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一改常態為擴戶
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 作者:MangoEVE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隆之聽聞,心中一驚,抬頭看向高澄,眼中滿是疑惑,不明白他到底意欲何為。
但聽其話語之意,尚書令之位似乎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尚書省一幹人等此時麵麵相覷,心中明白高澄此次並非真正要追究高隆之的罪過,最後一句話更是暗示高隆之日後將成為尚書令。
眾人雖心中明白,但皆謹小慎微地立在堂內,不敢發出絲毫噓聲。
高澄見目的達到,便大步走出尚書省。
眾人見他離去,這才開始低聲議論起來。
“這還用說嗎?如今四貴,司馬子如倒了,高嶽在外,孫騰又剛為太保,自然就是司徒公上位了。”
“這世子罵了這麽多,原來是給官職啊!”
“唉,世子也是在敲打警示!”
也有幾人紛紛抱手,向高隆之恭賀:“恭喜司徒公,將領尚書省權事……”
......
過了幾日,高澄在中書省傳召孫騰與高隆之。
待二人到來,高澄罕見的親自上前迎接,臉上堆滿微笑,並禮貌地示意他們先行入座。
把高隆之與孫騰二人,反而被他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們緩緩坐下,眼神略帶局促地望向高澄,靜待其發言。
高澄見二人坐定,微微抬起頭,目光在二人臉上掃視一圈,緩緩開口:
“二位都是我父王的摯交親友,幼年之時,我也是都喚二位一聲叔伯!”
兩人不知高澄此番言語,又是意欲何為,隻是趕忙迴道:“世子,萬不敢當!萬不敢當!”
孫騰可是被高澄拽下過床榻嚴訓過一番,高隆之也是幾番被高澄當眾訓斥,又怎不知高澄的真正的為人。
如今高澄的反常之舉,隻能說明高澄定是有重要之事相托。
“如今朝廷上下,謠言四起,解說我高澄,以反腐之名,行打壓之事。”
說罷,他抬眼觀察二人的反應。
孫騰與高隆之突然又聞此言,臉色又瞬間變得難看。
高澄見狀,輕輕歎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無奈
“此事當真是冤枉我啊!
想當初我姑父尉景,行貪之舉何其猖獗,即便我父王幾番好言相勸,警示敲打,他仍舊無動於衷。
直至私藏逃人入獄獲罪,方才悔過,操行也算有所改正,如今再任青州刺史,當地百姓才得以安居身立命,也都對他連連讚許!
都言我忘恩負義,不想我亦是有苦難言。
古往今來,貪之一字,百姓何其痛惡,
隻因這貪字吮的是他們的血肉啊,其中的貝字乃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財富啊。
百姓惡,則亂世起,況且如今本就天下未定。
又如何能縱得了這貪?又如何遏不得這惡?
父王向來情重,隻要朝中眾人,都能及時改正悔過,亦有機會再為重用。
不知太保,與司徒公,亦作此想否?”
高隆之與孫騰聽聞,心中稍安,連忙點頭,齊聲說道
“世子所言甚是!”
高澄聞言一笑,
“二位叔伯,既能理解,我也就欣慰了。”
接著才引入正題。
“如今叫二位叔伯前來,便是有一重要之事相托!”
二人見高澄終於提及正事,趕忙坐直身子,全神貫注地望向高澄。
高澄先拿起兩疊文書,分別遞給他們,隨後神色嚴肅,侃侃而談。
“自六鎮之亂,如今又東西分治,百姓因戰事紛擾,不得不四散逃亡。
尤其是兩境沿線,以及河南一帶,百姓安定者少,流亡者眾,分別流散至河東河北諸州。
流民無戶,多數又被地主豪強所控,淪為奴隸私兵。
從仲密叛逃之後,父王已在各州巡視,先後掌握了大致的流民情況,皆記錄於此文書之中。
粗統便有五十萬眾以上,此數龐大,朝堂不得不重視。
我如今所托之事,便是這流民擴戶的之事!
朝廷會委派兵力給二位叔伯,以前往諸州,為流民編戶,置分田產,重新核定各州租調基數。
其中流民論為私兵者,便以詔充公。
河北一代的豪強門閥,鄉黨氏族,擅養私兵者甚眾,二位叔伯,亦當好好與之周旋。
若遇負隅頑抗者,則以欺君謀逆之罪處之,切莫心慈手軟。 ”
高澄越往後說,越發嚴肅,說到最後一句,言語之調更是狠厲。
“司徒公,昔日你曾上表撤裁私兵之事,當知之中厲害之處。
你們都是朝廷的棟梁,大魏的能臣,將此重任托付於你們二位,我才會放心!”
高澄沒有征詢他們的意見,說完以後就靜靜地等著二人的迴複
高隆之率先打破沉默,站起身來,雙手抱拳,語氣堅定
“既為朝廷命官,大將軍委任擴戶之事,下官在所不辭!”
孫騰看了高隆之一眼,也隻能緩緩說道:“老朽雖年邁,既得大將軍信任,也定然全力以赴。”
高澄聞言大笑:“很好,此等重任,也隻能是交給你們二位重臣,如此,我們便好生商討一番。”
隨後,幾人在中書省內詳細商議,直至傍晚,才各自離開。
十月,朝廷便委派太保孫騰、大司徒高隆之出任括戶大使,分別到各個州開始流民擴戶。
再之後高澄也很快走完程序,任命了高隆之為尚書令。
之後帶著宋遊道一起,去了晉陽,委任大行台吏部。
在高澄返迴晉陽之前,高歡特意安排秦姝暫行居於大丞相府外,以防他倆碰麵。
高澄的幾個兒子聽聞父親到了丞相府,皆雀躍著奔向他。
孝琬一頭紮進高澄懷裏,撒嬌求抱抱;
其他孩子則在父親跟前站得筆直,急於展示自己近日的“才學”,
眼神裏滿是期待與興奮,小臉個個漲得通紅,仿佛在說“阿爺,先看我,先看我”。
高長恭因與秦姝相處了大半年,數日前才被婁昭君接迴府中,相較其他兄弟,顯得有些拘謹疏離。
或許是受秦姝平日教導的影響,他見到高澄時,並未如其他兄弟那般急切地“爭寵”。
隻是靜靜地立在一旁,目光平和地看著父親與兄弟們互動,小手不自覺地揪著衣角,微微咬著下唇。
高澄偶然抬眼,瞧見了長恭,便輕輕放下懷中的孝琬,微笑著向他招手,眼中滿是慈愛。
“長恭,來,到阿爺這兒來。”
高長恭眼中閃過一絲喜悅,嘴角上揚,快步跑到高澄麵前。
高澄一把抱起他,親昵地問道:
“長恭為何站得那般遠?莫不是不認得阿爺了?”
高長恭連忙搖頭,小手擺了擺:“不是的,阿爺!”
高澄嘴角微微上揚,可看著高長恭,心裏卻泛起一陣酸楚,眼眶漸漸濕潤,他極力忍住淚水,聲音依然溫柔。
“你的兄長們都給阿爺背詩了,長恭你可有學得幾首?”
高長恭眨了眨眼睛,認真地迴答:“阿爺,長恭未曾學詩,隻跟著阿姑學武。”
說是學武,不過是比劃幾個姿勢。
但高澄一聽,心中一怔,眼裏頓時又了光亮,輕聲確認。
“阿姑?”
但聽其話語之意,尚書令之位似乎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尚書省一幹人等此時麵麵相覷,心中明白高澄此次並非真正要追究高隆之的罪過,最後一句話更是暗示高隆之日後將成為尚書令。
眾人雖心中明白,但皆謹小慎微地立在堂內,不敢發出絲毫噓聲。
高澄見目的達到,便大步走出尚書省。
眾人見他離去,這才開始低聲議論起來。
“這還用說嗎?如今四貴,司馬子如倒了,高嶽在外,孫騰又剛為太保,自然就是司徒公上位了。”
“這世子罵了這麽多,原來是給官職啊!”
“唉,世子也是在敲打警示!”
也有幾人紛紛抱手,向高隆之恭賀:“恭喜司徒公,將領尚書省權事……”
......
過了幾日,高澄在中書省傳召孫騰與高隆之。
待二人到來,高澄罕見的親自上前迎接,臉上堆滿微笑,並禮貌地示意他們先行入座。
把高隆之與孫騰二人,反而被他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們緩緩坐下,眼神略帶局促地望向高澄,靜待其發言。
高澄見二人坐定,微微抬起頭,目光在二人臉上掃視一圈,緩緩開口:
“二位都是我父王的摯交親友,幼年之時,我也是都喚二位一聲叔伯!”
兩人不知高澄此番言語,又是意欲何為,隻是趕忙迴道:“世子,萬不敢當!萬不敢當!”
孫騰可是被高澄拽下過床榻嚴訓過一番,高隆之也是幾番被高澄當眾訓斥,又怎不知高澄的真正的為人。
如今高澄的反常之舉,隻能說明高澄定是有重要之事相托。
“如今朝廷上下,謠言四起,解說我高澄,以反腐之名,行打壓之事。”
說罷,他抬眼觀察二人的反應。
孫騰與高隆之突然又聞此言,臉色又瞬間變得難看。
高澄見狀,輕輕歎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無奈
“此事當真是冤枉我啊!
想當初我姑父尉景,行貪之舉何其猖獗,即便我父王幾番好言相勸,警示敲打,他仍舊無動於衷。
直至私藏逃人入獄獲罪,方才悔過,操行也算有所改正,如今再任青州刺史,當地百姓才得以安居身立命,也都對他連連讚許!
都言我忘恩負義,不想我亦是有苦難言。
古往今來,貪之一字,百姓何其痛惡,
隻因這貪字吮的是他們的血肉啊,其中的貝字乃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財富啊。
百姓惡,則亂世起,況且如今本就天下未定。
又如何能縱得了這貪?又如何遏不得這惡?
父王向來情重,隻要朝中眾人,都能及時改正悔過,亦有機會再為重用。
不知太保,與司徒公,亦作此想否?”
高隆之與孫騰聽聞,心中稍安,連忙點頭,齊聲說道
“世子所言甚是!”
高澄聞言一笑,
“二位叔伯,既能理解,我也就欣慰了。”
接著才引入正題。
“如今叫二位叔伯前來,便是有一重要之事相托!”
二人見高澄終於提及正事,趕忙坐直身子,全神貫注地望向高澄。
高澄先拿起兩疊文書,分別遞給他們,隨後神色嚴肅,侃侃而談。
“自六鎮之亂,如今又東西分治,百姓因戰事紛擾,不得不四散逃亡。
尤其是兩境沿線,以及河南一帶,百姓安定者少,流亡者眾,分別流散至河東河北諸州。
流民無戶,多數又被地主豪強所控,淪為奴隸私兵。
從仲密叛逃之後,父王已在各州巡視,先後掌握了大致的流民情況,皆記錄於此文書之中。
粗統便有五十萬眾以上,此數龐大,朝堂不得不重視。
我如今所托之事,便是這流民擴戶的之事!
朝廷會委派兵力給二位叔伯,以前往諸州,為流民編戶,置分田產,重新核定各州租調基數。
其中流民論為私兵者,便以詔充公。
河北一代的豪強門閥,鄉黨氏族,擅養私兵者甚眾,二位叔伯,亦當好好與之周旋。
若遇負隅頑抗者,則以欺君謀逆之罪處之,切莫心慈手軟。 ”
高澄越往後說,越發嚴肅,說到最後一句,言語之調更是狠厲。
“司徒公,昔日你曾上表撤裁私兵之事,當知之中厲害之處。
你們都是朝廷的棟梁,大魏的能臣,將此重任托付於你們二位,我才會放心!”
高澄沒有征詢他們的意見,說完以後就靜靜地等著二人的迴複
高隆之率先打破沉默,站起身來,雙手抱拳,語氣堅定
“既為朝廷命官,大將軍委任擴戶之事,下官在所不辭!”
孫騰看了高隆之一眼,也隻能緩緩說道:“老朽雖年邁,既得大將軍信任,也定然全力以赴。”
高澄聞言大笑:“很好,此等重任,也隻能是交給你們二位重臣,如此,我們便好生商討一番。”
隨後,幾人在中書省內詳細商議,直至傍晚,才各自離開。
十月,朝廷便委派太保孫騰、大司徒高隆之出任括戶大使,分別到各個州開始流民擴戶。
再之後高澄也很快走完程序,任命了高隆之為尚書令。
之後帶著宋遊道一起,去了晉陽,委任大行台吏部。
在高澄返迴晉陽之前,高歡特意安排秦姝暫行居於大丞相府外,以防他倆碰麵。
高澄的幾個兒子聽聞父親到了丞相府,皆雀躍著奔向他。
孝琬一頭紮進高澄懷裏,撒嬌求抱抱;
其他孩子則在父親跟前站得筆直,急於展示自己近日的“才學”,
眼神裏滿是期待與興奮,小臉個個漲得通紅,仿佛在說“阿爺,先看我,先看我”。
高長恭因與秦姝相處了大半年,數日前才被婁昭君接迴府中,相較其他兄弟,顯得有些拘謹疏離。
或許是受秦姝平日教導的影響,他見到高澄時,並未如其他兄弟那般急切地“爭寵”。
隻是靜靜地立在一旁,目光平和地看著父親與兄弟們互動,小手不自覺地揪著衣角,微微咬著下唇。
高澄偶然抬眼,瞧見了長恭,便輕輕放下懷中的孝琬,微笑著向他招手,眼中滿是慈愛。
“長恭,來,到阿爺這兒來。”
高長恭眼中閃過一絲喜悅,嘴角上揚,快步跑到高澄麵前。
高澄一把抱起他,親昵地問道:
“長恭為何站得那般遠?莫不是不認得阿爺了?”
高長恭連忙搖頭,小手擺了擺:“不是的,阿爺!”
高澄嘴角微微上揚,可看著高長恭,心裏卻泛起一陣酸楚,眼眶漸漸濕潤,他極力忍住淚水,聲音依然溫柔。
“你的兄長們都給阿爺背詩了,長恭你可有學得幾首?”
高長恭眨了眨眼睛,認真地迴答:“阿爺,長恭未曾學詩,隻跟著阿姑學武。”
說是學武,不過是比劃幾個姿勢。
但高澄一聽,心中一怔,眼裏頓時又了光亮,輕聲確認。
“阿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