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徐州書院,陶響一行,馬不停蹄直奔葫蘆穀。此時的葫蘆穀,所有的工廠,包括水泥廠,釀酒廠,煉鐵廠,玻璃廠等統統都搬去了別的山穀。整個葫蘆穀,就是一座大的兵營。徐州軍校便坐落在其間靠最裏的位置。
常務副校長陳登出來迎接陶響一行。軍校學生正在操場上操練,陶響也沒打擾,隻是在遠處默默觀看。隻見一群少年,約數百人之多,從幾歲到年近雙十的都有,從低到高,橫平豎直地站在操場練習走正步。
陳登黑瘦了許多,以往臉上病態的蒼白全然不見。看得出,一身戎裝的陳登在訓練學生的時候是身體力行了的。這個要歸功於華倫五禽戲的功勞。
陶響照例詢問陳登軍校有哪些好苗子,陳登示意一旁的教習高順,高順拱手作了一禮,便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
出乎意料的是,高順數說的好苗子第一名,姓文名曲。武功遠超同齡人不說,連兵法韜略也名列前茅。餘下,許褚之子許勇,牽招之子牽弘,趙雲之子趙統,藏霸之子藏艾,管亥之子管芸,張遼之子張虎,張雄之子張彪,高順之子高莊,張合之子張蹇,史阿之子史猛第雖也算一時俊傑,但與文曲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還有豫州牧劉備兄弟三人的義子,兒子劉封,關羽,張苞三人也頗有幾分勇力。
還有一位,姓王,名雙,乃平民子弟,年僅十歲。平常十四五歲的孩子都沒他高,天生神力,已不下於平常的成年人。頗有武學天賦。武功招式,一學就會。
陶響聽完,對眾人道,軍校學生,雖首重紀律性和思想教育,但切記不可隻知訓練。要以賽代練,後期更是要以戰代練。隻有在實戰中才能教出最好的學生。眾人一聽,默默地記了下來。
這也是徐州軍校後來的實戰化訓練的由來。
陶響聽說文曲武藝高強,一時技癢。令陳登叫停學生們的訓練,全部在校場等候。自己親自下場,試試文曲的武藝。
高順牽來兩匹白馬,兩柄木製長槍,喚來文曲,說大將軍賜教武藝,讓文曲放手一搏。
兩人執槍上馬,文曲拱手一禮,道:“曲阿文曲,請大將軍賜教”
陶響一愣,曲阿?莫非文曲是史書上神秘的曲阿小將?隨即,也還了一禮,兩人操縱戰馬,朝對方疾馳而去。
兩馬漸近,文曲叫聲“得罪”,一起手,便是一招“鳳凰三點頭”。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鳳凰三點頭”是槍法中的常用招式,但不同的人,使出的“鳳凰三點頭”卻千差萬別。好比四川廚師做迴鍋肉,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不同的廚師做出來卻千差萬別,要做好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迴鍋肉,絕非易事。刀功,配料,火候的把握,缺一不可。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才能完成。
文曲顯然已深得“鳳凰三點頭”此招的精髓。“快,準,狠”一樣不缺。不過,這當然難不倒陶響,陶響隻把手中木槍對著文曲的槍身一拔,便讓文曲的槍尖三刺盡數走空。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沒有極高明的眼力和精準的出槍時機,想要擊中敵方槍身,根本就空談。
場中數百學子,都把雙眼瞪圓,生怕遺漏了一招半式。
來而不往非禮也,兩人調轉馬頭,陶響一招“中平槍”穩穩的直刺而出。看似平平淡淡的一槍,卻是速度與力量的完美結合。文曲頓感壓力山大。
好一個文曲,雖驚不亂。通過第一招的試探,已知曉陶響力氣遠在自己之上,不能硬拚,兩馬交錯之際,猛的一擰腰,陶響的槍尖便擦著衣襟邊沿刺了過去。
文曲趁著將身體在馬匹坐正之機,利用腰腹的核心力量,把槍尾一掃,槍尾居然帶起一陣“嗡嗡”的聲音,砸向陶響腰背之處。
“好槍法”,陶響輕喝一聲,右手單手執槍,把槍一豎。
“呯”的一聲悶響,兩槍槍身相碰,各自彈迴。
轉眼之間,三十迴合過去,陶響鬥得興起,把霸王槍法一一施展開來。霸王槍法,大開大合的招法居多,偶爾也有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的小巧打法。
文曲渾然不懼,使出渾身解數,以快打快,把周身要害處護得密不透風。圍觀的學子,隻見二人如一陣陣寒風,刮起漫天的風雪,隻聽“乒乒乓乓”一陣亂響,幾乎看不清人影。
大約一百迴合後,陶響才用巨力,震開文曲的木槍,直取中宮,贏下了比賽。
過了好半晌,眾學子才迴過神來,紛紛鼓掌叫好。
高順卻仍沒迴過神來,要知道,和呂布武功相差仿佛的陶響,就連張遼也不敢說能在陶響手下保持一百迴合不敗。
陶響哈哈大笑,把槍一扔,下得馬來。“孺子可教也。”越看越覺文曲有將帥之才。
“諸位入吾徐州學院,是為何事”
陶響目光炯炯,掃了一下數百高矮不一的學生。
“學好本領,封候拜相”“學好本領,光宗耀祖”“學好本領,殺敵立功”“學好本領,封妻蔭子”…
一眾學生,紛紛高聲應答。
陶響四周掃了一眼,眉頭一皺,高聲叫道:“張苞何在?”
“張苞在此。”一個十來歲的黑壯小子,瞪著一雙豹眼,擠開眾人,站在了陶響身前。
“你來此為何?”
“學好本領,為大漢殺敵立功。”虎頭虎腦的張苞大聲道。
“何為大漢?”
“大漢就是陛下。”
“非也,陛下隻是大漢的代表。大漢指的是,在我大漢十三州,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
看著急得滿臉通紅,抓耳撓腮的張苞,陶響一步上前,指著張苞的衣服,鞋襪等問道:“你平常穿在身上的衣服,鞋襪,肚子裏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張苞想了想,答道:“平常穿的,是父母給的,現在穿的,肚子的糧食,是徐州軍校給的。”
“那你父母和徐州軍校給的衣服和糧食又是從哪裏來的?”
張苞一時語塞,答不上來。陶響輕輕地拍了一下他的腦袋,說:“大家要時刻牢記,糧食是農民種的,衣服是民婦織的,平常我們用的刀,槍,劍,戟是鐵匠打的。馬匹是牧人喂養的,書籍是匠人製作的。
他們都是我大漢十三州的平民百姓。古語有雲,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既然平民百姓養育我們長大,我們在軍校學好本領,長大後該不該保護他們?”
眾學生異口同聲答道:“應該”。陶響又同眾學生講了國家弱小,就會被強大的敵國攻擊,還講了以戰止戰,以殺止殺的道理。
陶響令眾人解散,單獨留下了文曲。詢問文曲家裏的情況和武藝是跟誰學的?文曲迴答,武藝是家傳的,從小便跟父親學武,十二歲時,父親路遇悍匪打劫商隊,仗義出手,雖擊退眾悍匪,但卻傷重不治。
聽說徐州太平,母子二人便搬家至徐州。後又聽徐州軍校招生,便報名考入了。
“既入吾徐州軍校,文曲可願加入吾大漢軍乎?”
“固所願也。”文曲喜出望外,馬上答應了。
陶響從懷中摸出一本巜特種作戰手冊》,遞與了文曲。
“此書你拿去仔細揣摩。你底子好,故吾令高順教習,以一年為期,允許你提前畢業。屆時你來鄴城找我,另有重任。”陶響吩咐道。
文曲大喜,滿口答應下來。
常務副校長陳登出來迎接陶響一行。軍校學生正在操場上操練,陶響也沒打擾,隻是在遠處默默觀看。隻見一群少年,約數百人之多,從幾歲到年近雙十的都有,從低到高,橫平豎直地站在操場練習走正步。
陳登黑瘦了許多,以往臉上病態的蒼白全然不見。看得出,一身戎裝的陳登在訓練學生的時候是身體力行了的。這個要歸功於華倫五禽戲的功勞。
陶響照例詢問陳登軍校有哪些好苗子,陳登示意一旁的教習高順,高順拱手作了一禮,便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
出乎意料的是,高順數說的好苗子第一名,姓文名曲。武功遠超同齡人不說,連兵法韜略也名列前茅。餘下,許褚之子許勇,牽招之子牽弘,趙雲之子趙統,藏霸之子藏艾,管亥之子管芸,張遼之子張虎,張雄之子張彪,高順之子高莊,張合之子張蹇,史阿之子史猛第雖也算一時俊傑,但與文曲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還有豫州牧劉備兄弟三人的義子,兒子劉封,關羽,張苞三人也頗有幾分勇力。
還有一位,姓王,名雙,乃平民子弟,年僅十歲。平常十四五歲的孩子都沒他高,天生神力,已不下於平常的成年人。頗有武學天賦。武功招式,一學就會。
陶響聽完,對眾人道,軍校學生,雖首重紀律性和思想教育,但切記不可隻知訓練。要以賽代練,後期更是要以戰代練。隻有在實戰中才能教出最好的學生。眾人一聽,默默地記了下來。
這也是徐州軍校後來的實戰化訓練的由來。
陶響聽說文曲武藝高強,一時技癢。令陳登叫停學生們的訓練,全部在校場等候。自己親自下場,試試文曲的武藝。
高順牽來兩匹白馬,兩柄木製長槍,喚來文曲,說大將軍賜教武藝,讓文曲放手一搏。
兩人執槍上馬,文曲拱手一禮,道:“曲阿文曲,請大將軍賜教”
陶響一愣,曲阿?莫非文曲是史書上神秘的曲阿小將?隨即,也還了一禮,兩人操縱戰馬,朝對方疾馳而去。
兩馬漸近,文曲叫聲“得罪”,一起手,便是一招“鳳凰三點頭”。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鳳凰三點頭”是槍法中的常用招式,但不同的人,使出的“鳳凰三點頭”卻千差萬別。好比四川廚師做迴鍋肉,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不同的廚師做出來卻千差萬別,要做好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迴鍋肉,絕非易事。刀功,配料,火候的把握,缺一不可。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才能完成。
文曲顯然已深得“鳳凰三點頭”此招的精髓。“快,準,狠”一樣不缺。不過,這當然難不倒陶響,陶響隻把手中木槍對著文曲的槍身一拔,便讓文曲的槍尖三刺盡數走空。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沒有極高明的眼力和精準的出槍時機,想要擊中敵方槍身,根本就空談。
場中數百學子,都把雙眼瞪圓,生怕遺漏了一招半式。
來而不往非禮也,兩人調轉馬頭,陶響一招“中平槍”穩穩的直刺而出。看似平平淡淡的一槍,卻是速度與力量的完美結合。文曲頓感壓力山大。
好一個文曲,雖驚不亂。通過第一招的試探,已知曉陶響力氣遠在自己之上,不能硬拚,兩馬交錯之際,猛的一擰腰,陶響的槍尖便擦著衣襟邊沿刺了過去。
文曲趁著將身體在馬匹坐正之機,利用腰腹的核心力量,把槍尾一掃,槍尾居然帶起一陣“嗡嗡”的聲音,砸向陶響腰背之處。
“好槍法”,陶響輕喝一聲,右手單手執槍,把槍一豎。
“呯”的一聲悶響,兩槍槍身相碰,各自彈迴。
轉眼之間,三十迴合過去,陶響鬥得興起,把霸王槍法一一施展開來。霸王槍法,大開大合的招法居多,偶爾也有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的小巧打法。
文曲渾然不懼,使出渾身解數,以快打快,把周身要害處護得密不透風。圍觀的學子,隻見二人如一陣陣寒風,刮起漫天的風雪,隻聽“乒乒乓乓”一陣亂響,幾乎看不清人影。
大約一百迴合後,陶響才用巨力,震開文曲的木槍,直取中宮,贏下了比賽。
過了好半晌,眾學子才迴過神來,紛紛鼓掌叫好。
高順卻仍沒迴過神來,要知道,和呂布武功相差仿佛的陶響,就連張遼也不敢說能在陶響手下保持一百迴合不敗。
陶響哈哈大笑,把槍一扔,下得馬來。“孺子可教也。”越看越覺文曲有將帥之才。
“諸位入吾徐州學院,是為何事”
陶響目光炯炯,掃了一下數百高矮不一的學生。
“學好本領,封候拜相”“學好本領,光宗耀祖”“學好本領,殺敵立功”“學好本領,封妻蔭子”…
一眾學生,紛紛高聲應答。
陶響四周掃了一眼,眉頭一皺,高聲叫道:“張苞何在?”
“張苞在此。”一個十來歲的黑壯小子,瞪著一雙豹眼,擠開眾人,站在了陶響身前。
“你來此為何?”
“學好本領,為大漢殺敵立功。”虎頭虎腦的張苞大聲道。
“何為大漢?”
“大漢就是陛下。”
“非也,陛下隻是大漢的代表。大漢指的是,在我大漢十三州,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
看著急得滿臉通紅,抓耳撓腮的張苞,陶響一步上前,指著張苞的衣服,鞋襪等問道:“你平常穿在身上的衣服,鞋襪,肚子裏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張苞想了想,答道:“平常穿的,是父母給的,現在穿的,肚子的糧食,是徐州軍校給的。”
“那你父母和徐州軍校給的衣服和糧食又是從哪裏來的?”
張苞一時語塞,答不上來。陶響輕輕地拍了一下他的腦袋,說:“大家要時刻牢記,糧食是農民種的,衣服是民婦織的,平常我們用的刀,槍,劍,戟是鐵匠打的。馬匹是牧人喂養的,書籍是匠人製作的。
他們都是我大漢十三州的平民百姓。古語有雲,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既然平民百姓養育我們長大,我們在軍校學好本領,長大後該不該保護他們?”
眾學生異口同聲答道:“應該”。陶響又同眾學生講了國家弱小,就會被強大的敵國攻擊,還講了以戰止戰,以殺止殺的道理。
陶響令眾人解散,單獨留下了文曲。詢問文曲家裏的情況和武藝是跟誰學的?文曲迴答,武藝是家傳的,從小便跟父親學武,十二歲時,父親路遇悍匪打劫商隊,仗義出手,雖擊退眾悍匪,但卻傷重不治。
聽說徐州太平,母子二人便搬家至徐州。後又聽徐州軍校招生,便報名考入了。
“既入吾徐州軍校,文曲可願加入吾大漢軍乎?”
“固所願也。”文曲喜出望外,馬上答應了。
陶響從懷中摸出一本巜特種作戰手冊》,遞與了文曲。
“此書你拿去仔細揣摩。你底子好,故吾令高順教習,以一年為期,允許你提前畢業。屆時你來鄴城找我,另有重任。”陶響吩咐道。
文曲大喜,滿口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