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青州的發展(一)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疊的種植規模仍在擴大,在出兵前,陳炎就讓杜襲安排人手,建了個專門加工白疊的作坊,製成白疊全套製品,例如衣、褲、帽、襪、手套等,一些成品已經在青州境內售賣,不過價錢可不低。陳炎相信,這白疊製品未來將會成為青州的支柱產品。
不過,在農業方麵,改進最大的應該是農具了。杜襲曾建議把東平陵的鐵鋪一分為二,一個專門用來打造兵器,另一個專門用來打造農具,陳炎自然沒有意見。這一舉措,成效極大。
為了提高耕種效率,國淵向各郡縣發布了一個指導意見,指導百姓對農具的選擇和使用。每一戶百姓最好要擁有一套農具,例如墾耕用的鐳、钁,整地用的耙,中耕用的鏟、鋤,收割用的鐮刀、鍘刀等。
對於一些大型的或少見的農具,價錢昂貴,百姓難以單獨擁有,則由官府就儲備一定數量,再租賃給當地農戶。這些農具包括播種用的耬車、揚場用的颺扇、脫粒的連耞等。
杜襲還帶著陳炎去現場觀摩一番,其中一種農具引起陳炎的好奇,便是颺扇。
颺扇是一種揚穀器,主要用於分離穀物和雜質。?其主體結構是一個箱體,內部有一個轉軸,轉軸上嵌入六到八片扇葉。通過人手轉動上端的把柄,輕盈的稻殼被扇起,而沉甸甸的稻米則順著箱底的洞泄下,從而實現稻穀和稻殼的快速分離。
陳炎站在颺扇旁邊,感到一陣風吹來,涼颼颼的。這時已是初冬了,風一吹,自然會感到冷。如果是夏季,應該會覺得涼爽。他頓時醒悟,這不就是人力風扇嗎?
他連忙找來工匠,把他的想法告訴工匠,讓工匠把風扇給搞出來。雖然這風扇得靠人力來搖,但自己可是青州牧,可不缺搖風扇的人。
另一個耕種用到的東西,便是牛。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耕種工具,如果沒有牛,得純靠人力來耕,效果大為下降。
國淵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要求各郡縣派人專門養牛,再租賃給百姓,用於耕種。後來,為了方便管理,陳炎還批示成立一個部門,稱之為牛府,專管養牛之事。每一頭牛,都要登記在冊,百姓私下圈養的,也要登記,做到能查到來源。就算是牛死了,也要上報官府,經官府同意,才能宰殺。
去年,陳炎在樂安千乘縣建了馬場,又成立了馬府,專門管養馬。這次迴到東平陵,他又將牛府和馬府合二為一,組建了畜府,除了管牛馬之外,還會兼管養雞、鴨、豬等牲畜。
總之,青州承平已久,農業生產得到恢複,民生得到改善。
在杜襲的帶領下,陳炎還去考察了一下兵器製造的情況。製造兵器的地方原本是一個鐵匠鋪,他將其剝離出來,單獨製造兵器,改為軍器府。這是陳炎每次迴東平陵,都要考察的地方。
陳炎對兵器管控極嚴,打下各州郡後,他會把當地的鐵匠鋪進行整合,嚴禁生產重型武器,包括攻城用的井闌、衝車、車弩等,隻允許鑄造一些輕武器,例如刀、劍等。尤其是弓箭,各地鐵匠鋪隻能打造箭矢,方便補充,不能打造弓,各地駐軍的弓都是由東平陵供應。
另外,鐵也是官營的,控製了鐵的開采,由官府分配,地方作坊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鐵,來鑄造兵器。一旦有人敢私下打造嚴禁武器,那是要殺頭的。
在軍器府裏,杜襲向陳炎介紹了一種利用水力來鼓動風箱的設備。據說是從荊州南陽傳過來的。
七八十年前,時任南陽太守的杜詩製造出一種工具,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用力少而見效多。要知道,以往人們是通過馬力拉動,來鼓動風箱,這就需耗費大量的馬匹。一個大型的鐵匠鋪,可能得需要數百匹馬輪流操作。
引進水排代替馬排後,靠水力推動鼓風,一天十二個時辰不停歇,效率大為提升。另外,減少馬匹的使用,也節省下不少錢糧。陳炎能不高興嗎?
話說這種利用水力的做法,在其他方向也得到應用。
百姓有了足夠的糧食,會將一些糧食細加工,研磨成粉、漿等,用來生產出其他美食,例如麵條、豆腐。以往都是用牲畜拉磨,但一些作坊改進了這一做法,借水力研磨,提高了效率,還省了牲畜。
這就是發明創造的作用。陳炎很快就有了個想法,連忙找來杜襲,協商一番,準備成立一個部門,稱為創新府,用來鼓勵百姓發明創造或引進一些先進的工藝,並對這些人進行封賞。他相信,在這種鼓勵機製之下,一些新型技術和工藝,就可以得到發揚光大。
高手在民間,民間有一些特殊的工藝,因得不到重視,而被慢慢遺棄,甚至失傳。陳炎自然不希望如此。
為了起到宣傳和帶動作用,陳炎還準備對最近五年內出現的一些新工藝創造和引進者進行表彰,包括水車、板曬鹽、兵器府的水排等,然後再大肆宣傳一番,讓百姓看到創新的重要性。
……
陳炎在東平陵還接見了一個人物,便是華佗。華佗在各地行醫遊曆,今年春,他來到徐州廣陵,曾給廣陵太守陳登治病,而後就北上進入青州,又來到東平陵。
杜襲知道陳炎素來注重醫術的發展,早有尋求名醫的做法,就留下了華佗。
陳炎迴來後,與華佗詳談一番。他準備成立一個新部門,稱為醫府,專門用來培養醫者,廣傳醫術,治療病疫,由華佗負責,秩五百石。
在曆史上,華佗雖是名醫,但對仕途還是比較看重的。他也正好有廣傳醫術的想法,又看到有官當,很快就答應了下來。
陳炎還鼓勵華佗著書,紙墨紙硯,他全包了。曆史上,華佗留有《中藏經》等著作,又創麻沸散、五禽戲等,陳炎希望把這些著成書,以便流傳。
不過,在農業方麵,改進最大的應該是農具了。杜襲曾建議把東平陵的鐵鋪一分為二,一個專門用來打造兵器,另一個專門用來打造農具,陳炎自然沒有意見。這一舉措,成效極大。
為了提高耕種效率,國淵向各郡縣發布了一個指導意見,指導百姓對農具的選擇和使用。每一戶百姓最好要擁有一套農具,例如墾耕用的鐳、钁,整地用的耙,中耕用的鏟、鋤,收割用的鐮刀、鍘刀等。
對於一些大型的或少見的農具,價錢昂貴,百姓難以單獨擁有,則由官府就儲備一定數量,再租賃給當地農戶。這些農具包括播種用的耬車、揚場用的颺扇、脫粒的連耞等。
杜襲還帶著陳炎去現場觀摩一番,其中一種農具引起陳炎的好奇,便是颺扇。
颺扇是一種揚穀器,主要用於分離穀物和雜質。?其主體結構是一個箱體,內部有一個轉軸,轉軸上嵌入六到八片扇葉。通過人手轉動上端的把柄,輕盈的稻殼被扇起,而沉甸甸的稻米則順著箱底的洞泄下,從而實現稻穀和稻殼的快速分離。
陳炎站在颺扇旁邊,感到一陣風吹來,涼颼颼的。這時已是初冬了,風一吹,自然會感到冷。如果是夏季,應該會覺得涼爽。他頓時醒悟,這不就是人力風扇嗎?
他連忙找來工匠,把他的想法告訴工匠,讓工匠把風扇給搞出來。雖然這風扇得靠人力來搖,但自己可是青州牧,可不缺搖風扇的人。
另一個耕種用到的東西,便是牛。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耕種工具,如果沒有牛,得純靠人力來耕,效果大為下降。
國淵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要求各郡縣派人專門養牛,再租賃給百姓,用於耕種。後來,為了方便管理,陳炎還批示成立一個部門,稱之為牛府,專管養牛之事。每一頭牛,都要登記在冊,百姓私下圈養的,也要登記,做到能查到來源。就算是牛死了,也要上報官府,經官府同意,才能宰殺。
去年,陳炎在樂安千乘縣建了馬場,又成立了馬府,專門管養馬。這次迴到東平陵,他又將牛府和馬府合二為一,組建了畜府,除了管牛馬之外,還會兼管養雞、鴨、豬等牲畜。
總之,青州承平已久,農業生產得到恢複,民生得到改善。
在杜襲的帶領下,陳炎還去考察了一下兵器製造的情況。製造兵器的地方原本是一個鐵匠鋪,他將其剝離出來,單獨製造兵器,改為軍器府。這是陳炎每次迴東平陵,都要考察的地方。
陳炎對兵器管控極嚴,打下各州郡後,他會把當地的鐵匠鋪進行整合,嚴禁生產重型武器,包括攻城用的井闌、衝車、車弩等,隻允許鑄造一些輕武器,例如刀、劍等。尤其是弓箭,各地鐵匠鋪隻能打造箭矢,方便補充,不能打造弓,各地駐軍的弓都是由東平陵供應。
另外,鐵也是官營的,控製了鐵的開采,由官府分配,地方作坊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鐵,來鑄造兵器。一旦有人敢私下打造嚴禁武器,那是要殺頭的。
在軍器府裏,杜襲向陳炎介紹了一種利用水力來鼓動風箱的設備。據說是從荊州南陽傳過來的。
七八十年前,時任南陽太守的杜詩製造出一種工具,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用力少而見效多。要知道,以往人們是通過馬力拉動,來鼓動風箱,這就需耗費大量的馬匹。一個大型的鐵匠鋪,可能得需要數百匹馬輪流操作。
引進水排代替馬排後,靠水力推動鼓風,一天十二個時辰不停歇,效率大為提升。另外,減少馬匹的使用,也節省下不少錢糧。陳炎能不高興嗎?
話說這種利用水力的做法,在其他方向也得到應用。
百姓有了足夠的糧食,會將一些糧食細加工,研磨成粉、漿等,用來生產出其他美食,例如麵條、豆腐。以往都是用牲畜拉磨,但一些作坊改進了這一做法,借水力研磨,提高了效率,還省了牲畜。
這就是發明創造的作用。陳炎很快就有了個想法,連忙找來杜襲,協商一番,準備成立一個部門,稱為創新府,用來鼓勵百姓發明創造或引進一些先進的工藝,並對這些人進行封賞。他相信,在這種鼓勵機製之下,一些新型技術和工藝,就可以得到發揚光大。
高手在民間,民間有一些特殊的工藝,因得不到重視,而被慢慢遺棄,甚至失傳。陳炎自然不希望如此。
為了起到宣傳和帶動作用,陳炎還準備對最近五年內出現的一些新工藝創造和引進者進行表彰,包括水車、板曬鹽、兵器府的水排等,然後再大肆宣傳一番,讓百姓看到創新的重要性。
……
陳炎在東平陵還接見了一個人物,便是華佗。華佗在各地行醫遊曆,今年春,他來到徐州廣陵,曾給廣陵太守陳登治病,而後就北上進入青州,又來到東平陵。
杜襲知道陳炎素來注重醫術的發展,早有尋求名醫的做法,就留下了華佗。
陳炎迴來後,與華佗詳談一番。他準備成立一個新部門,稱為醫府,專門用來培養醫者,廣傳醫術,治療病疫,由華佗負責,秩五百石。
在曆史上,華佗雖是名醫,但對仕途還是比較看重的。他也正好有廣傳醫術的想法,又看到有官當,很快就答應了下來。
陳炎還鼓勵華佗著書,紙墨紙硯,他全包了。曆史上,華佗留有《中藏經》等著作,又創麻沸散、五禽戲等,陳炎希望把這些著成書,以便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