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台灣視察以及崇禎九年要來了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27章 台灣視察以及崇禎九年要來了
這還僅僅隻是糧食的收入,平安水田裏還能養點魚,養點雞鴨,糧食不用買,吃自己家種的就行。
況且,台灣這邊一年兩熟的水田,可並不是需要一整年都在田裏忙活勞作的。
一般台灣這邊水稻一熟的周期是140天左右,兩熟就是280天,一年的時間裏,還有80多天的農閑時間。
農閑時間,可以做的事情也是有很多的,零零碎碎的再搞一些副業,這樣的一家四口,其實每月都能攢下差不多一個人的收入的,一年到頭下了,他們攢下來20兩銀子都不是不可能。
移民到台灣地區的農民,小日子過的絕對是非常不錯的。
陳平安在台灣這邊的各處聚集地,都微服私訪的走了走。
台灣治下的民眾,那種充滿了希望和欣欣向榮的精氣神,就不是大明境內的民眾所能具有的。
大家之所以都充滿了希望,這跟農民們在種地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以及台灣合理的法治管理體係有著很大關係。
陳平安看著自己治下的台灣民眾,都這般充滿希望的模樣,心中滿是欣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需要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台灣治下的民眾就是自己徹底掌控整個大明的那一絲星星之火。
在台灣這邊逗留了一個半月,陳平安走馬觀花的把台灣給視察了一遍。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台灣這邊除了農業,其他的各類產業也都是欣欣向榮。
陳平安手裏紡織廠、水泥廠、玻璃廠,肥皂廠等手工業作坊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這邊的各個聚集地紛紛湧現,滿足著台灣這邊民眾的各種日常需求。
大規模的豬牛雞等養殖場,也在台灣這邊被普及開來。
除此之外,鐵礦,煤礦等各種礦場也在台灣這邊建立了起來。
台灣各行各業的欣欣向榮,讓陳平安對於台灣的發展速度越發的滿意。
在台灣這邊一圈視察下來之後,陳平安忽然萌生了要在台灣這邊通火車的想法。
火車這種可以在陸地上大宗運輸貨物的交通工具,陳平安肯定是要搞的。
有了蒸汽機後,陳平安其實就已經是有了製造火車的基礎。
隨著蒸汽戰船的批量生產,陳平安手下工廠蒸汽機的製造技術如今更是早已經徹底成熟,以陳平安勢力現在儲備的技術,造個火車還是沒有問題的。
陳平安之前之所以沒造,那是因為陳平安一直都在想著藏拙。
實力積蓄的不夠強大之前,陳平安並不太想吸引到朝廷太多的目光。
現在不一樣了,如今生活在台灣的大明移民數量已經是超過了60萬,隨著台灣內陸大宗糧食運輸的需要,簡單又省錢的鐵路運輸已經是很有必要上馬了。
而且,在台灣搞鐵路,完全不需要擔心會吸引到朝廷太多的目光。
整個台灣如今就是陳平安自己的一言堂,大明朝廷根本就管不到台灣一丁點兒。
有了想法,那就立馬安排。
陳平安臨離開台灣之前,就給萊蕪科學研究所那邊發了一個電報,讓葉廣輝組織一批人手,到台灣實地考察,準備上馬鐵路項目。
科學研究所那邊一直都有陳平安送過去的鐵路項目的全部資料,隻是陳平安沒有開建鐵路的命令,鐵路項目小組也就一直處於理論研究階段而已。
這次接到了要建造鐵路命令的葉廣輝,立馬組織鐵路項目小組的人手奔赴台灣,進行實地考察。
已經坐了很長時間冷板凳的鐵路項目小組的成員們,一個個都很是興奮的收拾行裝,踏上前往台灣的旅途。
崇禎八年十二月二十,陳平安離開台灣,返迴登州。
迴到登州的陳平安這次是哪裏也沒去,待在家裏好好陪著自己的嬌妻美妾還有一眾兒女們在家裏過年。
崇禎八年這一年,陳平安搞定了移民之事,又拿下了東南亞,視察了一番台灣,忙忙碌碌,又是沒個消停的一年。
陳平安很忙,大明也很忙,這一年,大明都在忙著剿滅流賊。
流賊依舊是被朝廷攆著到處跑,不過卻有著越跑生命力越強的趨勢。
陳平安的移亂民屯田之計,倒是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人口的不斷減少,倒是讓流賊覺得陝西、陝西不怎麽香了。
這就導致崇禎這一年裏,農民軍開始在湖廣流竄,這下子,湖廣可就遭了殃。
大明忙活著剿匪的時候,後金也在忙活,後金雖然沒有對陳平安守衛的遼東以及江東鎮下手,但人家也沒閑著。
多爾袞和嶽托等領兵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陳平安一邊在家裏陪著嬌妻們過年,一邊也是詳細了解了一下曆史上崇禎九年曾經發生的一些大事件。
崇禎九年,的上半年,大明依舊是在各種的剿匪,不過,山西、河南又接連大災,這就導致民亂越大。
5月15日(農曆四月十一日),後金國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以是年為崇德元年;正式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定都沈陽,改名盛京。眾臣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
5月30日,崇德皇帝皇太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攻明。
好吧,崇禎九年,小辮子要改國號了,而且又要南下。
隻不過,這一次遼東那邊有陳平安看著,小辮子還敢南下嗎?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
1637年,(崇禎10年)
1月30日,朝鮮仁祖不能敵,逃往南漢山城。隨即皇太極率兵包圍了南漢山城。在數次交涉之後,朝鮮仁祖於翌年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投降,到達三田渡(今首爾鬆坡區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就是朝鮮仁祖向清朝皇帝皇太極投降的事件。因1637年是丁醜年,故而得名。今日,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為“三田渡之屈辱”。
...............
這還僅僅隻是糧食的收入,平安水田裏還能養點魚,養點雞鴨,糧食不用買,吃自己家種的就行。
況且,台灣這邊一年兩熟的水田,可並不是需要一整年都在田裏忙活勞作的。
一般台灣這邊水稻一熟的周期是140天左右,兩熟就是280天,一年的時間裏,還有80多天的農閑時間。
農閑時間,可以做的事情也是有很多的,零零碎碎的再搞一些副業,這樣的一家四口,其實每月都能攢下差不多一個人的收入的,一年到頭下了,他們攢下來20兩銀子都不是不可能。
移民到台灣地區的農民,小日子過的絕對是非常不錯的。
陳平安在台灣這邊的各處聚集地,都微服私訪的走了走。
台灣治下的民眾,那種充滿了希望和欣欣向榮的精氣神,就不是大明境內的民眾所能具有的。
大家之所以都充滿了希望,這跟農民們在種地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以及台灣合理的法治管理體係有著很大關係。
陳平安看著自己治下的台灣民眾,都這般充滿希望的模樣,心中滿是欣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需要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台灣治下的民眾就是自己徹底掌控整個大明的那一絲星星之火。
在台灣這邊逗留了一個半月,陳平安走馬觀花的把台灣給視察了一遍。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台灣這邊除了農業,其他的各類產業也都是欣欣向榮。
陳平安手裏紡織廠、水泥廠、玻璃廠,肥皂廠等手工業作坊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這邊的各個聚集地紛紛湧現,滿足著台灣這邊民眾的各種日常需求。
大規模的豬牛雞等養殖場,也在台灣這邊被普及開來。
除此之外,鐵礦,煤礦等各種礦場也在台灣這邊建立了起來。
台灣各行各業的欣欣向榮,讓陳平安對於台灣的發展速度越發的滿意。
在台灣這邊一圈視察下來之後,陳平安忽然萌生了要在台灣這邊通火車的想法。
火車這種可以在陸地上大宗運輸貨物的交通工具,陳平安肯定是要搞的。
有了蒸汽機後,陳平安其實就已經是有了製造火車的基礎。
隨著蒸汽戰船的批量生產,陳平安手下工廠蒸汽機的製造技術如今更是早已經徹底成熟,以陳平安勢力現在儲備的技術,造個火車還是沒有問題的。
陳平安之前之所以沒造,那是因為陳平安一直都在想著藏拙。
實力積蓄的不夠強大之前,陳平安並不太想吸引到朝廷太多的目光。
現在不一樣了,如今生活在台灣的大明移民數量已經是超過了60萬,隨著台灣內陸大宗糧食運輸的需要,簡單又省錢的鐵路運輸已經是很有必要上馬了。
而且,在台灣搞鐵路,完全不需要擔心會吸引到朝廷太多的目光。
整個台灣如今就是陳平安自己的一言堂,大明朝廷根本就管不到台灣一丁點兒。
有了想法,那就立馬安排。
陳平安臨離開台灣之前,就給萊蕪科學研究所那邊發了一個電報,讓葉廣輝組織一批人手,到台灣實地考察,準備上馬鐵路項目。
科學研究所那邊一直都有陳平安送過去的鐵路項目的全部資料,隻是陳平安沒有開建鐵路的命令,鐵路項目小組也就一直處於理論研究階段而已。
這次接到了要建造鐵路命令的葉廣輝,立馬組織鐵路項目小組的人手奔赴台灣,進行實地考察。
已經坐了很長時間冷板凳的鐵路項目小組的成員們,一個個都很是興奮的收拾行裝,踏上前往台灣的旅途。
崇禎八年十二月二十,陳平安離開台灣,返迴登州。
迴到登州的陳平安這次是哪裏也沒去,待在家裏好好陪著自己的嬌妻美妾還有一眾兒女們在家裏過年。
崇禎八年這一年,陳平安搞定了移民之事,又拿下了東南亞,視察了一番台灣,忙忙碌碌,又是沒個消停的一年。
陳平安很忙,大明也很忙,這一年,大明都在忙著剿滅流賊。
流賊依舊是被朝廷攆著到處跑,不過卻有著越跑生命力越強的趨勢。
陳平安的移亂民屯田之計,倒是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人口的不斷減少,倒是讓流賊覺得陝西、陝西不怎麽香了。
這就導致崇禎這一年裏,農民軍開始在湖廣流竄,這下子,湖廣可就遭了殃。
大明忙活著剿匪的時候,後金也在忙活,後金雖然沒有對陳平安守衛的遼東以及江東鎮下手,但人家也沒閑著。
多爾袞和嶽托等領兵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陳平安一邊在家裏陪著嬌妻們過年,一邊也是詳細了解了一下曆史上崇禎九年曾經發生的一些大事件。
崇禎九年,的上半年,大明依舊是在各種的剿匪,不過,山西、河南又接連大災,這就導致民亂越大。
5月15日(農曆四月十一日),後金國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以是年為崇德元年;正式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定都沈陽,改名盛京。眾臣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
5月30日,崇德皇帝皇太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攻明。
好吧,崇禎九年,小辮子要改國號了,而且又要南下。
隻不過,這一次遼東那邊有陳平安看著,小辮子還敢南下嗎?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
1637年,(崇禎10年)
1月30日,朝鮮仁祖不能敵,逃往南漢山城。隨即皇太極率兵包圍了南漢山城。在數次交涉之後,朝鮮仁祖於翌年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投降,到達三田渡(今首爾鬆坡區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就是朝鮮仁祖向清朝皇帝皇太極投降的事件。因1637年是丁醜年,故而得名。今日,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為“三田渡之屈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