了,我軍大敗,宋軍一路反攻,重鎮新城已經被攻下,如今宋軍正在圍打涿州!”
“你說什麽?!”
士兵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直接劈在耶律休哥的腦門上,剛才那副泰然自若的模樣已經消失不見,抓住士兵的胳膊瘋狂搖晃,質問他所言真假。
士兵艱難抽身,將軍報遞了過去。
耶律休哥打開後,先找最後的落款名字,盯著看了好長時間確定是韓匡嗣後,他整個人都不好了。
韓匡嗣,生於薊州玉田,遼朝漢族重臣,遼景宗耶律賢的好友,現在的遼朝燕王,同樣是這次攻伐易州的主帥。
呆愣許久,耶律休哥才將視線上移,仔仔細細的看過內容,最後將軍報整個揉成紙團,扔在地上出氣。
“燕王誤我!韓匡嗣誤我!”
朝天高喊發泄過,耶律休哥隻感覺兩眼發黑,旋即倒地不省人事。
軍醫檢查後得知並無大礙,隻是近日來沒有休息好加上急火攻心才會暈厥。
之後遼將耶律車等人就被軍醫請了出去,讓耶律休哥靜養一兩日就會蘇醒。
這世上有一種感情叫做:“你倒黴我就高興”,前者指耶律休哥,後者指趙景。
看著軍報,他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垂了。
作為大勝仗,上麵寫的比一般軍報詳細許多,諸如哪一天發生了戰鬥,雙方死傷多少人等都記錄在內。
在其中最讓趙景意外的乃是一個人名。
“李繼隆?你確定是李繼隆嗎?原樞密副使李處耘的兒子。”
信差肯定的點頭迴應:“迴殿下,小的可以肯定此人就是李繼隆,因為小的和李將軍是同鄉,曾親眼見過他的長相,絕對不會認錯。”
“這就不奇怪了。”講話時,趙景的嘴角比ak還要難壓,隻因太過激動。
李繼隆是何人?北宋初年名將,軍事天賦、指揮能力、戰略戰術都堪稱上佳,在對抗遼國的戰爭中表現出色,比他老爹李處耘有過之無不及。
一生中參與過平定北漢、高梁河之戰、滿城之戰、雍熙北伐、君子館之戰以及對西北李繼遷等一係列著名戰役,尤其在唐河、徐河之戰中兩次擊敗耶律休哥讓他被後世網友稱為“耶律休哥克星”。
除此之外,他還是趙二的第三任皇後李氏的親哥哥,屬於外戚。
但是李繼隆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超然與赫赫戰功而膨脹,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謙虛待人的一麵,乃至死後,作為真宗朝唯一的武臣,與宰相李沆、王旦共同配享廟庭。
“奇了怪了,大舅哥怎麽也在易州?沒讓他去啊,難道是李漢瓊帶過去的?”趙景摸著下巴胡亂猜測一通。
“馬上去給薛、沈二位相公送信,告訴他們無論中線需要什麽都盡量滿足,盡力保住現在的戰果!”
他下令的語氣都是充滿激情的,興許此戰不僅能退敵,還能順勢成為收複燕雲的第一戰。
就算不能,也可以給遼廷施加壓力,進而影響到滄州戰場。
事實證明如他希望的那樣,不僅影響了,而且很大。
……
耶律休哥蘇醒的那個下午,下達了提前進攻的命令。
這不是他腦抽的表現,而是擔心宋軍會向燕雲地區增兵來迫使自己迴援,所以他必須要盡快打下滄州,哪怕一城換一城他不算虧。
涿州東西南北四麵都歸屬遼土,就算丟了也很容易再打迴來,相對的滄州城隻有西、南兩方與宋土接壤,占據此城需要麵對的軍事壓力比涿州小太多了。
旗手站在高處揮舞兩麵大旗,下方數不盡的遼軍士兵正在整隊。
“前軍柘普部四萬軍就位!”
“中軍耶律車部七萬軍就位!”
“後軍路賀函部兩萬軍就位!”
“後勤及器械部民夫十五萬就位!”
除開留守營地的兩萬人當做底牌,耶律休哥集合全軍二十八萬向滄州進發!
此戰,耶律休哥幾乎把所有的家底都掏出來了,勢必要一戰到底!
眼見數不清的人、器械朝己方腳下雲集,滄州城內各級將官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當中已經有人開始懷疑這戰能打贏的概率能不能超過一成了……
曹彬左拳重重砸在石磚上震掉了一層薄冰,從胸口掏出一份卷紙,轉身向全員發令:“諸位都看到了,這是晉王殿下交給我的許諾書,承諾在殿下的職權範圍內可以給予我等想要的任何東西,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要贏!必須要保住滄州!
遼軍此戰已經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成敗在此一舉,城若破,遭罪的不僅是你我,更是城內二十萬百姓。望諸位能同仇敵愾,共渡此劫!”
話音未落,又向在場所有人行了一個標準的叉手禮。“曹彬在此謝過!”
下級向上級作揖是規矩,上級向下級作揖是情義,曹彬的這份情義如同一記重拳,讓部眾醍醐灌頂,精神抖擻。
“踏馬的,都是刀槍裏滾出來的,誰怕誰啊!相公,東城門交給我,守不住我提頭來見!”雙目圓睜的王榮滿臉視死如歸的慷慨,在這之中又包含著些許的悲愴。
他明白此戰的兇險程度幾何,也想過要不要趁現在溜之大吉,但他終究決定留下來。
不過不是因為曹彬,也並非因為趙景的承諾,他隻是想看看,若是自己在滄州守衛戰英勇犧牲,史官會如何記錄他,後世子孫會如何評價他。
王榮這樣的,就是宋初的軍人典型,都是五代時期殺出來的狠角色,隻要你給予的利益足夠豐厚誘人,他們敢從東京汴梁一路殺到上京臨潢。
可惜這樣強大的隊伍隻有趙大這種同樣出身軍營,了解他們習性的人物才能壓住,趙二這種文職出身的皇帝隻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待,結果卻是一敗再敗,兩次北伐的失利引發的後果讓他對武人越發忌憚,繼而開始過分的重文抑武,偏心依賴文人集團,矯枉過正,還把子孫後代都帶陰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