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不占的仁者之勇,確實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他的家國觀念,傳諸後世,也值得無數人學習,效仿,這是一種大義,但,迴歸到我們原本討論的地方,夫子生於魯國,時值禮崩樂壞之年,所謂理發之崩潰,是否有一種可能,那不是因為諸人不再遵守禮法,而是因為當時的禮法已經不適合當時之用了呢?現今人都說周禮的美好,可尊崇周禮,施行周禮的人卻連一個都難以找到了。”
“對......你說的沒有錯。”辯駁到了這裏,楊慎點了點頭,反而讚道“周製禮法,乃是貴族之禮,天子之法也,是人為豬狗的法,在天理不彰,民智無開之年,這種法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終究是需要廢止的事物,而尋求一個新的事物,就是那時之人急切需要的事物。”
“而文思鼎盛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時代,就是在春秋末年,民不聊生的時候開始,學者,有誌者,欲給百姓帶來一個可以追尋的答案,想要讓安居樂業的時代來臨,想要得到一個不同於夏商周之舊的時代來臨,所以紛紛都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譬如老子認為,萬物萬事應當自然而和諧的相處,不因人為幹涉,認為不幹涉就能夠讓國家變得平和,又譬如墨家學派認為萬民皆為天之民,無貴賤高低之分,而我儒家先聖,則最為偉大,他在禮儀不顯,德行不彰的時代,告訴人們,德是什麽,仁又是什麽,義是什麽,理又是什麽,更親自示範,如何做能夠趨於德,什麽行為卻違背道德。”
楊慎歎服道。
“誒!楊先生,楊先生,你們方才提及的百裏奚舉於市是什麽典故嗎?”有青澀中尚帶稚嫩的言語突然響起。
楊慎驚了一下。
聊的太興奮,居然忘了自己是在行軍打仗的旅途之中,對了,上次這樣與人對談學識見解是什麽時候的事情?
額......著實是不記得了,這十數年來之間似乎對談的都是詩句風雅,而且,都是跟同性之間。
本來那也沒什麽。
文人嘛,好風雅,詩句之美,自然動人心緒。
但這玩意吧,自從年紀突破三十大關之後,自從黃娥嫁入自己家裏來了之後,他就不太喜歡跟男人弄這些了,不知道為什麽,他總覺得,那幫老騷客們,在談及魏晉風流時,總是讓他擔憂,他們是不是在惦記搞什麽斷袖什麽的,真是該死的惡心。
仔細望過一眼。
不知道四周是什麽時候圍攏了人。
離譜的是,許多人雖然圍了過來,但隊列愣就還沒有亂。
年輕人居多,比如方強,比如銅牛,比如大春,他們聽的津津有味,就連一向專心於武藝,戰陣與兵書的莫戈也豎著耳朵,往馬邊上湊。
中年人也有不少,趙老八赫然在列,如若不是隻能湊近了來聽,他恨不得能夠將陸斌與楊慎之間的對話記錄下來。
他需要將這些話語,完全讓自家那要考試的小子趙常平吸收進去。
那可都是圭臬之言,一句抵一金也不為過,若是有幸讓那小子聽入心竅一字半句的,他老八認為,自己老趙家說不得就得鑽個文曲星出來。
因為大家夥兒都已經學習了三字經,千字文這樣的蒙學,所以半懂不懂的,多是想要聽爭論中的故事。
楊慎左右望過一眼,發聲的是一個小孩,年紀跟陸斌差不多,叫孫大飛,有個弟弟叫孫小飛,身世不是多大好,家裏人就剩下他跟自己弟弟兩人。
喜歡聽故事,而且也好學肯學。
天賦嘛,多少有點兒,悟性還行,心性頗為不錯,能沉得住氣。
可惜死活不肯走文路子,鐵了心要當兵,被可惡的陸斌小子塞去了童子軍,淨負責一些打雜的活兒。
而偏生叫人惱恨的是,大飛小飛都是自己教過的,從民生部裏淘出來的孩子,這哪兒還能放得下?
陸斌見老楊左右觀望一時半會兒醒不過神來,眼咕嚕一轉,想到個折,故意聲偏平淡道“百裏奚舉於市,就是說一個叫百裏奚的人,在市集之中發了家,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故事。”
“哦~原來如此。”
一見大飛那孩子麵兒上明顯流出來的失望神色,楊慎急了“去你的,哪兒有你這樣教書的!大飛,你休要聽陸斌這混賬玩意亂教,百裏奚舉於市,講的是一個名叫百裏奚的人成為宰相的故事。”
“誒!那還就真要煩請先生詳細說說了,你說是不是,大飛?”
楊慎眼睛立刻就是一瞪,但隨即還是開口道“百裏奚,原本是春秋時候,虞國的大夫,但當時晉國國君假道伐虢,滅亡了百裏奚的國家,並俘虜了百裏奚,晉人用陰謀詭計滅亡了虞國,自己為厲害,便非常小看虞國人,認為百裏奚不算是什麽了不得的人物,便將百裏奚當作奴隸,以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百裏奚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多舛,在去往秦國的中途,就逃跑了,跑到楚國邊疆一個叫宛邑的小地方,秦人秦穆公聽聞了這件事情之後,卻並沒有因為百裏奚的奴隸身份而小瞧,反而因為他的逃亡, 認為這是一個有誌向的人,於是用五張羊皮,將百裏奚在市井之中換了迴來,並且奉為上賓,隻為了求能使國家富強的辦法,百裏奚感念秦穆公的恩德,更敬佩於秦穆公的誌向,於是在秦國做了宰相,他大展拳腳,施展策略,幫助秦國,內重於民,外討西戎,闊地千裏,讓秦國一躍成為了大國。”
“哦!我說怎麽好些個落魄文人喜歡說這句話呢!原來是這麽個意思。”
“誒,原來這個就是楊先生上次說的什麽,額,什麽,五羊皮大夫,哪個字兒怎麽念來著,誒!先生別瞪我,我迴頭就記著了!”
“嘿!百裏奚舉於市,百裏奚舉於市!”
七嘴八舌的聲音傳了來,一時間有些嘈雜,許多眼睛發出來都是恍然大悟的顏色。
唯獨是最小的小子們裏,有四五人眼裏露出思考的神色。
楊慎一下子被這種眼神戳到了癢處“來,告訴你們的先生,百裏奚舉於市這個故事,讓你們想到了什麽?”
“不屈不撓,百鍛精鋼般的意誌。”
“不對,腹中千卷,宰相才是黃金,否則僅一草包,怎麽會受到青睞呢?”
“還有!還有!楊先生曾教導過的,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想也有這樣的意思,畢竟如此大才華的百裏奚,晉國的人竟然能夠將其當作陪嫁奴隸送給秦國,這說明一個昏聵的主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國家富強的。”
“對了!對了!先生,那個假道伐虢又是什麽意思?也是春秋時期發生的事情嗎?”
“先生,春秋時期可真有意思!”
......總之,路上總算是不那麽無聊了。
又過了五日,陸斌的三千大軍終於來到了肅寧縣。
這比原定計劃要遲了兩日,山路崎嶇,腿腳總是不比馬匹的速度。
往往斥候們半日的進程,都需要一隊二隊一整日才能趕至。
預備隊護衛輜重隊,則走的更加緩慢。
該死的,還是缺乏馬匹,無論如何,日後一定要多多搞馬才行,必須要有一支騎兵,騎槍兵。
肅寧縣近滄州,但同時它的水域卻通海。
因此這裏的泥土潮濕,且富含鹽分,礦物質。
這是進入肅寧縣範圍內之後,直接就能夠判斷出來的東西,那種鹹濕的感覺與京城那邊幹的能吹沙子的情況全然不一樣。
潮土,代表這裏富產糧食,稻穗沉澱,不太會受到幹旱的影響。
而有鹽分的潮土,則代表著這裏必然產鹽。
且必然會有製取海鹽的產業。
有產業,商業必然發達,開中法下的鹽商們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因此肅寧縣必然是富庶之縣,也就是官員們口中所說的上縣。
鹽可是這個時代最具價值的物資之一。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一個上縣,地裏流油冒銀子的地方,會鬧土匪?
糧食充足的地方,怎麽會有人去做那等掉腦袋的營生?
陸斌不是很能理解,有錢還能打不過土匪?
而看見縣城模樣之後,這種不理解幾乎就要浮現在陸斌臉上了,以嘴角露出一絲冷笑的方式。
娘的,一個縣城城牆,用特麽青磚壘城防!
什麽概念呢?
你用洪武大炮轟,臉盆大的炮彈打上去,不一定能給城牆開個洞。
就這麽離譜。
這幫人訥,真是有錢又怕死。
所以,這真的是太好了!
軍隊抵達縣城城腳之後,就是一些手續上的事情。
這需要與肅寧縣官員對接好。
大家夥都不太懂這方麵的事情,自然又得由陸斌前往。
當然,陸斌也不懂這方麵的事情,前兩年帶著火槍隊幹仗的時候,都是自帶幹糧,哪裏有匪哪裏鑽的,一點兒這方麵的經驗也沒有。
所以,陸斌把楊慎給帶著。
肅寧縣縣令,本是浙東嘉興府人,因為楊廷和運作,這人現在去了離老家很近的一處上縣為官。
那人高高興興就去了京城,準備等年後,將縣中縣務上報之後就直接坐船南下。
所以目前在肅寧縣的官員,最高的,應當就是縣中縣丞。
但,這個人估計也管理不了所有的事情,這個縣丞隻不過是縣令之外官職最高的人,為正八品官員。
一個縣內,管理大小事務的,有數人。
有品級的,除開縣丞之外還有主簿。
而無品級未入流的,則還有典史。
這些是官,另外又有各種吏員,例如捕快的頭頭,知縣上任之後自己招攬的師爺之類,此一類人,亦在縣中有一定話語權。
而在衙門之外,又還有當地士紳,族老族少之類,大族小族皆有,互相之間也盤根錯節,互相有利益糾葛,但他們在縣裏,占據重要地位。
總之,這些人員關係複雜的很,一般人,連厘清其中關係,都很困難。
陸斌想著這些聽聞來的事情,一部分來自於後世,一部分則來自於自己來到這個時空之後真實不虛的見聞。
交接好第一步的手續,孟智熊與錢六選了一處最近的衛所進行駐紮。
補給問題沒有什麽需要擔憂的地方,明朝雖然已經很爛了,但不至於爛透......至少離京城如此近的地方,不會。
衛所的屯田可以保證士兵吃飯問題。
陸斌與楊慎二人則不與軍卒一同去駐紮之地,而是挑選了五個班組以作護衛,直接進了城去。
陸斌的行軍路程因為是他自己定下的,所以並沒有太多人知曉。
但他受傷,兵部尚書楊一清的文書是真,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印也是真,更不必說,他懷裏還揣著聖旨。
朱厚熜那廝為了防止陸斌被人誤會,更害怕他被一些有心人所中傷。
就出兵剿匪這麽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他足足給了七卷聖旨,其中就兩張有字,另外五張都是空白頁家印璽章蓋的那種。
兩張有字的,自不必說,都是關於陸斌出征事宜合法性的解釋。
但那五張空白頁,就完全是朱厚熜給自己留的政治後手以及隨機應變了。
要知道,這空白頁聖旨可是具備當前時代的法統正理的,能直接代表皇帝,因為帝王之印就蓋在上麵!
有這個玩意,他陸斌完全就能玩一把指鹿為馬的把戲!
嗬嗬,他還真信任自己,絲毫不考慮行軍囊裝下裝不下的問題。
這件事,陸斌對誰都是保密。
最防備的就是老楊。
楊慎這廝若是撞見了這事,說不得現在就得迴京城,來一波哭宮門,死諫,撞柱之類的把戲。
原本曆史裏,這廝就幹過這種不要命的買賣,差點兒死在貶謫的路上。
“小官肅寧縣丞,張濂,見過兩位大人,不知兩位大人攜軍來本縣,有何貴幹啊?”
一個頗顯趾高氣昂的聲音響起,一下子叫陸斌迴過了神。
隻見得,一頭戴官帽,腰纏烏角帶,脖掛暖耳,身穿綠袍,上紋黃鸝,鵪鶉等飛禽的中年男人,頗為趾高氣昂的杵在那兒,用一種睥睨與藐視的目光看過來。
“對......你說的沒有錯。”辯駁到了這裏,楊慎點了點頭,反而讚道“周製禮法,乃是貴族之禮,天子之法也,是人為豬狗的法,在天理不彰,民智無開之年,這種法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終究是需要廢止的事物,而尋求一個新的事物,就是那時之人急切需要的事物。”
“而文思鼎盛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時代,就是在春秋末年,民不聊生的時候開始,學者,有誌者,欲給百姓帶來一個可以追尋的答案,想要讓安居樂業的時代來臨,想要得到一個不同於夏商周之舊的時代來臨,所以紛紛都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譬如老子認為,萬物萬事應當自然而和諧的相處,不因人為幹涉,認為不幹涉就能夠讓國家變得平和,又譬如墨家學派認為萬民皆為天之民,無貴賤高低之分,而我儒家先聖,則最為偉大,他在禮儀不顯,德行不彰的時代,告訴人們,德是什麽,仁又是什麽,義是什麽,理又是什麽,更親自示範,如何做能夠趨於德,什麽行為卻違背道德。”
楊慎歎服道。
“誒!楊先生,楊先生,你們方才提及的百裏奚舉於市是什麽典故嗎?”有青澀中尚帶稚嫩的言語突然響起。
楊慎驚了一下。
聊的太興奮,居然忘了自己是在行軍打仗的旅途之中,對了,上次這樣與人對談學識見解是什麽時候的事情?
額......著實是不記得了,這十數年來之間似乎對談的都是詩句風雅,而且,都是跟同性之間。
本來那也沒什麽。
文人嘛,好風雅,詩句之美,自然動人心緒。
但這玩意吧,自從年紀突破三十大關之後,自從黃娥嫁入自己家裏來了之後,他就不太喜歡跟男人弄這些了,不知道為什麽,他總覺得,那幫老騷客們,在談及魏晉風流時,總是讓他擔憂,他們是不是在惦記搞什麽斷袖什麽的,真是該死的惡心。
仔細望過一眼。
不知道四周是什麽時候圍攏了人。
離譜的是,許多人雖然圍了過來,但隊列愣就還沒有亂。
年輕人居多,比如方強,比如銅牛,比如大春,他們聽的津津有味,就連一向專心於武藝,戰陣與兵書的莫戈也豎著耳朵,往馬邊上湊。
中年人也有不少,趙老八赫然在列,如若不是隻能湊近了來聽,他恨不得能夠將陸斌與楊慎之間的對話記錄下來。
他需要將這些話語,完全讓自家那要考試的小子趙常平吸收進去。
那可都是圭臬之言,一句抵一金也不為過,若是有幸讓那小子聽入心竅一字半句的,他老八認為,自己老趙家說不得就得鑽個文曲星出來。
因為大家夥兒都已經學習了三字經,千字文這樣的蒙學,所以半懂不懂的,多是想要聽爭論中的故事。
楊慎左右望過一眼,發聲的是一個小孩,年紀跟陸斌差不多,叫孫大飛,有個弟弟叫孫小飛,身世不是多大好,家裏人就剩下他跟自己弟弟兩人。
喜歡聽故事,而且也好學肯學。
天賦嘛,多少有點兒,悟性還行,心性頗為不錯,能沉得住氣。
可惜死活不肯走文路子,鐵了心要當兵,被可惡的陸斌小子塞去了童子軍,淨負責一些打雜的活兒。
而偏生叫人惱恨的是,大飛小飛都是自己教過的,從民生部裏淘出來的孩子,這哪兒還能放得下?
陸斌見老楊左右觀望一時半會兒醒不過神來,眼咕嚕一轉,想到個折,故意聲偏平淡道“百裏奚舉於市,就是說一個叫百裏奚的人,在市集之中發了家,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故事。”
“哦~原來如此。”
一見大飛那孩子麵兒上明顯流出來的失望神色,楊慎急了“去你的,哪兒有你這樣教書的!大飛,你休要聽陸斌這混賬玩意亂教,百裏奚舉於市,講的是一個名叫百裏奚的人成為宰相的故事。”
“誒!那還就真要煩請先生詳細說說了,你說是不是,大飛?”
楊慎眼睛立刻就是一瞪,但隨即還是開口道“百裏奚,原本是春秋時候,虞國的大夫,但當時晉國國君假道伐虢,滅亡了百裏奚的國家,並俘虜了百裏奚,晉人用陰謀詭計滅亡了虞國,自己為厲害,便非常小看虞國人,認為百裏奚不算是什麽了不得的人物,便將百裏奚當作奴隸,以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百裏奚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多舛,在去往秦國的中途,就逃跑了,跑到楚國邊疆一個叫宛邑的小地方,秦人秦穆公聽聞了這件事情之後,卻並沒有因為百裏奚的奴隸身份而小瞧,反而因為他的逃亡, 認為這是一個有誌向的人,於是用五張羊皮,將百裏奚在市井之中換了迴來,並且奉為上賓,隻為了求能使國家富強的辦法,百裏奚感念秦穆公的恩德,更敬佩於秦穆公的誌向,於是在秦國做了宰相,他大展拳腳,施展策略,幫助秦國,內重於民,外討西戎,闊地千裏,讓秦國一躍成為了大國。”
“哦!我說怎麽好些個落魄文人喜歡說這句話呢!原來是這麽個意思。”
“誒,原來這個就是楊先生上次說的什麽,額,什麽,五羊皮大夫,哪個字兒怎麽念來著,誒!先生別瞪我,我迴頭就記著了!”
“嘿!百裏奚舉於市,百裏奚舉於市!”
七嘴八舌的聲音傳了來,一時間有些嘈雜,許多眼睛發出來都是恍然大悟的顏色。
唯獨是最小的小子們裏,有四五人眼裏露出思考的神色。
楊慎一下子被這種眼神戳到了癢處“來,告訴你們的先生,百裏奚舉於市這個故事,讓你們想到了什麽?”
“不屈不撓,百鍛精鋼般的意誌。”
“不對,腹中千卷,宰相才是黃金,否則僅一草包,怎麽會受到青睞呢?”
“還有!還有!楊先生曾教導過的,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想也有這樣的意思,畢竟如此大才華的百裏奚,晉國的人竟然能夠將其當作陪嫁奴隸送給秦國,這說明一個昏聵的主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國家富強的。”
“對了!對了!先生,那個假道伐虢又是什麽意思?也是春秋時期發生的事情嗎?”
“先生,春秋時期可真有意思!”
......總之,路上總算是不那麽無聊了。
又過了五日,陸斌的三千大軍終於來到了肅寧縣。
這比原定計劃要遲了兩日,山路崎嶇,腿腳總是不比馬匹的速度。
往往斥候們半日的進程,都需要一隊二隊一整日才能趕至。
預備隊護衛輜重隊,則走的更加緩慢。
該死的,還是缺乏馬匹,無論如何,日後一定要多多搞馬才行,必須要有一支騎兵,騎槍兵。
肅寧縣近滄州,但同時它的水域卻通海。
因此這裏的泥土潮濕,且富含鹽分,礦物質。
這是進入肅寧縣範圍內之後,直接就能夠判斷出來的東西,那種鹹濕的感覺與京城那邊幹的能吹沙子的情況全然不一樣。
潮土,代表這裏富產糧食,稻穗沉澱,不太會受到幹旱的影響。
而有鹽分的潮土,則代表著這裏必然產鹽。
且必然會有製取海鹽的產業。
有產業,商業必然發達,開中法下的鹽商們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因此肅寧縣必然是富庶之縣,也就是官員們口中所說的上縣。
鹽可是這個時代最具價值的物資之一。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一個上縣,地裏流油冒銀子的地方,會鬧土匪?
糧食充足的地方,怎麽會有人去做那等掉腦袋的營生?
陸斌不是很能理解,有錢還能打不過土匪?
而看見縣城模樣之後,這種不理解幾乎就要浮現在陸斌臉上了,以嘴角露出一絲冷笑的方式。
娘的,一個縣城城牆,用特麽青磚壘城防!
什麽概念呢?
你用洪武大炮轟,臉盆大的炮彈打上去,不一定能給城牆開個洞。
就這麽離譜。
這幫人訥,真是有錢又怕死。
所以,這真的是太好了!
軍隊抵達縣城城腳之後,就是一些手續上的事情。
這需要與肅寧縣官員對接好。
大家夥都不太懂這方麵的事情,自然又得由陸斌前往。
當然,陸斌也不懂這方麵的事情,前兩年帶著火槍隊幹仗的時候,都是自帶幹糧,哪裏有匪哪裏鑽的,一點兒這方麵的經驗也沒有。
所以,陸斌把楊慎給帶著。
肅寧縣縣令,本是浙東嘉興府人,因為楊廷和運作,這人現在去了離老家很近的一處上縣為官。
那人高高興興就去了京城,準備等年後,將縣中縣務上報之後就直接坐船南下。
所以目前在肅寧縣的官員,最高的,應當就是縣中縣丞。
但,這個人估計也管理不了所有的事情,這個縣丞隻不過是縣令之外官職最高的人,為正八品官員。
一個縣內,管理大小事務的,有數人。
有品級的,除開縣丞之外還有主簿。
而無品級未入流的,則還有典史。
這些是官,另外又有各種吏員,例如捕快的頭頭,知縣上任之後自己招攬的師爺之類,此一類人,亦在縣中有一定話語權。
而在衙門之外,又還有當地士紳,族老族少之類,大族小族皆有,互相之間也盤根錯節,互相有利益糾葛,但他們在縣裏,占據重要地位。
總之,這些人員關係複雜的很,一般人,連厘清其中關係,都很困難。
陸斌想著這些聽聞來的事情,一部分來自於後世,一部分則來自於自己來到這個時空之後真實不虛的見聞。
交接好第一步的手續,孟智熊與錢六選了一處最近的衛所進行駐紮。
補給問題沒有什麽需要擔憂的地方,明朝雖然已經很爛了,但不至於爛透......至少離京城如此近的地方,不會。
衛所的屯田可以保證士兵吃飯問題。
陸斌與楊慎二人則不與軍卒一同去駐紮之地,而是挑選了五個班組以作護衛,直接進了城去。
陸斌的行軍路程因為是他自己定下的,所以並沒有太多人知曉。
但他受傷,兵部尚書楊一清的文書是真,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印也是真,更不必說,他懷裏還揣著聖旨。
朱厚熜那廝為了防止陸斌被人誤會,更害怕他被一些有心人所中傷。
就出兵剿匪這麽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他足足給了七卷聖旨,其中就兩張有字,另外五張都是空白頁家印璽章蓋的那種。
兩張有字的,自不必說,都是關於陸斌出征事宜合法性的解釋。
但那五張空白頁,就完全是朱厚熜給自己留的政治後手以及隨機應變了。
要知道,這空白頁聖旨可是具備當前時代的法統正理的,能直接代表皇帝,因為帝王之印就蓋在上麵!
有這個玩意,他陸斌完全就能玩一把指鹿為馬的把戲!
嗬嗬,他還真信任自己,絲毫不考慮行軍囊裝下裝不下的問題。
這件事,陸斌對誰都是保密。
最防備的就是老楊。
楊慎這廝若是撞見了這事,說不得現在就得迴京城,來一波哭宮門,死諫,撞柱之類的把戲。
原本曆史裏,這廝就幹過這種不要命的買賣,差點兒死在貶謫的路上。
“小官肅寧縣丞,張濂,見過兩位大人,不知兩位大人攜軍來本縣,有何貴幹啊?”
一個頗顯趾高氣昂的聲音響起,一下子叫陸斌迴過了神。
隻見得,一頭戴官帽,腰纏烏角帶,脖掛暖耳,身穿綠袍,上紋黃鸝,鵪鶉等飛禽的中年男人,頗為趾高氣昂的杵在那兒,用一種睥睨與藐視的目光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