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陶響強忍悲傷,下令陶謙的喪事從簡,新漢各級官員,也沒有迴徐州奔喪之際。洛陽的魏王府正群臣聚集,商討如何討伐袁術。或者是說在討伐袁術的戰爭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後世的一位偉人說過,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和極端表現。政治是服務於利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歸根到底還是利益。袁術年老昏饋,把發動戰爭的借口拱手送到各路野心勃勃的諸侯手中,麵對如此大的一塊肥肉,如何不讓各路諸侯心動不已?
魏王府正北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地圖。司馬望站在地圖前,手握一根細長的木棍,侃侃而談:“魏王及諸位同仁請看,這是與吾大漢交界的南陽,這裏是緊鄰南陽與揚州的汝南郡與江夏郡。
吾大漢軍若要進攻揚州,必須先攻占南陽郡袁術軍的地盤。占陽南陽郡之後,有兩條路可進攻揚州,一條路最近,乃水路。是經江夏郡進攻揚州。但江夏郡屬荊州劉表管轄,其是否允許吾軍借道,猶未可知。畢竟假道伐虢,是有前車之鑒的。還有就是吾大漢水軍是一大短板,水路行軍,倘若遇敵恐生意外。
故吾建議,寧願選擇另一條稍遠的陸路,即從汝南郡進攻揚州。雖然需一路攻城拔寨,打下汝南郡後才能進攻揚州,但勝在吾軍可步步為營,每攻下一城一地之後據為己有。不虞有糧草輜重被截之憂。缺點是此路需一路攻城掠地,耗時不可估量。所謂兵貴神速,即便是打到揚州,也恐揚州早為他人所取。”
司馬望講完,退到一旁,長身靜立。身後,一白衣青年緊盯著地圖,雙眉微鎖,黑瘦的麵龐看不出一絲的情緒波動,在一幹文武的竊竊私語聲中,穩如老狗。
曹操用大拇指了揉了揉太陽穴,心中正快速地權衡走兩條路的利弊。年歲漸長,頭風病發病的頻率越發的多了。每遇需要深度思考的時候,頭部便會隱隱作痛,隻好揉揉太陽穴,稍稍緩解一下。
揉完之後,雙目精光連閃,期待眾文武有人提出合理的建議。
但茲事體大,眾文武也無人敢輕易接過話題。
忽然,曹操眼角掃到,在一個角落裏靜靜佇立的青年文士身上。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仲達,爾觀軍師之言,該如何應對?”原來,黑瘦的青年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耗死諸葛亮的司馬懿。司馬望與司馬懿相差十歲有餘,但光看長相,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司馬懿是兄長。無他,司馬懿自小便顯得老成,與風流倜儻的司馬望相較,黑瘦的麵龐,更顯年長。
曹操的話語,充滿了鼓勵與考教之意。
河內流傳一句話,“司馬八達,仲達最賢。”大意是說司馬家有八個能幹的兒子,其中最能幹的是司馬仲達。司馬望之才,就連曹操也讚不絕口。聽說司馬懿比司馬望更厲害,求賢若渴的曹操多次招攬,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仕,最後還是程昱出了一計,以查處司馬家強占土地,私建軍隊,違法亂紀之事為由,逼迫司馬懿出仕。無奈之下,司馬懿不得不同意出仕,曹操大喜,立刻封其為魏王府主簿,參讚軍事。
“魏王,其實吾軍大可不必太過計較時間。此次討伐袁術,於吾大漢而言,最重的是擴大地盤,增加人口。吾軍每下一地,便安排官吏,軍隊鎮守一地,使之納入吾新漢轄地可也。與其走江夏水路弄險取巧,不如走陸路步步為營,先使吾軍立於不敗之地。
新漢陶響,早就開始布置討伐揚州之事,正好讓其吸引揚州之軍力。另吾聽說,交州孫權,也有伐袁之意,魏王可使快馬,令其即刻出兵攻擊揚州之南,以分其兵。如此,吾軍奪取南陽,汝南之地,又多了幾分勝算。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袁家四世三公,又在揚州經營多年,兵多糧足。壽春非急切可下。
有語雲:好飯不怕晚。倘魏王與孫權,陶響會獵於壽春城下,魏王可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司馬懿一席話,雖初出茅廬,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曹操越想越有道理。程昱,夏侯惇,曹洪,曹仁等也附議,認為司馬懿之計,放眼全局,麵麵俱到,可以施行。
曹操亦非猶豫不決之人,當機立斷。決定采用司馬懿之計。令夏侯惇為先鋒,司馬懿為軍師,率軍三萬,作為先鋒,進攻南陽。自己則和眾文武率步卒人,馬超率騎兵人,作為中軍,稍後跟進。荀彧鎮守洛陽,調度糧草輜重,以供各軍所需。
交州孫權,早有準備,接到曹操書信,令丁奉率軍人,魯肅為軍師,作為先鋒,進攻會稽。自己則和周瑜等眾將,率軍人,作為中軍,稍後跟進。老將程普,率餘下諸軍,鎮守交州。
鄴城大將軍府,草莽營主事郭嘉把曹操和孫權的情報介紹了一遍,眾人紛紛出言獻策,討論如何快速地渡過大江,攻擊揚州。唯賈詡不言不語,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想起上次賈詡參會時,揶揄自己,大喊“不救廬江,恐失佳人所望”的話,陶響又想敲打他一下:
“文和,你看似胸有成竹,不妨說說,吾軍該如何行事?”
賈詡一臉苦像,略帶悲傷地說:“大將軍,文和才疏學淺,哪裏有何成竹在胸?隻是在想,老主公為國為家,奮鬥一生。無論為人還是做事,皆吾輩楷模。若吾徐州,不大張旗鼓,宣揚老主公的功績,沉痛悼念老主公,恐為天下人非議,是為不孝。
不若趁吾新漢大軍,還未渡河開戰之際,招迴各營主將,留下副將繼續備戰,沉痛悼念老主公,以酬老主公對新漢的蓋世之功。”
賈詡答非所問,嚴重跑題。陶響想發怒卻發不出來,畢竟是在這個以“忠,孝,仁,義”治天下的時代。所謂忠言逆耳,便是如此了。
陶響雙眼泛紅,緊盯著賈詡,苦思著該如何答複賈詡。
“文和之言,乃老成謀國之言也。嘉佩服。
主公,嘉附議。”
陶響還未開口,郭嘉最先反應過來。當下,朝陶響深深地施了一禮。
後世的一位偉人說過,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和極端表現。政治是服務於利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歸根到底還是利益。袁術年老昏饋,把發動戰爭的借口拱手送到各路野心勃勃的諸侯手中,麵對如此大的一塊肥肉,如何不讓各路諸侯心動不已?
魏王府正北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地圖。司馬望站在地圖前,手握一根細長的木棍,侃侃而談:“魏王及諸位同仁請看,這是與吾大漢交界的南陽,這裏是緊鄰南陽與揚州的汝南郡與江夏郡。
吾大漢軍若要進攻揚州,必須先攻占南陽郡袁術軍的地盤。占陽南陽郡之後,有兩條路可進攻揚州,一條路最近,乃水路。是經江夏郡進攻揚州。但江夏郡屬荊州劉表管轄,其是否允許吾軍借道,猶未可知。畢竟假道伐虢,是有前車之鑒的。還有就是吾大漢水軍是一大短板,水路行軍,倘若遇敵恐生意外。
故吾建議,寧願選擇另一條稍遠的陸路,即從汝南郡進攻揚州。雖然需一路攻城拔寨,打下汝南郡後才能進攻揚州,但勝在吾軍可步步為營,每攻下一城一地之後據為己有。不虞有糧草輜重被截之憂。缺點是此路需一路攻城掠地,耗時不可估量。所謂兵貴神速,即便是打到揚州,也恐揚州早為他人所取。”
司馬望講完,退到一旁,長身靜立。身後,一白衣青年緊盯著地圖,雙眉微鎖,黑瘦的麵龐看不出一絲的情緒波動,在一幹文武的竊竊私語聲中,穩如老狗。
曹操用大拇指了揉了揉太陽穴,心中正快速地權衡走兩條路的利弊。年歲漸長,頭風病發病的頻率越發的多了。每遇需要深度思考的時候,頭部便會隱隱作痛,隻好揉揉太陽穴,稍稍緩解一下。
揉完之後,雙目精光連閃,期待眾文武有人提出合理的建議。
但茲事體大,眾文武也無人敢輕易接過話題。
忽然,曹操眼角掃到,在一個角落裏靜靜佇立的青年文士身上。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仲達,爾觀軍師之言,該如何應對?”原來,黑瘦的青年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耗死諸葛亮的司馬懿。司馬望與司馬懿相差十歲有餘,但光看長相,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司馬懿是兄長。無他,司馬懿自小便顯得老成,與風流倜儻的司馬望相較,黑瘦的麵龐,更顯年長。
曹操的話語,充滿了鼓勵與考教之意。
河內流傳一句話,“司馬八達,仲達最賢。”大意是說司馬家有八個能幹的兒子,其中最能幹的是司馬仲達。司馬望之才,就連曹操也讚不絕口。聽說司馬懿比司馬望更厲害,求賢若渴的曹操多次招攬,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仕,最後還是程昱出了一計,以查處司馬家強占土地,私建軍隊,違法亂紀之事為由,逼迫司馬懿出仕。無奈之下,司馬懿不得不同意出仕,曹操大喜,立刻封其為魏王府主簿,參讚軍事。
“魏王,其實吾軍大可不必太過計較時間。此次討伐袁術,於吾大漢而言,最重的是擴大地盤,增加人口。吾軍每下一地,便安排官吏,軍隊鎮守一地,使之納入吾新漢轄地可也。與其走江夏水路弄險取巧,不如走陸路步步為營,先使吾軍立於不敗之地。
新漢陶響,早就開始布置討伐揚州之事,正好讓其吸引揚州之軍力。另吾聽說,交州孫權,也有伐袁之意,魏王可使快馬,令其即刻出兵攻擊揚州之南,以分其兵。如此,吾軍奪取南陽,汝南之地,又多了幾分勝算。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袁家四世三公,又在揚州經營多年,兵多糧足。壽春非急切可下。
有語雲:好飯不怕晚。倘魏王與孫權,陶響會獵於壽春城下,魏王可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司馬懿一席話,雖初出茅廬,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曹操越想越有道理。程昱,夏侯惇,曹洪,曹仁等也附議,認為司馬懿之計,放眼全局,麵麵俱到,可以施行。
曹操亦非猶豫不決之人,當機立斷。決定采用司馬懿之計。令夏侯惇為先鋒,司馬懿為軍師,率軍三萬,作為先鋒,進攻南陽。自己則和眾文武率步卒人,馬超率騎兵人,作為中軍,稍後跟進。荀彧鎮守洛陽,調度糧草輜重,以供各軍所需。
交州孫權,早有準備,接到曹操書信,令丁奉率軍人,魯肅為軍師,作為先鋒,進攻會稽。自己則和周瑜等眾將,率軍人,作為中軍,稍後跟進。老將程普,率餘下諸軍,鎮守交州。
鄴城大將軍府,草莽營主事郭嘉把曹操和孫權的情報介紹了一遍,眾人紛紛出言獻策,討論如何快速地渡過大江,攻擊揚州。唯賈詡不言不語,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想起上次賈詡參會時,揶揄自己,大喊“不救廬江,恐失佳人所望”的話,陶響又想敲打他一下:
“文和,你看似胸有成竹,不妨說說,吾軍該如何行事?”
賈詡一臉苦像,略帶悲傷地說:“大將軍,文和才疏學淺,哪裏有何成竹在胸?隻是在想,老主公為國為家,奮鬥一生。無論為人還是做事,皆吾輩楷模。若吾徐州,不大張旗鼓,宣揚老主公的功績,沉痛悼念老主公,恐為天下人非議,是為不孝。
不若趁吾新漢大軍,還未渡河開戰之際,招迴各營主將,留下副將繼續備戰,沉痛悼念老主公,以酬老主公對新漢的蓋世之功。”
賈詡答非所問,嚴重跑題。陶響想發怒卻發不出來,畢竟是在這個以“忠,孝,仁,義”治天下的時代。所謂忠言逆耳,便是如此了。
陶響雙眼泛紅,緊盯著賈詡,苦思著該如何答複賈詡。
“文和之言,乃老成謀國之言也。嘉佩服。
主公,嘉附議。”
陶響還未開口,郭嘉最先反應過來。當下,朝陶響深深地施了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