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軍歌嘹亮
重生大明:打造華夏文明共榮圈 作者:吞金獸2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軍在進了南直隸和福建之後,恰如朱由榔所預料的那般——實際上是如《南明史》中所預見的那樣——清軍的兵力呈現出極為空虛的狀態。
除了少數有滿人和漢軍八旗駐守的地方暫未投降之外,但凡那些在清軍過江之後才歸降的明軍,幾乎無一例外地大開駐地城門,熱烈迎接明軍的到來。
尤其是朱由榔所率領的中路軍,自踏入清廷統治區開始,各地便紛紛哄傳著大明皇帝是何等的仁義,其率領的人馬紀律又是如何的嚴明。
百姓們翹首以盼,隻待大明皇帝的大軍一到,便立刻迎降。
之所以能出現這樣順風順水的局麵,薑曰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薑曰廣是東林黨人。
明朝的滅亡與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莫大關係,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朝的覆亡就是東林黨一手導致的。
東林黨通過牢牢把持讀書與科考的途徑,進而掌控了上升的通道。
他們進入朝廷之後,又憑借同年、同鄉等一係列關係結成了 “互幫互助”“近親繁衍” 的緊密小團體。
接著,他們利用這個小團體左右朝政,為自己搜刮民脂民膏大開方便之門。
最終使得朝廷國庫空虛,既無糧食用以賑災,更無錢財用於用兵。
至於普通百姓,那日子就更加困苦不堪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悲慘境地。
當然,最初的東林黨隻是專注於講學,並非如此不堪。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讀書人,皆有學問,所以他們成功掌控了輿論。
但凡有人敢於反對他們,或者與他們的意見不合,他們便會群起而攻之,竭盡全力地挑錯、抹黑,直至將這個人徹底打壓得永世不得翻身。
這情形有點像今日的網絡暴力。
在天啟朝的時候,還有個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相互爭鬥,那可謂是猛虎與惡龍的激烈對決。
那時,朝廷上層雖爭鬥激烈,但卻從未拖欠過袁崇煥的軍餉。
然而,東林黨玩弄陰謀詭計,趁著崇禎剛剛登基、朝政尚不明朗的時間差,成功做掉了魏忠賢,從此東林黨一家獨大。
當然,東林黨可以抹黑一個人,抹黑一個團體,那就可以讚揚一個人,神話一個人。
今日,東林黨故技重施,使出拿手的祖傳技藝,全部用在了朱由榔的身上。
清軍的暴虐殘忍、泯滅人性,早已被大明百姓親眼目睹,不用他們抹黑。
他們隻是將朱由榔塗脂抹粉,精心打扮,將朱由榔說得比周文王、周武王還要仁義賢明。
如此一來,南直隸、浙江和福建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時,朱由榔突然深刻地意識到軍紀的至關重要性。
如果大明的官兵不能嚴守軍紀,一旦出現搶劫、奸淫、殺戮百姓的惡劣事件,那豈不是等於往自己臉上抹黑嗎?
可是,放眼整個明軍,不要說士兵了,就連一大批的將領都目不識丁。
就算軍紀頒布下去了,執行軍紀的人和被執行軍紀的人都未必知道軍紀的具體內容。
朱由榔思來想去,苦思冥想之際,突然靈光一閃。
他當即大筆一揮,自己一麵小聲地默默哼唱,一麵將歌詞認真抄錄了下來。
不用問也知道朱由榔唱的什麽歌。
就是那一首膾炙人口、所有軍人都會唱的軍紀歌,他隻是將歌詞中的 “革命軍人” 改成了 “大明軍人”,“群眾”、“人民” 改成了 “百姓”。
歌詞新鮮出爐後,朱由榔立刻差人將總兵王得仁和陳友龍召來。
沒過多會兒,以為有重要任務的王得仁和陳友龍便火急火燎地前來覲見了。
朱由榔看著這兩位虎虎生威的大將,臉上露出一抹微笑,輕輕抬了抬手示意他們靠近些,然後用那帶著幾分神秘的語氣輕聲說道:“嘿,二位將軍呐,咱如今這軍隊雖說勢如破竹,一路順風順水的,可這軍紀那是萬萬不能荒廢了喲。朕今兒個呢,特意給你們準備了一首軍紀之歌,你們可得給朕牢牢記住了,然後傳給你們手下的那些將士們。朕唱一句呢,你們就跟著朕唱一句哈。”說完,朱由榔清了清嗓子,就像個準備登台表演的 “民間歌手” 一樣,開始緩緩地吟唱起來。
他那聲音啊,可不像那些專業的歌者那般嘹亮動聽,不過呢,卻充滿了堅定和威嚴,就像個敲不扁、砸不爛的銅豌豆。
王得仁和陳友龍一開始那是滿臉的疑惑呀,心裏估計在犯嘀咕:“陛下這是要幹啥呢?唱戲?咱這是要開堂會咋的?”
可隨著朱由榔那歌聲悠悠響起,他們倆漸漸地就被那旋律和歌詞給吸引住了。
然而,這兩位將軍是常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主兒,對於音律這玩意兒,那簡直就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就是跟著哼唱的時候,那簡直是狀況百出,不是走調走到姥姥家了,就是忘詞忘得一幹二淨。
朱由榔那眉頭微微一皺,心裏估計在想:“這倆活寶,咋這麽笨呢?”但沒辦法呀,誰讓他們是大將呢,隻能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
王得仁那臉漲得通紅通紅的,就像個熟透了的大蘋果,撓撓頭,一臉不好意思地說道:“陛下呀,臣這嗓子實在是太不爭氣了,這歌呢,聽起來是真不錯,可臣音律不全,老是唱不好哇。”
陳友龍也尷尬得不行,趕忙附和道:“陛下,臣等實在是愚鈍得很呐,這歌確實有點難度,比咱上陣殺敵可難多了。”
朱由榔板起臉,嚴肅地看著他們,說道:“二位總兵,這歌可不是鬧著玩的哈,它關乎咱這軍隊的軍紀,更關乎咱大明的未來呢。你們必須得學會,而且還得傳給全軍上下,可不能有一丁點兒的懈怠。”
王得仁和陳友龍一聽,心裏那叫一個苦呀,可也知道這事重大,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學。
他們倆努力地跟上朱由榔的節奏,就像兩個剛學說話的小孩子一樣,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著。
朱由榔將王得仁、陳友龍教會了個五六分,又下聖旨給所有的總兵(包括北路軍和南路軍)、參將等大小將官,要求大明全軍必須人人會唱。
若有士兵不會唱,就追究他長官的責任。
不到五日功夫,明軍之中歌聲激昂澎湃,歌聲所到之處,便是大明鐵軍,大明軍紀所到之處。
除了少數有滿人和漢軍八旗駐守的地方暫未投降之外,但凡那些在清軍過江之後才歸降的明軍,幾乎無一例外地大開駐地城門,熱烈迎接明軍的到來。
尤其是朱由榔所率領的中路軍,自踏入清廷統治區開始,各地便紛紛哄傳著大明皇帝是何等的仁義,其率領的人馬紀律又是如何的嚴明。
百姓們翹首以盼,隻待大明皇帝的大軍一到,便立刻迎降。
之所以能出現這樣順風順水的局麵,薑曰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薑曰廣是東林黨人。
明朝的滅亡與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莫大關係,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朝的覆亡就是東林黨一手導致的。
東林黨通過牢牢把持讀書與科考的途徑,進而掌控了上升的通道。
他們進入朝廷之後,又憑借同年、同鄉等一係列關係結成了 “互幫互助”“近親繁衍” 的緊密小團體。
接著,他們利用這個小團體左右朝政,為自己搜刮民脂民膏大開方便之門。
最終使得朝廷國庫空虛,既無糧食用以賑災,更無錢財用於用兵。
至於普通百姓,那日子就更加困苦不堪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悲慘境地。
當然,最初的東林黨隻是專注於講學,並非如此不堪。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讀書人,皆有學問,所以他們成功掌控了輿論。
但凡有人敢於反對他們,或者與他們的意見不合,他們便會群起而攻之,竭盡全力地挑錯、抹黑,直至將這個人徹底打壓得永世不得翻身。
這情形有點像今日的網絡暴力。
在天啟朝的時候,還有個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相互爭鬥,那可謂是猛虎與惡龍的激烈對決。
那時,朝廷上層雖爭鬥激烈,但卻從未拖欠過袁崇煥的軍餉。
然而,東林黨玩弄陰謀詭計,趁著崇禎剛剛登基、朝政尚不明朗的時間差,成功做掉了魏忠賢,從此東林黨一家獨大。
當然,東林黨可以抹黑一個人,抹黑一個團體,那就可以讚揚一個人,神話一個人。
今日,東林黨故技重施,使出拿手的祖傳技藝,全部用在了朱由榔的身上。
清軍的暴虐殘忍、泯滅人性,早已被大明百姓親眼目睹,不用他們抹黑。
他們隻是將朱由榔塗脂抹粉,精心打扮,將朱由榔說得比周文王、周武王還要仁義賢明。
如此一來,南直隸、浙江和福建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時,朱由榔突然深刻地意識到軍紀的至關重要性。
如果大明的官兵不能嚴守軍紀,一旦出現搶劫、奸淫、殺戮百姓的惡劣事件,那豈不是等於往自己臉上抹黑嗎?
可是,放眼整個明軍,不要說士兵了,就連一大批的將領都目不識丁。
就算軍紀頒布下去了,執行軍紀的人和被執行軍紀的人都未必知道軍紀的具體內容。
朱由榔思來想去,苦思冥想之際,突然靈光一閃。
他當即大筆一揮,自己一麵小聲地默默哼唱,一麵將歌詞認真抄錄了下來。
不用問也知道朱由榔唱的什麽歌。
就是那一首膾炙人口、所有軍人都會唱的軍紀歌,他隻是將歌詞中的 “革命軍人” 改成了 “大明軍人”,“群眾”、“人民” 改成了 “百姓”。
歌詞新鮮出爐後,朱由榔立刻差人將總兵王得仁和陳友龍召來。
沒過多會兒,以為有重要任務的王得仁和陳友龍便火急火燎地前來覲見了。
朱由榔看著這兩位虎虎生威的大將,臉上露出一抹微笑,輕輕抬了抬手示意他們靠近些,然後用那帶著幾分神秘的語氣輕聲說道:“嘿,二位將軍呐,咱如今這軍隊雖說勢如破竹,一路順風順水的,可這軍紀那是萬萬不能荒廢了喲。朕今兒個呢,特意給你們準備了一首軍紀之歌,你們可得給朕牢牢記住了,然後傳給你們手下的那些將士們。朕唱一句呢,你們就跟著朕唱一句哈。”說完,朱由榔清了清嗓子,就像個準備登台表演的 “民間歌手” 一樣,開始緩緩地吟唱起來。
他那聲音啊,可不像那些專業的歌者那般嘹亮動聽,不過呢,卻充滿了堅定和威嚴,就像個敲不扁、砸不爛的銅豌豆。
王得仁和陳友龍一開始那是滿臉的疑惑呀,心裏估計在犯嘀咕:“陛下這是要幹啥呢?唱戲?咱這是要開堂會咋的?”
可隨著朱由榔那歌聲悠悠響起,他們倆漸漸地就被那旋律和歌詞給吸引住了。
然而,這兩位將軍是常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主兒,對於音律這玩意兒,那簡直就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就是跟著哼唱的時候,那簡直是狀況百出,不是走調走到姥姥家了,就是忘詞忘得一幹二淨。
朱由榔那眉頭微微一皺,心裏估計在想:“這倆活寶,咋這麽笨呢?”但沒辦法呀,誰讓他們是大將呢,隻能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
王得仁那臉漲得通紅通紅的,就像個熟透了的大蘋果,撓撓頭,一臉不好意思地說道:“陛下呀,臣這嗓子實在是太不爭氣了,這歌呢,聽起來是真不錯,可臣音律不全,老是唱不好哇。”
陳友龍也尷尬得不行,趕忙附和道:“陛下,臣等實在是愚鈍得很呐,這歌確實有點難度,比咱上陣殺敵可難多了。”
朱由榔板起臉,嚴肅地看著他們,說道:“二位總兵,這歌可不是鬧著玩的哈,它關乎咱這軍隊的軍紀,更關乎咱大明的未來呢。你們必須得學會,而且還得傳給全軍上下,可不能有一丁點兒的懈怠。”
王得仁和陳友龍一聽,心裏那叫一個苦呀,可也知道這事重大,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學。
他們倆努力地跟上朱由榔的節奏,就像兩個剛學說話的小孩子一樣,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著。
朱由榔將王得仁、陳友龍教會了個五六分,又下聖旨給所有的總兵(包括北路軍和南路軍)、參將等大小將官,要求大明全軍必須人人會唱。
若有士兵不會唱,就追究他長官的責任。
不到五日功夫,明軍之中歌聲激昂澎湃,歌聲所到之處,便是大明鐵軍,大明軍紀所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