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在賈充的建議下。
向吳國再次派出使者,想要和吳國商議兩國交好事宜。
這件事自然瞞不過掌控西陵到廣陵一線的陸抗。
而陸抗在得知司馬昭死後,反應和劉諶差不多。
覺得司馬昭死的實在不是時候。
因為此時孫皓在建業已經初顯暴虐之象。
多有宮人被其虐殺而死。
合肥一敗,本就招致朝中文武諸多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孫皓又主動對朱太後和太子動手。
廢太後、廢太子。
更是將整個建業弄的人心惶惶。
當初扶持他上位的濮陽興和張布,曾多次勸諫孫皓。
然而孫皓不僅不聽,還屢屢下旨申飭張、濮陽二人。
更是讓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就連自己都收到好幾封孫皓的來信。
看似關心 ,但其中的試探和敲打之意,陸抗又怎能看不出來?
陸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到了兒子陸晏的親筆信。
信中,陸晏把自己知道的關於大漢的消息全都告訴了陸抗。
陸抗也是第一次知道,大漢居然定製了一個所謂的三年計劃。
並且也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位。
那些開墾出來的荒地和通商城市得來的好處,全都進了大漢國庫。
得知這些東西之後,陸抗的心中別提多震驚了。
反觀自己這邊,簡直是一言難盡。
而對於魏國交好吳國這件事,從頭到尾陸抗都是不信的。
且不說魏國和吳國之間多有摩擦,包括但不限於當初先帝在時,魏國進攻吳國。
以及後來孫皓殺死魏國使者司馬遂的事。
單說孫皓進攻合肥這一件事,就注定了兩國之間的關係絕無緩和可能。
而陸抗更是一眼就看穿了魏國此舉的打算。
先和吳國虛與委蛇,然後轉頭攻打長安。
打下長安之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吳國!
因為魏國雖然在蜀漢的手裏吃過大虧,但還沒有在吳國的手裏吃過大虧。
而且相比較於已經奪迴漢中並且封鎖漢水的蜀漢,吳國這邊顯然要更好打一些!
而對於長安司馬攸,陸抗同樣也不看好。
他和司馬炎相比,少了人心,少了名分大義。
別看司馬攸現在鎖住關中,看似自成一體,和洛陽分庭抗禮。
但真到了真正開戰的時候,司馬攸難敵司馬炎!
所以陸抗覺得最終肯定是司馬炎取得勝利。
若是孫皓此時選擇和魏國交好,將來必然會惡了蜀漢。
到時候一旦魏國來攻,蜀漢別說來救了,不落井下石就算是好的了。
而以吳國的國力,也絕不可能有在失去蜀漢這個盟友後對抗魏國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兒子現在在蜀漢當水師都督。
從兒子的信中的話語來看,劉諶對自己兒子多有器重。
於公,吳國不能失去蜀漢這個盟友,所以絕不能和魏國交好。
於私,孫皓眼看已經不似人君,陸抗得為家族找一條退路。
合肥一戰,吳國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所以陸抗必須要替吳國和家族挑選一個靠得住的盟友。
相比較於司馬炎,陸抗更看好劉諶。
不光是司馬家的名聲已經被司馬懿父子給搞臭。
更是因為劉諶的大局觀,勝過司馬炎百倍!
若劉諶是司馬炎,絕對做不出逼迫司馬攸逃往長安自立的事情!
更不會在事情做出來之後,還能讓司馬攸順利逃走!
而且蜀漢這些年的變化,陸抗也通過陸晏的書信略知一二。
綜合幾個方麵的因素考慮,陸抗決定讓陸晏留在蜀漢,不要再迴吳國。
同時,為了讓兒子在蜀漢的境遇能夠好一些,陸抗決定要為陸晏做些什麽。
思來想去,唯有破壞這次吳魏之間的和談。
可是自己身為西陵都督,同樣也做不出來明目張膽違抗君主的動作。
不過雖然明麵上不敢這麽做,暗地裏的動作還是有的。
比如給劉諶一個建議,讓漢軍假扮吳軍偷襲上庸。
自己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晚一點出兵,等到漢魏開戰之後,自己再上前阻攔。
陸抗保證劉諶絕對願意這麽做。
天底下如果有人不想讓魏吳交好,那劉諶絕對是第一個。
隻要吳軍進攻上庸,那吳國就絕不可能和魏國交好!
所以陸抗便以個人的名義給劉諶寫了一封密信。
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劉諶。
並叮囑周處,絕對不能把這件事告訴除了劉諶之外的任何人。
眾人在得知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
全都陷入了沉思。
沒想到吳國堂堂西陵都督,居然也會做出這種事來。
“孫皓在建業得做下多麽天怒人怨的事情,才能讓陸抗寫出這樣的信來。”
宗預一聲長歎。
當年大漢就算形勢再艱難,也從來沒有哪個將領主動聯係吳國。
就連力主北伐的薑維,也不過是借著魏吳之間動手的時候,趁機北上。
至於陸抗這封信的真假,並沒有人懷疑。
堂堂西陵都督,犯不著為了興山區區一萬多人馬來用這樣的計策。
“眾卿這是做什麽?”
“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原本咱們還需要遮遮掩掩。”
“有了陸抗這封信,咱們就不用再自己找理由了。”
看著陷入沉思中的眾人,劉諶一臉訝然。
眾人聞言頓時精神一振。
對啊,這對大漢來說是一件好事啊。
怎麽還在這感慨上了?
想了想,無非就是覺得一國君主能把一方重臣逼到這種地步,到底是人臣的不幸還是國家的不幸。
可是這關大漢什麽事?
眼下要做的是盡快發兵,進攻上庸!
因為陸抗的信裏說的很清楚。
魏國使者早就已經到達建業,而且很有可能這會兒吳國的使者也從建業出發前往洛陽。
若是等到吳國使者到達洛陽,這計策可就行不通了!
“立刻派快馬把那兩封信送到羅憲和霍在手上。”
“催促他們盡快出兵!”
劉諶再次下令道。
數日後,當永安和興山的兵馬開始朝著上庸方向靠攏之時。
魏國使者也陪同前往洛陽給司馬昭吊喪的吳國使者張惇一起離開了建業。
向吳國再次派出使者,想要和吳國商議兩國交好事宜。
這件事自然瞞不過掌控西陵到廣陵一線的陸抗。
而陸抗在得知司馬昭死後,反應和劉諶差不多。
覺得司馬昭死的實在不是時候。
因為此時孫皓在建業已經初顯暴虐之象。
多有宮人被其虐殺而死。
合肥一敗,本就招致朝中文武諸多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孫皓又主動對朱太後和太子動手。
廢太後、廢太子。
更是將整個建業弄的人心惶惶。
當初扶持他上位的濮陽興和張布,曾多次勸諫孫皓。
然而孫皓不僅不聽,還屢屢下旨申飭張、濮陽二人。
更是讓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就連自己都收到好幾封孫皓的來信。
看似關心 ,但其中的試探和敲打之意,陸抗又怎能看不出來?
陸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到了兒子陸晏的親筆信。
信中,陸晏把自己知道的關於大漢的消息全都告訴了陸抗。
陸抗也是第一次知道,大漢居然定製了一個所謂的三年計劃。
並且也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位。
那些開墾出來的荒地和通商城市得來的好處,全都進了大漢國庫。
得知這些東西之後,陸抗的心中別提多震驚了。
反觀自己這邊,簡直是一言難盡。
而對於魏國交好吳國這件事,從頭到尾陸抗都是不信的。
且不說魏國和吳國之間多有摩擦,包括但不限於當初先帝在時,魏國進攻吳國。
以及後來孫皓殺死魏國使者司馬遂的事。
單說孫皓進攻合肥這一件事,就注定了兩國之間的關係絕無緩和可能。
而陸抗更是一眼就看穿了魏國此舉的打算。
先和吳國虛與委蛇,然後轉頭攻打長安。
打下長安之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吳國!
因為魏國雖然在蜀漢的手裏吃過大虧,但還沒有在吳國的手裏吃過大虧。
而且相比較於已經奪迴漢中並且封鎖漢水的蜀漢,吳國這邊顯然要更好打一些!
而對於長安司馬攸,陸抗同樣也不看好。
他和司馬炎相比,少了人心,少了名分大義。
別看司馬攸現在鎖住關中,看似自成一體,和洛陽分庭抗禮。
但真到了真正開戰的時候,司馬攸難敵司馬炎!
所以陸抗覺得最終肯定是司馬炎取得勝利。
若是孫皓此時選擇和魏國交好,將來必然會惡了蜀漢。
到時候一旦魏國來攻,蜀漢別說來救了,不落井下石就算是好的了。
而以吳國的國力,也絕不可能有在失去蜀漢這個盟友後對抗魏國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兒子現在在蜀漢當水師都督。
從兒子的信中的話語來看,劉諶對自己兒子多有器重。
於公,吳國不能失去蜀漢這個盟友,所以絕不能和魏國交好。
於私,孫皓眼看已經不似人君,陸抗得為家族找一條退路。
合肥一戰,吳國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所以陸抗必須要替吳國和家族挑選一個靠得住的盟友。
相比較於司馬炎,陸抗更看好劉諶。
不光是司馬家的名聲已經被司馬懿父子給搞臭。
更是因為劉諶的大局觀,勝過司馬炎百倍!
若劉諶是司馬炎,絕對做不出逼迫司馬攸逃往長安自立的事情!
更不會在事情做出來之後,還能讓司馬攸順利逃走!
而且蜀漢這些年的變化,陸抗也通過陸晏的書信略知一二。
綜合幾個方麵的因素考慮,陸抗決定讓陸晏留在蜀漢,不要再迴吳國。
同時,為了讓兒子在蜀漢的境遇能夠好一些,陸抗決定要為陸晏做些什麽。
思來想去,唯有破壞這次吳魏之間的和談。
可是自己身為西陵都督,同樣也做不出來明目張膽違抗君主的動作。
不過雖然明麵上不敢這麽做,暗地裏的動作還是有的。
比如給劉諶一個建議,讓漢軍假扮吳軍偷襲上庸。
自己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晚一點出兵,等到漢魏開戰之後,自己再上前阻攔。
陸抗保證劉諶絕對願意這麽做。
天底下如果有人不想讓魏吳交好,那劉諶絕對是第一個。
隻要吳軍進攻上庸,那吳國就絕不可能和魏國交好!
所以陸抗便以個人的名義給劉諶寫了一封密信。
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劉諶。
並叮囑周處,絕對不能把這件事告訴除了劉諶之外的任何人。
眾人在得知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
全都陷入了沉思。
沒想到吳國堂堂西陵都督,居然也會做出這種事來。
“孫皓在建業得做下多麽天怒人怨的事情,才能讓陸抗寫出這樣的信來。”
宗預一聲長歎。
當年大漢就算形勢再艱難,也從來沒有哪個將領主動聯係吳國。
就連力主北伐的薑維,也不過是借著魏吳之間動手的時候,趁機北上。
至於陸抗這封信的真假,並沒有人懷疑。
堂堂西陵都督,犯不著為了興山區區一萬多人馬來用這樣的計策。
“眾卿這是做什麽?”
“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原本咱們還需要遮遮掩掩。”
“有了陸抗這封信,咱們就不用再自己找理由了。”
看著陷入沉思中的眾人,劉諶一臉訝然。
眾人聞言頓時精神一振。
對啊,這對大漢來說是一件好事啊。
怎麽還在這感慨上了?
想了想,無非就是覺得一國君主能把一方重臣逼到這種地步,到底是人臣的不幸還是國家的不幸。
可是這關大漢什麽事?
眼下要做的是盡快發兵,進攻上庸!
因為陸抗的信裏說的很清楚。
魏國使者早就已經到達建業,而且很有可能這會兒吳國的使者也從建業出發前往洛陽。
若是等到吳國使者到達洛陽,這計策可就行不通了!
“立刻派快馬把那兩封信送到羅憲和霍在手上。”
“催促他們盡快出兵!”
劉諶再次下令道。
數日後,當永安和興山的兵馬開始朝著上庸方向靠攏之時。
魏國使者也陪同前往洛陽給司馬昭吊喪的吳國使者張惇一起離開了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