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立國之時,有不少新貴對殘留的前朝勢力極盡打壓。
是太祖力排眾議,不僅赦免了那些沒有大奸大惡、仇視新朝的遺老,有些人還被予以重任。
如今前朝餘孽卷土重來,且來勢洶洶,出手便廢了一文一武兩大權臣家族的根基,實在令人膽寒。
於是那些前朝老臣和權貴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長寧侯湛府便是這樣的一個傳承了兩朝的世家大族。
長寧侯府祖上以武起家,曾是赫赫戰功的邊陲戰將,家族幾代男兒以命相搏,掙下了世襲罔替的侯爵之位。
侯府卻也因此元氣大傷,自此族中男兒棄武從文,卻再也沒能重現先祖時期的榮光。
湛府成了靠著祖蔭恩庇立足的勳貴之家,沒有滔天權勢,隻餘富貴榮華。
新朝初立之時,湛府老侯爺順應時勢,隨大流很快歸順了新朝,廣撒銀錢保下了爵位。
侯府自此成了京中極不起眼的普通勳貴。
如今的長寧侯湛廣宏在禮部熬到了個從五品的員外郎職位,勉強撐起了家族門楣。
世子湛雲長相俊美,才華橫溢,被眾人推崇為京城三大公子之一。
湛侯爺將家族興衰的重擔寄托在兒子身上。
奈何湛雲卻誌不在朝堂,平素隻熱衷於與文人墨客往來,飲酒賦詩,烹茶品茗,盡顯雅士之風。
湛侯爺無奈,為兒子在鴻臚寺謀了個鳴讚的閑職,免得湛雲被人當做個遊手好閑的紈絝。
侯夫人周氏乃青州世族之女,膝下隻有湛雲一子,卻十分大度地為廣寧侯納了三房美貌的妾室,為侯府廣添枝葉。
湛雲自出生起,便被老侯爺夫妻接到膝下親自撫育教養,在侯府地位尊崇。
故此長寧侯湛廣宏子嗣雖多,湛雲的世子之位卻不可動搖,隱有侯府掌家人的氣度。
便是長寧侯,在許多大事之上也要聽從兒子的主意。
當日從呂府出來後,湛雲便帶著張誠直接迴了侯府。
當夜,兩人一道去見了長寧侯夫妻。
說起呂府突發的命案,無不唏噓感歎。
湛廣宏更是心中難安,這幾個月京城發生的事情,以他的見識,根本看不明白。
如今聽聞前朝餘孽卷土重來,他們這些老勳貴的處境恐怕更艱難了。
皇上這次定是氣狠了,若是下了決心要嚴查清算,雞蛋裏都能挑出骨頭來,誰也難以幸免。
湛廣宏憂心忡忡地看向兒子,等著他給侯府指一條明路。
他是個沒主見沒魄力的人,自從老侯爺三年前過世後,他猶如失去了依靠,遇事習慣地向得了父親親傳的兒子討主意。
湛雲對父親求助的目光習以為常,也從不因此失望或得意,麵對父母一直尊敬卻又疏離。
他有些為難卻十分決絕地對長寧侯說道:“父親告老吧,退一步未必就會吃虧。”
湛廣宏夫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湛侯爺今年還不到四十歲,做的也隻是個從五品的小官,卻是如今湛氏家族幾十口人最大的依仗。
不能更上一層樓已是天大的遺憾,兒子卻讓他在此時告老還鄉,這怎麽能行。
可看著湛雲一臉肅穆且凝重的神情,毫無隨口打發他的敷衍,湛廣宏慌了。
“何至於此?我湛家從不冒尖,皇上便是想要發泄怒火,也不至於拿我湛家開刀。”
湛雲好脾氣地勸道:“父親別急,聽我說完。告老隻是一個態度,且父親也說了,我湛府又不是冒尖的人家,這等大事當然不能由您先提起。”
湛廣宏隱約明白的兒子的意思。
“你是說還有其他老臣也會提出告老還鄉,我們當隨大流,順勢而為?”
“父親英明。父親與其在家中憂心煩惱,不如和那些世交多些走動,聽聽他們的盤算。有些話不能從您口中說出來,卻不妨在適當的時候推波助瀾一番。”
湛廣宏算是徹底明白了兒子的意思,這是讓他想辦法聯絡那些前朝老臣,不動聲色地蠱惑大家以退為進。
都說法不責眾,皇帝不可能會允許這麽多老臣同時告老。
反可能為了穩住朝堂和時政,對他們另眼相待,起碼能讓大家平穩度過這場風波。
夫妻倆十分欣慰,難怪老侯爺臨終前反複叮嚀,以後遇事要多聽兒子的意見。
侯夫人見張誠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言,不由得關心問道:“誠兒可是有什麽心事?你大哥可好?我都好幾個月沒見到你大哥了,改日讓他來府裏小聚,就說姨母想他了。”
張誠靦腆一笑:“好。”
侯夫人心底暗歎,這個外甥自小在侯府長大,與遠在青州的父母和兄長張進都不親近,又是個悶葫蘆性子,能不說話就一個字也不會多說。
侯夫人自覺虧欠了張誠,這孩子會養成這樣的性子,與自小離開父母,寄人籬下不無關係。
湛廣宏對張誠沒有這份歉疚之情,卻對張進很是關注。
張禦史雖出身比不上他們這些老牌勳貴,卻家世清白,更不像他們這樣的人家,隨時可能麵臨皇家的清算。
張進可謂前程無量,不定哪一日還能幫襯下湛家。
故此此時也不由得關心地詢問幾句。
“你大哥這些年還在尋貞姐兒嗎?多勸著他些,這都十幾年沒有音訊了,怕是早已不在人世,就別耗費這個心力了。”
這話一出,侯夫人先是紅了眼眶:“可惜了貞姐兒,當年在青州的才名無人不知,最後卻落了個紅顏薄命的下場。”
她比張貞大了八歲,也算看著那孩子長大的。
長姐因那孩子的突然失蹤,竟是悲傷欲絕,整個人都渾渾噩噩,她才會將當年隻有三歲的張誠接來京城撫養。
張誠和湛雲年紀相當,入府後便被接到了老侯爺夫妻膝下,與湛雲為伴。
兩孩子自小一塊長大,性子卻是南轅北轍,唯一相同的便是和他們夫妻都不親近。
尤其是年少之時,夫妻二人一年也難得見這倆孩子一麵。
張誠聽長寧侯提起張貞,忍不住抬頭看了長寧侯夫妻一眼,似是欲言又止,終究是忍了下來。
他的異常沒能逃過長寧侯夫妻的眼睛。
這些年他們都習慣了,這孩子有話從不肯坦誠說出來,總是悶在心裏。
侯夫人不由得追問了一句:“你可是知道了些什麽,你這孩子,姨母麵前有什麽不能說的?”
張誠動了動嘴唇,到底沒開口。
是太祖力排眾議,不僅赦免了那些沒有大奸大惡、仇視新朝的遺老,有些人還被予以重任。
如今前朝餘孽卷土重來,且來勢洶洶,出手便廢了一文一武兩大權臣家族的根基,實在令人膽寒。
於是那些前朝老臣和權貴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長寧侯湛府便是這樣的一個傳承了兩朝的世家大族。
長寧侯府祖上以武起家,曾是赫赫戰功的邊陲戰將,家族幾代男兒以命相搏,掙下了世襲罔替的侯爵之位。
侯府卻也因此元氣大傷,自此族中男兒棄武從文,卻再也沒能重現先祖時期的榮光。
湛府成了靠著祖蔭恩庇立足的勳貴之家,沒有滔天權勢,隻餘富貴榮華。
新朝初立之時,湛府老侯爺順應時勢,隨大流很快歸順了新朝,廣撒銀錢保下了爵位。
侯府自此成了京中極不起眼的普通勳貴。
如今的長寧侯湛廣宏在禮部熬到了個從五品的員外郎職位,勉強撐起了家族門楣。
世子湛雲長相俊美,才華橫溢,被眾人推崇為京城三大公子之一。
湛侯爺將家族興衰的重擔寄托在兒子身上。
奈何湛雲卻誌不在朝堂,平素隻熱衷於與文人墨客往來,飲酒賦詩,烹茶品茗,盡顯雅士之風。
湛侯爺無奈,為兒子在鴻臚寺謀了個鳴讚的閑職,免得湛雲被人當做個遊手好閑的紈絝。
侯夫人周氏乃青州世族之女,膝下隻有湛雲一子,卻十分大度地為廣寧侯納了三房美貌的妾室,為侯府廣添枝葉。
湛雲自出生起,便被老侯爺夫妻接到膝下親自撫育教養,在侯府地位尊崇。
故此長寧侯湛廣宏子嗣雖多,湛雲的世子之位卻不可動搖,隱有侯府掌家人的氣度。
便是長寧侯,在許多大事之上也要聽從兒子的主意。
當日從呂府出來後,湛雲便帶著張誠直接迴了侯府。
當夜,兩人一道去見了長寧侯夫妻。
說起呂府突發的命案,無不唏噓感歎。
湛廣宏更是心中難安,這幾個月京城發生的事情,以他的見識,根本看不明白。
如今聽聞前朝餘孽卷土重來,他們這些老勳貴的處境恐怕更艱難了。
皇上這次定是氣狠了,若是下了決心要嚴查清算,雞蛋裏都能挑出骨頭來,誰也難以幸免。
湛廣宏憂心忡忡地看向兒子,等著他給侯府指一條明路。
他是個沒主見沒魄力的人,自從老侯爺三年前過世後,他猶如失去了依靠,遇事習慣地向得了父親親傳的兒子討主意。
湛雲對父親求助的目光習以為常,也從不因此失望或得意,麵對父母一直尊敬卻又疏離。
他有些為難卻十分決絕地對長寧侯說道:“父親告老吧,退一步未必就會吃虧。”
湛廣宏夫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湛侯爺今年還不到四十歲,做的也隻是個從五品的小官,卻是如今湛氏家族幾十口人最大的依仗。
不能更上一層樓已是天大的遺憾,兒子卻讓他在此時告老還鄉,這怎麽能行。
可看著湛雲一臉肅穆且凝重的神情,毫無隨口打發他的敷衍,湛廣宏慌了。
“何至於此?我湛家從不冒尖,皇上便是想要發泄怒火,也不至於拿我湛家開刀。”
湛雲好脾氣地勸道:“父親別急,聽我說完。告老隻是一個態度,且父親也說了,我湛府又不是冒尖的人家,這等大事當然不能由您先提起。”
湛廣宏隱約明白的兒子的意思。
“你是說還有其他老臣也會提出告老還鄉,我們當隨大流,順勢而為?”
“父親英明。父親與其在家中憂心煩惱,不如和那些世交多些走動,聽聽他們的盤算。有些話不能從您口中說出來,卻不妨在適當的時候推波助瀾一番。”
湛廣宏算是徹底明白了兒子的意思,這是讓他想辦法聯絡那些前朝老臣,不動聲色地蠱惑大家以退為進。
都說法不責眾,皇帝不可能會允許這麽多老臣同時告老。
反可能為了穩住朝堂和時政,對他們另眼相待,起碼能讓大家平穩度過這場風波。
夫妻倆十分欣慰,難怪老侯爺臨終前反複叮嚀,以後遇事要多聽兒子的意見。
侯夫人見張誠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言,不由得關心問道:“誠兒可是有什麽心事?你大哥可好?我都好幾個月沒見到你大哥了,改日讓他來府裏小聚,就說姨母想他了。”
張誠靦腆一笑:“好。”
侯夫人心底暗歎,這個外甥自小在侯府長大,與遠在青州的父母和兄長張進都不親近,又是個悶葫蘆性子,能不說話就一個字也不會多說。
侯夫人自覺虧欠了張誠,這孩子會養成這樣的性子,與自小離開父母,寄人籬下不無關係。
湛廣宏對張誠沒有這份歉疚之情,卻對張進很是關注。
張禦史雖出身比不上他們這些老牌勳貴,卻家世清白,更不像他們這樣的人家,隨時可能麵臨皇家的清算。
張進可謂前程無量,不定哪一日還能幫襯下湛家。
故此此時也不由得關心地詢問幾句。
“你大哥這些年還在尋貞姐兒嗎?多勸著他些,這都十幾年沒有音訊了,怕是早已不在人世,就別耗費這個心力了。”
這話一出,侯夫人先是紅了眼眶:“可惜了貞姐兒,當年在青州的才名無人不知,最後卻落了個紅顏薄命的下場。”
她比張貞大了八歲,也算看著那孩子長大的。
長姐因那孩子的突然失蹤,竟是悲傷欲絕,整個人都渾渾噩噩,她才會將當年隻有三歲的張誠接來京城撫養。
張誠和湛雲年紀相當,入府後便被接到了老侯爺夫妻膝下,與湛雲為伴。
兩孩子自小一塊長大,性子卻是南轅北轍,唯一相同的便是和他們夫妻都不親近。
尤其是年少之時,夫妻二人一年也難得見這倆孩子一麵。
張誠聽長寧侯提起張貞,忍不住抬頭看了長寧侯夫妻一眼,似是欲言又止,終究是忍了下來。
他的異常沒能逃過長寧侯夫妻的眼睛。
這些年他們都習慣了,這孩子有話從不肯坦誠說出來,總是悶在心裏。
侯夫人不由得追問了一句:“你可是知道了些什麽,你這孩子,姨母麵前有什麽不能說的?”
張誠動了動嘴唇,到底沒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