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雙目圓睜,狠狠瞪著楊康,胸膛劇烈起伏,強壓著內心翻湧的怒火,一字一頓道。
“楊康,你如今貴為大金皇帝,坐擁萬裏江山、無盡財富,可為何還是放不下對大宋的野心?非要挑起這無端戰火,讓無數百姓生靈塗炭!”
楊康神色淡然,踱步至窗邊,望著殿外的宮牆,幽幽開口:“郭兄,你不懂,這天下之大,誰不想一統四海,名垂青史?大金有如此實力,為何不能將版圖拓展至江南,完成大業?”
“大業?”郭靖怒極反笑,“你所謂的大業,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大宋百姓何辜,要遭受你大金鐵騎踐踏!
二帝被擄之恥,你我從小便知,如今你卻要重蹈大金覆轍,對自己的同胞下手,你對得起祖宗嗎?”
楊康轉過身,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有對郭靖質問的不耐,也有被觸及過往的隱痛,但很快便恢複冷硬。
“郭兄,過去的事不必再提。如今我身處高位,所思所想皆是大金的興衰。大宋軟弱可欺,偏安一隅卻不思進取,我大金若不取而代之,日後必成大患。”
郭靖向前一步,猛地抓住楊康的衣領,眼中似要噴出火來:“楊康!你口口聲聲為了大金,可你心裏清楚,這不過是你的貪欲作祟!你貪圖權勢,貪圖那至高無上的榮耀,卻不惜將兩國百姓拖入深淵。”
楊康用力掙脫郭靖的手,整了整衣領,冷哼一聲:“郭靖,你不過是被所謂的仁義道德束縛,根本不懂這世間的生存法則。
強者為尊,弱者隻能任人宰割。大金兵強馬壯,大宋無力抵抗,這就是現實。”
郭靖聽聞楊康這番言語,眼中閃過一抹痛惜,他緩緩鬆開緊握的雙拳,心中五味雜陳。“楊康,你太天真了!”
郭靖的聲音帶著幾分顫抖,“統一並非靠武力征服,靠的是人心所向,是仁德與教化。你如今揮兵南下,燒殺搶掠,如何能讓百姓歸心?”
楊康嘴角浮起一抹冷笑,反駁道:“郭兄,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自古以來,哪一場統一大業不是從戰火中誕生?待我大金平定大宋,再施仁政,彼時百姓自會安居樂業。”
郭靖連連搖頭,神色凝重:“你錯了!一旦大金軍隊南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仇恨一旦種下,豈是輕易能化解的?
你若真有讓各民族一家親的誌向,為何不能先放下手中屠刀,與大宋和平共處,共同謀求發展?”
“和平共處?”楊康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郭兄,這世上本就是弱肉強食。
大宋如今勢微,若不被大金吞並,也遲早會被其他勢力侵占。
我大金此舉,也是為了讓天下盡早統一,結束紛爭。”
郭靖望著楊康,仿佛看到了一個陌生的人。“楊康,你我自幼相識,本以為你心中有大義,可如今你卻被權力蒙蔽了雙眼。
你口口聲聲說為了天下大同,可你發動戰爭,隻會讓更多的人陷入痛苦與仇恨之中。”
楊康微微皺眉,眼神中閃過一絲動搖,但很快又堅定起來:“郭兄,多說無益。這場戰爭,朕不會停止。這是大金的使命,也是我實現抱負的唯一途徑。”
郭靖長歎一聲,往後退了幾步,他的眼神中滿是無奈與決絕:“既然如此,楊康,你我道不同不相為謀。
我郭靖雖無力阻止你,但我定會傾盡所能,守護大宋百姓,讓你知道,正義永遠不會被強權所壓倒!”
楊康突然大聲說道:“郭兄,且慢!朕並非不顧百姓死活之人。
朕可以賜郭兄尚方寶劍,監察軍紀,如遇士兵燒殺搶掠,執行戰場紀律,可先斬後奏。
如此,既能保我大金軍隊聲譽,又能護百姓周全,郭兄以為如何?”
郭靖聞言,腳步一頓,緩緩轉身,目光緊緊盯著楊康,眼中滿是狐疑:“楊康,你當真有此誠意?”
楊康迎上郭靖的目光,神色認真:“郭兄,我雖與你理念不同,但也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若軍隊肆意妄為,又怎能贏得天下?這尚方寶劍,便是我的誠意。”
作為一個後世之人,楊康知道怎麽用郭靖,隻要用萬民福祉去壓郭靖,郭靖就能屈服為自己所用
郭靖沉思片刻,神色依舊凝重:“即便如此,也難改戰爭本質。一場非正義之戰,即便紀律嚴明,又能如何?百姓依舊要承受戰火之苦,家破人亡的悲劇仍會不斷上演。”
楊康微微皺眉:“郭兄,你執念太深。戰爭一起,傷亡在所難免。但隻要最終能實現天下一統,結束紛爭,這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郭靖搖頭苦笑:“楊康,你所謂的值得,在百姓眼中,卻是無盡的苦難。你若真想彌補,就該停止這場戰爭,而非用這樣的方式來試圖掩蓋戰爭的殘酷。”
楊康沉默不語,臉上神色變幻不定。許久,他緩緩開口:“郭兄,你的話我會考慮。但此刻退兵,絕無可能。
這尚方寶劍,你若願接,便拿去。至少能讓百姓少受些苦難。”
郭靖望著楊康遞來的尚方寶劍,心中糾結萬分。
接,意味著默許這場戰爭的繼續;不接,百姓或許會遭受更多荼毒。
思忖良久,他緩緩伸出手,接過寶劍,沉聲道:“楊康,我接下這劍。但你記住,若大金軍隊發現惡行不改,我定不會留情。即便你是大金皇帝,我也會為百姓討迴公道!”
楊康微微點頭:“郭兄盡管放手去做。希望你我都能得償所願,這是調兵聖旨和虎符。
郭兄憑此聖旨和虎符前往兵部辦理調兵文書,前往豐台大營調近衛軍第三軍騎兵支隊充當護劍大隊。”
郭靖不再多言,手持寶劍,轉身大步離去。他知道,前路艱難,要阻止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還有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 。
楊康詔告三軍,觀風使郭靖升任此次南征軍紀監察主任,職比軍長。監察南征三路大軍軍紀,支隊長及其以下若是違反軍紀,可以先斬後奏。
近衛第三軍騎兵支隊改編為皇家陸、海軍督察支隊。督察支隊頭戴白色軍帽,帽子上印督察二字,手帶白色臂章也是督察二字。這支部隊後來幾經擴編,最後成為一支和軍隊作戰部隊獨立的監察紀律部隊。
郭靖手持尚方寶劍,神色凝重地踏入家門。庭院中,穆念慈正在教孩子們習武,一招一式,盡顯英氣。郭大娘坐在一旁,看著孩子們,臉上滿是慈愛。
聽到腳步聲,穆念慈抬眸,見是郭靖,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又被他嚴肅的神情所取代。“靖哥哥,你迴來了,今日怎如此凝重?”穆念慈輕聲問道。
“楊康,你如今貴為大金皇帝,坐擁萬裏江山、無盡財富,可為何還是放不下對大宋的野心?非要挑起這無端戰火,讓無數百姓生靈塗炭!”
楊康神色淡然,踱步至窗邊,望著殿外的宮牆,幽幽開口:“郭兄,你不懂,這天下之大,誰不想一統四海,名垂青史?大金有如此實力,為何不能將版圖拓展至江南,完成大業?”
“大業?”郭靖怒極反笑,“你所謂的大業,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大宋百姓何辜,要遭受你大金鐵騎踐踏!
二帝被擄之恥,你我從小便知,如今你卻要重蹈大金覆轍,對自己的同胞下手,你對得起祖宗嗎?”
楊康轉過身,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有對郭靖質問的不耐,也有被觸及過往的隱痛,但很快便恢複冷硬。
“郭兄,過去的事不必再提。如今我身處高位,所思所想皆是大金的興衰。大宋軟弱可欺,偏安一隅卻不思進取,我大金若不取而代之,日後必成大患。”
郭靖向前一步,猛地抓住楊康的衣領,眼中似要噴出火來:“楊康!你口口聲聲為了大金,可你心裏清楚,這不過是你的貪欲作祟!你貪圖權勢,貪圖那至高無上的榮耀,卻不惜將兩國百姓拖入深淵。”
楊康用力掙脫郭靖的手,整了整衣領,冷哼一聲:“郭靖,你不過是被所謂的仁義道德束縛,根本不懂這世間的生存法則。
強者為尊,弱者隻能任人宰割。大金兵強馬壯,大宋無力抵抗,這就是現實。”
郭靖聽聞楊康這番言語,眼中閃過一抹痛惜,他緩緩鬆開緊握的雙拳,心中五味雜陳。“楊康,你太天真了!”
郭靖的聲音帶著幾分顫抖,“統一並非靠武力征服,靠的是人心所向,是仁德與教化。你如今揮兵南下,燒殺搶掠,如何能讓百姓歸心?”
楊康嘴角浮起一抹冷笑,反駁道:“郭兄,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自古以來,哪一場統一大業不是從戰火中誕生?待我大金平定大宋,再施仁政,彼時百姓自會安居樂業。”
郭靖連連搖頭,神色凝重:“你錯了!一旦大金軍隊南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仇恨一旦種下,豈是輕易能化解的?
你若真有讓各民族一家親的誌向,為何不能先放下手中屠刀,與大宋和平共處,共同謀求發展?”
“和平共處?”楊康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郭兄,這世上本就是弱肉強食。
大宋如今勢微,若不被大金吞並,也遲早會被其他勢力侵占。
我大金此舉,也是為了讓天下盡早統一,結束紛爭。”
郭靖望著楊康,仿佛看到了一個陌生的人。“楊康,你我自幼相識,本以為你心中有大義,可如今你卻被權力蒙蔽了雙眼。
你口口聲聲說為了天下大同,可你發動戰爭,隻會讓更多的人陷入痛苦與仇恨之中。”
楊康微微皺眉,眼神中閃過一絲動搖,但很快又堅定起來:“郭兄,多說無益。這場戰爭,朕不會停止。這是大金的使命,也是我實現抱負的唯一途徑。”
郭靖長歎一聲,往後退了幾步,他的眼神中滿是無奈與決絕:“既然如此,楊康,你我道不同不相為謀。
我郭靖雖無力阻止你,但我定會傾盡所能,守護大宋百姓,讓你知道,正義永遠不會被強權所壓倒!”
楊康突然大聲說道:“郭兄,且慢!朕並非不顧百姓死活之人。
朕可以賜郭兄尚方寶劍,監察軍紀,如遇士兵燒殺搶掠,執行戰場紀律,可先斬後奏。
如此,既能保我大金軍隊聲譽,又能護百姓周全,郭兄以為如何?”
郭靖聞言,腳步一頓,緩緩轉身,目光緊緊盯著楊康,眼中滿是狐疑:“楊康,你當真有此誠意?”
楊康迎上郭靖的目光,神色認真:“郭兄,我雖與你理念不同,但也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若軍隊肆意妄為,又怎能贏得天下?這尚方寶劍,便是我的誠意。”
作為一個後世之人,楊康知道怎麽用郭靖,隻要用萬民福祉去壓郭靖,郭靖就能屈服為自己所用
郭靖沉思片刻,神色依舊凝重:“即便如此,也難改戰爭本質。一場非正義之戰,即便紀律嚴明,又能如何?百姓依舊要承受戰火之苦,家破人亡的悲劇仍會不斷上演。”
楊康微微皺眉:“郭兄,你執念太深。戰爭一起,傷亡在所難免。但隻要最終能實現天下一統,結束紛爭,這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郭靖搖頭苦笑:“楊康,你所謂的值得,在百姓眼中,卻是無盡的苦難。你若真想彌補,就該停止這場戰爭,而非用這樣的方式來試圖掩蓋戰爭的殘酷。”
楊康沉默不語,臉上神色變幻不定。許久,他緩緩開口:“郭兄,你的話我會考慮。但此刻退兵,絕無可能。
這尚方寶劍,你若願接,便拿去。至少能讓百姓少受些苦難。”
郭靖望著楊康遞來的尚方寶劍,心中糾結萬分。
接,意味著默許這場戰爭的繼續;不接,百姓或許會遭受更多荼毒。
思忖良久,他緩緩伸出手,接過寶劍,沉聲道:“楊康,我接下這劍。但你記住,若大金軍隊發現惡行不改,我定不會留情。即便你是大金皇帝,我也會為百姓討迴公道!”
楊康微微點頭:“郭兄盡管放手去做。希望你我都能得償所願,這是調兵聖旨和虎符。
郭兄憑此聖旨和虎符前往兵部辦理調兵文書,前往豐台大營調近衛軍第三軍騎兵支隊充當護劍大隊。”
郭靖不再多言,手持寶劍,轉身大步離去。他知道,前路艱難,要阻止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還有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 。
楊康詔告三軍,觀風使郭靖升任此次南征軍紀監察主任,職比軍長。監察南征三路大軍軍紀,支隊長及其以下若是違反軍紀,可以先斬後奏。
近衛第三軍騎兵支隊改編為皇家陸、海軍督察支隊。督察支隊頭戴白色軍帽,帽子上印督察二字,手帶白色臂章也是督察二字。這支部隊後來幾經擴編,最後成為一支和軍隊作戰部隊獨立的監察紀律部隊。
郭靖手持尚方寶劍,神色凝重地踏入家門。庭院中,穆念慈正在教孩子們習武,一招一式,盡顯英氣。郭大娘坐在一旁,看著孩子們,臉上滿是慈愛。
聽到腳步聲,穆念慈抬眸,見是郭靖,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又被他嚴肅的神情所取代。“靖哥哥,你迴來了,今日怎如此凝重?”穆念慈輕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