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小莊村高速公路
穿越自帶超市,村長讓我來當 作者:漣秋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李懷溪提出的的建議,三叔率先拍手叫好。
“對啊,我怎麽沒想到呢!修路可太合適了!咱村的路一向難走,這兩年因為運送蚊香更是壓出了不少車轍子,一下雨都要淌著泥了。”
三叔說完之後李父也道:“對,村裏的主路現在讓拉貨的車壓的確實更差了,之前孫成有一迴來拉蚊香,車輪陷到泥裏,我叫了好幾個人一起抬,費了好大的勁才弄出來。
說到底,路也是因為我們才變成這樣,村裏人卻從來沒有埋怨過,我們修條路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麽說起來好像還是咱們更方便了一些啊。”三叔疑問道。
“不,三叔,我們把村裏的路全部修好,不僅我們方便,村裏人肯定也方便,您別忘了現在很多村民家裏都開始養驢了,以後再出門可能都得架著驢車,所以大家都能用得上。”
李懷溪說完後大伯也道:“小溪說得對,修路是造福鄉鄰的好事,就定這個!”
大伯拍了板,修路的事也算是定了下來,但具體怎麽修還需要商量一下。
三叔想了一會兒道:“全村的路都修起來的話肯定是個大活,咱們用什麽修?”
話一出口,堂屋裏沒了動靜,小莊村的路是泥路,基本上都是大家長年累月踩出來的。
兩戶人家之間的路雖然寬,但大家走路都走中間,所以也就中間一條羊腸小道,兩邊全是雜草。
村裏如此,通往村外的路更不必多說,一個夏天過去,原本的路差不多就能被路邊的草蓋住。
要是跟之前一樣還是用土鋪的話那不出兩年還是會長滿雜草,而且也解決不了下雨淌泥水的問題。
“用青石板鋪怎麽樣?”大伯開口詢問。
李懷溪蹙著眉頭想了一會兒道:“大伯,用青石板的話太耽誤時間,幾年下去怕是都修不好。”
聽完李懷溪的話大伯點了點頭表示認同,而李懷溪說完後卻自顧自的沉思了起來,用土不行,用青石板也不現實,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手裏摩挲著茶碗邊沿,李懷溪忽然想起了前世參觀秦直道遺址的情景。
秦直道遍布當時秦國全域,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工匠們采用了非常簡單卻又非常有效的辦法,路麵鋪的不僅又平又直,而且長年累月不長雜草。
路基不會被路邊的雜草侵占,能保存的時間也就更長,時間長到更是保留到後世依然可以用。
想到秦直道,李懷溪開始努力迴憶起關於秦直道的資料,當時他特意查閱過這方麵的信息。
一邊想著也就一邊說了出來,“第一步先清除路邊的樹木、石頭、雜草,碰到巨石則用火燒水激等方法使其破裂後清除,這個跟開鑿水渠的原理是一樣的。
等把路麵清理幹淨後再運用夯築技術,對地麵進行平整和壓實,使路基堅實穩固。
遇到低窪處就填土夯實,高處則進行削平。將土分層填入路基,然後用石滾進行滾壓,石夯進行夯打,使每層土的密度和硬度都變得更高。
我們有石灰,這個過程可以混合石灰後一起夯實,這樣路修好後更不容易長草。
路基夯實後鋪上碎石、沙子,然後再鋪一層平整的土作為路麵。
最後再在路兩側挖掘排水溝,以排除雨水和積水,防止路麵被水浸泡損壞。”
李懷溪一口氣把整個流程說了一遍,直到堂屋裏的三人麵麵相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小溪!”三叔猛咳了一聲後道:“這是你剛才想出來的法子?”
反應過來後的李懷溪連忙道:“咋可能三叔,我之前就考慮過修路的問題,這些都是想了好長時間才出來的。”
“這還差不多。”三叔喃喃道:“我覺得你剛才說的這個辦法完全可以,聽起來比我們之前踩出坑再用土填上靠譜多了,你看有什麽需要我們提前準備的?”
李懷溪想了一下後心裏有了大概,開口道:“石灰我們自己就可以燒,沙子河邊有,碎石更是不缺,唯一需要準備的就是壓路的大石滾子和夯石,要想路麵平直結實,必須要用到石滾和石夯才行。”
聽到這話旁邊的大伯道:“那得要多大的石滾?不知道鎮子上有沒有賣的。”
李懷溪擺了擺手,“必須要比我們石碾上用的大兩個才行,石料坊沒有賣的,即使有賣的我們也運不進來,這個得需要我們自己鑿一個出來才行。”
“哦,”聽到這麽大的石滾買不到,大伯想了一會兒道:“咱們山後有上好的青石,村裏也有現成的石匠,鑿一個大石滾出來問題不大,另外石夯也好做,這個我去找人提前說。”
“好,那基本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李懷溪說完後止住了話頭,李父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這麽算下來的話,我們這些東西好像都不需要額外掏銀子啊,咱們全都自己幹了。”
“對啊。”大伯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好像跟我們想的不太一樣,咱這銀子還是沒花出去啊。”
李懷溪笑著道:“花銀子還不簡單?我們就以作坊的名義雇大家來幹,每天都給大家開工錢。
另外修路是體力活,得有充足的糧食儲備才行,我們中午再管一頓飯,讓大家吃飽喝足有力氣幹活,這飯錢也相當於給大家省出來了,怎麽樣?”
“好,可以!”大伯笑著道:“一天五十文的工錢,全村老少壯勞力按200口子人算的話一天也就是十兩銀子,慢的話兩個月也能幹完了,那就是六百兩銀子,再加上飯錢,算三十兩的話足夠,這個錢我全掏了。”
大伯說完把自己的錢箱搬出來就要拿銀子,旁邊李父和李宗傑則眼疾手快的摁住了大伯的手。
“你倆這是幹啥?這個主意是我提出來的,銀子理應我一人出才是。”
“大哥,這種好事我也想留個名,你得勻我一份。”李父按著大伯的錢箱子不鬆手。
旁邊的三叔也道:“還有我的,不帶我可不行!”
“對啊,我怎麽沒想到呢!修路可太合適了!咱村的路一向難走,這兩年因為運送蚊香更是壓出了不少車轍子,一下雨都要淌著泥了。”
三叔說完之後李父也道:“對,村裏的主路現在讓拉貨的車壓的確實更差了,之前孫成有一迴來拉蚊香,車輪陷到泥裏,我叫了好幾個人一起抬,費了好大的勁才弄出來。
說到底,路也是因為我們才變成這樣,村裏人卻從來沒有埋怨過,我們修條路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麽說起來好像還是咱們更方便了一些啊。”三叔疑問道。
“不,三叔,我們把村裏的路全部修好,不僅我們方便,村裏人肯定也方便,您別忘了現在很多村民家裏都開始養驢了,以後再出門可能都得架著驢車,所以大家都能用得上。”
李懷溪說完後大伯也道:“小溪說得對,修路是造福鄉鄰的好事,就定這個!”
大伯拍了板,修路的事也算是定了下來,但具體怎麽修還需要商量一下。
三叔想了一會兒道:“全村的路都修起來的話肯定是個大活,咱們用什麽修?”
話一出口,堂屋裏沒了動靜,小莊村的路是泥路,基本上都是大家長年累月踩出來的。
兩戶人家之間的路雖然寬,但大家走路都走中間,所以也就中間一條羊腸小道,兩邊全是雜草。
村裏如此,通往村外的路更不必多說,一個夏天過去,原本的路差不多就能被路邊的草蓋住。
要是跟之前一樣還是用土鋪的話那不出兩年還是會長滿雜草,而且也解決不了下雨淌泥水的問題。
“用青石板鋪怎麽樣?”大伯開口詢問。
李懷溪蹙著眉頭想了一會兒道:“大伯,用青石板的話太耽誤時間,幾年下去怕是都修不好。”
聽完李懷溪的話大伯點了點頭表示認同,而李懷溪說完後卻自顧自的沉思了起來,用土不行,用青石板也不現實,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手裏摩挲著茶碗邊沿,李懷溪忽然想起了前世參觀秦直道遺址的情景。
秦直道遍布當時秦國全域,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工匠們采用了非常簡單卻又非常有效的辦法,路麵鋪的不僅又平又直,而且長年累月不長雜草。
路基不會被路邊的雜草侵占,能保存的時間也就更長,時間長到更是保留到後世依然可以用。
想到秦直道,李懷溪開始努力迴憶起關於秦直道的資料,當時他特意查閱過這方麵的信息。
一邊想著也就一邊說了出來,“第一步先清除路邊的樹木、石頭、雜草,碰到巨石則用火燒水激等方法使其破裂後清除,這個跟開鑿水渠的原理是一樣的。
等把路麵清理幹淨後再運用夯築技術,對地麵進行平整和壓實,使路基堅實穩固。
遇到低窪處就填土夯實,高處則進行削平。將土分層填入路基,然後用石滾進行滾壓,石夯進行夯打,使每層土的密度和硬度都變得更高。
我們有石灰,這個過程可以混合石灰後一起夯實,這樣路修好後更不容易長草。
路基夯實後鋪上碎石、沙子,然後再鋪一層平整的土作為路麵。
最後再在路兩側挖掘排水溝,以排除雨水和積水,防止路麵被水浸泡損壞。”
李懷溪一口氣把整個流程說了一遍,直到堂屋裏的三人麵麵相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小溪!”三叔猛咳了一聲後道:“這是你剛才想出來的法子?”
反應過來後的李懷溪連忙道:“咋可能三叔,我之前就考慮過修路的問題,這些都是想了好長時間才出來的。”
“這還差不多。”三叔喃喃道:“我覺得你剛才說的這個辦法完全可以,聽起來比我們之前踩出坑再用土填上靠譜多了,你看有什麽需要我們提前準備的?”
李懷溪想了一下後心裏有了大概,開口道:“石灰我們自己就可以燒,沙子河邊有,碎石更是不缺,唯一需要準備的就是壓路的大石滾子和夯石,要想路麵平直結實,必須要用到石滾和石夯才行。”
聽到這話旁邊的大伯道:“那得要多大的石滾?不知道鎮子上有沒有賣的。”
李懷溪擺了擺手,“必須要比我們石碾上用的大兩個才行,石料坊沒有賣的,即使有賣的我們也運不進來,這個得需要我們自己鑿一個出來才行。”
“哦,”聽到這麽大的石滾買不到,大伯想了一會兒道:“咱們山後有上好的青石,村裏也有現成的石匠,鑿一個大石滾出來問題不大,另外石夯也好做,這個我去找人提前說。”
“好,那基本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李懷溪說完後止住了話頭,李父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這麽算下來的話,我們這些東西好像都不需要額外掏銀子啊,咱們全都自己幹了。”
“對啊。”大伯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好像跟我們想的不太一樣,咱這銀子還是沒花出去啊。”
李懷溪笑著道:“花銀子還不簡單?我們就以作坊的名義雇大家來幹,每天都給大家開工錢。
另外修路是體力活,得有充足的糧食儲備才行,我們中午再管一頓飯,讓大家吃飽喝足有力氣幹活,這飯錢也相當於給大家省出來了,怎麽樣?”
“好,可以!”大伯笑著道:“一天五十文的工錢,全村老少壯勞力按200口子人算的話一天也就是十兩銀子,慢的話兩個月也能幹完了,那就是六百兩銀子,再加上飯錢,算三十兩的話足夠,這個錢我全掏了。”
大伯說完把自己的錢箱搬出來就要拿銀子,旁邊李父和李宗傑則眼疾手快的摁住了大伯的手。
“你倆這是幹啥?這個主意是我提出來的,銀子理應我一人出才是。”
“大哥,這種好事我也想留個名,你得勻我一份。”李父按著大伯的錢箱子不鬆手。
旁邊的三叔也道:“還有我的,不帶我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