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司馬顒之死
魂穿司馬遹,地獄開局 作者:沉映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中旬,嶽剛派人送來消息稱,陶侃非常爽快的交出了折衝軍指揮權。對此,司馬遹非常高興,他果然沒有看錯陶侃,這是一個真正心裏裝著天下的人。
如今,司馬遹在荊、湘、江三州的總兵力達到了五萬,其中荊州和江州各兩萬,湘州隻有一萬,其中五千樓船軍還駐紮在長江邊上的巴陵,司馬遹身邊隻有五千武衛軍。
五千武衛軍足可保證司馬遹的安全,但維持湘州的穩定顯然是不夠的。為此,司馬遹決定在以武衛軍為代表的野戰軍之外設置治安軍,有點類似後世的警察。
其實,在此之前,各郡縣並非沒有一兵一馬,但通常和野戰軍混為一談,人數也沒有定製,尤其是在朝政出現混亂後,一些太守甚至縣令都在私自擴張兵馬。
於是,司馬遹開始在湘州試點野戰軍和治安軍分離,前者改稱衛國軍,隻負責征伐,不參與郡縣治理,後者改稱保安軍,平日裏隻維持治安和緝捕盜賊,緊急時也可以協助守城。
具體來說,每郡根據人口多寡設置兩百到五百的保安軍,由郡司馬統領,郡司馬聽命於太守;每縣也根據人口多寡設置五十到兩百的保安軍,由縣尉統領,縣尉聽命於縣令。
保安軍是征兵製,四肢健全的適齡男子必須服役。一旦衛國軍缺額,便從保安軍中招募,有點類似後世的義務兵和合同兵,衛國軍的待遇要遠高於保安軍,要求也更高。
至於郡司馬和縣尉,既可以是衛國軍中退役的中低層軍官,也可以從本地豪強中選拔。
如此一來,土地改革中被收編的地方豪強又多了一個去處,和典農校尉、典農都尉有異曲同工之妙,軍事改革和土地改革互相融合,基層治理體係初現雛形。
按照司馬遹的構想,一旦天下統一,衛國軍的數量將大量減少,大部分駐紮於洛陽周邊和邊境地區,沒有戰事壓力的州郡以保安軍為主,就像現在的湘州。
現在是戰時狀態,不僅刺史有領兵之權,就連指揮使都在兼任太守,軍政沒有完全分離。
如果是在和平時期,刺史將不再領兵,成為純粹的監察官員,另外設置都督統領兵馬。但都督並非在每個州都設置,一般隻設置在邊境地區或者幾個州才設置一個都督。
當然,這些暫時還停留在構想之中,需要循序漸進的推行,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微調。
三月底,正當司馬遹和荀奕、溫嶠等人親自推行保安軍新政時,陶侃送來了一個頗有些炸裂的消息,司馬顒在和侍妾行房時突然暈厥,昏迷數日後一命嗚唿。
史書上並未記載司馬顒於哪年出生,隻知道他是司馬孚之孫、司馬瑰之子,司馬瑰病逝於274年,而在司馬瑰病逝前,身為世子的司馬顒曾將一子過繼給高陽王司馬緝。
以此推斷,司馬顒大概出生於250年前後,已經六十左右,比司馬衷還要年長將近十歲。
據陶侃所言,司馬顒之所以死得如此風流,完全是因為兒子不爭氣,他拚命想要造人,這才出了意外,然後在洛陽成了街談巷議的笑柄,野史也越來越野。
司馬顒本有三個兒子,長子司馬訟過繼給司馬緝,被封為真定縣侯,和司馬衷一樣,比較純質,另兩個兒子比司馬訟還差勁,穿衣吃飯都不太利索。
更讓司馬顒沮喪的是,他這三個兒子全都沒有子嗣,眼看自己這一支有絕後的風險,司馬顒不惜親自上陣想要再造幾個兒子出來。
可惜,司馬顒已經年近六十,即使有心播種,哪裏還有種子呢?於是,他開始瘋狂進補和灌藥,然後趁著藥勁拚命耕耘,終於把自己累得油盡燈枯。
具體來說,司馬顒是在春光正盛的三月二十累垮的,死在三月二十四,葬期三月二十八。
畢竟身為太宰,司馬顒的葬禮還算風光,司馬衷親自臨喪。這一年,司馬衷已經五十二歲,精神頭兒看起來還不錯,不出意外的話應該能活到七十吧。
由於司馬遹的存在,司馬衷無形之中多了一層護身符,隻要是司馬遹陣營之外的人都希望他健健康康的活著。因為一旦他死了,司馬遹必然會稱帝。
對此,司馬遹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隻要司馬衷沒死,他便永遠是廢太子,要想擺脫這個身份,唯一的辦法便是打到洛陽挾持司馬衷,然後以他的名義下詔恢複太子名位。
但從眼下的局勢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且不說司馬遹能不能攻破洛陽,就算他攻破洛陽,張方等人完全可以提前弄死司馬衷,然後對外宣稱他是驚懼而死。
如此一來,司馬遹將背負弑君之名,司馬睿等人便有充足的理由跟他叫板了。難啊!
料理完司馬顒的喪事後,張方親自登門拜訪王衍,王衍不敢怠慢,親自出迎。寒暄過後,張方單刀直入,甕聲甕氣道:“太宰之位,不知王公有沒有合適人選?”
司馬顒死前以太宰、大都督的身份主持朝局,但太宰並非常規職位,也不常設。
王衍已經身為太尉,當然不希望有個人淩駕於自己身上,便試探道:“某以為,河間獻王於國有再造之功,應該以河間王世子為太宰,也能讓天下知忠義所在。”
所謂河間王世子便是司馬顒的次子司馬讓,年已三十有餘,智商大概不超過十歲。
張方冷哼了一聲,不屑道:“王公是在說笑嗎?意欲置天下於何地?”
王衍一下子聽明白了張方的言下之意,此人果然有野心啊,他雖然心有不甘,但人家畢竟手握兵權,遂連忙道:“張公戰功卓著,屢次挽狂瀾於既倒,太宰之位非張公莫屬。”
“哈哈,王公也太看得起張某了。”張方桀桀大笑道:“某是粗人,如何料理得了朝政?王公德高望重,又是士林領袖,太宰之位非王公莫屬!”
“不敢,不敢。”王衍推辭道:“王某才疏學淺,哪裏擔得起太宰重任。”
“好了,咱們沒必要在這裏打哈哈了。”張方站起身道:“明日大朝,某會上表,推舉王公為太宰,也請王公上表,推舉某為大都督。從此,朝政委於王公,軍務決於某。”
說完後,不待王衍迴應,張方徑直起身而去,王衍目瞪口呆,許久才迴過神來。
如今,司馬遹在荊、湘、江三州的總兵力達到了五萬,其中荊州和江州各兩萬,湘州隻有一萬,其中五千樓船軍還駐紮在長江邊上的巴陵,司馬遹身邊隻有五千武衛軍。
五千武衛軍足可保證司馬遹的安全,但維持湘州的穩定顯然是不夠的。為此,司馬遹決定在以武衛軍為代表的野戰軍之外設置治安軍,有點類似後世的警察。
其實,在此之前,各郡縣並非沒有一兵一馬,但通常和野戰軍混為一談,人數也沒有定製,尤其是在朝政出現混亂後,一些太守甚至縣令都在私自擴張兵馬。
於是,司馬遹開始在湘州試點野戰軍和治安軍分離,前者改稱衛國軍,隻負責征伐,不參與郡縣治理,後者改稱保安軍,平日裏隻維持治安和緝捕盜賊,緊急時也可以協助守城。
具體來說,每郡根據人口多寡設置兩百到五百的保安軍,由郡司馬統領,郡司馬聽命於太守;每縣也根據人口多寡設置五十到兩百的保安軍,由縣尉統領,縣尉聽命於縣令。
保安軍是征兵製,四肢健全的適齡男子必須服役。一旦衛國軍缺額,便從保安軍中招募,有點類似後世的義務兵和合同兵,衛國軍的待遇要遠高於保安軍,要求也更高。
至於郡司馬和縣尉,既可以是衛國軍中退役的中低層軍官,也可以從本地豪強中選拔。
如此一來,土地改革中被收編的地方豪強又多了一個去處,和典農校尉、典農都尉有異曲同工之妙,軍事改革和土地改革互相融合,基層治理體係初現雛形。
按照司馬遹的構想,一旦天下統一,衛國軍的數量將大量減少,大部分駐紮於洛陽周邊和邊境地區,沒有戰事壓力的州郡以保安軍為主,就像現在的湘州。
現在是戰時狀態,不僅刺史有領兵之權,就連指揮使都在兼任太守,軍政沒有完全分離。
如果是在和平時期,刺史將不再領兵,成為純粹的監察官員,另外設置都督統領兵馬。但都督並非在每個州都設置,一般隻設置在邊境地區或者幾個州才設置一個都督。
當然,這些暫時還停留在構想之中,需要循序漸進的推行,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微調。
三月底,正當司馬遹和荀奕、溫嶠等人親自推行保安軍新政時,陶侃送來了一個頗有些炸裂的消息,司馬顒在和侍妾行房時突然暈厥,昏迷數日後一命嗚唿。
史書上並未記載司馬顒於哪年出生,隻知道他是司馬孚之孫、司馬瑰之子,司馬瑰病逝於274年,而在司馬瑰病逝前,身為世子的司馬顒曾將一子過繼給高陽王司馬緝。
以此推斷,司馬顒大概出生於250年前後,已經六十左右,比司馬衷還要年長將近十歲。
據陶侃所言,司馬顒之所以死得如此風流,完全是因為兒子不爭氣,他拚命想要造人,這才出了意外,然後在洛陽成了街談巷議的笑柄,野史也越來越野。
司馬顒本有三個兒子,長子司馬訟過繼給司馬緝,被封為真定縣侯,和司馬衷一樣,比較純質,另兩個兒子比司馬訟還差勁,穿衣吃飯都不太利索。
更讓司馬顒沮喪的是,他這三個兒子全都沒有子嗣,眼看自己這一支有絕後的風險,司馬顒不惜親自上陣想要再造幾個兒子出來。
可惜,司馬顒已經年近六十,即使有心播種,哪裏還有種子呢?於是,他開始瘋狂進補和灌藥,然後趁著藥勁拚命耕耘,終於把自己累得油盡燈枯。
具體來說,司馬顒是在春光正盛的三月二十累垮的,死在三月二十四,葬期三月二十八。
畢竟身為太宰,司馬顒的葬禮還算風光,司馬衷親自臨喪。這一年,司馬衷已經五十二歲,精神頭兒看起來還不錯,不出意外的話應該能活到七十吧。
由於司馬遹的存在,司馬衷無形之中多了一層護身符,隻要是司馬遹陣營之外的人都希望他健健康康的活著。因為一旦他死了,司馬遹必然會稱帝。
對此,司馬遹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隻要司馬衷沒死,他便永遠是廢太子,要想擺脫這個身份,唯一的辦法便是打到洛陽挾持司馬衷,然後以他的名義下詔恢複太子名位。
但從眼下的局勢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且不說司馬遹能不能攻破洛陽,就算他攻破洛陽,張方等人完全可以提前弄死司馬衷,然後對外宣稱他是驚懼而死。
如此一來,司馬遹將背負弑君之名,司馬睿等人便有充足的理由跟他叫板了。難啊!
料理完司馬顒的喪事後,張方親自登門拜訪王衍,王衍不敢怠慢,親自出迎。寒暄過後,張方單刀直入,甕聲甕氣道:“太宰之位,不知王公有沒有合適人選?”
司馬顒死前以太宰、大都督的身份主持朝局,但太宰並非常規職位,也不常設。
王衍已經身為太尉,當然不希望有個人淩駕於自己身上,便試探道:“某以為,河間獻王於國有再造之功,應該以河間王世子為太宰,也能讓天下知忠義所在。”
所謂河間王世子便是司馬顒的次子司馬讓,年已三十有餘,智商大概不超過十歲。
張方冷哼了一聲,不屑道:“王公是在說笑嗎?意欲置天下於何地?”
王衍一下子聽明白了張方的言下之意,此人果然有野心啊,他雖然心有不甘,但人家畢竟手握兵權,遂連忙道:“張公戰功卓著,屢次挽狂瀾於既倒,太宰之位非張公莫屬。”
“哈哈,王公也太看得起張某了。”張方桀桀大笑道:“某是粗人,如何料理得了朝政?王公德高望重,又是士林領袖,太宰之位非王公莫屬!”
“不敢,不敢。”王衍推辭道:“王某才疏學淺,哪裏擔得起太宰重任。”
“好了,咱們沒必要在這裏打哈哈了。”張方站起身道:“明日大朝,某會上表,推舉王公為太宰,也請王公上表,推舉某為大都督。從此,朝政委於王公,軍務決於某。”
說完後,不待王衍迴應,張方徑直起身而去,王衍目瞪口呆,許久才迴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