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鄴城投降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皓放心,我非嗜殺之人,豈會屠戮士兵和百姓?還有呢?”
“二是,請驃騎將軍允許厚葬大將軍。”
“可以,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我與大將軍並無私怨,我敬重他,厚葬乃是理所當然的。還有呢?”
“三是,請驃騎將軍饒恕大將軍諸子或其他家眷。”
“這……大將軍諸子已逃,我會派人追捕,若抓捕迴來,我會將其圈禁,但你放心,我不會傷了他們的性命,亦不會短其衣食,他們這輩子就求個安穩。”
田豐自然明白,陳炎不可能真的寬恕袁紹諸子,他要的結果就是,如果陳炎日後抓到袁紹諸子,也不能殺。
“如此甚好。”
“那……還有呢?”
“沒了,多謝驃騎將軍,請驃騎將軍率軍入城吧!”
陳炎想了想:“大將軍新逝,大軍入城,隻恐打擾了大將軍英靈,我就帶幾個將軍入城,吊唁大將軍即可,至於鄴城的軍隊,讓他們來城外接受安置……元皓在前麵帶路吧。”
田豐一聽,對陳炎大生好感:“多謝驃騎將軍。”
陳炎讓張遼和典韋隨行,帶了幾百士兵,進入鄴城。城外的大軍仍然列陣,由韓範收繳降兵的兵器。
來到大將軍府,陳炎看到,袁紹的遺體放在大堂正中央,周邊跪著的都是一些與袁紹關係好的人。隻可惜,沒有一個是袁紹的家人。
審配看到陳炎來了,連忙帶著眾人起身,向陳炎行禮。隨後,他引陳炎來查看袁紹的屍體。
陳炎明白,審配這麽做,是為了讓陳炎確認袁紹的死亡,免得留下把柄,以防日後有人說袁紹假死之類的。他也按規矩辦事,確認袁紹的死亡。
七天之後,袁紹的頭七過去了。因袁紹諸子不在,這喪事到頭七,也就結束了。陳炎正式下令,大軍入城,接管了鄴城。至此,整個冀州就落入了他的手中。
對於袁紹手下諸臣諸將,此前跑了不少,剩下的幾個也都順勢選擇了投降,包括審榮等幾個將領。
對於田豐和審配,陳炎自然希望兩人為自己效力,他分別單獨與兩人見了一麵。他先見了田豐。
“見過將軍。”
“元皓無須多禮。以往我聽聞元皓之才,心生向往,若元皓之才為我所用,那該多好,今我入主鄴城,豈能對元皓之才視而不見?我之誌向,乃是統一天下,打造一個太平盛世,此任重而道遠,還望元皓能助我一臂之力。”
“將軍延請,我本不該拒絕,隻是我深受大將軍恩義,將軍又擊敗大將軍,若我投了大將軍,豈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元皓所言並非無理,你忠於大將軍,為大將軍鞠躬盡瘁,直至最後,我聽聞大將軍手下諸臣,如許攸等,早早就背叛了大將軍,投效曹操了,又有如郭圖、辛評等,在我兵臨鄴城之前,選擇離開了鄴城,元皓一直留在鄴城,直至大將軍病逝,此便是忠義,天下之人,誰敢說元皓不忠?”
“但大將軍終是已逝,元皓正處壯年,滿腹才華,若不得施展,就此埋沒,豈不可惜?今若元皓之才為我所用,將來我問鼎天下,打造一個太平盛世,元皓為國為民,當留傳青史。”
“將軍謬讚了,我不能助大將軍成就大業,不過庸才而已,將軍手下有才之人,如郭嘉、沮授等,比比皆是,我哪敢班門弄斧?”
雖然陳炎為田豐解答了忠義的問題,得到田豐的認可,但對陳炎畫下的大餅,田豐卻不願意吃。
“元皓自謙了,沮公與自然是有才之人,但他常常在我麵前,稱他之才,不如元皓,若非元皓屢屢獻計,大將軍又如何能擊敗公孫瓚呢?”
“將軍謬讚,易京之戰,我所獻之計,雖助大將軍擊敗公孫瓚,但實則是上了將軍的當,交戰諸方,個個損失慘重,唯有將軍所獲頗豐,並趁勢而起,聽聞是郭嘉之計,有如郭嘉這等鬼才,為將軍謀劃,將軍恐怕無須招攬於我。”
“元皓此言差矣,奉孝之才,天下罕見,自是沒錯。但我誌在天下,天下之大,豈是一人之才所能謀劃?我當廣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才能為我謀天下,元皓天姿朅傑,權略多奇,正是我所需之人。”
“且你何以願為大將軍效力?如你所說,皆因大將軍厚待於你,今我亦可厚待於你,若元皓有所要求,盡管提出來……對了,元皓兒子想必已及冠了吧,若想謀個差事,亦無不可。”陳炎隻是暗示田豐,就算你不願意為我效力,總該為自己的兒子著想吧!
田豐不是不明事理之人,哪敢提要求?這要求一提,就和要挾沒兩樣。他覺得陳炎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如果他再拒絕,陳炎可能會生氣。他暫時無意為陳炎效力,卻也不能得罪陳炎。得罪統治者,除非他不想在冀州待下去 。另外,正如陳炎所說,他自己可能不出仕,但總得為家人著想。
他歎了口氣,向陳炎行了個禮:“我兒子今年已十八歲,尚未及冠……將軍,我為大將軍效力十一年,今大將軍已逝,我難免傷感,故想清靜一段時間,不想為世俗之事所累,以平心境,陶冶情操,非有意拒絕將軍。將軍……可否給我一段時間,待我心情平複之後,再考慮出仕一事?”
陳炎想了想,田豐把話說到這份上了,他再不同意,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強扭的瓜是不甜的。
“好吧!我就不逼元皓了,那元皓打算去哪居住?”
田豐稍稍鬆了口氣:“暫時決定隱居於家鄉巨鹿。”
陳炎突然有了想法:“聽聞元皓書法乃是一絕。”
“隻是擅長書畫,不敢稱絕。”
“哈哈哈哈,元皓自謙了,你可知我在青州辦一書院?”
“曾聽聞過,冀州不少人都慕名而去,以求進入書院讀書的機會。”
“那元皓可願意進入書院擔任講席?”
“書院講席?”
“二是,請驃騎將軍允許厚葬大將軍。”
“可以,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我與大將軍並無私怨,我敬重他,厚葬乃是理所當然的。還有呢?”
“三是,請驃騎將軍饒恕大將軍諸子或其他家眷。”
“這……大將軍諸子已逃,我會派人追捕,若抓捕迴來,我會將其圈禁,但你放心,我不會傷了他們的性命,亦不會短其衣食,他們這輩子就求個安穩。”
田豐自然明白,陳炎不可能真的寬恕袁紹諸子,他要的結果就是,如果陳炎日後抓到袁紹諸子,也不能殺。
“如此甚好。”
“那……還有呢?”
“沒了,多謝驃騎將軍,請驃騎將軍率軍入城吧!”
陳炎想了想:“大將軍新逝,大軍入城,隻恐打擾了大將軍英靈,我就帶幾個將軍入城,吊唁大將軍即可,至於鄴城的軍隊,讓他們來城外接受安置……元皓在前麵帶路吧。”
田豐一聽,對陳炎大生好感:“多謝驃騎將軍。”
陳炎讓張遼和典韋隨行,帶了幾百士兵,進入鄴城。城外的大軍仍然列陣,由韓範收繳降兵的兵器。
來到大將軍府,陳炎看到,袁紹的遺體放在大堂正中央,周邊跪著的都是一些與袁紹關係好的人。隻可惜,沒有一個是袁紹的家人。
審配看到陳炎來了,連忙帶著眾人起身,向陳炎行禮。隨後,他引陳炎來查看袁紹的屍體。
陳炎明白,審配這麽做,是為了讓陳炎確認袁紹的死亡,免得留下把柄,以防日後有人說袁紹假死之類的。他也按規矩辦事,確認袁紹的死亡。
七天之後,袁紹的頭七過去了。因袁紹諸子不在,這喪事到頭七,也就結束了。陳炎正式下令,大軍入城,接管了鄴城。至此,整個冀州就落入了他的手中。
對於袁紹手下諸臣諸將,此前跑了不少,剩下的幾個也都順勢選擇了投降,包括審榮等幾個將領。
對於田豐和審配,陳炎自然希望兩人為自己效力,他分別單獨與兩人見了一麵。他先見了田豐。
“見過將軍。”
“元皓無須多禮。以往我聽聞元皓之才,心生向往,若元皓之才為我所用,那該多好,今我入主鄴城,豈能對元皓之才視而不見?我之誌向,乃是統一天下,打造一個太平盛世,此任重而道遠,還望元皓能助我一臂之力。”
“將軍延請,我本不該拒絕,隻是我深受大將軍恩義,將軍又擊敗大將軍,若我投了大將軍,豈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元皓所言並非無理,你忠於大將軍,為大將軍鞠躬盡瘁,直至最後,我聽聞大將軍手下諸臣,如許攸等,早早就背叛了大將軍,投效曹操了,又有如郭圖、辛評等,在我兵臨鄴城之前,選擇離開了鄴城,元皓一直留在鄴城,直至大將軍病逝,此便是忠義,天下之人,誰敢說元皓不忠?”
“但大將軍終是已逝,元皓正處壯年,滿腹才華,若不得施展,就此埋沒,豈不可惜?今若元皓之才為我所用,將來我問鼎天下,打造一個太平盛世,元皓為國為民,當留傳青史。”
“將軍謬讚了,我不能助大將軍成就大業,不過庸才而已,將軍手下有才之人,如郭嘉、沮授等,比比皆是,我哪敢班門弄斧?”
雖然陳炎為田豐解答了忠義的問題,得到田豐的認可,但對陳炎畫下的大餅,田豐卻不願意吃。
“元皓自謙了,沮公與自然是有才之人,但他常常在我麵前,稱他之才,不如元皓,若非元皓屢屢獻計,大將軍又如何能擊敗公孫瓚呢?”
“將軍謬讚,易京之戰,我所獻之計,雖助大將軍擊敗公孫瓚,但實則是上了將軍的當,交戰諸方,個個損失慘重,唯有將軍所獲頗豐,並趁勢而起,聽聞是郭嘉之計,有如郭嘉這等鬼才,為將軍謀劃,將軍恐怕無須招攬於我。”
“元皓此言差矣,奉孝之才,天下罕見,自是沒錯。但我誌在天下,天下之大,豈是一人之才所能謀劃?我當廣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才能為我謀天下,元皓天姿朅傑,權略多奇,正是我所需之人。”
“且你何以願為大將軍效力?如你所說,皆因大將軍厚待於你,今我亦可厚待於你,若元皓有所要求,盡管提出來……對了,元皓兒子想必已及冠了吧,若想謀個差事,亦無不可。”陳炎隻是暗示田豐,就算你不願意為我效力,總該為自己的兒子著想吧!
田豐不是不明事理之人,哪敢提要求?這要求一提,就和要挾沒兩樣。他覺得陳炎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如果他再拒絕,陳炎可能會生氣。他暫時無意為陳炎效力,卻也不能得罪陳炎。得罪統治者,除非他不想在冀州待下去 。另外,正如陳炎所說,他自己可能不出仕,但總得為家人著想。
他歎了口氣,向陳炎行了個禮:“我兒子今年已十八歲,尚未及冠……將軍,我為大將軍效力十一年,今大將軍已逝,我難免傷感,故想清靜一段時間,不想為世俗之事所累,以平心境,陶冶情操,非有意拒絕將軍。將軍……可否給我一段時間,待我心情平複之後,再考慮出仕一事?”
陳炎想了想,田豐把話說到這份上了,他再不同意,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強扭的瓜是不甜的。
“好吧!我就不逼元皓了,那元皓打算去哪居住?”
田豐稍稍鬆了口氣:“暫時決定隱居於家鄉巨鹿。”
陳炎突然有了想法:“聽聞元皓書法乃是一絕。”
“隻是擅長書畫,不敢稱絕。”
“哈哈哈哈,元皓自謙了,你可知我在青州辦一書院?”
“曾聽聞過,冀州不少人都慕名而去,以求進入書院讀書的機會。”
“那元皓可願意進入書院擔任講席?”
“書院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