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出京師,收兵權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處則是陝西三邊,陝西主要負責管理陝西地區的延綏、寧夏、甘肅三邊。
延綏:也稱榆林鎮,為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其防區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穀縣黃甫鄉),西至定邊營(今陝西定邊縣),沿線分布著眾多城堡、墩台等防禦設施,主要防禦北方蒙古等遊牧民族從河套地區的侵擾。
寧夏:即寧夏鎮,也是九邊重鎮之一。轄區範圍大致在今寧夏迴族自治區境內,以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市)、中衛(今寧夏中衛市)等地區,防禦區域涵蓋了賀蘭山以東、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是明朝抵禦北方勢力南下的重要防線。
甘肅:即甘肅鎮,防區範圍在今甘肅境內,東起蘭州,西至嘉峪關,包括甘州(今甘肅張掖市)、肅州(今甘肅酒泉市)等重要城鎮,管轄著河西走廊一帶,是明朝控製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以及防禦西北邊疆的關鍵區域。
這三處九邊重鎮也各自都有兩萬多精兵,三邊加起來兵卒數量超過6萬,這可也都是一些邊關老兵,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第三處則是正在剿賊的洪承疇部,洪承疇從崇禎七年,被任命為五省總督,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保定、真定等處軍務,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開始,就一直在跟農民軍作戰。
目前洪承疇手裏也有8萬多大軍,實力相當不俗。
第四處是盧象升部,崇禎八年(1635年)五月,盧象升接替唐暉出任右副都禦史、湖廣巡撫。同年八月,盧象升奉命總理江北、河南、湖廣、四川軍務,負責剿滅農民軍事宜。
盧象升的兵力雖然隻有六萬多,但人家盧象升手裏的都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壓著農民軍到處跑的精兵,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北直隸地區穩了,陳平安接下來要幹的事情,就是要先收服這四處強兵。
隻要把這四處強兵都握在手中,那麽整個龍國,除了陳平安自己,也就沒什麽能打的兵了。
當然,大明各縣也都是有守城官兵的,大明有1138個縣城,每個縣城少的有一兩百守軍,多的一兩千,不過,有一兩千守軍的縣城肯定不會很多。
平均一下,按照每個縣城有300守軍算,這就是34萬大軍。
此外,明朝還有各地的衛所兵、地方團練以及其他一些軍隊,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負責維護地方治安和防禦外敵。
這些軍隊數量加起來也有幾十萬。
當然,無論是縣城守軍還是衛所兵,這些隻能算是一些三流軍隊。
而且這些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幾乎形不成有效聯合,因此,這些軍隊的收編,也僅僅是麻煩一點而已,隻要時間足夠,輕鬆就能解決。
現在急需收編的大規模隊伍,就隻有山西的大同、宣府兩鎮,陝西三邊,洪承疇部和盧象升部。
神武元年(1637年)三月初十,陳平安親率四萬騎兵,十六萬步兵,從京城出發,前往山西。
陳平安的第一個目標是宣府。
從京城出發,向北經居庸關。居庸關是重要的關隘,出居庸關後到達懷來,再往西可抵達宣府(今河北宣化)。
三天後,大軍來到居庸關下。
居庸關的守將名字叫薑瑄。
薑氏家族為將門世家,在大同及周邊地區根基深厚。其兄薑鑲為明朝掛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另一個哥哥薑讓任職陝西榆林總兵。
陳平安帶大軍到來,薑瑄很是識時務的率軍出關跪迎。
“臣居庸關守將薑瑄,恭迎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平安看著跪地相迎的薑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親自下馬將他扶起,和聲說道:“薑將軍深明大義,朕定不會虧待。”
薑瑄站起身,眼中滿是敬畏與感激,恭敬道:“陛下雄才大略,此番禦駕親征,實乃天下之幸。臣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陳平安微微頷首,目光望向居庸關的巍峨城樓,開口問道:“薑將軍,這居庸關中一共有多少守軍?”
薑瑄:“迴陛下,居庸關中有三千精銳,已經全部出關,來迎接陛下聖駕。”
陳平安點點頭:“這三千守軍中,有多少是薑將軍的親信家丁?”
薑瑄:“迴陛下,一千。”
陳平安點點頭:“你選500隨我一起繼續往宣府鎮走一趟吧,這居庸關我會另外派人鎮守,你可願意?”
薑瑄立馬跪地:“陛下,末將聽令。”
薑瑄還是很識時務的,自己這次的西行之路,居庸關這邊算是一個開門紅。
薑瑄:“.......”
能不識時務嗎?你丫帶著20萬大軍過來,而且還有著皇帝的大義,哥們敢不聽話嗎?
陳平安在居庸關這邊留下了一千精銳陳家軍,負責居庸關剩餘的這兩千五百居庸關守軍的編練。
這兩千五百士卒都是一些久經戰陣的老兵,隻需要進行一番服從訓練和思想教育,很快就能融入到陳家軍這個大集體中來。
大軍在居庸關稍作休整,便繼續向宣府進發。一路之上,陳平安與薑瑄交談甚歡,從邊關局勢聊到軍隊布防,薑瑄對軍事的獨到見解還是有不少的,迴頭隻需要慢慢打磨一下性子,也是一員大將。
抵達宣府時,宣府總兵楊國柱早已收到消息,心中雖有不甘,但看著陳平安浩浩蕩蕩的大軍,也明白無力抵抗。
楊國柱身著戎裝,率領麾下將領出城跪迎。
陳平安看著跪地的楊國柱等人,臉上掛著溫和笑意,親自上前扶起楊國柱,語氣關切:“楊將軍不必多禮,朕素聞將軍威名,今日得見,實乃幸事。”
楊國柱起身,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神色,既有對逝去大明的無奈,又帶著幾分對這位新主的佩服。
畢竟,大家同為武夫,陳平安就這麽莫名其妙的當了皇帝,這造化,這本事,真的是太厲害了。
...............
延綏:也稱榆林鎮,為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其防區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穀縣黃甫鄉),西至定邊營(今陝西定邊縣),沿線分布著眾多城堡、墩台等防禦設施,主要防禦北方蒙古等遊牧民族從河套地區的侵擾。
寧夏:即寧夏鎮,也是九邊重鎮之一。轄區範圍大致在今寧夏迴族自治區境內,以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市)、中衛(今寧夏中衛市)等地區,防禦區域涵蓋了賀蘭山以東、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是明朝抵禦北方勢力南下的重要防線。
甘肅:即甘肅鎮,防區範圍在今甘肅境內,東起蘭州,西至嘉峪關,包括甘州(今甘肅張掖市)、肅州(今甘肅酒泉市)等重要城鎮,管轄著河西走廊一帶,是明朝控製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以及防禦西北邊疆的關鍵區域。
這三處九邊重鎮也各自都有兩萬多精兵,三邊加起來兵卒數量超過6萬,這可也都是一些邊關老兵,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第三處則是正在剿賊的洪承疇部,洪承疇從崇禎七年,被任命為五省總督,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保定、真定等處軍務,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開始,就一直在跟農民軍作戰。
目前洪承疇手裏也有8萬多大軍,實力相當不俗。
第四處是盧象升部,崇禎八年(1635年)五月,盧象升接替唐暉出任右副都禦史、湖廣巡撫。同年八月,盧象升奉命總理江北、河南、湖廣、四川軍務,負責剿滅農民軍事宜。
盧象升的兵力雖然隻有六萬多,但人家盧象升手裏的都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壓著農民軍到處跑的精兵,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北直隸地區穩了,陳平安接下來要幹的事情,就是要先收服這四處強兵。
隻要把這四處強兵都握在手中,那麽整個龍國,除了陳平安自己,也就沒什麽能打的兵了。
當然,大明各縣也都是有守城官兵的,大明有1138個縣城,每個縣城少的有一兩百守軍,多的一兩千,不過,有一兩千守軍的縣城肯定不會很多。
平均一下,按照每個縣城有300守軍算,這就是34萬大軍。
此外,明朝還有各地的衛所兵、地方團練以及其他一些軍隊,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負責維護地方治安和防禦外敵。
這些軍隊數量加起來也有幾十萬。
當然,無論是縣城守軍還是衛所兵,這些隻能算是一些三流軍隊。
而且這些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幾乎形不成有效聯合,因此,這些軍隊的收編,也僅僅是麻煩一點而已,隻要時間足夠,輕鬆就能解決。
現在急需收編的大規模隊伍,就隻有山西的大同、宣府兩鎮,陝西三邊,洪承疇部和盧象升部。
神武元年(1637年)三月初十,陳平安親率四萬騎兵,十六萬步兵,從京城出發,前往山西。
陳平安的第一個目標是宣府。
從京城出發,向北經居庸關。居庸關是重要的關隘,出居庸關後到達懷來,再往西可抵達宣府(今河北宣化)。
三天後,大軍來到居庸關下。
居庸關的守將名字叫薑瑄。
薑氏家族為將門世家,在大同及周邊地區根基深厚。其兄薑鑲為明朝掛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另一個哥哥薑讓任職陝西榆林總兵。
陳平安帶大軍到來,薑瑄很是識時務的率軍出關跪迎。
“臣居庸關守將薑瑄,恭迎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平安看著跪地相迎的薑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親自下馬將他扶起,和聲說道:“薑將軍深明大義,朕定不會虧待。”
薑瑄站起身,眼中滿是敬畏與感激,恭敬道:“陛下雄才大略,此番禦駕親征,實乃天下之幸。臣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陳平安微微頷首,目光望向居庸關的巍峨城樓,開口問道:“薑將軍,這居庸關中一共有多少守軍?”
薑瑄:“迴陛下,居庸關中有三千精銳,已經全部出關,來迎接陛下聖駕。”
陳平安點點頭:“這三千守軍中,有多少是薑將軍的親信家丁?”
薑瑄:“迴陛下,一千。”
陳平安點點頭:“你選500隨我一起繼續往宣府鎮走一趟吧,這居庸關我會另外派人鎮守,你可願意?”
薑瑄立馬跪地:“陛下,末將聽令。”
薑瑄還是很識時務的,自己這次的西行之路,居庸關這邊算是一個開門紅。
薑瑄:“.......”
能不識時務嗎?你丫帶著20萬大軍過來,而且還有著皇帝的大義,哥們敢不聽話嗎?
陳平安在居庸關這邊留下了一千精銳陳家軍,負責居庸關剩餘的這兩千五百居庸關守軍的編練。
這兩千五百士卒都是一些久經戰陣的老兵,隻需要進行一番服從訓練和思想教育,很快就能融入到陳家軍這個大集體中來。
大軍在居庸關稍作休整,便繼續向宣府進發。一路之上,陳平安與薑瑄交談甚歡,從邊關局勢聊到軍隊布防,薑瑄對軍事的獨到見解還是有不少的,迴頭隻需要慢慢打磨一下性子,也是一員大將。
抵達宣府時,宣府總兵楊國柱早已收到消息,心中雖有不甘,但看著陳平安浩浩蕩蕩的大軍,也明白無力抵抗。
楊國柱身著戎裝,率領麾下將領出城跪迎。
陳平安看著跪地的楊國柱等人,臉上掛著溫和笑意,親自上前扶起楊國柱,語氣關切:“楊將軍不必多禮,朕素聞將軍威名,今日得見,實乃幸事。”
楊國柱起身,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神色,既有對逝去大明的無奈,又帶著幾分對這位新主的佩服。
畢竟,大家同為武夫,陳平安就這麽莫名其妙的當了皇帝,這造化,這本事,真的是太厲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