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寂靜無聲的老北洋(下)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有一個問題,鄭首席,20個鍋爐,需要多少煙囪排煙?”
李和指著艦體舯部的大片空白。
之前說了,這隻是當做示意圖,是用來搜集意見的。
除了梭形,紙上沒有其他東西。
“最少也要三根煙囪吧,兩根的話,排煙效率可能不夠高。”
鄭尚青咬了咬嘴皮子。
“那能不能用四根煙囪,小一點的,前後各兩根,中不留出來,放一座炮塔,簡化一些的,不需要多完善,隻要能裝幾十枚炮彈就行。”
李和說的炮塔,是主炮塔,因為他覺得這麽大的船,就四門305,太過分了。
其實鄭尚青說的四門二級主炮方案已經夠了,因為還會搭配152速射炮。
在當下看來,三年以後這個火力是絕對夠用的。
三年是建設周期,戰艦設計需要著眼未來,因為建設周期較長,使用周期更長。
如果隻盯著眼下,在技術快速進步的時代,從開工那一刻就過時了。
“不行,主炮塔太大,放不下,勉強放下去了也不會有很好的射界。”
“而且閹割後的炮塔,和加了炮罩的露台炮沒什麽區別,射速緩慢,得不償失。”
鄭尚青搖搖頭,表示反對。
雖然他也很想延續龍威級的多主炮設計,因為這樣看起來火力更猛。
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
龍威裝的是283毫米主炮,炮管長度短一截,而且對航速的要求沒那麽苛刻。
其本身為了減重和給主炮讓出位置,也放棄了大量副炮位。
而這艘噸級的戰列艦,明顯是走的二級主炮+副炮火力覆蓋的路子。
拋棄其他性能在速射火力上做出妥協,屬於南轅北轍了。
“這位大人,那如果把煙囪改成四根小的,沿著中軸線排列,給甲板兩側讓出一些位置。”
“能不能在腫部兩側再各放下一座254毫米艦炮?”
林泰曾聽聞後,在示意圖上淺淺的比劃了一下。
他隻是突發奇想,因為他並不知道254毫米艦炮的炮塔有多大。
隻是想著254毫米炮的威力,比152毫米大得多。
152副炮擠一擠也能擠得下,不如在這個位置放254二級主炮。
在和東瀛的作戰中,東瀛的速射炮雖然給北洋造成了巨大傷害,特別是人員傷亡。
但對裝甲戰艦的重要命中,都和大口徑炮有關。
例如定鎮,厚實的裝甲吃了不知道多少152和120毫米速射炮炮彈,但並沒有產生多大作用。
打了半天,完全打不破裝甲。
甚至來遠接替陣位後,也硬生生吃了數百發炮彈,雖然小口徑速射炮炮彈居多,但也表現出強大到生存能力。
但來遠其實就隻有一條皮帶甲,所以最後才沉沒了。
而平遠260的幾次命中,都讓林泰曾印象深刻,隻要命中,都能取得較大戰果。
254和260差了6毫米,但254是新式火炮,威力反而更大。
“也就是說,在船上裝6門254毫米副炮嗎?”
鄭尚青深唿吸了一下,皺著眉頭仔細思索著,
“也不是不行,不過增加兩座二級主炮,增加的炮塔擠占了空間,這個空間沒辦法從煤倉和動力艙調整。”
“最終可能會影響水兵艙、醫院等位置。”
鄭尚青有些猶豫,兩座炮塔需要的體積不算小,哪怕是單裝炮,可以縮小一下炮塔結構。
“152毫米速射炮可以削減一些,例如穿插布置6至8門就可以了,小口徑速射炮的數量上雖然不用限製,但我們可以縮小一下彈藥倉。”
“小口徑速射炮大多數時候是用於近距離殺傷敵人人員,壓製敵人火力的。”
“但隨著未來火炮逐步炮塔化,小口徑速射炮會退迴到驅逐魚雷艇的定位上。”
“這件事應該由驅逐艦去做,我們的戰艦不會單獨作戰,最少也會攜帶巡洋艦和驅逐艦參與戰鬥。”
“所以,略微縮小一下速射炮的彈藥庫,再將副炮的數量控製一下,空間就騰出來了。”
關慶祥想了想,讚同林泰曾的想法。
大口徑炮的炮彈威懾力也強一些,而且一側加一門,戰艦側舷火力就達到了4門305毫米主炮,3門254毫米二級主炮,3-4門152毫米副炮的地步。
3-4門152毫米副炮,配合一些76\/37\/47毫米速射炮,足夠形成一些火力威懾,壓製漏網之魚的魚雷艇。
畢竟,昂貴的戰列艦怎麽會單獨作戰呢,總會有帶刀侍衛——驅逐艦在一旁的。
對付魚雷艇,驅逐艦是專業的。
“咳咳!”
林泰曾咳嗽了一下,和眾多軍官特別是原北洋軍官對視了一眼,
“二位大人,其實我們苦一苦也沒事,艦長室、軍官室,都可以縮小一些。”
“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就夠了。艦長室可以放一個大一點的桌子,有時候開小會用。”
說著,林泰曾站了出來,聲音變得激動,
“這次和倭寇戰鬥,北洋戰敗,我才明白,仗打不贏,一切都是假的。”
“平時不想吃苦,不認真備戰,開戰過後,那些沒吃過的苦,都會加倍還迴來!”
鄭尚青拉住他:
“不必如此,北洋作戰勇猛,是有目共睹的,另外北洋海軍以訓練有素聞名中外,我們也有所耳聞。”
“現在一見麵,果然名不虛傳,當得起精銳二字。”
“還有。”
鄭尚青正色道,
“以後叫我尚青也可,叫我鄭設計師也行,別叫大人,聽起來像清朝還沒過去一樣。”
關慶祥拉住了二人,不讓二人繼續聊下去了:
“那就改成6門二級主炮,8門152毫米副炮,火力強大,還有,裝甲的話,要再次論證一下。”
“大都督可能是忘了,把229毫米記成了220毫米,雖然隻有9毫米之差,但這可馬虎不得。”
“而且,林艦長,鄭首席設計師說的對,北洋之敗,不在海戰,而是在陸地上,在朝堂之上。”
“今天大家都把話說開了,千萬不要留下疙瘩。”
原北洋的軍官都睜著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顯得很不好意思。
畢竟不論過程如何,他們都敗了,丟了母港,被攆到威海衛。
如果不是當初閔軍反應迅速,威海衛也一起丟了。
“都愣著幹什麽?不懂船?你們的學白上了?”
鄧正卿見狀站了出來,
“我認為,裝甲巡洋艦福寧的改進,應該從火力開始……”
“我認為.~”
見他起頭,其他人也跟上…
李和指著艦體舯部的大片空白。
之前說了,這隻是當做示意圖,是用來搜集意見的。
除了梭形,紙上沒有其他東西。
“最少也要三根煙囪吧,兩根的話,排煙效率可能不夠高。”
鄭尚青咬了咬嘴皮子。
“那能不能用四根煙囪,小一點的,前後各兩根,中不留出來,放一座炮塔,簡化一些的,不需要多完善,隻要能裝幾十枚炮彈就行。”
李和說的炮塔,是主炮塔,因為他覺得這麽大的船,就四門305,太過分了。
其實鄭尚青說的四門二級主炮方案已經夠了,因為還會搭配152速射炮。
在當下看來,三年以後這個火力是絕對夠用的。
三年是建設周期,戰艦設計需要著眼未來,因為建設周期較長,使用周期更長。
如果隻盯著眼下,在技術快速進步的時代,從開工那一刻就過時了。
“不行,主炮塔太大,放不下,勉強放下去了也不會有很好的射界。”
“而且閹割後的炮塔,和加了炮罩的露台炮沒什麽區別,射速緩慢,得不償失。”
鄭尚青搖搖頭,表示反對。
雖然他也很想延續龍威級的多主炮設計,因為這樣看起來火力更猛。
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
龍威裝的是283毫米主炮,炮管長度短一截,而且對航速的要求沒那麽苛刻。
其本身為了減重和給主炮讓出位置,也放棄了大量副炮位。
而這艘噸級的戰列艦,明顯是走的二級主炮+副炮火力覆蓋的路子。
拋棄其他性能在速射火力上做出妥協,屬於南轅北轍了。
“這位大人,那如果把煙囪改成四根小的,沿著中軸線排列,給甲板兩側讓出一些位置。”
“能不能在腫部兩側再各放下一座254毫米艦炮?”
林泰曾聽聞後,在示意圖上淺淺的比劃了一下。
他隻是突發奇想,因為他並不知道254毫米艦炮的炮塔有多大。
隻是想著254毫米炮的威力,比152毫米大得多。
152副炮擠一擠也能擠得下,不如在這個位置放254二級主炮。
在和東瀛的作戰中,東瀛的速射炮雖然給北洋造成了巨大傷害,特別是人員傷亡。
但對裝甲戰艦的重要命中,都和大口徑炮有關。
例如定鎮,厚實的裝甲吃了不知道多少152和120毫米速射炮炮彈,但並沒有產生多大作用。
打了半天,完全打不破裝甲。
甚至來遠接替陣位後,也硬生生吃了數百發炮彈,雖然小口徑速射炮炮彈居多,但也表現出強大到生存能力。
但來遠其實就隻有一條皮帶甲,所以最後才沉沒了。
而平遠260的幾次命中,都讓林泰曾印象深刻,隻要命中,都能取得較大戰果。
254和260差了6毫米,但254是新式火炮,威力反而更大。
“也就是說,在船上裝6門254毫米副炮嗎?”
鄭尚青深唿吸了一下,皺著眉頭仔細思索著,
“也不是不行,不過增加兩座二級主炮,增加的炮塔擠占了空間,這個空間沒辦法從煤倉和動力艙調整。”
“最終可能會影響水兵艙、醫院等位置。”
鄭尚青有些猶豫,兩座炮塔需要的體積不算小,哪怕是單裝炮,可以縮小一下炮塔結構。
“152毫米速射炮可以削減一些,例如穿插布置6至8門就可以了,小口徑速射炮的數量上雖然不用限製,但我們可以縮小一下彈藥倉。”
“小口徑速射炮大多數時候是用於近距離殺傷敵人人員,壓製敵人火力的。”
“但隨著未來火炮逐步炮塔化,小口徑速射炮會退迴到驅逐魚雷艇的定位上。”
“這件事應該由驅逐艦去做,我們的戰艦不會單獨作戰,最少也會攜帶巡洋艦和驅逐艦參與戰鬥。”
“所以,略微縮小一下速射炮的彈藥庫,再將副炮的數量控製一下,空間就騰出來了。”
關慶祥想了想,讚同林泰曾的想法。
大口徑炮的炮彈威懾力也強一些,而且一側加一門,戰艦側舷火力就達到了4門305毫米主炮,3門254毫米二級主炮,3-4門152毫米副炮的地步。
3-4門152毫米副炮,配合一些76\/37\/47毫米速射炮,足夠形成一些火力威懾,壓製漏網之魚的魚雷艇。
畢竟,昂貴的戰列艦怎麽會單獨作戰呢,總會有帶刀侍衛——驅逐艦在一旁的。
對付魚雷艇,驅逐艦是專業的。
“咳咳!”
林泰曾咳嗽了一下,和眾多軍官特別是原北洋軍官對視了一眼,
“二位大人,其實我們苦一苦也沒事,艦長室、軍官室,都可以縮小一些。”
“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就夠了。艦長室可以放一個大一點的桌子,有時候開小會用。”
說著,林泰曾站了出來,聲音變得激動,
“這次和倭寇戰鬥,北洋戰敗,我才明白,仗打不贏,一切都是假的。”
“平時不想吃苦,不認真備戰,開戰過後,那些沒吃過的苦,都會加倍還迴來!”
鄭尚青拉住他:
“不必如此,北洋作戰勇猛,是有目共睹的,另外北洋海軍以訓練有素聞名中外,我們也有所耳聞。”
“現在一見麵,果然名不虛傳,當得起精銳二字。”
“還有。”
鄭尚青正色道,
“以後叫我尚青也可,叫我鄭設計師也行,別叫大人,聽起來像清朝還沒過去一樣。”
關慶祥拉住了二人,不讓二人繼續聊下去了:
“那就改成6門二級主炮,8門152毫米副炮,火力強大,還有,裝甲的話,要再次論證一下。”
“大都督可能是忘了,把229毫米記成了220毫米,雖然隻有9毫米之差,但這可馬虎不得。”
“而且,林艦長,鄭首席設計師說的對,北洋之敗,不在海戰,而是在陸地上,在朝堂之上。”
“今天大家都把話說開了,千萬不要留下疙瘩。”
原北洋的軍官都睜著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顯得很不好意思。
畢竟不論過程如何,他們都敗了,丟了母港,被攆到威海衛。
如果不是當初閔軍反應迅速,威海衛也一起丟了。
“都愣著幹什麽?不懂船?你們的學白上了?”
鄧正卿見狀站了出來,
“我認為,裝甲巡洋艦福寧的改進,應該從火力開始……”
“我認為.~”
見他起頭,其他人也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