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朱權痛罵方孝孺!
最強藩王造反,老朱喜當太上皇! 作者:加糖的小芋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孝孺被觸動了。
接下來的幾日,在知府李程的陪同下,穿行於蘇州的街巷之間。
此前,他聽聞蘇州士紳勢力龐大,在地方上幾乎一手遮天。
不過這街市熱鬧非凡,商賈雲集,行人摩肩接踵,臉上洋溢著笑容……這些事情,難道不是士紳們立下的功勞嗎?
“這蘇州城,倒是繁華的很啊。”方孝孺聲音低沉而平靜,聽不出情緒。
李程挺直了腰板,笑嗬嗬道:“迴大人,蘇州向來是我大明的富庶之地,百姓安居樂業,全賴朝廷的庇佑和士紳們的盡心經營啊。”
“近十年來,士紳們一共建設了一百三十餘座石橋,三百五十口井,還開墾了大量的田地,興修水利,實乃我蘇州的幸事啊!”
方孝孺微微側頭,瞥了李程一眼,沒有迴話。
兩人行至一處開闊的廣場,前方人群熙攘,喧鬧聲此起彼伏。
方孝孺看到一座粥棚映入眼簾,粥棚上方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匾,上麵寫著“善濟粥棚”四個大字,筆墨蒼勁有力。
在粥棚前麵,還圍繞著幾十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及麵露菜色的孩童。
李程臉上的笑容更盛了,指著粥棚說道:“方大人啊,您瞧,這便是士紳們自發搭建的粥棚,每日施粥救濟城中貧苦之人。士紳們心懷慈悲,不忍見百姓受饑挨餓啊。”
“您也知道,百姓生性愚昧,有時候生下來孩子,卻不懂得照料,殘忍的將孩童拋棄。士紳們便成立了救濟堂,用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幼童。”
“若不是士紳們救助,但凡遇到災荒之年,百姓們必然屍橫遍野。”
方孝孺目光冷峻,沒有迴應李程,而是邁步走近粥棚。
但見棚內,幾位身著粗布衣衫的夥計正從大鍋中舀出熱粥,分發給排隊的貧民。
貧民們一個個麵黃肌瘦,眼神中卻透著期許,急忙接過粥碗,臉上滿是感激之色,低聲說著感恩的話語。
方孝孺站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他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雙手顫抖著接過粥碗,嘴唇囁嚅著,眼中閃爍著淚花。
“李知府,這粥棚設立多久了?”方孝孺開口問道。
李程忙不迭道:“迴大人,這粥棚已設立數月有餘,風雨無阻,每日都有施粥。士紳們為了能讓貧苦百姓吃上熱乎飯,可沒少費心思啊。”
方孝孺微微點頭,心中不免歎了口氣。
想當初,太上皇朱元璋若是能有一口飽飯吃,何至於起兵造反呢?
他走近大鍋,隻見那粥雖算不上豐盛,卻也濃稠,米粒顆顆飽滿,還能隱約看到一些菜葉和碎肉,確是能解人饑腸。
“平日裏,來這粥棚領粥的百姓多嗎?”方孝孺又問道。
李程連忙說道:“迴大人,每日都有不少百姓前來,尤其是那些乞丐和孩童。而且,士紳們還會定期為這些貧民發放衣物和生活用品,讓他們能度過難關。”
方孝孺聽著李程的話,心中漸漸放下對士紳的戒備。
又過幾日,李程引著方孝孺前往一座寺廟。
但見那寺廟紅牆青瓦,飛簷翹角,氣勢恢宏,門前的石獅子栩栩如生。
“方大人,此廟乃士紳捐獻修建,寺中香火鼎盛。平日裏,寺中僧侶教導百姓與人為善,還化解不少鄰裏紛爭。”
李程諂媚地介紹著,臉上滿是自豪之色。
方孝孺踏入寺廟,香煙嫋嫋,梵音陣陣,讓人心中頓時感到一陣寧靜。寺中僧侶們身著灰色僧袍,見有貴客到來,紛紛合十行禮,麵容祥和。
方孝孺在寺中漫步,開口詢問道:“李知府,士紳們修建此廟,耗費不少錢財吧?”
李程笑道:“方大人,這寺廟從選址、設計到建造,每一個環節士紳們都親自參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且,寺廟建成後,士紳們還會定期捐贈香油錢,用於寺廟的維護和僧侶們的生活。”
方孝孺沉默片刻,緩緩說道:“士紳們富甲一方,多有奢靡之態,且把控產業,恐對民生不利啊。”
見狀,李程立刻嚴肅的說道:“方大人,此言謬矣,蘇州的士紳均是飽讀詩書之士,明真理、辯是非,豈能做出壓迫百姓的錯事?”
“您細想,士紳們不僅為朝廷繳納了大量的賦稅,更是心懷天下,救濟貧苦,維護治安,實乃有功之臣啊。而且,士紳們還會出資修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方便百姓的出行和貿易。”
方孝孺微微頷首,心中思緒萬千。
朝廷的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個政策,主要是從士紳手中拿銀子,可士紳們受了委屈,會不會對朝廷不利?會不會引起國家動蕩?
孰輕孰重?
方孝孺陷入兩難境地,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等迴到府邸,才嚴肅的說道。
“李知府,本官明白,士紳於我大明而言,至關重要……不過朝廷的政令,也罷,容我斟酌幾日,才能下定決心。”
李程麵露喜色,恭敬地說道:“大人能明察秋毫,實乃蘇州之福,大明之福。相信在大人的治理下,蘇州定會更加繁榮,士紳們也定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另外,士紳們準備了一些禮物,還請大人笑納……”
方孝孺立刻板起了臉,嗬斥道:“本官是來治理蘇州的,並非是搶掠民財,這樣的話休要再提,不然別怪本官翻臉!”
“是,是,下官明白。”
李程急忙致歉,見左右無事,便緩步離開了房間。
房間內,方孝孺按著太陽穴揉捏,陷入了深思。這次的蘇州之行,讓他察覺到蘇州的士紳們,似乎一個個都是大善人。
真要對這些大善人動手嗎?
當初,朱元璋認為開國功臣權勢過大,便隨意找個“謀反”的理由,一手掀起四大案,將開國功臣們殺的七零八落,十不存一。
那時候,方孝孺也曾勸阻過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劉伯溫這些謀士,均是有利於國家,豈能不分黑白的一律殺戮、流放?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方孝孺都認為朱元璋是個暴君、昏君。
如今,方孝孺不知道該不該推行這個“士紳一體納糧”政策了。
良久,他喊來隨從,低聲詢問道:“聽聞陛下也在蘇州,你可有什麽辦法聯絡陛下?”
隨從點點頭,又遲疑的詢問道:“大人,您可是想詢問陛下的意見?”
“不錯。”
“恕卑職直言,士紳一體納糧乃是定下的國策,倘若您沒有施行,等到朝廷怪罪下來……”
隨從的話還沒說完,方孝孺一拍桌子,怒斥道:“胡鬧,治國之道,在於平衡,善用各方之力,方能長治久安。”
“就算把士紳全部殺了,蘇州的百姓生活就能變得更好嗎?”
來到蘇州後,在朱權的幫助下,劉老板的生意做的十分順利。
這不禁讓劉老板感慨,這年頭,老老實實做生意,壓根比不過辦假證招搖撞騙。
或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他沒有對朱權起疑,甚至還覺得,從應天府到蘇州這一路,官府的人真是蠢笨的厲害,竟然連真證和假證都分不出來。
朱權做的這一切,並非是無的放矢。
而是讓劉掌櫃幫忙建一個米鋪,劉掌櫃爽朗的答應了下來,沒用多長時間,就在蘇州收購了一家米鋪,稍微收拾收拾,朱權便當起了掌櫃。
劉掌櫃苦口婆心的教導朱權,如何經營米鋪,如何擴大銷售,如何以誠信為本。
朱權一句也沒聽進去。
他做生意隻有個五字真言。
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見此情形,劉掌櫃覺得朱權真不是個做生意的材料啊!
簡直就是個棒槌!
壓根就不在乎糧食的價格,也不管百姓賣的糧食好壞,反正隻要有人賣,他就敢買。
若是客人來買糧食,隻要出價,朱權就賣。
高價買,低價賣……這不是純純的大冤種嗎?
劉掌櫃幾乎是天天歎氣,他本想一走了之,可他擔心朱權賠個底朝天,萬一把自己牽連進去,造官府的假證可是株連九族的重罪。
在這般情況下,朱權還提出“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口號,也不知道他有什麽勇氣喊出來的?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這天,劉掌櫃察覺到,有位看起來像是官員的男子,竟然趁著夜色偷摸來尋朱權。
兩人見麵後,便把房門緊閉,也不知密謀些什麽。
房間內,方孝孺深吸一口氣,整了整衣袖,在離朱權數丈之遙處行了大禮:“臣方孝孺,拜見陛下,願陛下聖體安康。”
朱權頷首,笑嗬嗬道:“朕如今的身份是個掌櫃,你不必多禮,尋朕是有什麽事嗎?”
方孝孺站起身來,微微抬起頭,目光與朱權交匯了一瞬,又迅速移開。
他再次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蘇州之地,向來富庶,蘇州的士紳,並非所想的那般惡劣,他們做了不少善事。”
“臣以為,士紳一體納糧之策,是不是可以晚些推行?”
朱權臉色一黑,哼道:“照你的意思,這政策不推行是不是更好?或者再給士紳更多的權力,讓他們發揚善舉?”
“方孝孺,朕真是看錯你了,你才來蘇州幾天啊,就被士紳們給蠱惑了?”
方孝孺低著頭,解釋道:“若是士紳沒有錢財和田地,又怎麽能幫助官府治理地方呢?”
“藏富於士,不如藏富於民。你個蠢貨,士紳們本就坐擁大量田產,掌控著商業,財富積累甚巨,卻還享受著免稅政策。”
“普通百姓呢?被國家的賦稅重擔壓在身上,若是不堪重負,便會心生怨懟,國家又談何安穩?”
方孝孺鼓起勇氣道:“陛下,臣也知道賦稅公平的重要性。隻是士紳有功於朝廷社稷……若是如太上皇處理功臣之事,手段過於殘酷,恐怕……”
朱權的臉色愈發陰沉,直視方孝孺,想要痛罵他一頓,卻又罵不出口。
詢問道:“他們是不是告訴你,士紳們挖河修路,開墾田地,有功於社稷?”
“陛下是怎麽知道的?”
“哼,是不是士紳們還搞了粥棚,或者建了寺廟,無償為貧苦百姓提供齋飯?”
“沒錯。”
方孝孺愕然抬起頭,不解的看著朱權。
“一點小恩小惠,就把你收買了?你也不想想,士紳們的財富,是怎麽從百姓身上獲取的?讓他們納稅,是理所應當。他們的那些所謂善舉,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謀取些好名聲罷了,豈能成為逃避賦稅的借口?”
“朕讓你當巡撫,是讓你全力執行,你還想拿父皇說事,父皇以鐵血手段平定天下,奠定了我大明的基業,也是你能妄加議論的?”
朱權十分生氣,他從來都沒有如此生氣過。
果然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書生們做事就是猶猶豫豫的,瞻前顧後。
試想,在清朝那般嚴苛的環境下,雍正推行士紳一體納糧,還殺了十幾個士紳祭旗。
更別說,如今的江南環境,更是士紳們的溫床,若真的強力推行政策,會引來多麽劇烈的風暴。
所以朱權才會親自前來坐鎮。
沒想到啊,方孝孺還沒開始呢,就打算投了?
看著滿臉怒容的朱權,方孝孺臉色蒼白,聲音顫抖道:“陛下息怒,臣隻是希望找個更妥善的方式,能盡量不損害士紳們的利益。”
“放屁,改革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過家家,而是伴隨著流血犧牲!你若是沒有這個能力,朕就換個巡撫。朕別的本事沒有,斬馬謖的勇氣還是具備的!”
“臣……罪該萬死!”
朱權眯了眯眼,如今的方孝孺還是欠缺勇氣,就算再怎麽責備他,恐怕將來遇到大事,方孝孺也會出亂子。
可若是陣前換帥,則是換了大忌。
更何況,朝中的群臣中,論能力、論學問、論經驗、論資曆……全部算起來,方孝孺還真是沒人能代替。
“這樣吧,你今日迴去後,謊稱生了病,閉門謝客。明日便和朕一起看看百姓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美好。”
方孝孺一愣,隨即答應了下來。
接下來的幾日,在知府李程的陪同下,穿行於蘇州的街巷之間。
此前,他聽聞蘇州士紳勢力龐大,在地方上幾乎一手遮天。
不過這街市熱鬧非凡,商賈雲集,行人摩肩接踵,臉上洋溢著笑容……這些事情,難道不是士紳們立下的功勞嗎?
“這蘇州城,倒是繁華的很啊。”方孝孺聲音低沉而平靜,聽不出情緒。
李程挺直了腰板,笑嗬嗬道:“迴大人,蘇州向來是我大明的富庶之地,百姓安居樂業,全賴朝廷的庇佑和士紳們的盡心經營啊。”
“近十年來,士紳們一共建設了一百三十餘座石橋,三百五十口井,還開墾了大量的田地,興修水利,實乃我蘇州的幸事啊!”
方孝孺微微側頭,瞥了李程一眼,沒有迴話。
兩人行至一處開闊的廣場,前方人群熙攘,喧鬧聲此起彼伏。
方孝孺看到一座粥棚映入眼簾,粥棚上方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匾,上麵寫著“善濟粥棚”四個大字,筆墨蒼勁有力。
在粥棚前麵,還圍繞著幾十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及麵露菜色的孩童。
李程臉上的笑容更盛了,指著粥棚說道:“方大人啊,您瞧,這便是士紳們自發搭建的粥棚,每日施粥救濟城中貧苦之人。士紳們心懷慈悲,不忍見百姓受饑挨餓啊。”
“您也知道,百姓生性愚昧,有時候生下來孩子,卻不懂得照料,殘忍的將孩童拋棄。士紳們便成立了救濟堂,用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幼童。”
“若不是士紳們救助,但凡遇到災荒之年,百姓們必然屍橫遍野。”
方孝孺目光冷峻,沒有迴應李程,而是邁步走近粥棚。
但見棚內,幾位身著粗布衣衫的夥計正從大鍋中舀出熱粥,分發給排隊的貧民。
貧民們一個個麵黃肌瘦,眼神中卻透著期許,急忙接過粥碗,臉上滿是感激之色,低聲說著感恩的話語。
方孝孺站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他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雙手顫抖著接過粥碗,嘴唇囁嚅著,眼中閃爍著淚花。
“李知府,這粥棚設立多久了?”方孝孺開口問道。
李程忙不迭道:“迴大人,這粥棚已設立數月有餘,風雨無阻,每日都有施粥。士紳們為了能讓貧苦百姓吃上熱乎飯,可沒少費心思啊。”
方孝孺微微點頭,心中不免歎了口氣。
想當初,太上皇朱元璋若是能有一口飽飯吃,何至於起兵造反呢?
他走近大鍋,隻見那粥雖算不上豐盛,卻也濃稠,米粒顆顆飽滿,還能隱約看到一些菜葉和碎肉,確是能解人饑腸。
“平日裏,來這粥棚領粥的百姓多嗎?”方孝孺又問道。
李程連忙說道:“迴大人,每日都有不少百姓前來,尤其是那些乞丐和孩童。而且,士紳們還會定期為這些貧民發放衣物和生活用品,讓他們能度過難關。”
方孝孺聽著李程的話,心中漸漸放下對士紳的戒備。
又過幾日,李程引著方孝孺前往一座寺廟。
但見那寺廟紅牆青瓦,飛簷翹角,氣勢恢宏,門前的石獅子栩栩如生。
“方大人,此廟乃士紳捐獻修建,寺中香火鼎盛。平日裏,寺中僧侶教導百姓與人為善,還化解不少鄰裏紛爭。”
李程諂媚地介紹著,臉上滿是自豪之色。
方孝孺踏入寺廟,香煙嫋嫋,梵音陣陣,讓人心中頓時感到一陣寧靜。寺中僧侶們身著灰色僧袍,見有貴客到來,紛紛合十行禮,麵容祥和。
方孝孺在寺中漫步,開口詢問道:“李知府,士紳們修建此廟,耗費不少錢財吧?”
李程笑道:“方大人,這寺廟從選址、設計到建造,每一個環節士紳們都親自參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且,寺廟建成後,士紳們還會定期捐贈香油錢,用於寺廟的維護和僧侶們的生活。”
方孝孺沉默片刻,緩緩說道:“士紳們富甲一方,多有奢靡之態,且把控產業,恐對民生不利啊。”
見狀,李程立刻嚴肅的說道:“方大人,此言謬矣,蘇州的士紳均是飽讀詩書之士,明真理、辯是非,豈能做出壓迫百姓的錯事?”
“您細想,士紳們不僅為朝廷繳納了大量的賦稅,更是心懷天下,救濟貧苦,維護治安,實乃有功之臣啊。而且,士紳們還會出資修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方便百姓的出行和貿易。”
方孝孺微微頷首,心中思緒萬千。
朝廷的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個政策,主要是從士紳手中拿銀子,可士紳們受了委屈,會不會對朝廷不利?會不會引起國家動蕩?
孰輕孰重?
方孝孺陷入兩難境地,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等迴到府邸,才嚴肅的說道。
“李知府,本官明白,士紳於我大明而言,至關重要……不過朝廷的政令,也罷,容我斟酌幾日,才能下定決心。”
李程麵露喜色,恭敬地說道:“大人能明察秋毫,實乃蘇州之福,大明之福。相信在大人的治理下,蘇州定會更加繁榮,士紳們也定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另外,士紳們準備了一些禮物,還請大人笑納……”
方孝孺立刻板起了臉,嗬斥道:“本官是來治理蘇州的,並非是搶掠民財,這樣的話休要再提,不然別怪本官翻臉!”
“是,是,下官明白。”
李程急忙致歉,見左右無事,便緩步離開了房間。
房間內,方孝孺按著太陽穴揉捏,陷入了深思。這次的蘇州之行,讓他察覺到蘇州的士紳們,似乎一個個都是大善人。
真要對這些大善人動手嗎?
當初,朱元璋認為開國功臣權勢過大,便隨意找個“謀反”的理由,一手掀起四大案,將開國功臣們殺的七零八落,十不存一。
那時候,方孝孺也曾勸阻過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劉伯溫這些謀士,均是有利於國家,豈能不分黑白的一律殺戮、流放?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方孝孺都認為朱元璋是個暴君、昏君。
如今,方孝孺不知道該不該推行這個“士紳一體納糧”政策了。
良久,他喊來隨從,低聲詢問道:“聽聞陛下也在蘇州,你可有什麽辦法聯絡陛下?”
隨從點點頭,又遲疑的詢問道:“大人,您可是想詢問陛下的意見?”
“不錯。”
“恕卑職直言,士紳一體納糧乃是定下的國策,倘若您沒有施行,等到朝廷怪罪下來……”
隨從的話還沒說完,方孝孺一拍桌子,怒斥道:“胡鬧,治國之道,在於平衡,善用各方之力,方能長治久安。”
“就算把士紳全部殺了,蘇州的百姓生活就能變得更好嗎?”
來到蘇州後,在朱權的幫助下,劉老板的生意做的十分順利。
這不禁讓劉老板感慨,這年頭,老老實實做生意,壓根比不過辦假證招搖撞騙。
或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他沒有對朱權起疑,甚至還覺得,從應天府到蘇州這一路,官府的人真是蠢笨的厲害,竟然連真證和假證都分不出來。
朱權做的這一切,並非是無的放矢。
而是讓劉掌櫃幫忙建一個米鋪,劉掌櫃爽朗的答應了下來,沒用多長時間,就在蘇州收購了一家米鋪,稍微收拾收拾,朱權便當起了掌櫃。
劉掌櫃苦口婆心的教導朱權,如何經營米鋪,如何擴大銷售,如何以誠信為本。
朱權一句也沒聽進去。
他做生意隻有個五字真言。
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見此情形,劉掌櫃覺得朱權真不是個做生意的材料啊!
簡直就是個棒槌!
壓根就不在乎糧食的價格,也不管百姓賣的糧食好壞,反正隻要有人賣,他就敢買。
若是客人來買糧食,隻要出價,朱權就賣。
高價買,低價賣……這不是純純的大冤種嗎?
劉掌櫃幾乎是天天歎氣,他本想一走了之,可他擔心朱權賠個底朝天,萬一把自己牽連進去,造官府的假證可是株連九族的重罪。
在這般情況下,朱權還提出“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口號,也不知道他有什麽勇氣喊出來的?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這天,劉掌櫃察覺到,有位看起來像是官員的男子,竟然趁著夜色偷摸來尋朱權。
兩人見麵後,便把房門緊閉,也不知密謀些什麽。
房間內,方孝孺深吸一口氣,整了整衣袖,在離朱權數丈之遙處行了大禮:“臣方孝孺,拜見陛下,願陛下聖體安康。”
朱權頷首,笑嗬嗬道:“朕如今的身份是個掌櫃,你不必多禮,尋朕是有什麽事嗎?”
方孝孺站起身來,微微抬起頭,目光與朱權交匯了一瞬,又迅速移開。
他再次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蘇州之地,向來富庶,蘇州的士紳,並非所想的那般惡劣,他們做了不少善事。”
“臣以為,士紳一體納糧之策,是不是可以晚些推行?”
朱權臉色一黑,哼道:“照你的意思,這政策不推行是不是更好?或者再給士紳更多的權力,讓他們發揚善舉?”
“方孝孺,朕真是看錯你了,你才來蘇州幾天啊,就被士紳們給蠱惑了?”
方孝孺低著頭,解釋道:“若是士紳沒有錢財和田地,又怎麽能幫助官府治理地方呢?”
“藏富於士,不如藏富於民。你個蠢貨,士紳們本就坐擁大量田產,掌控著商業,財富積累甚巨,卻還享受著免稅政策。”
“普通百姓呢?被國家的賦稅重擔壓在身上,若是不堪重負,便會心生怨懟,國家又談何安穩?”
方孝孺鼓起勇氣道:“陛下,臣也知道賦稅公平的重要性。隻是士紳有功於朝廷社稷……若是如太上皇處理功臣之事,手段過於殘酷,恐怕……”
朱權的臉色愈發陰沉,直視方孝孺,想要痛罵他一頓,卻又罵不出口。
詢問道:“他們是不是告訴你,士紳們挖河修路,開墾田地,有功於社稷?”
“陛下是怎麽知道的?”
“哼,是不是士紳們還搞了粥棚,或者建了寺廟,無償為貧苦百姓提供齋飯?”
“沒錯。”
方孝孺愕然抬起頭,不解的看著朱權。
“一點小恩小惠,就把你收買了?你也不想想,士紳們的財富,是怎麽從百姓身上獲取的?讓他們納稅,是理所應當。他們的那些所謂善舉,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謀取些好名聲罷了,豈能成為逃避賦稅的借口?”
“朕讓你當巡撫,是讓你全力執行,你還想拿父皇說事,父皇以鐵血手段平定天下,奠定了我大明的基業,也是你能妄加議論的?”
朱權十分生氣,他從來都沒有如此生氣過。
果然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書生們做事就是猶猶豫豫的,瞻前顧後。
試想,在清朝那般嚴苛的環境下,雍正推行士紳一體納糧,還殺了十幾個士紳祭旗。
更別說,如今的江南環境,更是士紳們的溫床,若真的強力推行政策,會引來多麽劇烈的風暴。
所以朱權才會親自前來坐鎮。
沒想到啊,方孝孺還沒開始呢,就打算投了?
看著滿臉怒容的朱權,方孝孺臉色蒼白,聲音顫抖道:“陛下息怒,臣隻是希望找個更妥善的方式,能盡量不損害士紳們的利益。”
“放屁,改革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過家家,而是伴隨著流血犧牲!你若是沒有這個能力,朕就換個巡撫。朕別的本事沒有,斬馬謖的勇氣還是具備的!”
“臣……罪該萬死!”
朱權眯了眯眼,如今的方孝孺還是欠缺勇氣,就算再怎麽責備他,恐怕將來遇到大事,方孝孺也會出亂子。
可若是陣前換帥,則是換了大忌。
更何況,朝中的群臣中,論能力、論學問、論經驗、論資曆……全部算起來,方孝孺還真是沒人能代替。
“這樣吧,你今日迴去後,謊稱生了病,閉門謝客。明日便和朕一起看看百姓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美好。”
方孝孺一愣,隨即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