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英吉利的糾結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 301 章 英吉利的糾結
有些時候,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設計師,鄭尚青都覺得技術發展太快了。
別說做過很多戰艦的他了,就是學校裏那些正在學習的年輕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這樣顛覆性的技術進步。
“這麽大尺度的進步,確實需要一個新名字,你迴去後先和海軍、政府商量一下。”
湯瀟逸對這個速度就能拿出設計十分滿意,即便有一定缺陷。
基礎硬件的基本數值已經逐步接近前條約時代的戰艦參數了。
航速雖然慢些,但問題不大,最近十年沒有比她快的中大型戰艦。
甚至接近的都沒有。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火力上,或者說火控上。
華夏的相關子係統例如測距儀的製作還跟不上,因為這是個精細活。
燒製材料,磨製鏡片,組裝和日常保養維護,都需要特別小心。
都是玻璃鏡片,十分脆弱。
其他的諸如設計什麽的,都是需要時間慢慢打磨的。
“27.5節,噸?”
劉一鳴發現自己好像跟不上時代了。
萬噸戰艦什麽時候能跑這麽快了?這一萬噸全裝鍋爐了?
而且這麽快的戰艦,在大漢軍海軍序列中沒有能跟上的主力艦,福寧都才21.5節呢。
這麽一艘船進入大漢軍戰鬥序列,定位是什麽?大型破襲艦?
“蒸汽渦輪機有更高的能量轉化率,能更大程度利用鍋爐產生的蒸汽。”
“同時也能以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輸出更高的功率。”
“所以才會出現航速的大幅度提升。”
鄭尚青將提前備好的資料拿給了劉一鳴看。
這本來是他準備用來說服湯瀟逸的,結果湯瀟逸卻沒那麽驚訝。
好在能用來說服劉一鳴,也沒浪費。
“這真是……這……”
劉一鳴看了後不知道說啥了。
5%的性能提升都能說是跨越性的成果。
那一次性算提升了50%以上算什麽呢?!
“雖然我們才剛剛開始向著工業化努力發展,但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此時的我們正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
“在工業革命中,技術和生產力會飛速進步,飛速發展,這些都隻是小事。”
“未來幾年,進步會更快,所以一鳴兄,你要盡快適應。”
湯瀟逸歎了口氣,讓鄭尚青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拿到了技術領先,歎什麽氣?
“戰爭時期和戰爭爆發之前的短暫和平時期,會是進步發展的高峰期。”
“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技術和理念上的領先,但總體還特別落後,我們需要先補足自身的不足。”
湯瀟逸在意的是華夏較小的生產規模。
至於技術,海軍假日和冷戰時期,其實是科技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
海軍假日其實隻是停止了戰艦的建設,並沒有停止技術上的更新。
相反技術上的進步是加快的。
湯瀟逸深知,這個海軍假日也是同樣。
各國為了保證優勢,都會將新技術大膽的用在戰艦上,並且會加快進行技術開發。
“陛下,這種突破性技術,我認為還是保密比較好,放在馬尾廠建設,並且一切資料圖紙全部保存在設計院。”
劉一鳴嚴肅的說道,
“這樣,我們能最大程度保密。”
劉一鳴是想瞞著法蘭西人,因為華夏和法蘭西綁定很深,雙方經濟、工業、外交上交流頻繁,關係複雜。
不過,海軍設計院一直是獨立的,因為湯瀟逸經常直接插手戰艦的設計。
“建造中可以保密,建造完成後我們不僅不用保密,還要宣傳這是最快的巡洋艦。”
“保密是保不住的,與其遮遮掩掩不如主動宣傳,要讓人相信,我們的重點依舊在快上。”
“話都是真話,隻要改變一下語序,讓他們能晚幾年注意到這件事便好。”
湯瀟逸搖搖頭,不可能一直能瞞住的,不如主動公開。
用跨時代的航速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至於火炮,全重型火炮的概念早就有了,奈何火控不行,無法落地。
而火控技術的逐漸完善是注定的。
湯瀟逸不擔心技術問題,絲毫不擔心。
因為技術進步再快,也沒有他快。
他隻擔心生產,特別是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問題。
生產規模不像技術,突破就突破了,生產規模是需要累積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投入,才能慢慢成長。
畢竟買一套設備,建設廠房安裝調試也就兩三年。
但培養高級技術工人沒有和成熟的工程師,培養周期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
這也是為啥,印度和越南抄作業抄的一團糟。
不過萬事開頭難,七年時間,湯瀟逸已經有了基礎,哪怕這個基礎很弱,但隻要有足夠的投入,接下來就是指數級增長。
接下來隻要拖下去,華夏就能逐漸成為工業大國,進而成為工業強國。
而且更大的優勢在於,很快,新興殖民帝國和老牌殖民帝國的矛盾就將走向劇烈衝突。
華夏可以安心的種地。
順帶拿迴一些丟失的土地。
…………
“貝蒂中校,你怎麽看這次檀香山危機?”
竇納樂單手捏著電報,另一隻手夾著雪茄,坐在沙發上皺著眉頭。
一旁27歲的海軍中校戴維·貝蒂朝著海圖看了看:
“我們應該控製她,大英帝國應該控製這個太平洋上最重要的中轉站。”
“而不是交給華夏、阿美麗卡,或者其他什麽國家。”
“即便是最懦弱的選擇,我們也應該維持夏威夷王國的統治,而不是任由阿美麗卡推翻他。”
貝蒂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按照大英帝國的一貫習俗,對,就是習俗。
它們應該占據了這裏才對,再不濟也是將其納入大英帝國的保護之下,也就是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資深半殖民地)。
“從這個角度看,華夏和阿美麗卡的爭端,對我們反而是好事。”
貝蒂認為,兩國相爭,英吉利恰好可以以介入調停的名義謀取利益。
“可是,我們需要讓華夏人將目光放在陸地上。”
竇納樂狠狠的吸了一口雪茄,過肺!
那勁兒讓他差點兒到地上。
“咳咳咳!!!”
“隻有這樣,才能抑製沙俄帝國的行動,也隻有這樣,帝國才能武裝東瀛人。”
“然後用東瀛人來製約華夏,這是我們的一貫政策。”
“但……這次的卡拉卡瓦二世竟然有四分之一英吉利血統。”
英吉利喜歡叫這個政策為離岸平衡,正因為如此才對泛太平洋海軍條約那麽上心。
但碰到這件事,讓他們又有些糾結了。
這消息利於華夏,但也利於英吉利。
有些時候,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設計師,鄭尚青都覺得技術發展太快了。
別說做過很多戰艦的他了,就是學校裏那些正在學習的年輕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這樣顛覆性的技術進步。
“這麽大尺度的進步,確實需要一個新名字,你迴去後先和海軍、政府商量一下。”
湯瀟逸對這個速度就能拿出設計十分滿意,即便有一定缺陷。
基礎硬件的基本數值已經逐步接近前條約時代的戰艦參數了。
航速雖然慢些,但問題不大,最近十年沒有比她快的中大型戰艦。
甚至接近的都沒有。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火力上,或者說火控上。
華夏的相關子係統例如測距儀的製作還跟不上,因為這是個精細活。
燒製材料,磨製鏡片,組裝和日常保養維護,都需要特別小心。
都是玻璃鏡片,十分脆弱。
其他的諸如設計什麽的,都是需要時間慢慢打磨的。
“27.5節,噸?”
劉一鳴發現自己好像跟不上時代了。
萬噸戰艦什麽時候能跑這麽快了?這一萬噸全裝鍋爐了?
而且這麽快的戰艦,在大漢軍海軍序列中沒有能跟上的主力艦,福寧都才21.5節呢。
這麽一艘船進入大漢軍戰鬥序列,定位是什麽?大型破襲艦?
“蒸汽渦輪機有更高的能量轉化率,能更大程度利用鍋爐產生的蒸汽。”
“同時也能以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輸出更高的功率。”
“所以才會出現航速的大幅度提升。”
鄭尚青將提前備好的資料拿給了劉一鳴看。
這本來是他準備用來說服湯瀟逸的,結果湯瀟逸卻沒那麽驚訝。
好在能用來說服劉一鳴,也沒浪費。
“這真是……這……”
劉一鳴看了後不知道說啥了。
5%的性能提升都能說是跨越性的成果。
那一次性算提升了50%以上算什麽呢?!
“雖然我們才剛剛開始向著工業化努力發展,但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此時的我們正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
“在工業革命中,技術和生產力會飛速進步,飛速發展,這些都隻是小事。”
“未來幾年,進步會更快,所以一鳴兄,你要盡快適應。”
湯瀟逸歎了口氣,讓鄭尚青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拿到了技術領先,歎什麽氣?
“戰爭時期和戰爭爆發之前的短暫和平時期,會是進步發展的高峰期。”
“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技術和理念上的領先,但總體還特別落後,我們需要先補足自身的不足。”
湯瀟逸在意的是華夏較小的生產規模。
至於技術,海軍假日和冷戰時期,其實是科技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
海軍假日其實隻是停止了戰艦的建設,並沒有停止技術上的更新。
相反技術上的進步是加快的。
湯瀟逸深知,這個海軍假日也是同樣。
各國為了保證優勢,都會將新技術大膽的用在戰艦上,並且會加快進行技術開發。
“陛下,這種突破性技術,我認為還是保密比較好,放在馬尾廠建設,並且一切資料圖紙全部保存在設計院。”
劉一鳴嚴肅的說道,
“這樣,我們能最大程度保密。”
劉一鳴是想瞞著法蘭西人,因為華夏和法蘭西綁定很深,雙方經濟、工業、外交上交流頻繁,關係複雜。
不過,海軍設計院一直是獨立的,因為湯瀟逸經常直接插手戰艦的設計。
“建造中可以保密,建造完成後我們不僅不用保密,還要宣傳這是最快的巡洋艦。”
“保密是保不住的,與其遮遮掩掩不如主動宣傳,要讓人相信,我們的重點依舊在快上。”
“話都是真話,隻要改變一下語序,讓他們能晚幾年注意到這件事便好。”
湯瀟逸搖搖頭,不可能一直能瞞住的,不如主動公開。
用跨時代的航速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至於火炮,全重型火炮的概念早就有了,奈何火控不行,無法落地。
而火控技術的逐漸完善是注定的。
湯瀟逸不擔心技術問題,絲毫不擔心。
因為技術進步再快,也沒有他快。
他隻擔心生產,特別是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問題。
生產規模不像技術,突破就突破了,生產規模是需要累積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投入,才能慢慢成長。
畢竟買一套設備,建設廠房安裝調試也就兩三年。
但培養高級技術工人沒有和成熟的工程師,培養周期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
這也是為啥,印度和越南抄作業抄的一團糟。
不過萬事開頭難,七年時間,湯瀟逸已經有了基礎,哪怕這個基礎很弱,但隻要有足夠的投入,接下來就是指數級增長。
接下來隻要拖下去,華夏就能逐漸成為工業大國,進而成為工業強國。
而且更大的優勢在於,很快,新興殖民帝國和老牌殖民帝國的矛盾就將走向劇烈衝突。
華夏可以安心的種地。
順帶拿迴一些丟失的土地。
…………
“貝蒂中校,你怎麽看這次檀香山危機?”
竇納樂單手捏著電報,另一隻手夾著雪茄,坐在沙發上皺著眉頭。
一旁27歲的海軍中校戴維·貝蒂朝著海圖看了看:
“我們應該控製她,大英帝國應該控製這個太平洋上最重要的中轉站。”
“而不是交給華夏、阿美麗卡,或者其他什麽國家。”
“即便是最懦弱的選擇,我們也應該維持夏威夷王國的統治,而不是任由阿美麗卡推翻他。”
貝蒂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按照大英帝國的一貫習俗,對,就是習俗。
它們應該占據了這裏才對,再不濟也是將其納入大英帝國的保護之下,也就是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資深半殖民地)。
“從這個角度看,華夏和阿美麗卡的爭端,對我們反而是好事。”
貝蒂認為,兩國相爭,英吉利恰好可以以介入調停的名義謀取利益。
“可是,我們需要讓華夏人將目光放在陸地上。”
竇納樂狠狠的吸了一口雪茄,過肺!
那勁兒讓他差點兒到地上。
“咳咳咳!!!”
“隻有這樣,才能抑製沙俄帝國的行動,也隻有這樣,帝國才能武裝東瀛人。”
“然後用東瀛人來製約華夏,這是我們的一貫政策。”
“但……這次的卡拉卡瓦二世竟然有四分之一英吉利血統。”
英吉利喜歡叫這個政策為離岸平衡,正因為如此才對泛太平洋海軍條約那麽上心。
但碰到這件事,讓他們又有些糾結了。
這消息利於華夏,但也利於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