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新竹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勇: “大人,這裏有條小河經過,往南麵走三四公裏左右的山裏,有大批的石灰石礦,而且這片平原附近還有大量的黏土,水源和建城的材料都不缺,這裏離岸邊也近,您看在這裏建城合適不。”
石灰石和黏土可是製造水泥的原材料,而且黏土也是用來燒製紅磚的主要材料。
隻要在這邊先建好磚窯,水泥窯,建城的材料也就立馬有了。
陳平安打量了一番四周的環境,很是滿意的點點頭:“這裏的環境很不錯,咱們的據點就建在這裏吧,這裏的土著不是稱唿這邊叫竹塹嗎?既然我們來了,那咱們就先改個名字,從今天開始,這處新據點的名字就叫新竹。”
趙勇:“新城新氣象,大人這名字起的好。”
得到陳平安的命令,手下士兵們立馬開始忙碌了起來。
趙勇帶領著泥瓦匠們找到黏土和石灰石礦所在地,開始建設磚窯,石灰窯,以及水泥廠。
登陸的士兵們則是開始整理物資,搭建臨時軍營,輔助泥瓦匠們開始施工。
六艘大船把人員和物資都卸下之後,便立馬返航,繼續迴登州運輸新一批的士兵和物資去了。
六天後,第二批48個連5184名士兵和大量物資到達,這下子,陳平安在新竹的士兵已經達到了88個連9504人。
近萬人隊伍,在台灣這個地方,不管誰來攻擊,陳平安也有信心立於不敗之地。
有了底氣,陳平安安排的行動也開始大膽了起來。
陳平安立馬開始讓士兵們在平原和山地的過渡區域清理出了一條防火隔離帶,然後就一把火把整個平原上的枯草全部點著。
大火燒在整個平原地區整整燒了兩三天,在廣闊的平原上燒出一片遍地焦黑的空曠土地出來。
經過燒荒過後的平原,一方麵土地會更加的肥沃,燃燒後的草木灰是天然肥料,含有鉀、鈣、鎂等多種礦物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於後續農作物的生長。
另一方麵,燒荒在一定程度上能清除土地表麵的雜草、害蟲和病原體,減少雜草與作物爭奪養分,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
至於說某些專家說燒荒會造成空氣汙染,陳平安嗬嗬一笑。
哪個專家要敢在明代這個時空,當著陳平安的麵說什麽燒荒會造成空氣汙染,陳平安絕對會讓他試試滿清十大酷刑爽不爽。
這成片的焦黑平原土地,將是陳平安在台灣開墾出來的第一片良田。
運輸士兵和物資的蒸汽戰船早已經再次返航,下一波運輸而來的,將不再是士兵,而是拖家帶口的農民。
早在先遣隊在台灣偵查好落腳點後,陳平安就已經開始籌備移民台灣的問題了。
台灣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
台灣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較高,熱量充足,降水充沛,這樣的氣候條件很適宜水稻生長,在台灣這邊種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兩熟至三熟。
隻要把整個台灣給占下來,這片區域產出的糧食足夠養活一兩千萬人輕輕鬆鬆。
而且,隻要陳平安能把台灣給占下來,就可以實現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有了台灣這塊地盤保底,陳平安接下來無論怎麽折騰,那都是可以後顧無憂的。
所以,台灣將會是陳平安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攻略的主要目標。
新竹這片土地上的大火剛剛熄滅,第一批來自大明的移民就登陸到了這片大陸。
第一批移民之所以會來的這麽快,那是因為這批移民是從鬆江府那邊過來的。
駐紮在鬆江府的馮木頭,在得到陳平安要求他組織一批會種水稻的農民,送到台灣教習種植水稻的命令後,便立馬在鬆江府開出2兩白銀每月的重金,還包吃包住,招募會種水稻的農戶,到小琉球去教習別人種植水稻。
好家夥,2兩白銀一個月招人種地,還包吃包住,這麽好的待遇,鬆江府的農戶簡直就要瘋了,紛紛爭先恐後,爭著搶著要報名。
不過陳平安隻讓馮木頭征集2000人。
這兩千人,主要是讓他們教習來自山東的農戶如何種植水稻。
來自山東的佃農才是開發台灣的主力軍。
陳平安如今在山東各地有著大量的田產,由於給陳平安種地的待遇好,名聲打出去了,很多農民甚至都願意帶地去投奔陳平安。
現如今,整個山東,聚集在陳平安名下的佃農根本用不過來。
陳平安在山東下令組織佃農出海到小琉球種植水稻後,立馬就有大批的窮苦農戶報名。
經過初步統計,第一批願意出海種田的農戶就有3萬多人。
好吧,這麽多人,也足夠陳平安消化一陣了。
而且,這些來自山東的佃農,還都是不需要銀子的,隻需要管一下眾人初期登陸台灣之後的口糧,剩下的酬勞,就是佃農們留下每年收成的4成就可以。
四六分,這是陳平安手下佃農們的固定分成。
山東有大量不需要花錢的佃農可以用,需要花錢的鬆江府佃農自然就不需要太多了。
不過山東的農戶在山東都是種植小麥的,不會種植水稻。
台灣的氣候溫暖濕潤,水量充沛,種水稻絕對要比種小麥收成高得多,自然就需要給山東的佃農們找一些會種水稻的師傅了。
來自鬆江府的佃農,就是師傅的角色。
等來自山東的佃農們學會了如何種植水稻,這些師傅們的任務也就算是完成了。
當然,如果這些師傅們以後也願意繼續留在台灣給陳平安當四六分成的佃農的話,陳平安也高興。
其實,在台灣給陳平安當佃農,收入一點都不低。
明代江南地區稻穀畝產達2-3石,有地區可達5-6石。
台灣地區的氣候更適合水稻生長,產量肯定會更高。
取一個平均值,就算台灣地區稻穀畝產是3石。
明末一個農民家庭(以夫妻為主要勞動力),大概能種植10-30畝水稻。
差距如此大主要取決於生產工具與技術,在明末時期,鐵犁、牛耕等是主要生產工具,隻要有牛有犁,一個家庭打理個二三十畝田地不在話下。
..........
石灰石和黏土可是製造水泥的原材料,而且黏土也是用來燒製紅磚的主要材料。
隻要在這邊先建好磚窯,水泥窯,建城的材料也就立馬有了。
陳平安打量了一番四周的環境,很是滿意的點點頭:“這裏的環境很不錯,咱們的據點就建在這裏吧,這裏的土著不是稱唿這邊叫竹塹嗎?既然我們來了,那咱們就先改個名字,從今天開始,這處新據點的名字就叫新竹。”
趙勇:“新城新氣象,大人這名字起的好。”
得到陳平安的命令,手下士兵們立馬開始忙碌了起來。
趙勇帶領著泥瓦匠們找到黏土和石灰石礦所在地,開始建設磚窯,石灰窯,以及水泥廠。
登陸的士兵們則是開始整理物資,搭建臨時軍營,輔助泥瓦匠們開始施工。
六艘大船把人員和物資都卸下之後,便立馬返航,繼續迴登州運輸新一批的士兵和物資去了。
六天後,第二批48個連5184名士兵和大量物資到達,這下子,陳平安在新竹的士兵已經達到了88個連9504人。
近萬人隊伍,在台灣這個地方,不管誰來攻擊,陳平安也有信心立於不敗之地。
有了底氣,陳平安安排的行動也開始大膽了起來。
陳平安立馬開始讓士兵們在平原和山地的過渡區域清理出了一條防火隔離帶,然後就一把火把整個平原上的枯草全部點著。
大火燒在整個平原地區整整燒了兩三天,在廣闊的平原上燒出一片遍地焦黑的空曠土地出來。
經過燒荒過後的平原,一方麵土地會更加的肥沃,燃燒後的草木灰是天然肥料,含有鉀、鈣、鎂等多種礦物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於後續農作物的生長。
另一方麵,燒荒在一定程度上能清除土地表麵的雜草、害蟲和病原體,減少雜草與作物爭奪養分,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
至於說某些專家說燒荒會造成空氣汙染,陳平安嗬嗬一笑。
哪個專家要敢在明代這個時空,當著陳平安的麵說什麽燒荒會造成空氣汙染,陳平安絕對會讓他試試滿清十大酷刑爽不爽。
這成片的焦黑平原土地,將是陳平安在台灣開墾出來的第一片良田。
運輸士兵和物資的蒸汽戰船早已經再次返航,下一波運輸而來的,將不再是士兵,而是拖家帶口的農民。
早在先遣隊在台灣偵查好落腳點後,陳平安就已經開始籌備移民台灣的問題了。
台灣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
台灣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較高,熱量充足,降水充沛,這樣的氣候條件很適宜水稻生長,在台灣這邊種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兩熟至三熟。
隻要把整個台灣給占下來,這片區域產出的糧食足夠養活一兩千萬人輕輕鬆鬆。
而且,隻要陳平安能把台灣給占下來,就可以實現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有了台灣這塊地盤保底,陳平安接下來無論怎麽折騰,那都是可以後顧無憂的。
所以,台灣將會是陳平安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攻略的主要目標。
新竹這片土地上的大火剛剛熄滅,第一批來自大明的移民就登陸到了這片大陸。
第一批移民之所以會來的這麽快,那是因為這批移民是從鬆江府那邊過來的。
駐紮在鬆江府的馮木頭,在得到陳平安要求他組織一批會種水稻的農民,送到台灣教習種植水稻的命令後,便立馬在鬆江府開出2兩白銀每月的重金,還包吃包住,招募會種水稻的農戶,到小琉球去教習別人種植水稻。
好家夥,2兩白銀一個月招人種地,還包吃包住,這麽好的待遇,鬆江府的農戶簡直就要瘋了,紛紛爭先恐後,爭著搶著要報名。
不過陳平安隻讓馮木頭征集2000人。
這兩千人,主要是讓他們教習來自山東的農戶如何種植水稻。
來自山東的佃農才是開發台灣的主力軍。
陳平安如今在山東各地有著大量的田產,由於給陳平安種地的待遇好,名聲打出去了,很多農民甚至都願意帶地去投奔陳平安。
現如今,整個山東,聚集在陳平安名下的佃農根本用不過來。
陳平安在山東下令組織佃農出海到小琉球種植水稻後,立馬就有大批的窮苦農戶報名。
經過初步統計,第一批願意出海種田的農戶就有3萬多人。
好吧,這麽多人,也足夠陳平安消化一陣了。
而且,這些來自山東的佃農,還都是不需要銀子的,隻需要管一下眾人初期登陸台灣之後的口糧,剩下的酬勞,就是佃農們留下每年收成的4成就可以。
四六分,這是陳平安手下佃農們的固定分成。
山東有大量不需要花錢的佃農可以用,需要花錢的鬆江府佃農自然就不需要太多了。
不過山東的農戶在山東都是種植小麥的,不會種植水稻。
台灣的氣候溫暖濕潤,水量充沛,種水稻絕對要比種小麥收成高得多,自然就需要給山東的佃農們找一些會種水稻的師傅了。
來自鬆江府的佃農,就是師傅的角色。
等來自山東的佃農們學會了如何種植水稻,這些師傅們的任務也就算是完成了。
當然,如果這些師傅們以後也願意繼續留在台灣給陳平安當四六分成的佃農的話,陳平安也高興。
其實,在台灣給陳平安當佃農,收入一點都不低。
明代江南地區稻穀畝產達2-3石,有地區可達5-6石。
台灣地區的氣候更適合水稻生長,產量肯定會更高。
取一個平均值,就算台灣地區稻穀畝產是3石。
明末一個農民家庭(以夫妻為主要勞動力),大概能種植10-30畝水稻。
差距如此大主要取決於生產工具與技術,在明末時期,鐵犁、牛耕等是主要生產工具,隻要有牛有犁,一個家庭打理個二三十畝田地不在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