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對於吳國的攻勢,並沒有司馬炎想象中的那麽順利。
在張儼的人頭送到建業之後,孫皓立刻就意識到和魏國和好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
立刻下旨讓陸抗和施績備戰。
至於漢軍假扮吳軍這件事,孫皓隻當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也不許任何人提起。
並且立刻籌措一批糧草送到興山霍在手中。
讓他幫忙盯著上庸來人。
而早就已經得到劉諶吩咐的霍在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上庸的關注。
等到魏吳兩國正式開戰之後。
霍在也在羅憲的配合下結結實實的殺退了好幾次胡奮的進攻。
正麵戰場上,沒有了杜預的羊祜雖然有文鴦的幫助。
但文鴦到底是將才不是帥才,所以也沒有對早有防備的陸抗造成多大的威脅。
幾次戰事過後,雙方就這麽在廣陵一線繼續僵持住了。
期間倒是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早就已經投降了魏國並被封為西陵都督的步闡在一次交戰中,被陸抗 擒獲。
隨後便被送到建業孫皓手裏。
對於這樣的叛徒,孫皓自然不會客氣。
一番審訊之後,將步闡知道的關於魏軍的消息全都掏出來後,便將其明正典刑。
至於魏國,同樣也沒有把步闡放在心上,甚至連戰死的撫恤都沒有。
堂堂江東步家,就隻剩下送到洛陽為質的步璣和步璿二人。
而在魏國和吳國交戰的時候,成都劉諶卻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孟虯的使者再次到達成都。
和上次不一樣的是。
這一次孟虯的使者是以下邦之臣的身份前來覲見劉諶的。
而劉諶也通過使者的嘴,知道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孟虯究竟幹了些什麽。
在收到自己賞賜的國號之後,孟虯立刻麵南背北稱王。
立國號安南,並且奉大漢為宗主國。
隨後又安排當初劉諶派去的那些人進入安南小朝廷的各處要職。
一應禮儀教化,皆類中原王朝。
緊接著又用劉諶派去的人傳授的技術,立刻展開了墾荒耕種的一應事宜。
也直到此時,孟虯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究竟占據了一塊什麽樣的膏腴之地。
當初搶交州的時候,就覺得交州的土地不錯,糧食產量高。
但是當自己占領的這塊土地開墾出來之後,孟虯瞬間覺得交州簡直就是一塊貧瘠之地!
這裏的土地,根本就不用怎麽管理,稻米就噌噌的長,而且產量要遠比南中高。
每每想到這裏,孟虯都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
要不是老子攻下狼脫國,怎麽可能發現這塊地方?
要不是老子想著自己當個國王嚐嚐滋味兒,又怎麽能知道這裏的土地如此肥沃!
然而被劉諶派到這裏,協助孟虯發展的那些人,此時卻鬱悶的捶胸頓足。
這麽好的地方,這麽大一塊膏腴之地。
應該是上蒼給大漢的天賜之地才是!
也隻有大漢才配擁有著這麽好的地方。
為什麽不是大漢先發現!
要是大漢早點發現這個地方,又怎麽會受困於糧草而不能北伐!
隻是這些情緒隻能在私底下發泄一番,明麵上還是要認認真真的幫助孟虯維持這個小小的安南朝廷的運轉。
心中卻安慰自己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說不定哪天這裏就歸了大漢了。
僅僅隻過去了一年的時間,安南國就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實現了完全的自給自足。
一個初具雛形的國家已經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孟虯也沒忘了劉諶的恩情。
安南國能夠走到現在,完全離不開大漢陛下派來的這些人的幫助。
於是在剛剛過完年的時候,孟虯便把入成都覲見這件事提上了日程。
並且在那幫子漢人的支持下,迅速的成行。
最後,孟虯讓人帶著幾萬石的糧草和各種奇珍異寶往成都的方向去了。
劉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見到了孟虯派來的使者。
除了帶給劉諶幾萬石糧草和各類奇珍之外。
孟虯還進獻了一批美女,幫劉諶充實後宮。
劉諶驚訝於孟虯的發展之快,區區一年多的時間。
不光在那裏站穩腳跟不說,居然還能拿出幾萬石的糧草上貢給自己?
至於那些美女,劉諶反倒沒有放在心上。
因為除了這些表麵上能夠看到的東西之外。
劉諶也看到了自己派去的那些人想讓自己看到的東西。
安南國那片土地的肥沃,根本就不用這些人暗示。
他對那塊土地可比孟虯熟悉的多。
如果不是大漢國力不允許,能輪得著他孟虯去安南建國?
當初劉諶為什麽會支持孟虯立國,又為什麽會主動派那些人去幫助孟虯。
並且一應禮儀全都按照中原王朝的製度來做。
為的就是從一開始,就把那塊地方納入大漢的版圖當中。
什麽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都是假的。
隻有文化認同才是真的。
因為民族可以變更,國家可以滅亡。
隻有文化能夠一脈相承,並且源遠流長。
同樣的,劉諶也不覺得孟獲和孟虯父子對大漢忠心,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一樣能對大漢、對中原王朝保持忠心。
所以劉諶才會從一開始就對安南國推行漢化。
等將來全盤接受漢化的安南國子民來到中原王朝,見到了比本國更加璀璨且高級的同類文化。
那就是純純的降維打擊。
說不定根本不用武力征服,隻需要數代人過去,他們就會主動哭著求著中原王朝統治他們!
一想到這裏,劉諶看向使者的目光就愈發的溫柔起來。
接下來的日子,劉諶便讓鴻臚寺的人帶著孟虯的使者在成都各個地方遊玩,見識成都的人文風景。
等到使者戀戀不舍的返程的時候。
劉諶早就給孟虯準備了一份厚重的迴禮。
除了那些迴禮之外,劉諶還準備了幾十本《百家姓》和《漢語字典》以及一些典籍讓他帶迴去。
又從宮中的學堂裏抽出幾個懂得拚音的人和使者一同返迴安南。
這些人和書會成為一粒種子,在安南紮根發芽,直到安南融入大漢版圖的那天!
在張儼的人頭送到建業之後,孫皓立刻就意識到和魏國和好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
立刻下旨讓陸抗和施績備戰。
至於漢軍假扮吳軍這件事,孫皓隻當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也不許任何人提起。
並且立刻籌措一批糧草送到興山霍在手中。
讓他幫忙盯著上庸來人。
而早就已經得到劉諶吩咐的霍在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上庸的關注。
等到魏吳兩國正式開戰之後。
霍在也在羅憲的配合下結結實實的殺退了好幾次胡奮的進攻。
正麵戰場上,沒有了杜預的羊祜雖然有文鴦的幫助。
但文鴦到底是將才不是帥才,所以也沒有對早有防備的陸抗造成多大的威脅。
幾次戰事過後,雙方就這麽在廣陵一線繼續僵持住了。
期間倒是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早就已經投降了魏國並被封為西陵都督的步闡在一次交戰中,被陸抗 擒獲。
隨後便被送到建業孫皓手裏。
對於這樣的叛徒,孫皓自然不會客氣。
一番審訊之後,將步闡知道的關於魏軍的消息全都掏出來後,便將其明正典刑。
至於魏國,同樣也沒有把步闡放在心上,甚至連戰死的撫恤都沒有。
堂堂江東步家,就隻剩下送到洛陽為質的步璣和步璿二人。
而在魏國和吳國交戰的時候,成都劉諶卻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孟虯的使者再次到達成都。
和上次不一樣的是。
這一次孟虯的使者是以下邦之臣的身份前來覲見劉諶的。
而劉諶也通過使者的嘴,知道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孟虯究竟幹了些什麽。
在收到自己賞賜的國號之後,孟虯立刻麵南背北稱王。
立國號安南,並且奉大漢為宗主國。
隨後又安排當初劉諶派去的那些人進入安南小朝廷的各處要職。
一應禮儀教化,皆類中原王朝。
緊接著又用劉諶派去的人傳授的技術,立刻展開了墾荒耕種的一應事宜。
也直到此時,孟虯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究竟占據了一塊什麽樣的膏腴之地。
當初搶交州的時候,就覺得交州的土地不錯,糧食產量高。
但是當自己占領的這塊土地開墾出來之後,孟虯瞬間覺得交州簡直就是一塊貧瘠之地!
這裏的土地,根本就不用怎麽管理,稻米就噌噌的長,而且產量要遠比南中高。
每每想到這裏,孟虯都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
要不是老子攻下狼脫國,怎麽可能發現這塊地方?
要不是老子想著自己當個國王嚐嚐滋味兒,又怎麽能知道這裏的土地如此肥沃!
然而被劉諶派到這裏,協助孟虯發展的那些人,此時卻鬱悶的捶胸頓足。
這麽好的地方,這麽大一塊膏腴之地。
應該是上蒼給大漢的天賜之地才是!
也隻有大漢才配擁有著這麽好的地方。
為什麽不是大漢先發現!
要是大漢早點發現這個地方,又怎麽會受困於糧草而不能北伐!
隻是這些情緒隻能在私底下發泄一番,明麵上還是要認認真真的幫助孟虯維持這個小小的安南朝廷的運轉。
心中卻安慰自己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說不定哪天這裏就歸了大漢了。
僅僅隻過去了一年的時間,安南國就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實現了完全的自給自足。
一個初具雛形的國家已經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孟虯也沒忘了劉諶的恩情。
安南國能夠走到現在,完全離不開大漢陛下派來的這些人的幫助。
於是在剛剛過完年的時候,孟虯便把入成都覲見這件事提上了日程。
並且在那幫子漢人的支持下,迅速的成行。
最後,孟虯讓人帶著幾萬石的糧草和各種奇珍異寶往成都的方向去了。
劉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見到了孟虯派來的使者。
除了帶給劉諶幾萬石糧草和各類奇珍之外。
孟虯還進獻了一批美女,幫劉諶充實後宮。
劉諶驚訝於孟虯的發展之快,區區一年多的時間。
不光在那裏站穩腳跟不說,居然還能拿出幾萬石的糧草上貢給自己?
至於那些美女,劉諶反倒沒有放在心上。
因為除了這些表麵上能夠看到的東西之外。
劉諶也看到了自己派去的那些人想讓自己看到的東西。
安南國那片土地的肥沃,根本就不用這些人暗示。
他對那塊土地可比孟虯熟悉的多。
如果不是大漢國力不允許,能輪得著他孟虯去安南建國?
當初劉諶為什麽會支持孟虯立國,又為什麽會主動派那些人去幫助孟虯。
並且一應禮儀全都按照中原王朝的製度來做。
為的就是從一開始,就把那塊地方納入大漢的版圖當中。
什麽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都是假的。
隻有文化認同才是真的。
因為民族可以變更,國家可以滅亡。
隻有文化能夠一脈相承,並且源遠流長。
同樣的,劉諶也不覺得孟獲和孟虯父子對大漢忠心,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一樣能對大漢、對中原王朝保持忠心。
所以劉諶才會從一開始就對安南國推行漢化。
等將來全盤接受漢化的安南國子民來到中原王朝,見到了比本國更加璀璨且高級的同類文化。
那就是純純的降維打擊。
說不定根本不用武力征服,隻需要數代人過去,他們就會主動哭著求著中原王朝統治他們!
一想到這裏,劉諶看向使者的目光就愈發的溫柔起來。
接下來的日子,劉諶便讓鴻臚寺的人帶著孟虯的使者在成都各個地方遊玩,見識成都的人文風景。
等到使者戀戀不舍的返程的時候。
劉諶早就給孟虯準備了一份厚重的迴禮。
除了那些迴禮之外,劉諶還準備了幾十本《百家姓》和《漢語字典》以及一些典籍讓他帶迴去。
又從宮中的學堂裏抽出幾個懂得拚音的人和使者一同返迴安南。
這些人和書會成為一粒種子,在安南紮根發芽,直到安南融入大漢版圖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