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祖逖赴任
魂穿司馬遹,地獄開局 作者:沉映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郭默大破郅輔的同一天,任命祖逖為荊州刺史的詔令送到了睢陽。對此,祖逖顯得有些心事重重,卻也沒有拒絕,當天就收拾行裝,第二天就離開了睢陽。
十一月二十五,祖逖赴任途中路過陳縣,特意去拜訪郗鑒,而郗鑒也在等著他。
“恭喜士稚兄,終於可以大展身手了。”寒暄過後,郗鑒向祖逖道喜道。
“不瞞道徽,國事如此,愚兄真的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啊。”祖逖苦笑道。
“有士稚兄坐鎮荊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郗鑒安慰道。
祖逖輕輕呷了口茶,猶豫半晌後問道:“不知道徽怎麽看廣陵王?”
郗鑒愣了下,然後認真道:“不瞞士稚兄,愚弟是有點可惜的。”
“可惜什麽?”祖逖連忙追問道。
“可惜他的太子之位被廢了。”郗鑒歎息道。
“那道徽覺得他真是被冤枉的嗎?”祖逖又問道。
“以前是這麽覺得,現在又不這麽覺得了。”
“道徽此話何意?”祖逖有些好奇道。
“廣陵王剛被廢的時候,天下都為他喊冤,愚弟當年也義憤填膺。但看廣陵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確實當得起野心勃勃四個字,也許當年他真的有謀逆之心呢?”
祖逖一下子呆住了,繼而感歎道:“道徽看待事情果然與眾不同。”
“愚弟隻是猜測,真相與否誰又能說得清嗎?”
祖逖低頭想了一會兒,鄭重道:“若果真如道徽所言,廣陵王當年確有悖逆之舉,那他不僅不值得同情,還是造成如今亂局的罪魁禍首。”
“是啊,自從他逃出許昌後,始終不甘心失敗,不僅蠱惑了範陽王、王處仲和劉越石,還輕身犯險救出長沙王,讓長沙王對他死心塌地,這份心計和膽識更為他贏得了不少擁躉。”
“他敢輕身犯險救出長沙王,我到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他是怎麽知道長沙王被關在金墉城的呢?要知道,東海王當年可是突然發難,他遠在襄陽如何知道呢?”
“也許他在洛陽有內應吧。”郗鑒提醒道:“士稚兄不要忘了,他當年在許昌起事時,潁川荀氏可是出了大力的。”
“也許吧。”祖逖點頭道。
“愚弟沒有記錯的話,士稚兄和劉越石年輕時相交莫逆吧。”郗鑒忽然道。
“是。”祖逖坦然道:“劉越石為人頗有英雄氣,但他太熱衷於權勢了。”
“有人說劉越石是迫於形勢才追隨廣陵王的,但王處仲可是主動從洛陽逃過去的,後來卻又背叛了他。據王處仲所言,他是看穿了廣陵王的真麵目才幡然醒悟的。”
“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王處仲此人的。”祖逖直言不諱道。
“我也不喜歡此人。”郗鑒道:“但他當初既然舍棄一切追隨廣陵王,最後又背叛了他,個中緣由引人遐思啊,畢竟他是先帝的女婿,身份和出身都非同小可。”
“算了,我不太喜歡去糾結這些是非。”祖逖歎息道:“我是實在不忍心天下淪入異族之手。”
“士稚兄所言甚是,愚弟不該沉溺於此的。”郗鑒連忙道。
“道徽言重了,愚兄並無他意,隻是單純的想要做點實事,要對得起自己的一腔熱血。”
“士稚兄不愧是士人楷模、社稷之英,愚弟必銘記於心。”郗鑒正色道。
在陳縣盤桓一日後,祖逖又一路向西,預備經南陽前往襄陽。而就在他離開陳縣時,奉命攻打武昌的朱伺在聽說郅輔大敗後,悄悄引兵撤退,武昌之圍自解。
朱伺是一位老將,也是安陸本地人,年輕時曾擔任陶侃父親陶丹的給使,為人勇武有膽識,但不善言談,東吳滅亡後擔任郡將,曾參與討伐張昌之亂。
陳敏作亂時,因朱伺善於水戰,又精通製造戰艦,陶侃派他監製大型船隻,並命他率部為左翼,占據長江口,挫敗陳敏的前鋒,以功封為亭侯,兼任騎督。
一個月前,江夏太守楊瑉奉山簡之命以朱伺為主將討伐司馬遹,朱伺便帶領五千精銳水軍攻打武昌,但武昌不僅有孟安的淩江軍,還有杜弢的武牙軍,朱伺久攻無果,又聽說郅輔大敗,擔心郭默從巴陵馳援,便主動撤退。
聽說朱伺主動撤退,郭默便放棄了馳援武昌的打算,將精力用在了整編隊伍上。
如今,郭默麾下的水軍已經達到了近一萬五千人,以巴陵為大本營,西上可以馳援江陵,東下可以協防武昌,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由於已經控製了江陵、巴陵、武昌和柴桑等四座沿江重鎮,又在這四地駐紮了四萬軍隊,司馬遹完全可以說已經控製了長江中遊,隨時可以對荊州發起全麵進攻。
就在這時,斥候送來了祖逖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的消息,不日將抵達襄陽。
對此,司馬遹有些意外也有些糾結,不知該不該繼續攻打荊州。當然,司馬遹並不是害怕祖逖,而是不知該如何麵對他,在司馬遹心裏,祖逖可是民族英雄啊。
懷著這樣複雜的心理,司馬遹強行說服自己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穩固新得的江州,畢竟王敦隨時可能繼續派兵爭奪。司馬遹甚至想過,如果王敦敢於大舉進犯江州,他將不惜放棄荊州,將全部兵力從長江順流而下,直奔建業,進而將揚州納入囊中。
荊州和揚州,至少要二取一吧,揚州的優先級還不妨更高一些。
既然決定將揚州的優先級放在荊州前麵,司馬遹便讓郭默抓緊時間試驗一下拍杆。對此,郭默也有點迫不及待,並讓胡喜等人具體負責。
驟然聽說要將桔槔裝在船上,胡喜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司馬遹的親自講解下,他也有了開啟新大陸的感覺,並很快拿出了一個試驗品。
經過反複試驗,拍杆確實是可行的,而且威力巨大。郭默興奮不已,馬上讓胡喜在所有二十米以上的大船上都安裝拍杆,每艘船至少要安裝六個。
具體來說,船頭和船尾各一個,兩側各兩個,尤以船頭的拍杆最大最沉,一旦命中,十米以下的船幾乎是一下一個,對同等大小的船也有不小的破壞作用。
要不了多久,也許拍杆會成為標配吧,畢竟這東西的技術難度並不大,也不存在什麽專利。但在成為標配之前,郭默必須以一場大勝來為拍杆做一次宣傳。
十一月二十五,祖逖赴任途中路過陳縣,特意去拜訪郗鑒,而郗鑒也在等著他。
“恭喜士稚兄,終於可以大展身手了。”寒暄過後,郗鑒向祖逖道喜道。
“不瞞道徽,國事如此,愚兄真的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啊。”祖逖苦笑道。
“有士稚兄坐鎮荊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郗鑒安慰道。
祖逖輕輕呷了口茶,猶豫半晌後問道:“不知道徽怎麽看廣陵王?”
郗鑒愣了下,然後認真道:“不瞞士稚兄,愚弟是有點可惜的。”
“可惜什麽?”祖逖連忙追問道。
“可惜他的太子之位被廢了。”郗鑒歎息道。
“那道徽覺得他真是被冤枉的嗎?”祖逖又問道。
“以前是這麽覺得,現在又不這麽覺得了。”
“道徽此話何意?”祖逖有些好奇道。
“廣陵王剛被廢的時候,天下都為他喊冤,愚弟當年也義憤填膺。但看廣陵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確實當得起野心勃勃四個字,也許當年他真的有謀逆之心呢?”
祖逖一下子呆住了,繼而感歎道:“道徽看待事情果然與眾不同。”
“愚弟隻是猜測,真相與否誰又能說得清嗎?”
祖逖低頭想了一會兒,鄭重道:“若果真如道徽所言,廣陵王當年確有悖逆之舉,那他不僅不值得同情,還是造成如今亂局的罪魁禍首。”
“是啊,自從他逃出許昌後,始終不甘心失敗,不僅蠱惑了範陽王、王處仲和劉越石,還輕身犯險救出長沙王,讓長沙王對他死心塌地,這份心計和膽識更為他贏得了不少擁躉。”
“他敢輕身犯險救出長沙王,我到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他是怎麽知道長沙王被關在金墉城的呢?要知道,東海王當年可是突然發難,他遠在襄陽如何知道呢?”
“也許他在洛陽有內應吧。”郗鑒提醒道:“士稚兄不要忘了,他當年在許昌起事時,潁川荀氏可是出了大力的。”
“也許吧。”祖逖點頭道。
“愚弟沒有記錯的話,士稚兄和劉越石年輕時相交莫逆吧。”郗鑒忽然道。
“是。”祖逖坦然道:“劉越石為人頗有英雄氣,但他太熱衷於權勢了。”
“有人說劉越石是迫於形勢才追隨廣陵王的,但王處仲可是主動從洛陽逃過去的,後來卻又背叛了他。據王處仲所言,他是看穿了廣陵王的真麵目才幡然醒悟的。”
“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王處仲此人的。”祖逖直言不諱道。
“我也不喜歡此人。”郗鑒道:“但他當初既然舍棄一切追隨廣陵王,最後又背叛了他,個中緣由引人遐思啊,畢竟他是先帝的女婿,身份和出身都非同小可。”
“算了,我不太喜歡去糾結這些是非。”祖逖歎息道:“我是實在不忍心天下淪入異族之手。”
“士稚兄所言甚是,愚弟不該沉溺於此的。”郗鑒連忙道。
“道徽言重了,愚兄並無他意,隻是單純的想要做點實事,要對得起自己的一腔熱血。”
“士稚兄不愧是士人楷模、社稷之英,愚弟必銘記於心。”郗鑒正色道。
在陳縣盤桓一日後,祖逖又一路向西,預備經南陽前往襄陽。而就在他離開陳縣時,奉命攻打武昌的朱伺在聽說郅輔大敗後,悄悄引兵撤退,武昌之圍自解。
朱伺是一位老將,也是安陸本地人,年輕時曾擔任陶侃父親陶丹的給使,為人勇武有膽識,但不善言談,東吳滅亡後擔任郡將,曾參與討伐張昌之亂。
陳敏作亂時,因朱伺善於水戰,又精通製造戰艦,陶侃派他監製大型船隻,並命他率部為左翼,占據長江口,挫敗陳敏的前鋒,以功封為亭侯,兼任騎督。
一個月前,江夏太守楊瑉奉山簡之命以朱伺為主將討伐司馬遹,朱伺便帶領五千精銳水軍攻打武昌,但武昌不僅有孟安的淩江軍,還有杜弢的武牙軍,朱伺久攻無果,又聽說郅輔大敗,擔心郭默從巴陵馳援,便主動撤退。
聽說朱伺主動撤退,郭默便放棄了馳援武昌的打算,將精力用在了整編隊伍上。
如今,郭默麾下的水軍已經達到了近一萬五千人,以巴陵為大本營,西上可以馳援江陵,東下可以協防武昌,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由於已經控製了江陵、巴陵、武昌和柴桑等四座沿江重鎮,又在這四地駐紮了四萬軍隊,司馬遹完全可以說已經控製了長江中遊,隨時可以對荊州發起全麵進攻。
就在這時,斥候送來了祖逖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的消息,不日將抵達襄陽。
對此,司馬遹有些意外也有些糾結,不知該不該繼續攻打荊州。當然,司馬遹並不是害怕祖逖,而是不知該如何麵對他,在司馬遹心裏,祖逖可是民族英雄啊。
懷著這樣複雜的心理,司馬遹強行說服自己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穩固新得的江州,畢竟王敦隨時可能繼續派兵爭奪。司馬遹甚至想過,如果王敦敢於大舉進犯江州,他將不惜放棄荊州,將全部兵力從長江順流而下,直奔建業,進而將揚州納入囊中。
荊州和揚州,至少要二取一吧,揚州的優先級還不妨更高一些。
既然決定將揚州的優先級放在荊州前麵,司馬遹便讓郭默抓緊時間試驗一下拍杆。對此,郭默也有點迫不及待,並讓胡喜等人具體負責。
驟然聽說要將桔槔裝在船上,胡喜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司馬遹的親自講解下,他也有了開啟新大陸的感覺,並很快拿出了一個試驗品。
經過反複試驗,拍杆確實是可行的,而且威力巨大。郭默興奮不已,馬上讓胡喜在所有二十米以上的大船上都安裝拍杆,每艘船至少要安裝六個。
具體來說,船頭和船尾各一個,兩側各兩個,尤以船頭的拍杆最大最沉,一旦命中,十米以下的船幾乎是一下一個,對同等大小的船也有不小的破壞作用。
要不了多久,也許拍杆會成為標配吧,畢竟這東西的技術難度並不大,也不存在什麽專利。但在成為標配之前,郭默必須以一場大勝來為拍杆做一次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