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引誘夏侯淵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75章 引誘夏侯淵
夏侯淵看到陳軍的戰船,已是憂心忡忡,他連忙下令把自己搜集的船隻先藏起來,以免被敵軍發現。好的,他搜集的船隻都停靠在黃河的某條支流裏麵,支流寬度隻有不足二十丈,敵軍的大船是進不去的。
三人迴到營寨,商議了起來。
夏侯淵先發了頓牢騷:“真想不到敵軍竟有如此龐大的戰船,這樣的船隻我隻聽聞長江上會有,從未在黃河上見過,看來敵軍已是早有準備,如今我軍該怎麽渡河?且就算渡過黃河後攻占了延津,隻怕也無法應對敵軍的戰船。”
“但酸棗危在旦夕,若不渡河,如何救酸棗?”朱靈也是憂慮重重。很明顯,夏侯淵等人還沒有收到酸棗被攻破的消息。
趙儼卻似乎有了想法:“敵軍遊弋於河道,但又不是隻盯著這一段水域,想必是來迴巡邏,我軍可以先派斥候,在河邊蹲點,觀察敵軍巡邏的規律,一般經過這裏後,下次再還有多久才會再次經過這裏,利用這個空隙時間,便可渡過黃河,攻下渡口。”
“但又有何用?如此動靜,就算敵軍當時沒有發現,事後亦必會察覺,屆時敵軍加強巡邏,我軍糧草就運不過去了。”夏侯淵提醒趙儼,真正有困難的不是士兵,而是糧草。
“敵軍的糧草亦是先運到延津,攻破延津後,一把火把延津給燒了,將其糧草燒毀,至於酸棗,今如此情形,隻能自求多神福了,我軍亦是無能為力。”
“這……”
“放心,夏侯將軍把此事告之司空,司空必不會怪罪。”
趙儼是潁川人,稱譽鄉裏,在曆史上與陽翟辛毗、許昌陳群、定陵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當然,現在沒有什麽潁川四大名士了。
總之,其名頭可不小,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夏侯淵也不得不尊重他的意見。他都這麽說了,再加上夏侯淵也沒有其他辦法,隻好點頭答應了下來。
“報……”一個士兵跑了進來:“收到消息,兩日前,敵軍已攻破酸棗。”
“什麽?那元讓兄呢?”夏侯淵不關心酸棗,先問夏侯惇的情況。夏侯家與曹家關係密切,尤其是夏侯惇和夏侯淵最得信任。換言之,夏侯家是靠他們倆撐起來的,小輩雖有幾個不錯的苗子,但還沒成長起來,他也不希望夏侯惇出事。
“據報夏侯惇將軍突圍了,目前下落不明。”士兵又把查探到的消息詳細地說了一遍。
夏侯淵反而鬆了口氣,下落不明就是逃跑了,總比落入敵軍手裏要強。
“那……將軍打算怎麽辦?”既然酸棗被攻破,渡黃河就沒必要了,趙儼隻好詢問夏侯淵,因為夏侯淵才是決策者。
夏侯淵咬著嘴唇,想了想:“不如還是渡過黃河,襲擊延津?”他仍想攻打延津,一則是想先立點功勞,二則他得尋找夏侯惇的下落。
兩天之後,曹軍斥候打探清楚了。敵軍如果逆流而上,經過中牟,隻需要兩三個時辰,就會再次經過中牟,如果是順流而下,則需要到次日才能再次經過中牟。顯然,敵軍巡邏的河段大半都在中牟下遊,這麽一來,順流而下後,再往上逆流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又過了兩天時間,夏侯淵在黃河支流裏做好了準備,他親自出馬,出動了兩百艘船,準備將一千兵力運到對岸。敵軍駐紮延津隻有五六百人,他出去一千兵力已經足夠。對岸停靠之處,他也已經找好了,襲擊延津後,他又讓朱靈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到對岸接他。
“報,敵軍已經順流下去了。”
“好!”夏侯淵精神抖擻:“將士們,出發!”
曹軍劃著兩百艘船,從支流而出,進入黃河,又橫渡黃河,悄然進入河北岸的某條支流裏。一個多時辰後,夏侯淵帶著曹軍一千士兵上了岸,悄然來到了距離延津還有不足四五裏的地方。
此時已是午後,夏侯淵決定繼續行軍,於傍晚趕到延津,發動突襲。如果順利的話,就能一舉破敵,敵人多半要於明天才會發現延津被破。如此他就有足夠的時間與敵軍周旋。
一路行軍,夏侯淵率軍來到了距離延津一裏處。一番查探之後,斥候迴報,延津門口處有士兵把守,但整體防守並不嚴密,似乎並未察覺。他不再猶豫,下令進攻。
曹軍並不做聲,隻是向延津跑去,直到隻有三百步左右時,守著渡口的士兵才發現曹操攻過來了。
“敵襲!敵襲!”陳軍士兵驚恐地叫了起來,片刻之後,鼓聲大作,渡口裏麵的士兵慌亂地跑動起來。
然而,曹軍已經殺到了渡口門口,守門的士兵看著敵軍殺來,直接跑路,往裏麵跑。曹軍也順勢殺入了渡口中,往裏衝殺了幾十步距離。
突然,夏侯淵覺得有些不對,渡口裏麵似乎沒有多少敵軍士兵。他隻看到幾十個敵軍士兵正往河岸跑去,但渡口應該有幾百兵力才對。
“止步!止步!”夏侯淵一聲令下,渡口裏沒有敵人,那……正在他狐疑之時,渡口外麵響起了喊殺聲。
曹軍士兵大叫了起來:“不好了,敵軍在後方,敵軍從後麵殺上了。”
原來,夏侯淵低估了徐盛。徐盛明著率著海軍在海河上巡邏,卻也派幾個斥候潛伏於黃河南岸。斥候不敢輕離岸邊,並未發覺曹軍已到達中牟,但夏侯淵率軍操船渡河,這麽大的動靜,自然瞞不過斥候。
斥候趕緊把消息匯報給徐盛,徐盛和嚴畯商議了一番,覺得酸棗已破,敵軍帶了這麽點兵力,隻有一個目的,便是攻打延津。
於是,徐盛便做了安排,調頭迴轉,找了個臨時停靠的地方,讓五百士兵上了岸。隨後他帶著這五百兵力來到了延津,與鎮守延津的成廉商議了一下,來了個請君入甕。
兩人先把大部分軍隊撤出延津,藏於附近,做出延津防守稀鬆的樣子,引誘曹軍進攻。夏侯淵一時沒有察覺,上了大當。
夏侯淵看到陳軍的戰船,已是憂心忡忡,他連忙下令把自己搜集的船隻先藏起來,以免被敵軍發現。好的,他搜集的船隻都停靠在黃河的某條支流裏麵,支流寬度隻有不足二十丈,敵軍的大船是進不去的。
三人迴到營寨,商議了起來。
夏侯淵先發了頓牢騷:“真想不到敵軍竟有如此龐大的戰船,這樣的船隻我隻聽聞長江上會有,從未在黃河上見過,看來敵軍已是早有準備,如今我軍該怎麽渡河?且就算渡過黃河後攻占了延津,隻怕也無法應對敵軍的戰船。”
“但酸棗危在旦夕,若不渡河,如何救酸棗?”朱靈也是憂慮重重。很明顯,夏侯淵等人還沒有收到酸棗被攻破的消息。
趙儼卻似乎有了想法:“敵軍遊弋於河道,但又不是隻盯著這一段水域,想必是來迴巡邏,我軍可以先派斥候,在河邊蹲點,觀察敵軍巡邏的規律,一般經過這裏後,下次再還有多久才會再次經過這裏,利用這個空隙時間,便可渡過黃河,攻下渡口。”
“但又有何用?如此動靜,就算敵軍當時沒有發現,事後亦必會察覺,屆時敵軍加強巡邏,我軍糧草就運不過去了。”夏侯淵提醒趙儼,真正有困難的不是士兵,而是糧草。
“敵軍的糧草亦是先運到延津,攻破延津後,一把火把延津給燒了,將其糧草燒毀,至於酸棗,今如此情形,隻能自求多神福了,我軍亦是無能為力。”
“這……”
“放心,夏侯將軍把此事告之司空,司空必不會怪罪。”
趙儼是潁川人,稱譽鄉裏,在曆史上與陽翟辛毗、許昌陳群、定陵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當然,現在沒有什麽潁川四大名士了。
總之,其名頭可不小,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夏侯淵也不得不尊重他的意見。他都這麽說了,再加上夏侯淵也沒有其他辦法,隻好點頭答應了下來。
“報……”一個士兵跑了進來:“收到消息,兩日前,敵軍已攻破酸棗。”
“什麽?那元讓兄呢?”夏侯淵不關心酸棗,先問夏侯惇的情況。夏侯家與曹家關係密切,尤其是夏侯惇和夏侯淵最得信任。換言之,夏侯家是靠他們倆撐起來的,小輩雖有幾個不錯的苗子,但還沒成長起來,他也不希望夏侯惇出事。
“據報夏侯惇將軍突圍了,目前下落不明。”士兵又把查探到的消息詳細地說了一遍。
夏侯淵反而鬆了口氣,下落不明就是逃跑了,總比落入敵軍手裏要強。
“那……將軍打算怎麽辦?”既然酸棗被攻破,渡黃河就沒必要了,趙儼隻好詢問夏侯淵,因為夏侯淵才是決策者。
夏侯淵咬著嘴唇,想了想:“不如還是渡過黃河,襲擊延津?”他仍想攻打延津,一則是想先立點功勞,二則他得尋找夏侯惇的下落。
兩天之後,曹軍斥候打探清楚了。敵軍如果逆流而上,經過中牟,隻需要兩三個時辰,就會再次經過中牟,如果是順流而下,則需要到次日才能再次經過中牟。顯然,敵軍巡邏的河段大半都在中牟下遊,這麽一來,順流而下後,再往上逆流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又過了兩天時間,夏侯淵在黃河支流裏做好了準備,他親自出馬,出動了兩百艘船,準備將一千兵力運到對岸。敵軍駐紮延津隻有五六百人,他出去一千兵力已經足夠。對岸停靠之處,他也已經找好了,襲擊延津後,他又讓朱靈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到對岸接他。
“報,敵軍已經順流下去了。”
“好!”夏侯淵精神抖擻:“將士們,出發!”
曹軍劃著兩百艘船,從支流而出,進入黃河,又橫渡黃河,悄然進入河北岸的某條支流裏。一個多時辰後,夏侯淵帶著曹軍一千士兵上了岸,悄然來到了距離延津還有不足四五裏的地方。
此時已是午後,夏侯淵決定繼續行軍,於傍晚趕到延津,發動突襲。如果順利的話,就能一舉破敵,敵人多半要於明天才會發現延津被破。如此他就有足夠的時間與敵軍周旋。
一路行軍,夏侯淵率軍來到了距離延津一裏處。一番查探之後,斥候迴報,延津門口處有士兵把守,但整體防守並不嚴密,似乎並未察覺。他不再猶豫,下令進攻。
曹軍並不做聲,隻是向延津跑去,直到隻有三百步左右時,守著渡口的士兵才發現曹操攻過來了。
“敵襲!敵襲!”陳軍士兵驚恐地叫了起來,片刻之後,鼓聲大作,渡口裏麵的士兵慌亂地跑動起來。
然而,曹軍已經殺到了渡口門口,守門的士兵看著敵軍殺來,直接跑路,往裏麵跑。曹軍也順勢殺入了渡口中,往裏衝殺了幾十步距離。
突然,夏侯淵覺得有些不對,渡口裏麵似乎沒有多少敵軍士兵。他隻看到幾十個敵軍士兵正往河岸跑去,但渡口應該有幾百兵力才對。
“止步!止步!”夏侯淵一聲令下,渡口裏沒有敵人,那……正在他狐疑之時,渡口外麵響起了喊殺聲。
曹軍士兵大叫了起來:“不好了,敵軍在後方,敵軍從後麵殺上了。”
原來,夏侯淵低估了徐盛。徐盛明著率著海軍在海河上巡邏,卻也派幾個斥候潛伏於黃河南岸。斥候不敢輕離岸邊,並未發覺曹軍已到達中牟,但夏侯淵率軍操船渡河,這麽大的動靜,自然瞞不過斥候。
斥候趕緊把消息匯報給徐盛,徐盛和嚴畯商議了一番,覺得酸棗已破,敵軍帶了這麽點兵力,隻有一個目的,便是攻打延津。
於是,徐盛便做了安排,調頭迴轉,找了個臨時停靠的地方,讓五百士兵上了岸。隨後他帶著這五百兵力來到了延津,與鎮守延津的成廉商議了一下,來了個請君入甕。
兩人先把大部分軍隊撤出延津,藏於附近,做出延津防守稀鬆的樣子,引誘曹軍進攻。夏侯淵一時沒有察覺,上了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