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攻城開始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64章 攻城開始
每一處城牆下,都有幾十架雲梯被推到陣前。這些雲梯每一架都長達數丈,前端裝有尖銳的鐵鉤,能牢牢地勾住城牆。為了防止敵人從上方攻擊,雲梯兩側還安裝了厚實的擋板,擋板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尖刺,讓敵人難以靠近。
每一處攻城隊伍的前方,還有著一隊隊炮兵正緊張地調試著攻城火炮。
為了攻下北京城,陳平安這次足足運來了上千門大炮。
最後就是等待著攻城的士兵,一排排手持盾牌的士兵們,則緊密地排列在一起,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陣線。
刀盾兵身後,則是一排排的火銃兵。
陳平安駐足在一處高坡上,望著高聳的北京城城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轉頭對身旁的餘大成和賀逢勝道:“城中那幫人恐怕這會兒還在做著固守待援的美夢,卻不知我早有準備。”
賀逢勝趕忙上前一步,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腰彎得更低了:“陛下神機妙算,陛下之謀略豈是城中那幫迂腐之輩所能揣測。他們不過是困獸猶鬥,還妄想著援軍能解這燃眉之急,卻不知陛下布下的這天羅地網,早已將他們的退路堵得死死的。”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眼角餘光觀察陳平安的神色,見陳平安麵帶笑意,心中更是得意,愈發口若懸河起來:
“想那崇禎小兒,平日裏剛愎自用,不聽良言,把這大好江山折騰得千瘡百孔。如今麵對陛下的雄師,也隻能坐困愁城,束手待斃。而陛下您,順應天命,以雷霆之勢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定能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臣能追隨陛下,實乃三生有幸,日後定當肝腦塗地,為陛下的千秋大業赴湯蹈火!”
說罷,他更是恭恭敬敬地跪地行了一個大禮,仿佛隻有這樣的姿態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
這可把一旁的餘大成給看的直惡心不已,心中大罵這賀逢勝好不要臉。
罵完之後,餘大成也立馬跟著拍起馬屁來。
“陛下運來這上千門大炮,便是那城牆再堅固,也扛不住如此猛烈的炮火。還有這裏應外合的絕妙計策,更是神來之筆。待到朝陽門內那三萬將士發動突襲,敵軍定會陣腳大亂,到時候陛下便可長驅直入,這北京城,指日可下!”
好吧,文人嘛,有的時候就是得比誰更不要臉,有賀逢勝在那比這,餘大成覺得自己也不能輸。
陳平安一臉笑嗬嗬的看著在那拍馬屁的兩人,心中很是好笑。
果然,有競爭了才有危機,以前餘大成可沒這麽不要臉的。
陳平安之所以把餘大成和賀逢勝都一起帶了過來,是做好了一拿下北京城,就立馬讓兩人在北京城中四處奔走,替自己拉攏狗腿子的準備。
北京城中隻有6萬京營守軍,偌大一個北京城,卻是有16座城門。
陳平安的15萬大軍分散攻打這16座城門,京營的守軍就得分散去守城門。
六萬守軍分成十六份,每處城門最多也就隻有不到四千守軍而已。
要是再留出一些機動部隊來,每處城門上能有三千守城軍隊就不錯了。
陳平安手裏有15萬大軍,就算是分散成十六份,每處城門也有近萬攻城軍隊。
萬人攻城,外加陳家軍的先進武器(能打兩三裏地的火炮,能打600米的97k),以及城內的三萬內應,攻下一座隻有三四千人守護的朝陽門,絕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餘大成好歹也是東林黨的大佬,近幾年,雖然大明朝堂上東林黨人沒有當上首輔的,但東林黨人在大明朝堂上依舊是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屬於東林黨的人可是不少的。
隻要把東林黨人拉到自己這邊來,陳平安的稱帝事業也算是成了三分之一。
賀逢勝作為京城六部高官裏投降自己的第一人,人脈肯定也是有的,隻要賀逢勝肯賣力幫自己奔走,陳平安絕對也能獲得更多的助力。
收複軟骨頭的文人們,總是要先以和為貴的,餘大成和賀逢勝就是陳平安給這幫子文人們樹立的一個標杆。
陳平安:“賀尚書,餘大人,待會兒進了京城,還得全靠二位大人幫忙奔走,他日我登基稱帝之時,二位想要什麽封賞,盡管開口便是。”
賀逢勝和餘大成聞言,都是心中歡喜。
陳家軍在城外排兵布陣,準備攻城,這可嚇壞了北京城中的京營守軍。
負責京營的成國公朱純臣,趕緊著急忙慌的吩咐著手下調兵遣將,應對陳家軍的攻城。
負責監督守城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則是微微一笑:“成國公莫要慌張,這離天黑最多也就還有兩個時辰而已,楊某料定陳家軍這次隻是試探攻擊,成國公隻需要應付過這一兩個時辰過去就好。”
朱純臣聞言,感覺很是有理,也就一下子安定了下來。
楊嗣昌一個官二代,成國公朱純臣更是不知道是官幾代了,兩人雖都通曉兵事,但卻都隻是紙上談兵。
兩個臭皮匠這麽一商量,竟然就覺得今天這一仗,也沒啥好在意的了。
朱純臣一下子也就不著急了,吩咐手下將領們自己去忙活,自己則是和楊嗣昌喝起了茶來。
兩人你請教我,我請教你,互相傳授著各自的禦下之道的時候。
轟轟轟,轟轟轟!
震耳欲聾的炮轟聲在北京城十六麵城門處同時響起。
突如其來的炮轟聲讓朱純臣和楊嗣昌手中的茶杯差點滑落,滾燙的茶水濺到手上,他們卻渾然不覺。
兩人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驚恐地對視一眼,剛才的鎮定自若蕩然無存。
“這……這怎麽迴事?”朱純臣結結巴巴地說道,聲音裏滿是驚慌失措。
他匆忙起身,連官服都沒整理好,就跑到指揮室的了望窗口處往外看去,楊嗣昌也緊跟其後,平日裏的文人風度消失殆盡。
窗外城牆上的景象讓兩人倒吸一口涼氣。
...............
每一處城牆下,都有幾十架雲梯被推到陣前。這些雲梯每一架都長達數丈,前端裝有尖銳的鐵鉤,能牢牢地勾住城牆。為了防止敵人從上方攻擊,雲梯兩側還安裝了厚實的擋板,擋板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尖刺,讓敵人難以靠近。
每一處攻城隊伍的前方,還有著一隊隊炮兵正緊張地調試著攻城火炮。
為了攻下北京城,陳平安這次足足運來了上千門大炮。
最後就是等待著攻城的士兵,一排排手持盾牌的士兵們,則緊密地排列在一起,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陣線。
刀盾兵身後,則是一排排的火銃兵。
陳平安駐足在一處高坡上,望著高聳的北京城城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轉頭對身旁的餘大成和賀逢勝道:“城中那幫人恐怕這會兒還在做著固守待援的美夢,卻不知我早有準備。”
賀逢勝趕忙上前一步,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腰彎得更低了:“陛下神機妙算,陛下之謀略豈是城中那幫迂腐之輩所能揣測。他們不過是困獸猶鬥,還妄想著援軍能解這燃眉之急,卻不知陛下布下的這天羅地網,早已將他們的退路堵得死死的。”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眼角餘光觀察陳平安的神色,見陳平安麵帶笑意,心中更是得意,愈發口若懸河起來:
“想那崇禎小兒,平日裏剛愎自用,不聽良言,把這大好江山折騰得千瘡百孔。如今麵對陛下的雄師,也隻能坐困愁城,束手待斃。而陛下您,順應天命,以雷霆之勢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定能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臣能追隨陛下,實乃三生有幸,日後定當肝腦塗地,為陛下的千秋大業赴湯蹈火!”
說罷,他更是恭恭敬敬地跪地行了一個大禮,仿佛隻有這樣的姿態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
這可把一旁的餘大成給看的直惡心不已,心中大罵這賀逢勝好不要臉。
罵完之後,餘大成也立馬跟著拍起馬屁來。
“陛下運來這上千門大炮,便是那城牆再堅固,也扛不住如此猛烈的炮火。還有這裏應外合的絕妙計策,更是神來之筆。待到朝陽門內那三萬將士發動突襲,敵軍定會陣腳大亂,到時候陛下便可長驅直入,這北京城,指日可下!”
好吧,文人嘛,有的時候就是得比誰更不要臉,有賀逢勝在那比這,餘大成覺得自己也不能輸。
陳平安一臉笑嗬嗬的看著在那拍馬屁的兩人,心中很是好笑。
果然,有競爭了才有危機,以前餘大成可沒這麽不要臉的。
陳平安之所以把餘大成和賀逢勝都一起帶了過來,是做好了一拿下北京城,就立馬讓兩人在北京城中四處奔走,替自己拉攏狗腿子的準備。
北京城中隻有6萬京營守軍,偌大一個北京城,卻是有16座城門。
陳平安的15萬大軍分散攻打這16座城門,京營的守軍就得分散去守城門。
六萬守軍分成十六份,每處城門最多也就隻有不到四千守軍而已。
要是再留出一些機動部隊來,每處城門上能有三千守城軍隊就不錯了。
陳平安手裏有15萬大軍,就算是分散成十六份,每處城門也有近萬攻城軍隊。
萬人攻城,外加陳家軍的先進武器(能打兩三裏地的火炮,能打600米的97k),以及城內的三萬內應,攻下一座隻有三四千人守護的朝陽門,絕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餘大成好歹也是東林黨的大佬,近幾年,雖然大明朝堂上東林黨人沒有當上首輔的,但東林黨人在大明朝堂上依舊是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屬於東林黨的人可是不少的。
隻要把東林黨人拉到自己這邊來,陳平安的稱帝事業也算是成了三分之一。
賀逢勝作為京城六部高官裏投降自己的第一人,人脈肯定也是有的,隻要賀逢勝肯賣力幫自己奔走,陳平安絕對也能獲得更多的助力。
收複軟骨頭的文人們,總是要先以和為貴的,餘大成和賀逢勝就是陳平安給這幫子文人們樹立的一個標杆。
陳平安:“賀尚書,餘大人,待會兒進了京城,還得全靠二位大人幫忙奔走,他日我登基稱帝之時,二位想要什麽封賞,盡管開口便是。”
賀逢勝和餘大成聞言,都是心中歡喜。
陳家軍在城外排兵布陣,準備攻城,這可嚇壞了北京城中的京營守軍。
負責京營的成國公朱純臣,趕緊著急忙慌的吩咐著手下調兵遣將,應對陳家軍的攻城。
負責監督守城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則是微微一笑:“成國公莫要慌張,這離天黑最多也就還有兩個時辰而已,楊某料定陳家軍這次隻是試探攻擊,成國公隻需要應付過這一兩個時辰過去就好。”
朱純臣聞言,感覺很是有理,也就一下子安定了下來。
楊嗣昌一個官二代,成國公朱純臣更是不知道是官幾代了,兩人雖都通曉兵事,但卻都隻是紙上談兵。
兩個臭皮匠這麽一商量,竟然就覺得今天這一仗,也沒啥好在意的了。
朱純臣一下子也就不著急了,吩咐手下將領們自己去忙活,自己則是和楊嗣昌喝起了茶來。
兩人你請教我,我請教你,互相傳授著各自的禦下之道的時候。
轟轟轟,轟轟轟!
震耳欲聾的炮轟聲在北京城十六麵城門處同時響起。
突如其來的炮轟聲讓朱純臣和楊嗣昌手中的茶杯差點滑落,滾燙的茶水濺到手上,他們卻渾然不覺。
兩人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驚恐地對視一眼,剛才的鎮定自若蕩然無存。
“這……這怎麽迴事?”朱純臣結結巴巴地說道,聲音裏滿是驚慌失措。
他匆忙起身,連官服都沒整理好,就跑到指揮室的了望窗口處往外看去,楊嗣昌也緊跟其後,平日裏的文人風度消失殆盡。
窗外城牆上的景象讓兩人倒吸一口涼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