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新野之戰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野,位於南陽以南,自古以來是中原西南門戶。
三國演義中,劉備投奔劉表時,就曾屯兵新野。諸葛亮還來了一次火燒新野,大敗曹仁。
不過火燒新野是三國演義,正史中沒有記載。
倒是有火燒博望坡,不過放火的是劉備。
總之,這裏也算四戰之地了,反正和中原挨邊的都是四戰之地。
誰叫老祖宗喜歡逐鹿中原呢?
哦,不止老祖宗,現代人也想,隻是沒那條件。
“敵軍前鋒距此已經不足二十公裏,前出的偵察兵距離我們也不過十公裏。”
“敵軍開始安營紮寨,今天又是白忙活的一天。”
參謀長連續接了兩個電話,放下電話後,說話都有些無力。
劉慶森深深的歎了口氣,走到沙盤旁邊:
“清軍前鋒距離新野還有十公裏,探子應該已經進入新野了吧?”
參謀長點了點頭:
“看見一小隊馬隊,約莫二十匹馬進了新野。”
劉慶森揉了揉眉心:
“明天他們總應該走快些了吧?”
“一共就五十五公裏,走了七天了,還剩十公裏,就這還是先鋒。”
“清軍大隊呢?”
參謀長看了看情報,又看了看沙盤,扯出代表清軍大隊人馬的旗子,用尺子量了一下,往前挪了五厘米:
“今天他們走的還挺快,走了五公裏左右。”
這是:1的比例製作的沙盤,對於一場戰役來說精度不算高,但也不低了。
大漢軍有兩個師四個旅,及一支直屬炮兵部隊,一個重炮團,裝備了36門克虜伯1886式120毫米重型榴彈炮。
總兵力六萬出頭。
劉慶森還有兩個旅的預備隊,放在襄陽留守,另外在宜昌還有兩個師。
這些算上,就十萬人出頭了。
而當麵的清軍所屬雜亂,根據劉慶森買到的情報,總人數應該在二十七八萬人左右。
其中大部分是陝軍,部分是晉軍,還夾雜了約一萬人的八旗——漢滿蒙八旗都有。
總之就是很雜亂。
雙方近四十萬人參加這次戰役。
劉慶森信心滿滿,畢竟以少打多他是行家。
當初幾千人頂著東瀛聯合艦隊,還孤懸海外,都幹掉了東瀛第六師團。
現在有十萬人,手中的火力更甚,而敵人數量雖然不少,但比第六師團更弱。
但,清軍出戰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樣。
清軍前鋒所部兩萬餘人,經過大漢軍探查,是各種奇奇怪怪的客軍組成的,例如川軍、甘軍等。
他們從出了南陽到今天,已經七天了,隻前進了45公裏,平均每天能行進六公裏出頭。
後麵的主力十幾萬陝軍每天更是隻移動四公裏左右。
這是平原!不是在山上!
劉慶森當初在閔地大山裏扛著機槍都比他們跑得快!
這像是來打仗的嗎?
他不止一次想過主動出擊,但想到各部已經按計劃運動到位,此刻更改計劃,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作罷了。
大戰在即,最忌諱的就是命令混亂。
反正又不是贏不了。
第七天就這麽過去了,第八天下午五點左右,清軍先鋒終於是進了新野。
第九天,還在後麵近二十公裏的清軍主力終於加快了速度,一天時間狂奔十五公裏。
速度是之前平均速的近四倍!所以叫狂奔!
“距離適中,可以按一號預定方案展開,讓十九旅根據十四號預案,開始進行牽製任務。”
參謀長把各種數據經過反複對比後,抬頭看向劉慶森。
一號預案就是最初的計劃,最粗獷的計劃:
放清軍前鋒過去之後,隔斷前鋒和中軍的聯係,吸引中軍主動進攻。
這需要大漢軍在合適的時候插入二者之間的縫隙,遠了清軍中軍說不定就跑了。
近了說不定來不及合攏,就比如現在,不足五公裏的距離,有點近了。
清軍也不是吃幹飯的,就算他們戰鬥意誌不堅定,戰鬥力低下,後勤沒保障,武器彈藥不充分,武器還老舊落後缺乏保養。
但是,終歸拿的不是燒火棍,大漢軍也不是鐵打的。
十七號預案就是為這準備的。
夜間從西邊發動對新野的佯攻,然後大漢軍大部從東麵行軍通過,強製進入縫隙。
第九天夜裏,陝軍剛剛睡下,遠處就傳來了隆隆聲。
“怎麽打雷了?要下雨了嗎?”
“過去一點,這裏漏雨,等下下雨了沒法睡……”
普通士兵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少數老兵知道,麵露難色,也不聲張。
極少數老兵開始傳播,很快,各種各樣的流言就傳開了。
“吵什麽吵?!還想不想睡了?不想睡起來吃軍棍!”
“閉嘴!滿口胡言……”
“擾亂軍心者,妖言惑眾者,斬!”
“你是逆賊的探子,來擾亂軍心的吧?來呀,給我拉出去……”
清軍將領們為了小命,趕緊出來彈壓。
沒辦法,新兵不少,任由發展,萬一營嘯了,他們這些當官的也逃不了,大概率還是死在亂軍之中。
遠處,新野城西,炮聲陣陣,城內清軍瑟瑟發抖,緊張的防備著攻城的到來。
而新野城東,一根根火把插在地上,由南向北,城內清軍看見了,也想出來偷襲。
但緊接著升上天的照明彈和重機槍給他們的騎兵上了一課,剩餘的清軍就眼睜睜看著大漢軍向北走去。
等天亮後,大漢軍在距離陝軍不過兩公裏距離的位置挖好了簡易戰壕,布置好了火炮陣地。
一隊隊馬匹將物資運了上來,陣地正在快速增強中。
陝軍嚐試了進攻,到十一點左右,陝軍出動了七個大小不一的營,約萬人,分七股進攻大漢軍一個師的陣地。
很明顯,攻不下來。
清軍火力貧弱,甚至沒有像樣的火力準備,僅有的各種大炮胡亂打了幾炮就開始進攻了。
而戰鬥意誌更不必說,陝軍肯戰,敢戰,但終究是封建軍隊。
機槍一響,同伴的屍體一倒下去,傷亡還不到10%,進攻部隊就崩潰了。
之後留給清軍的問題是,攻不過去,就該撤了。
但雙方距離僅僅兩公裏,這個距離,攜帶大軍,是不可能撤的下去的。
一個不小心潰敗,就是全軍覆沒。
留一支斷後的話,清軍統帥覺得,可能斷後的部隊還不能敵人打過來就得崩潰。
“大局已定,陝軍不缺乏勇猛的士兵,但依舊是清軍的組織,本質上依舊是一群廢物。”
“按照第一套預案第二套方案展開,浪費了我大半年,該結束了。”
劉慶森不滿的轉身,他竟然被這種東西拖住了半年。
三國演義中,劉備投奔劉表時,就曾屯兵新野。諸葛亮還來了一次火燒新野,大敗曹仁。
不過火燒新野是三國演義,正史中沒有記載。
倒是有火燒博望坡,不過放火的是劉備。
總之,這裏也算四戰之地了,反正和中原挨邊的都是四戰之地。
誰叫老祖宗喜歡逐鹿中原呢?
哦,不止老祖宗,現代人也想,隻是沒那條件。
“敵軍前鋒距此已經不足二十公裏,前出的偵察兵距離我們也不過十公裏。”
“敵軍開始安營紮寨,今天又是白忙活的一天。”
參謀長連續接了兩個電話,放下電話後,說話都有些無力。
劉慶森深深的歎了口氣,走到沙盤旁邊:
“清軍前鋒距離新野還有十公裏,探子應該已經進入新野了吧?”
參謀長點了點頭:
“看見一小隊馬隊,約莫二十匹馬進了新野。”
劉慶森揉了揉眉心:
“明天他們總應該走快些了吧?”
“一共就五十五公裏,走了七天了,還剩十公裏,就這還是先鋒。”
“清軍大隊呢?”
參謀長看了看情報,又看了看沙盤,扯出代表清軍大隊人馬的旗子,用尺子量了一下,往前挪了五厘米:
“今天他們走的還挺快,走了五公裏左右。”
這是:1的比例製作的沙盤,對於一場戰役來說精度不算高,但也不低了。
大漢軍有兩個師四個旅,及一支直屬炮兵部隊,一個重炮團,裝備了36門克虜伯1886式120毫米重型榴彈炮。
總兵力六萬出頭。
劉慶森還有兩個旅的預備隊,放在襄陽留守,另外在宜昌還有兩個師。
這些算上,就十萬人出頭了。
而當麵的清軍所屬雜亂,根據劉慶森買到的情報,總人數應該在二十七八萬人左右。
其中大部分是陝軍,部分是晉軍,還夾雜了約一萬人的八旗——漢滿蒙八旗都有。
總之就是很雜亂。
雙方近四十萬人參加這次戰役。
劉慶森信心滿滿,畢竟以少打多他是行家。
當初幾千人頂著東瀛聯合艦隊,還孤懸海外,都幹掉了東瀛第六師團。
現在有十萬人,手中的火力更甚,而敵人數量雖然不少,但比第六師團更弱。
但,清軍出戰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樣。
清軍前鋒所部兩萬餘人,經過大漢軍探查,是各種奇奇怪怪的客軍組成的,例如川軍、甘軍等。
他們從出了南陽到今天,已經七天了,隻前進了45公裏,平均每天能行進六公裏出頭。
後麵的主力十幾萬陝軍每天更是隻移動四公裏左右。
這是平原!不是在山上!
劉慶森當初在閔地大山裏扛著機槍都比他們跑得快!
這像是來打仗的嗎?
他不止一次想過主動出擊,但想到各部已經按計劃運動到位,此刻更改計劃,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作罷了。
大戰在即,最忌諱的就是命令混亂。
反正又不是贏不了。
第七天就這麽過去了,第八天下午五點左右,清軍先鋒終於是進了新野。
第九天,還在後麵近二十公裏的清軍主力終於加快了速度,一天時間狂奔十五公裏。
速度是之前平均速的近四倍!所以叫狂奔!
“距離適中,可以按一號預定方案展開,讓十九旅根據十四號預案,開始進行牽製任務。”
參謀長把各種數據經過反複對比後,抬頭看向劉慶森。
一號預案就是最初的計劃,最粗獷的計劃:
放清軍前鋒過去之後,隔斷前鋒和中軍的聯係,吸引中軍主動進攻。
這需要大漢軍在合適的時候插入二者之間的縫隙,遠了清軍中軍說不定就跑了。
近了說不定來不及合攏,就比如現在,不足五公裏的距離,有點近了。
清軍也不是吃幹飯的,就算他們戰鬥意誌不堅定,戰鬥力低下,後勤沒保障,武器彈藥不充分,武器還老舊落後缺乏保養。
但是,終歸拿的不是燒火棍,大漢軍也不是鐵打的。
十七號預案就是為這準備的。
夜間從西邊發動對新野的佯攻,然後大漢軍大部從東麵行軍通過,強製進入縫隙。
第九天夜裏,陝軍剛剛睡下,遠處就傳來了隆隆聲。
“怎麽打雷了?要下雨了嗎?”
“過去一點,這裏漏雨,等下下雨了沒法睡……”
普通士兵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少數老兵知道,麵露難色,也不聲張。
極少數老兵開始傳播,很快,各種各樣的流言就傳開了。
“吵什麽吵?!還想不想睡了?不想睡起來吃軍棍!”
“閉嘴!滿口胡言……”
“擾亂軍心者,妖言惑眾者,斬!”
“你是逆賊的探子,來擾亂軍心的吧?來呀,給我拉出去……”
清軍將領們為了小命,趕緊出來彈壓。
沒辦法,新兵不少,任由發展,萬一營嘯了,他們這些當官的也逃不了,大概率還是死在亂軍之中。
遠處,新野城西,炮聲陣陣,城內清軍瑟瑟發抖,緊張的防備著攻城的到來。
而新野城東,一根根火把插在地上,由南向北,城內清軍看見了,也想出來偷襲。
但緊接著升上天的照明彈和重機槍給他們的騎兵上了一課,剩餘的清軍就眼睜睜看著大漢軍向北走去。
等天亮後,大漢軍在距離陝軍不過兩公裏距離的位置挖好了簡易戰壕,布置好了火炮陣地。
一隊隊馬匹將物資運了上來,陣地正在快速增強中。
陝軍嚐試了進攻,到十一點左右,陝軍出動了七個大小不一的營,約萬人,分七股進攻大漢軍一個師的陣地。
很明顯,攻不下來。
清軍火力貧弱,甚至沒有像樣的火力準備,僅有的各種大炮胡亂打了幾炮就開始進攻了。
而戰鬥意誌更不必說,陝軍肯戰,敢戰,但終究是封建軍隊。
機槍一響,同伴的屍體一倒下去,傷亡還不到10%,進攻部隊就崩潰了。
之後留給清軍的問題是,攻不過去,就該撤了。
但雙方距離僅僅兩公裏,這個距離,攜帶大軍,是不可能撤的下去的。
一個不小心潰敗,就是全軍覆沒。
留一支斷後的話,清軍統帥覺得,可能斷後的部隊還不能敵人打過來就得崩潰。
“大局已定,陝軍不缺乏勇猛的士兵,但依舊是清軍的組織,本質上依舊是一群廢物。”
“按照第一套預案第二套方案展開,浪費了我大半年,該結束了。”
劉慶森不滿的轉身,他竟然被這種東西拖住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