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勸降高幹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龐德得令,迅速率軍而去,到達步兵陣形的西麵,剛剛列陣完畢。此時,陣陣馬蹄聲傳了過來,匈奴軍到達戰場。
隨著戰鼓的轟鳴,雙方騎兵如狂風驟雨般衝向對方,正麵廝殺瞬間爆發。戰場上,刀光劍影交織,馬蹄聲、喊殺聲、兵器碰撞聲此起彼伏。
曹軍剛剛經曆過一場大戰,士兵略顯疲憊,但戰意高昂,龐德率軍一陣猛衝,竟隱隱占據上風。
唿廚泉見狀,大感驚訝,他想不到敵軍竟如此厲害,氣勢如此旺盛。一時間,匈奴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急了,覺得不可力戰,連忙下令撤退。匈奴軍保持陣型,邊戰邊退,有序地後撤離。
曹軍雖占據上風,但龐德明白,士兵隻是靠一股士氣硬撐著,卻不能久戰,他也不敢追擊。匈奴軍迅速撤退而去,曹軍攻城的步兵也抓住機會,撤了迴來。
雙方大戰了一整天,曹軍明顯占據了優勢,龐德所率騎兵兩次擊退敵軍騎兵,隻是沒有追擊,殺敵不多。龐德斬殺並州軍大將,振奮士氣,一時間,曹軍士氣大振。
相反,並州兵則士氣大跌,騎兵已是全軍覆沒,那些逃散的士兵,也沒有迴來。得知郭援戰死,高幹心裏恐慌起來。這讓他意味到,自己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曹軍營寨,郭援的屍體被帶到鍾繇麵前,鍾繇忍不住嚎啕大哭。原來,郭援是他的外甥。
龐德這時才知道,他把鍾繇外甥給殺了,心裏一陣惶恐,連忙向鍾繇行禮:“我實不知郭援乃司隸校尉外甥,錯手將其斬殺,還望司隸校尉責罰。”
鍾繇扶起龐德:“郭援雖是我的外甥,但我與他各為其主,你戰場殺敵,乃理所當然,何必道歉?”
龐德這才心裏稍稍安定。
……
晉陽城內。
有人拜訪高幹,此人是令狐邵,字孔叔,晉陽本地人。
七八年前,令狐邵就投效了袁紹,一直為袁紹效力。袁紹病倒之後,他看出為袁紹效力,前途渺茫,就通過各種渠道,與陳炎的人聯係上,表示願為陳炎效力。不過,他卻不願意背叛袁紹。所以,他一直留在鄴城。
直到後來,審配將袁紹諸子送出鄴城,他才離開了鄴城。在他看來,袁紹對外隱瞞此事,固然是為了諸子的安全,也表明其對諸臣不信任。既然袁紹不信任他,他也沒辦法再留鄴城。
於是,他領了去年的工資後,就離開了鄴城,迴到了家鄉太原。他本想先在家鄉待一段時間,與家人相聚,再去青州,卻不料,他剛迴晉陽沒多久,太原就發生了戰事。
高幹也認識令狐邵,他從井陘迴來時,才得知令狐邵在晉陽。戰事當前,他讓令狐邵助他主持後方之事。令狐邵既然有心投效陳炎,自然不希望太原落入曹操之手,就答應了。當然,他也知道潘璋駐軍於上艾,隻是對張合和郭嘉的到來一無所知。
他本想再找個機會,看看能不能勸高幹降了陳炎,若此事成了,他在陳炎的陣營裏,就站穩了腳跟。
此前,高幹以為有匈奴人為援,一直沒有投降哪方的想法,這讓令狐邵不敢輕舉妄動。如今,郭援戰死,匈奴人暫時撤退,高幹惶恐不安。他覺得這正是機會。於是,他主動找上高幹。
“高刺史,今戰事不利,不知刺史可有退兵之策?”
高幹麵露愁容:“今敵軍攻城甚緊,郭援身死,城中士氣不振,我……哪有辦法?好在唿廚泉大軍及時趕到,敵軍也不敢傾力攻城。”
“刺史可曾考慮過,今正是糧食收割之時,我軍不能收割糧食,又收不到糧稅,即便這城守得了一時,卻不能久守,幾個月後,我軍必會缺糧。”
“那孔叔以為該怎麽辦?”
“並州之地,受異族侵擾頻繁,二十餘年前,鮮卑人常常南下侵略並州,與我大漢交戰,致使並州人口銳減,亦變得更加貧瘠,大將軍在時,以冀州之糧,資助並州,才使刺史得以穩定並州局勢。今大將軍隻怕……”
令狐邵離開鄴城時,袁紹還沒敗亡,而太原晉陽距離鄴城太遠,又隔個太行山。消息起碼得個把月,才能傳到並州來。所以,令狐邵也不知道鄴城的情況。
“若無冀州的糧草資助,刺史是養不了大軍的,並州遲早保不住,刺史當深謀遠慮呀。”
“你的意思是,讓我歸降曹操?”
“非也,而是歸降陳炎。”
“不可能!”高幹一聲怒喝:“舅父大好基業,敗在這陳炎手裏,陳炎乃是我的仇人,我豈能投降仇人?”
“刺史請聽我一言,陳炎與大將軍之爭,乃是因雙方基業而相鬥,卻並無私仇,刺史歸降陳炎,他必會視之為大功,刺史得到封賞,亦能繼續在並州擔任刺史,且又得冀州之糧,資助並州。至於外麵的敵軍,長途跋涉,糧道不通,自然就撤兵了。若刺史不降,陳炎遲早進軍並州,屆時刺史如何能擋?”
“那我就歸降曹操!”
“刺史此言差矣,冀州已落入陳炎之手,從冀州到並州,雖有太行山之隔,但又不是沒路,不過多花幾天而已,陳炎大軍來攻,曹操大軍千裏迢迢,豈能救刺史?屆時刺史戰又敵不過,想降亦不可能,進退兩難。”
“我若投曹操,曹操必會駐軍河東,以策應太原。”
“刺史可知,去年底,曹操與陳炎大戰,曹操何以敗退?”
“為何?”
“陳炎製造了一種大型戰船,橫行於黃河之上,掌控河道,曹操連黃河都過不了。據說陳炎在青州有船塢,專門製造戰船,這種船隻必會越來越多,陳炎若以戰船橫行於河南一帶,阻止曹軍渡過黃河,屆時曹操恐怕連河東都保不住。”
“陳炎的戰船如此厲害?”
“若非如此,曹操豈會敗退?若曹操不敗,大將軍亦不會敗。”
這下高幹終於重視了起來:“孔叔之言有理,可是,此戰之後,曹軍士氣正盛,潘璋隻有三千兵力在上艾,我若降了,這點兵力,未必能擋得住曹軍?且匈奴又該怎麽辦?”
隨著戰鼓的轟鳴,雙方騎兵如狂風驟雨般衝向對方,正麵廝殺瞬間爆發。戰場上,刀光劍影交織,馬蹄聲、喊殺聲、兵器碰撞聲此起彼伏。
曹軍剛剛經曆過一場大戰,士兵略顯疲憊,但戰意高昂,龐德率軍一陣猛衝,竟隱隱占據上風。
唿廚泉見狀,大感驚訝,他想不到敵軍竟如此厲害,氣勢如此旺盛。一時間,匈奴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急了,覺得不可力戰,連忙下令撤退。匈奴軍保持陣型,邊戰邊退,有序地後撤離。
曹軍雖占據上風,但龐德明白,士兵隻是靠一股士氣硬撐著,卻不能久戰,他也不敢追擊。匈奴軍迅速撤退而去,曹軍攻城的步兵也抓住機會,撤了迴來。
雙方大戰了一整天,曹軍明顯占據了優勢,龐德所率騎兵兩次擊退敵軍騎兵,隻是沒有追擊,殺敵不多。龐德斬殺並州軍大將,振奮士氣,一時間,曹軍士氣大振。
相反,並州兵則士氣大跌,騎兵已是全軍覆沒,那些逃散的士兵,也沒有迴來。得知郭援戰死,高幹心裏恐慌起來。這讓他意味到,自己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曹軍營寨,郭援的屍體被帶到鍾繇麵前,鍾繇忍不住嚎啕大哭。原來,郭援是他的外甥。
龐德這時才知道,他把鍾繇外甥給殺了,心裏一陣惶恐,連忙向鍾繇行禮:“我實不知郭援乃司隸校尉外甥,錯手將其斬殺,還望司隸校尉責罰。”
鍾繇扶起龐德:“郭援雖是我的外甥,但我與他各為其主,你戰場殺敵,乃理所當然,何必道歉?”
龐德這才心裏稍稍安定。
……
晉陽城內。
有人拜訪高幹,此人是令狐邵,字孔叔,晉陽本地人。
七八年前,令狐邵就投效了袁紹,一直為袁紹效力。袁紹病倒之後,他看出為袁紹效力,前途渺茫,就通過各種渠道,與陳炎的人聯係上,表示願為陳炎效力。不過,他卻不願意背叛袁紹。所以,他一直留在鄴城。
直到後來,審配將袁紹諸子送出鄴城,他才離開了鄴城。在他看來,袁紹對外隱瞞此事,固然是為了諸子的安全,也表明其對諸臣不信任。既然袁紹不信任他,他也沒辦法再留鄴城。
於是,他領了去年的工資後,就離開了鄴城,迴到了家鄉太原。他本想先在家鄉待一段時間,與家人相聚,再去青州,卻不料,他剛迴晉陽沒多久,太原就發生了戰事。
高幹也認識令狐邵,他從井陘迴來時,才得知令狐邵在晉陽。戰事當前,他讓令狐邵助他主持後方之事。令狐邵既然有心投效陳炎,自然不希望太原落入曹操之手,就答應了。當然,他也知道潘璋駐軍於上艾,隻是對張合和郭嘉的到來一無所知。
他本想再找個機會,看看能不能勸高幹降了陳炎,若此事成了,他在陳炎的陣營裏,就站穩了腳跟。
此前,高幹以為有匈奴人為援,一直沒有投降哪方的想法,這讓令狐邵不敢輕舉妄動。如今,郭援戰死,匈奴人暫時撤退,高幹惶恐不安。他覺得這正是機會。於是,他主動找上高幹。
“高刺史,今戰事不利,不知刺史可有退兵之策?”
高幹麵露愁容:“今敵軍攻城甚緊,郭援身死,城中士氣不振,我……哪有辦法?好在唿廚泉大軍及時趕到,敵軍也不敢傾力攻城。”
“刺史可曾考慮過,今正是糧食收割之時,我軍不能收割糧食,又收不到糧稅,即便這城守得了一時,卻不能久守,幾個月後,我軍必會缺糧。”
“那孔叔以為該怎麽辦?”
“並州之地,受異族侵擾頻繁,二十餘年前,鮮卑人常常南下侵略並州,與我大漢交戰,致使並州人口銳減,亦變得更加貧瘠,大將軍在時,以冀州之糧,資助並州,才使刺史得以穩定並州局勢。今大將軍隻怕……”
令狐邵離開鄴城時,袁紹還沒敗亡,而太原晉陽距離鄴城太遠,又隔個太行山。消息起碼得個把月,才能傳到並州來。所以,令狐邵也不知道鄴城的情況。
“若無冀州的糧草資助,刺史是養不了大軍的,並州遲早保不住,刺史當深謀遠慮呀。”
“你的意思是,讓我歸降曹操?”
“非也,而是歸降陳炎。”
“不可能!”高幹一聲怒喝:“舅父大好基業,敗在這陳炎手裏,陳炎乃是我的仇人,我豈能投降仇人?”
“刺史請聽我一言,陳炎與大將軍之爭,乃是因雙方基業而相鬥,卻並無私仇,刺史歸降陳炎,他必會視之為大功,刺史得到封賞,亦能繼續在並州擔任刺史,且又得冀州之糧,資助並州。至於外麵的敵軍,長途跋涉,糧道不通,自然就撤兵了。若刺史不降,陳炎遲早進軍並州,屆時刺史如何能擋?”
“那我就歸降曹操!”
“刺史此言差矣,冀州已落入陳炎之手,從冀州到並州,雖有太行山之隔,但又不是沒路,不過多花幾天而已,陳炎大軍來攻,曹操大軍千裏迢迢,豈能救刺史?屆時刺史戰又敵不過,想降亦不可能,進退兩難。”
“我若投曹操,曹操必會駐軍河東,以策應太原。”
“刺史可知,去年底,曹操與陳炎大戰,曹操何以敗退?”
“為何?”
“陳炎製造了一種大型戰船,橫行於黃河之上,掌控河道,曹操連黃河都過不了。據說陳炎在青州有船塢,專門製造戰船,這種船隻必會越來越多,陳炎若以戰船橫行於河南一帶,阻止曹軍渡過黃河,屆時曹操恐怕連河東都保不住。”
“陳炎的戰船如此厲害?”
“若非如此,曹操豈會敗退?若曹操不敗,大將軍亦不會敗。”
這下高幹終於重視了起來:“孔叔之言有理,可是,此戰之後,曹軍士氣正盛,潘璋隻有三千兵力在上艾,我若降了,這點兵力,未必能擋得住曹軍?且匈奴又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