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東山宴射戲魏收
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 作者:MangoEVE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業興一聽,心中頓時不樂意了,忍不住開口追問:
“大將軍,怎麽同為著,為何獨不賞我?這豈不是有失公允?”
高澄輕輕搖著手中的白羽扇,嘴角露出一絲淺笑,眼神中卻透著一絲狡黠
“遵世若說準了,正合我意,故而有賞;
可你說天要下雨,若果真如此,那今日這東山之行,豈不興味索然,枉費心力?”
眾人聽了,紛紛忍俊不禁,
而李業興卻是無奈地輕輕搖頭,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無話可說。
高澄的目光在席間掃視一圈,最後落在了魏收身上。
想到這魏收如今已被他提為正常侍,兼任中書侍郎,但卻過於放浪形骸,想著今日要好好敲打他一番。
於是,大聲說道:“魏收、向來恃才傲物,行事無所宜適,你們今日須揭出他的短來。”
言罷,再次高聲喝道:“魏收,你可敢以‘風雲易變,人當何為’與眾一辯?”
魏收微微欠身,神色傲然地迴應道:“大將軍既有雅興,伯起又豈能掃興?”
眾人一聽辯風雲,實不知高澄所指指今日天氣之變,還是未來朝堂之變,皆開始嚴肅起來。
高澄滿意地點點頭:“好,遵彥,你且先抒高見。”
楊愔在席上先向高澄恭敬地拱手行禮,而後轉向魏收,亦禮貌地抱拳示意,隨後侃侃而談
“風雲變幻之際,猶如亂世之秋。
昔日太公望,垂釣於渭水之濱,雖遭風雲驚擾,然其壯誌不移,心如磐石。
待文王臨,終得展宏圖,成就大業。
此乃示人以靜守待機之妙道,不因風雲之無常而亂其本心。
卿以為如何?”
高澄不禁思緒萬千
“自古人傑之興,多賴風雲之勢,可其間強梁之輩,沒於風雲者,又豈在少數?
如今與西的戰亂紛局已久,可最終鹿死誰手,天下誰主,猶未可知。
楊愔的說法,讓他不免想到父親的做法,一直以來,多求順天之勢!
人謀而失算於天機者,多中道而殂,然能全然承天運者,又有幾何?
當靜俟天機,抑或奮而人謀?似宜折中取道,行乎中庸。”
魏收微微昂首,神色間帶著幾分不羈,反駁起來
“太公之遇,固為天命,然風雲豈獨眷顧一人?
當此之時,天下豪傑並起,若皆靜守,恐良機盡失。
且風雲之變,如洪流,非靜守可禦。
昔大禹治水,繼父之誌,十三年間,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此非靜守,乃因勢利導,主動迎變,終成治水之功,解萬民於倒懸。
風雲之中,亦需此等智勇,審時度勢,相機而動,豈可為一端所拘?”
這時崔暹捋了捋胡須,也高聲而論
“魏收所言,雖有幾分道理,然大禹之功,亦賴其堅韌不拔,恆心使然。
若一味求變,而無定性,亦恐如趙括紙上談兵,空有壯誌,終致敗績。
再看那文種,助勾踐複國,功不可沒,卻因貪戀權勢,不知功成身退,終被賜死。
風雲之際,能於變幻中守正,於機遇中適度而為,方為穩妥之道。”
高澄聽了崔暹之遍,對其微笑著點頭示意。
魏收沉思一番,再度振振有詞:
“文種之禍,實乃未察越王勾踐之心性。
若論風雲之變,當如管仲。
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爭位,管仲曾射小白一箭,然小白即位後,管仲非但未被追責,反受重用。
管仲因時製宜,大興改革,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使齊國稱霸諸侯。
此乃不拘於過往恩仇,順風雲之勢,施雄才大略,豈是守正二字可蔽之?
當以大智大勇,於風雲中破局,成就非凡功業,方不負此生。”
這時輪到了邢邵:
“管仲之能,世所罕見。
然其興齊,亦在尊王攘夷,未敢逾矩。
風雲雖變,大義不可廢。
如比幹,紂王無道,國勢傾頹,比幹直言進諫,雖身死,然其忠義之名,垂範千古。
人於風雲之間,若隻圖功業,不擇手段,縱得一時之盛,亦難留身後之名。
故風雲之中,當守正道為本,相機行事為用,兩者相濟,方得萬全。”
高澄一直默言靜聽,表情也越發嚴肅深邃,但偶爾也會思及其他,從而放空!
高洋時不時的瞥向高澄,他雖從老師那裏多聽易學,可在他看來,適時人謀,方可於亂世膺承大運,宰製寰區。
幾人你來我往,言辭交鋒,互不相讓,反複幾輪
......
再度輪到楊愔時,他稍有停頓思索之際,魏收以為有機可乘,立馬大聲喊道:“楊遵彥理屈,已倒。”
楊愔則從容一笑,神色淡定自若,不再論辯,而是調侃
“我綽有餘暇,山立不動,除非,除非遇收當塗,我也隻有翩翩而飛”
高澄聽出了其中隱喻,不禁抬起手中羽扇,大聲笑讚:
“妙哉、妙哉!隻是方才所言尚嫌隱晦,還應當再為直白一點,更深入指責才是”
楊愔聽了,隨即再次附和
“魏收曾於並州作詩一篇,對眾讀完,竟言‘打從叔季景出六百鬥米,亦不辨此。’此乃遠近所知,非吾妄說。”
高澄聽了,又是一陣開懷大笑,舉著羽扇連指愔方向:“哈哈,哈哈,此等軼事我亦早有耳聞!”
眾人亦隨聲附和,哄堂大笑。
魏收則在一旁滿臉通紅,尷尬地佇立原地,心中懊悔不迭,隻覺無地自容。
這時高洋在一旁佯裝懵懂
“長兄,為何說道翩翩而飛?你會一番誇讚?”
高澄淺笑迴著:“洛陽時人常言魏收驚蛺蝶,是遵彥在取笑魏收,行徑輕薄如蝶!”
“那後麵遵彥說的又是什麽啊?”
這是高澄不禁白了高洋一眼,又才想到自己何必跟一個裝傻的人解釋,隨即沒好氣的說了一句
“又非什麽緊要之事,不懂也罷!”
高洋聽語氣,隻得低頭不語。
密布的風雲竟漸漸散去,天空豁然開朗,風清日朗。
高澄見狀,大喜過望:“看來天亦知我心意,雲霧已散,興業你的預測倒是失了準啊!”
李業興垂首,輕輕搖頭,心中暗歎著風雲難測,無奈之下,也隻得乖乖領罰。
高澄興致盎然,放下手中羽扇,振臂示意侍從拿來弓箭
“天既放晴,順天應勢,走,射箭去!”
高澄的箭術和今日涉宴的文臣比起來,算是首屈一指,連連中靶。
可謂為文人中能武者,武人中能文者,可於文人中文思窘澀,武人中又武藝平庸。
但他從來不會在誰麵前自慚形穢,因為他需要的隻是做好一個繼承人。
當高澄被眾人簇擁,誇讚他的箭術之時,高洋隻是默默地坐於席間。
一邊斟酒獨飲,一邊冷冷的看著這一切。
高澄最初商議機要都還會叫上他。
可如今他的權力更甚,
但讓自己處理的朝政不過日常之事,每次東柏堂的秘議,也都隻是叫了崔暹,崔季舒等心腹,
高洋此時也有些不明白,這位兄長是因為猜忌自己,還是真覺得自己傻不堪為議,才不讓自己參與機要之議。
“大將軍,怎麽同為著,為何獨不賞我?這豈不是有失公允?”
高澄輕輕搖著手中的白羽扇,嘴角露出一絲淺笑,眼神中卻透著一絲狡黠
“遵世若說準了,正合我意,故而有賞;
可你說天要下雨,若果真如此,那今日這東山之行,豈不興味索然,枉費心力?”
眾人聽了,紛紛忍俊不禁,
而李業興卻是無奈地輕輕搖頭,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無話可說。
高澄的目光在席間掃視一圈,最後落在了魏收身上。
想到這魏收如今已被他提為正常侍,兼任中書侍郎,但卻過於放浪形骸,想著今日要好好敲打他一番。
於是,大聲說道:“魏收、向來恃才傲物,行事無所宜適,你們今日須揭出他的短來。”
言罷,再次高聲喝道:“魏收,你可敢以‘風雲易變,人當何為’與眾一辯?”
魏收微微欠身,神色傲然地迴應道:“大將軍既有雅興,伯起又豈能掃興?”
眾人一聽辯風雲,實不知高澄所指指今日天氣之變,還是未來朝堂之變,皆開始嚴肅起來。
高澄滿意地點點頭:“好,遵彥,你且先抒高見。”
楊愔在席上先向高澄恭敬地拱手行禮,而後轉向魏收,亦禮貌地抱拳示意,隨後侃侃而談
“風雲變幻之際,猶如亂世之秋。
昔日太公望,垂釣於渭水之濱,雖遭風雲驚擾,然其壯誌不移,心如磐石。
待文王臨,終得展宏圖,成就大業。
此乃示人以靜守待機之妙道,不因風雲之無常而亂其本心。
卿以為如何?”
高澄不禁思緒萬千
“自古人傑之興,多賴風雲之勢,可其間強梁之輩,沒於風雲者,又豈在少數?
如今與西的戰亂紛局已久,可最終鹿死誰手,天下誰主,猶未可知。
楊愔的說法,讓他不免想到父親的做法,一直以來,多求順天之勢!
人謀而失算於天機者,多中道而殂,然能全然承天運者,又有幾何?
當靜俟天機,抑或奮而人謀?似宜折中取道,行乎中庸。”
魏收微微昂首,神色間帶著幾分不羈,反駁起來
“太公之遇,固為天命,然風雲豈獨眷顧一人?
當此之時,天下豪傑並起,若皆靜守,恐良機盡失。
且風雲之變,如洪流,非靜守可禦。
昔大禹治水,繼父之誌,十三年間,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此非靜守,乃因勢利導,主動迎變,終成治水之功,解萬民於倒懸。
風雲之中,亦需此等智勇,審時度勢,相機而動,豈可為一端所拘?”
這時崔暹捋了捋胡須,也高聲而論
“魏收所言,雖有幾分道理,然大禹之功,亦賴其堅韌不拔,恆心使然。
若一味求變,而無定性,亦恐如趙括紙上談兵,空有壯誌,終致敗績。
再看那文種,助勾踐複國,功不可沒,卻因貪戀權勢,不知功成身退,終被賜死。
風雲之際,能於變幻中守正,於機遇中適度而為,方為穩妥之道。”
高澄聽了崔暹之遍,對其微笑著點頭示意。
魏收沉思一番,再度振振有詞:
“文種之禍,實乃未察越王勾踐之心性。
若論風雲之變,當如管仲。
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爭位,管仲曾射小白一箭,然小白即位後,管仲非但未被追責,反受重用。
管仲因時製宜,大興改革,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使齊國稱霸諸侯。
此乃不拘於過往恩仇,順風雲之勢,施雄才大略,豈是守正二字可蔽之?
當以大智大勇,於風雲中破局,成就非凡功業,方不負此生。”
這時輪到了邢邵:
“管仲之能,世所罕見。
然其興齊,亦在尊王攘夷,未敢逾矩。
風雲雖變,大義不可廢。
如比幹,紂王無道,國勢傾頹,比幹直言進諫,雖身死,然其忠義之名,垂範千古。
人於風雲之間,若隻圖功業,不擇手段,縱得一時之盛,亦難留身後之名。
故風雲之中,當守正道為本,相機行事為用,兩者相濟,方得萬全。”
高澄一直默言靜聽,表情也越發嚴肅深邃,但偶爾也會思及其他,從而放空!
高洋時不時的瞥向高澄,他雖從老師那裏多聽易學,可在他看來,適時人謀,方可於亂世膺承大運,宰製寰區。
幾人你來我往,言辭交鋒,互不相讓,反複幾輪
......
再度輪到楊愔時,他稍有停頓思索之際,魏收以為有機可乘,立馬大聲喊道:“楊遵彥理屈,已倒。”
楊愔則從容一笑,神色淡定自若,不再論辯,而是調侃
“我綽有餘暇,山立不動,除非,除非遇收當塗,我也隻有翩翩而飛”
高澄聽出了其中隱喻,不禁抬起手中羽扇,大聲笑讚:
“妙哉、妙哉!隻是方才所言尚嫌隱晦,還應當再為直白一點,更深入指責才是”
楊愔聽了,隨即再次附和
“魏收曾於並州作詩一篇,對眾讀完,竟言‘打從叔季景出六百鬥米,亦不辨此。’此乃遠近所知,非吾妄說。”
高澄聽了,又是一陣開懷大笑,舉著羽扇連指愔方向:“哈哈,哈哈,此等軼事我亦早有耳聞!”
眾人亦隨聲附和,哄堂大笑。
魏收則在一旁滿臉通紅,尷尬地佇立原地,心中懊悔不迭,隻覺無地自容。
這時高洋在一旁佯裝懵懂
“長兄,為何說道翩翩而飛?你會一番誇讚?”
高澄淺笑迴著:“洛陽時人常言魏收驚蛺蝶,是遵彥在取笑魏收,行徑輕薄如蝶!”
“那後麵遵彥說的又是什麽啊?”
這是高澄不禁白了高洋一眼,又才想到自己何必跟一個裝傻的人解釋,隨即沒好氣的說了一句
“又非什麽緊要之事,不懂也罷!”
高洋聽語氣,隻得低頭不語。
密布的風雲竟漸漸散去,天空豁然開朗,風清日朗。
高澄見狀,大喜過望:“看來天亦知我心意,雲霧已散,興業你的預測倒是失了準啊!”
李業興垂首,輕輕搖頭,心中暗歎著風雲難測,無奈之下,也隻得乖乖領罰。
高澄興致盎然,放下手中羽扇,振臂示意侍從拿來弓箭
“天既放晴,順天應勢,走,射箭去!”
高澄的箭術和今日涉宴的文臣比起來,算是首屈一指,連連中靶。
可謂為文人中能武者,武人中能文者,可於文人中文思窘澀,武人中又武藝平庸。
但他從來不會在誰麵前自慚形穢,因為他需要的隻是做好一個繼承人。
當高澄被眾人簇擁,誇讚他的箭術之時,高洋隻是默默地坐於席間。
一邊斟酒獨飲,一邊冷冷的看著這一切。
高澄最初商議機要都還會叫上他。
可如今他的權力更甚,
但讓自己處理的朝政不過日常之事,每次東柏堂的秘議,也都隻是叫了崔暹,崔季舒等心腹,
高洋此時也有些不明白,這位兄長是因為猜忌自己,還是真覺得自己傻不堪為議,才不讓自己參與機要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