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看著自己恩師的麵容,想要從裏麵看出一些別的東西,比如那一如既往的自尊自愛,公正求廉。
畢竟,每一次老師站在陽光下,點評國家大事,教導聖人之言,演示道德品行的時候,形象都是那麽光明正大,幾乎能讓他感覺到偉岸。
假如老師現在還能表現出這種狀態,對他解釋一二,那麽無論老師說的是什麽道理,朱厚熜都會選擇接受。
但很可惜,這次朱厚熜隻能看到愧疚,陰私以及渾濁之色。
加之老師方才一番似乎在勸慰自己,又似乎在向他辯解的話語,他終於確定了一件事情。
恩師其實沒那麽高尚,至少沒有看上去那麽高尚。
這就是一名在整個安陸州都有德才兼備之名的先生,這就是被州府衙門推薦而來,教導學問的老師!
至於朱厚熜為何對自己老師的期待那麽高?
方正巒至少能夠做到拿家中餘財接濟百姓不是嗎?
相對於這個時代的很多儒生來說,方正巒的品行確實已經算是很好了。
如果是其他任意一名與朱厚熜沒有太多關聯的儒士,哪怕他在是全天下都廣有名聲的大儒之士,展現出如此陰暗自私的一麵,都不會令朱厚熜感到一絲一毫的驚訝。
唯獨這個人,那是自己的老師。
必須要明白的是,方正巒對於朱厚熜的教導可是嚴格按照儒學中的道義來規範其行,端正其姿,塑造其思。
甚至可以說,由於朱厚熜早慧,他對正直的向往,對道德的認知有相當一部分乃是由這位公認有德之人所樹立。
但今天正是這位有德之人用事實告訴他,他作為儒生僅有小善,而無大愛,他根本做不到平日裏由其他儒生所推崇的事情,私利之心更是不比任何人弱。
某種角度上來說,他與城郭之中的官老爺並無區別。
那麽問題來了,自己在敬仰他的什麽?
他的好名聲是怎麽來的?
這樣的人便被一眾儒生推崇為有德行之人,那麽天下儒生有幾個是好的?
朱厚熜覺得自己在某一瞬間,對儒生的尊崇之意徹底崩碎。
方正巒覺得自己絲毫沒有顏麵留存,可他又不能真的去較真,擺什麽老師的威嚴,難不成要叫他跟一名六歲以及一個三歲的稚子去計較什麽嗎?
當然,辭去世子之師職位也是萬萬不能的事情。
所以為了避免尷尬,今日課業早早的便結束了,他甚至已經打定好了主意,這幾日甚至是這半個月之內,他都不來了,當世子殿下慢慢淡忘了這件事之後,再來授課。
即便世子殿下早熟且早慧,可畢竟也隻是六歲的孩童而已,想必是不會記得太深。
看著自己的老師近乎於逃跑的行徑,朱厚熜緊緊凝視著他的背影。
待完全看不見之後,口中更是近乎於冷漠的吐出了對他老師的評斷“我的老師,乃是名不符實之人耳。”
陸斌聽著這幾乎要掉下冰渣子的話語,生怕這家夥內心對於他的老師起了厭惡憎恨之心急忙言道“兄長,他畢竟是你的老師。”
朱厚熜眼神軟了下來,歎了口氣道“我還可以向他學習知識,他卻再也不能教導我品行了。”
說完了這句話之後,他撿起老師剛才摔在地上的那本詩經,任持恭敬的弟子態度放於老師講桌之上。
見到這一幕,陸斌鬆了一口氣,好在尊師重道這種最基本的道德,他沒有拋棄。
今日這一幕,實際上也是他早有預謀之事,陸斌早就想扯掉方正巒那嚴肅古板,永遠站在道德製高點的模樣。
因為朱厚熜每一次提及他這位老師的時候,都會呈現出一副憧憬敬仰的模樣,總是會對他說自己的老師是他認知中最接近於君子形象之人。
更是數次對他提及“論品行高尚者,他沒有見過比自己這位先生更優秀的人了。”
可不聞世事者,怎有可能成為正人君子,道德楷模呢?
遑論這位先生乃是府學之中推薦入王府之中教學的人。
州府之中官員是什麽樣的人渣不必多論,城西流民心中最是清楚。
假如這位方正巒真是那種大德大善,品行端正之人,那些魑魅魍魎敢推薦他入王府教學嗎?
而以朱厚熜的聰明才智,終有一天他會發覺到這位老師其實也不過是一名私心極重的尋常人而已。
就算他自己發現不了,依照王府王爺的教育方式,他一定會在朱厚熜成年之後,親手打破這個真相,以使其內心更加認知到當下社會的真實一麵。
可如果到了成年以後才發現的話,那種內心的景仰破碎幻滅之感完全有可能讓他淪喪道德,妥協現實,進而心安理得的使用起陰詭手段,維護自己高貴不可攀的身份。
到那時候他就離變成曆史上那個嘉靖皇帝不遠了。
早一些揭開這個蓋子,讓他還保持著持正守善的信念,加之自己的引導,令他心中自有一柄量尺,明辨是非,或許他就能夠偏離原有的曆史軌跡了吧?
陸斌對於這個問題能確定的隻有一點——他做的還不夠多。
孟智熊是一個辦事利落的人,上午才一瘸一拐離去,中午便已經迴來交付差事了。
他先去了自己叔叔家一趟,給出了二十兩銀子,讓叔叔為其代勞購置糧食,訂購木料等事宜,他叔叔這老鐵匠,對於糧商以及賣料子的鋪子總歸比他這做護衛的要強。
之後才去了城西,選可用於做工的流民。
自家世子殿下的要求有三:不得有作奸犯科者,不得有耍橫無賴者,不得有殺人劫掠者。
最終他挑選出來的流民有二十五人,其中隻有三人尚有家眷在。
陸斌當即好奇的問道“怎麽隻有這麽點人?”
“城外今天已經停止放粥了,現在那邊聚集著的都是指望著官府能給一條活路的老實人,好挑選的很,聽他們講有一些也被城內積善之家挑迴去做了仆役下人,約莫有十二三人的樣子,已經簽過賣身契了,還有一些是去下邊一些縣裏碰碰運氣,約莫也有二三十人的樣子,更多的還是選擇結寨成為山賊,分為好幾股,約莫有八九十人的樣子。”
朱厚熜聞言就是一驚“孟智熊,趙月姑,還有那趙氏村莊不會有事吧?”
“我想不會,今日有名我熟悉的巡街差役,在我老叔那兒修補大刀,正巧碰著,就與我說了,這種氣空力盡,虛弱無比的山賊,最是好對付,府衙已經差了人跟著他們這些山賊,聽說乃是奔著東郊而去,沒去梁鬆山那邊,而且一旦有消息迴來,直接就要行文發兵討賊,近百枚頭顱,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政績。”
陸斌好奇問道“怎麽這般著急?”
“怕他們堅持不住,先一步餓死在野外。”
朱厚熜放心的同時,感到了荒誕,原來官老爺們早在發賣賑災糧之前就算計好了。
可不是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貪汙,後續可是還有著一筆政績等驗收。
這當真是升官發財兩不誤啊!
這種好事,任誰會不去這樣做呢?
畢竟,每一次老師站在陽光下,點評國家大事,教導聖人之言,演示道德品行的時候,形象都是那麽光明正大,幾乎能讓他感覺到偉岸。
假如老師現在還能表現出這種狀態,對他解釋一二,那麽無論老師說的是什麽道理,朱厚熜都會選擇接受。
但很可惜,這次朱厚熜隻能看到愧疚,陰私以及渾濁之色。
加之老師方才一番似乎在勸慰自己,又似乎在向他辯解的話語,他終於確定了一件事情。
恩師其實沒那麽高尚,至少沒有看上去那麽高尚。
這就是一名在整個安陸州都有德才兼備之名的先生,這就是被州府衙門推薦而來,教導學問的老師!
至於朱厚熜為何對自己老師的期待那麽高?
方正巒至少能夠做到拿家中餘財接濟百姓不是嗎?
相對於這個時代的很多儒生來說,方正巒的品行確實已經算是很好了。
如果是其他任意一名與朱厚熜沒有太多關聯的儒士,哪怕他在是全天下都廣有名聲的大儒之士,展現出如此陰暗自私的一麵,都不會令朱厚熜感到一絲一毫的驚訝。
唯獨這個人,那是自己的老師。
必須要明白的是,方正巒對於朱厚熜的教導可是嚴格按照儒學中的道義來規範其行,端正其姿,塑造其思。
甚至可以說,由於朱厚熜早慧,他對正直的向往,對道德的認知有相當一部分乃是由這位公認有德之人所樹立。
但今天正是這位有德之人用事實告訴他,他作為儒生僅有小善,而無大愛,他根本做不到平日裏由其他儒生所推崇的事情,私利之心更是不比任何人弱。
某種角度上來說,他與城郭之中的官老爺並無區別。
那麽問題來了,自己在敬仰他的什麽?
他的好名聲是怎麽來的?
這樣的人便被一眾儒生推崇為有德行之人,那麽天下儒生有幾個是好的?
朱厚熜覺得自己在某一瞬間,對儒生的尊崇之意徹底崩碎。
方正巒覺得自己絲毫沒有顏麵留存,可他又不能真的去較真,擺什麽老師的威嚴,難不成要叫他跟一名六歲以及一個三歲的稚子去計較什麽嗎?
當然,辭去世子之師職位也是萬萬不能的事情。
所以為了避免尷尬,今日課業早早的便結束了,他甚至已經打定好了主意,這幾日甚至是這半個月之內,他都不來了,當世子殿下慢慢淡忘了這件事之後,再來授課。
即便世子殿下早熟且早慧,可畢竟也隻是六歲的孩童而已,想必是不會記得太深。
看著自己的老師近乎於逃跑的行徑,朱厚熜緊緊凝視著他的背影。
待完全看不見之後,口中更是近乎於冷漠的吐出了對他老師的評斷“我的老師,乃是名不符實之人耳。”
陸斌聽著這幾乎要掉下冰渣子的話語,生怕這家夥內心對於他的老師起了厭惡憎恨之心急忙言道“兄長,他畢竟是你的老師。”
朱厚熜眼神軟了下來,歎了口氣道“我還可以向他學習知識,他卻再也不能教導我品行了。”
說完了這句話之後,他撿起老師剛才摔在地上的那本詩經,任持恭敬的弟子態度放於老師講桌之上。
見到這一幕,陸斌鬆了一口氣,好在尊師重道這種最基本的道德,他沒有拋棄。
今日這一幕,實際上也是他早有預謀之事,陸斌早就想扯掉方正巒那嚴肅古板,永遠站在道德製高點的模樣。
因為朱厚熜每一次提及他這位老師的時候,都會呈現出一副憧憬敬仰的模樣,總是會對他說自己的老師是他認知中最接近於君子形象之人。
更是數次對他提及“論品行高尚者,他沒有見過比自己這位先生更優秀的人了。”
可不聞世事者,怎有可能成為正人君子,道德楷模呢?
遑論這位先生乃是府學之中推薦入王府之中教學的人。
州府之中官員是什麽樣的人渣不必多論,城西流民心中最是清楚。
假如這位方正巒真是那種大德大善,品行端正之人,那些魑魅魍魎敢推薦他入王府教學嗎?
而以朱厚熜的聰明才智,終有一天他會發覺到這位老師其實也不過是一名私心極重的尋常人而已。
就算他自己發現不了,依照王府王爺的教育方式,他一定會在朱厚熜成年之後,親手打破這個真相,以使其內心更加認知到當下社會的真實一麵。
可如果到了成年以後才發現的話,那種內心的景仰破碎幻滅之感完全有可能讓他淪喪道德,妥協現實,進而心安理得的使用起陰詭手段,維護自己高貴不可攀的身份。
到那時候他就離變成曆史上那個嘉靖皇帝不遠了。
早一些揭開這個蓋子,讓他還保持著持正守善的信念,加之自己的引導,令他心中自有一柄量尺,明辨是非,或許他就能夠偏離原有的曆史軌跡了吧?
陸斌對於這個問題能確定的隻有一點——他做的還不夠多。
孟智熊是一個辦事利落的人,上午才一瘸一拐離去,中午便已經迴來交付差事了。
他先去了自己叔叔家一趟,給出了二十兩銀子,讓叔叔為其代勞購置糧食,訂購木料等事宜,他叔叔這老鐵匠,對於糧商以及賣料子的鋪子總歸比他這做護衛的要強。
之後才去了城西,選可用於做工的流民。
自家世子殿下的要求有三:不得有作奸犯科者,不得有耍橫無賴者,不得有殺人劫掠者。
最終他挑選出來的流民有二十五人,其中隻有三人尚有家眷在。
陸斌當即好奇的問道“怎麽隻有這麽點人?”
“城外今天已經停止放粥了,現在那邊聚集著的都是指望著官府能給一條活路的老實人,好挑選的很,聽他們講有一些也被城內積善之家挑迴去做了仆役下人,約莫有十二三人的樣子,已經簽過賣身契了,還有一些是去下邊一些縣裏碰碰運氣,約莫也有二三十人的樣子,更多的還是選擇結寨成為山賊,分為好幾股,約莫有八九十人的樣子。”
朱厚熜聞言就是一驚“孟智熊,趙月姑,還有那趙氏村莊不會有事吧?”
“我想不會,今日有名我熟悉的巡街差役,在我老叔那兒修補大刀,正巧碰著,就與我說了,這種氣空力盡,虛弱無比的山賊,最是好對付,府衙已經差了人跟著他們這些山賊,聽說乃是奔著東郊而去,沒去梁鬆山那邊,而且一旦有消息迴來,直接就要行文發兵討賊,近百枚頭顱,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政績。”
陸斌好奇問道“怎麽這般著急?”
“怕他們堅持不住,先一步餓死在野外。”
朱厚熜放心的同時,感到了荒誕,原來官老爺們早在發賣賑災糧之前就算計好了。
可不是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貪汙,後續可是還有著一筆政績等驗收。
這當真是升官發財兩不誤啊!
這種好事,任誰會不去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