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臣之見,此次偽朝進攻吳國並非是真的要滅吳。”
“而是要敲打敲打吳國,最好能把吳國的國力消耗一番。”
“因為司馬炎的重心依然是在長安。”
薑維略一思忖後說道。
劉諶在得到消息之後 ,第一時間把眾人叫到宮裏分享了這個消息。
此時薑維正好從紫陽返迴,也被劉諶叫到了宮裏。
聽到薑維的話,劉諶皺起了眉頭:
“你的意思是,魏國此舉不過是為了安定後方?”
“省得合肥之事再發生?”
羅憲的奏報中,說的可是羊祜此次盡起合肥大軍,來勢洶洶。
大有一副不滅吳國誓不罷休的意思。
薑維點了點頭道:
“當年司馬昭在時,偽朝北方尚在一統,又有杜預、羊祜二人兩路進兵。”
“尚且不能奈何得了吳國。”
“更別說現在隻有數州之地的司馬炎。”
“吳國陸抗、施績皆非泛泛之輩,又有長江天險作為阻隔。”
“況且臣在漢中也得知消息,隴西方麵有兵馬調動,往長安方向去。”
“看樣子是司馬炎準備對司馬攸動手。”
“這樣一來,司馬炎就更不可能真的對吳國動手,最多就是迫使孫皓老實一陣,然後轉過頭去打長安。”
劉諶稍加思考便恍然大悟了。
薑維說的沒錯,司馬炎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孫皓不再敢有所異動,而不是為了滅掉吳國。
因為司馬氏三代人的謀劃,為的就是取魏國而代之。
就像當年的曹操父子一樣。
原本這件事應該由司馬昭來做,但因為曹髦的死,讓司馬昭沒臉篡位。
這件事情自然就落到了司馬炎的頭上。
可是麵對長安那個對自己毫不服氣且想分庭抗禮的弟弟,司馬炎同樣也沒臉直接篡位。
但是司馬昭能夠等到司馬炎這代人行此事,而司馬炎卻不能再往後推了。
事不過三,再往後推司馬家的天命就成了一個笑話。
所以司馬炎必須要在他這一代完成這件事。
那首先就要奪迴長安,至於吳國,司馬炎隻需要他老老實實的就行。
想到這裏,劉諶的心思頓時就活泛了起來。
之前劉諶在得知魏國再行伐吳的時候,確實是有點擔憂的。
因為原本曆史上好像就是司馬炎滅的吳國。
晉朝兵馬一到建業,孫皓便投降了。
現在既然吳國沒有滅國的危險,劉諶自然也就不用為這個盟友擔憂了。
“伯約啊,此次迴成都所為何事啊?”
放下心中的擔憂之後,劉諶開始詢問薑維為何返迴成都。
聽到劉諶的話,薑維先是從懷裏掏出一份名單:
“陛下,這是此次進攻魏興講武堂學子的折損名單。”
“共計十二人傷,七人陣亡。”
劉諶聞言臉上也露出一絲凝重。
雖說劉諶已經想好了要讓這些學子們經曆血與火的考驗。
但真當這份名單送到劉諶手裏的時候,劉諶的心情還是很沉重的。
這十幾個人的傷亡和南疆那些學子們不同。
他們是真正死在戰場上的,所以才會更加讓人感到可惜。
“都是大漢的好兒郎。”
“傳朕的旨意,此七人俱入忠烈祠。”
“朝廷另有撫恤發往家中!”
劉諶的話說完之後,薑維接著說道:
“除此之外,臣還有一個請求。”
劉諶點了點頭:
“你說!”
劉諶知道薑維此次返迴成都,絕對不隻是為了送一份陣亡名單這麽簡單。
“眼下漢中之地已經盡在掌握,且糧食連著兩年大豐。”
“而北方偽朝又發生內訌。”
“臣以為咱們是不是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出兵北上。”
“盡可能的把陳倉等地奪迴來,也好為將來北伐打好基礎。”
薑維都督漢中兩年有餘,知道漢中發生的巨大變化。
原本漢中土地便是已經開發好的土地,隻是連年戰事導致有些荒廢。
之前陛下的策略極大的鼓舞了百姓們的積極性。
第一年便有不少糧食盈餘,去年也是一個豐年。
今年夏糧已經收的差不多,比去年隻多不少。
再加上那幾個通商城市的積攢,現在的大漢是有些糧食儲備的。
隨之而來的,就是薑維再次活泛的心思。
劉諶聞言眉頭微皺,以他的想法暫時是不考慮北上招惹魏國的。
因為此時自己任何舉動都有可能導致魏國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大漢身上。
這對大漢未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可是薑維的話也並非沒有道理。
當年丞相五伐中原,幾乎都是因為糧草不濟的原因才導致屢屢失敗。
若是不做提前準備,等到真正北伐的時候再去運糧。
那豈不是要走丞相的老路?
隻是不等劉諶開口,李驤就附和道:
“大將軍所言極是。”
“朝廷如今連年開墾荒地,糧草之類的也積蓄不少。”
“確實該在漢水以北找一個立足之地,以備將來北伐之事。”
“漢水雖然是漢中屏障,但若是一直任由偽朝把守北岸。”
“將來也必然會成為北伐的阻礙。”
宗預聽到此話後立刻說道:
“陛下,此事宜緩不宜急。”
“眼下洛陽的注意力放在長安和吳國身上。”
“這個時候一旦興兵北上,必然會重新把偽朝的注意力重新拉迴到咱們身上。”
“萬一司馬炎和司馬攸放下隔閡,聯手進兵漢中,大漢就會再次陷入被動局麵。”
“於大漢發展不利啊!”
自從上次劉諶拒絕和吳國聯姻之後。
宗預也看出來了,劉諶對於北伐的整體策略是緩緩圖之。
後來宗預也想明白了,北伐這事,不能太過心急。
要麽就暫時不打,要打就要一戰定乾坤。
所以宗預的心態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再那麽著急的想要對魏國進兵。
隻是沒想到自己這邊的心態放緩了,薑維反倒是著急了。
想要趁著這個時機對陳倉一帶動手。
在場的其餘人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但無非就是打或者不打罷了。
而劉諶則站在原地不置可否。
眾人原本激烈的討論也漸漸的落了下來。
紛紛把目光看向劉諶。
“而是要敲打敲打吳國,最好能把吳國的國力消耗一番。”
“因為司馬炎的重心依然是在長安。”
薑維略一思忖後說道。
劉諶在得到消息之後 ,第一時間把眾人叫到宮裏分享了這個消息。
此時薑維正好從紫陽返迴,也被劉諶叫到了宮裏。
聽到薑維的話,劉諶皺起了眉頭:
“你的意思是,魏國此舉不過是為了安定後方?”
“省得合肥之事再發生?”
羅憲的奏報中,說的可是羊祜此次盡起合肥大軍,來勢洶洶。
大有一副不滅吳國誓不罷休的意思。
薑維點了點頭道:
“當年司馬昭在時,偽朝北方尚在一統,又有杜預、羊祜二人兩路進兵。”
“尚且不能奈何得了吳國。”
“更別說現在隻有數州之地的司馬炎。”
“吳國陸抗、施績皆非泛泛之輩,又有長江天險作為阻隔。”
“況且臣在漢中也得知消息,隴西方麵有兵馬調動,往長安方向去。”
“看樣子是司馬炎準備對司馬攸動手。”
“這樣一來,司馬炎就更不可能真的對吳國動手,最多就是迫使孫皓老實一陣,然後轉過頭去打長安。”
劉諶稍加思考便恍然大悟了。
薑維說的沒錯,司馬炎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孫皓不再敢有所異動,而不是為了滅掉吳國。
因為司馬氏三代人的謀劃,為的就是取魏國而代之。
就像當年的曹操父子一樣。
原本這件事應該由司馬昭來做,但因為曹髦的死,讓司馬昭沒臉篡位。
這件事情自然就落到了司馬炎的頭上。
可是麵對長安那個對自己毫不服氣且想分庭抗禮的弟弟,司馬炎同樣也沒臉直接篡位。
但是司馬昭能夠等到司馬炎這代人行此事,而司馬炎卻不能再往後推了。
事不過三,再往後推司馬家的天命就成了一個笑話。
所以司馬炎必須要在他這一代完成這件事。
那首先就要奪迴長安,至於吳國,司馬炎隻需要他老老實實的就行。
想到這裏,劉諶的心思頓時就活泛了起來。
之前劉諶在得知魏國再行伐吳的時候,確實是有點擔憂的。
因為原本曆史上好像就是司馬炎滅的吳國。
晉朝兵馬一到建業,孫皓便投降了。
現在既然吳國沒有滅國的危險,劉諶自然也就不用為這個盟友擔憂了。
“伯約啊,此次迴成都所為何事啊?”
放下心中的擔憂之後,劉諶開始詢問薑維為何返迴成都。
聽到劉諶的話,薑維先是從懷裏掏出一份名單:
“陛下,這是此次進攻魏興講武堂學子的折損名單。”
“共計十二人傷,七人陣亡。”
劉諶聞言臉上也露出一絲凝重。
雖說劉諶已經想好了要讓這些學子們經曆血與火的考驗。
但真當這份名單送到劉諶手裏的時候,劉諶的心情還是很沉重的。
這十幾個人的傷亡和南疆那些學子們不同。
他們是真正死在戰場上的,所以才會更加讓人感到可惜。
“都是大漢的好兒郎。”
“傳朕的旨意,此七人俱入忠烈祠。”
“朝廷另有撫恤發往家中!”
劉諶的話說完之後,薑維接著說道:
“除此之外,臣還有一個請求。”
劉諶點了點頭:
“你說!”
劉諶知道薑維此次返迴成都,絕對不隻是為了送一份陣亡名單這麽簡單。
“眼下漢中之地已經盡在掌握,且糧食連著兩年大豐。”
“而北方偽朝又發生內訌。”
“臣以為咱們是不是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出兵北上。”
“盡可能的把陳倉等地奪迴來,也好為將來北伐打好基礎。”
薑維都督漢中兩年有餘,知道漢中發生的巨大變化。
原本漢中土地便是已經開發好的土地,隻是連年戰事導致有些荒廢。
之前陛下的策略極大的鼓舞了百姓們的積極性。
第一年便有不少糧食盈餘,去年也是一個豐年。
今年夏糧已經收的差不多,比去年隻多不少。
再加上那幾個通商城市的積攢,現在的大漢是有些糧食儲備的。
隨之而來的,就是薑維再次活泛的心思。
劉諶聞言眉頭微皺,以他的想法暫時是不考慮北上招惹魏國的。
因為此時自己任何舉動都有可能導致魏國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大漢身上。
這對大漢未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可是薑維的話也並非沒有道理。
當年丞相五伐中原,幾乎都是因為糧草不濟的原因才導致屢屢失敗。
若是不做提前準備,等到真正北伐的時候再去運糧。
那豈不是要走丞相的老路?
隻是不等劉諶開口,李驤就附和道:
“大將軍所言極是。”
“朝廷如今連年開墾荒地,糧草之類的也積蓄不少。”
“確實該在漢水以北找一個立足之地,以備將來北伐之事。”
“漢水雖然是漢中屏障,但若是一直任由偽朝把守北岸。”
“將來也必然會成為北伐的阻礙。”
宗預聽到此話後立刻說道:
“陛下,此事宜緩不宜急。”
“眼下洛陽的注意力放在長安和吳國身上。”
“這個時候一旦興兵北上,必然會重新把偽朝的注意力重新拉迴到咱們身上。”
“萬一司馬炎和司馬攸放下隔閡,聯手進兵漢中,大漢就會再次陷入被動局麵。”
“於大漢發展不利啊!”
自從上次劉諶拒絕和吳國聯姻之後。
宗預也看出來了,劉諶對於北伐的整體策略是緩緩圖之。
後來宗預也想明白了,北伐這事,不能太過心急。
要麽就暫時不打,要打就要一戰定乾坤。
所以宗預的心態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再那麽著急的想要對魏國進兵。
隻是沒想到自己這邊的心態放緩了,薑維反倒是著急了。
想要趁著這個時機對陳倉一帶動手。
在場的其餘人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但無非就是打或者不打罷了。
而劉諶則站在原地不置可否。
眾人原本激烈的討論也漸漸的落了下來。
紛紛把目光看向劉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