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當又一批商稅送到成都的時候。
劉諶發現了不對勁兒的地方。
和以往相比,這批商稅的數量增長了好幾成不說,裏麵他國新鑄直百錢數量明顯的多了起來。
當初新鑄直百錢發行的時候,就有人提出會遭到魏吳兩國仿製。
而當時的劉諶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因為金銀天然就是貨幣,隻要成色足夠,貨幣就沒有仿製一說,它就是真錢!
而且劉諶也希望借著這個機會,把大漢新鑄錢的名聲打出去。
畢竟大漢新鑄直百錢專美於前。
剩下的做的再好也隻是仿製者。
所以劉諶並沒有讓糜照他們禁絕這種仿製錢的流通。
甚至還會故意用兩國之前的錢做比較。
這種做法也確實收到一些成效,尤其是在吳國。
新鑄直百錢在商業上的流通相當好。
當初向吳國買船,就是用的新鑄直百錢支付的。
可是現在這些錢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還基本都是魏國那邊過來的。
劉諶瞬間就察覺到了這裏麵有問題。
因為大漢能夠賣出去的東西很少。
蜀錦和川鹽之外,也就多了桑皮紙和楮皮紙這幾種東西。
根本不可能對外形成這麽大的貿易量。
如果是一般人,多半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對於他們來說,貿易的增長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的增加。
家產也會隨之變得更加豐厚,這是一件好事。
但是上升到國家層麵上,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湧入的貨幣增多,必然會帶來物資的大量外流。
從而會引起物價的上漲。
而單一的物價上漲,必然會帶來更大範圍的經濟波動。
進而影響民生。
說白了就是經濟危機!
隻是經濟危機這種東西,隻應該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
從秦漢到明清,那可一直都是封建主義社會,是小農經濟模式。
根本就沒有資格出現經濟危機。
唯一的解釋就是有人在故意針對自己,針對大漢!
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隻有北方的曹魏!
他想借著強大的國力,硬生生的壓死大漢!
原本劉諶想借著曹魏和吳國開戰,以及內部分裂的時機,趕緊偷一波發育。
沒想到魏國還是能夠想出對策來!
果然還是不能小瞧天下人。
一瞬間,一股很久沒有出現的危機感再次湧上了劉諶的心頭。
大量新鑄錢的流入,意味著有大量的蜀錦賣出。
而蜀錦的大量賣出必然會引起商人們的瘋狂追捧。
可是益州一年蜀錦的產量是有限的。
哪怕自己曾經為了安排那些上庸逃難過來的百姓多設置了好幾個紡舍也起不到平抑價格的作用。
蜀錦的稀缺必然會引起價格的上漲,使得百姓們開始追捧種桑養蠶。
同時也會引起別的物價的上漲,進而影響到糧食的價格。
大漢土地有限,多出來的糧食還要存儲起來以備將來北伐之用。
而吳國因為身陷和魏國之間的戰事得原因,也不可能往外售賣糧食。即使售賣數量也不會太多。
如此一來,魏國就可以憑借著這些新鑄錢,輕而易舉的拖垮大漢!
劉諶突然意識到,如果這次自己處理不好的話,好不容易維持起來的大漢會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當中。
因為這些蜀錦和川鹽,早就在登基之初,就被自己以籌措糧食的名義,瓜分給了益州的各個世家!
自己能意識到這件事給大漢帶來的危害,那些世家之人未必能夠 意識到。
或者說,即便他們意識到,也不會放在心上。
因為這些 世家的手裏有土地,有糧食,還有人口。
就算大漢因此分崩離析,也絲毫影響不到他們手中的利益。
到時候無非就是按照原來的曆史脈絡,換一個皇帝效忠就是了。
“唿~~~!”
劉諶深深的唿出一口濁氣。
立刻命人將樊建叫來。
等到劉諶把自己想到的這些危機講給樊建聽後。
樊建的臉上也瞬間露出了動容之色。
當初劉諶定下這條計策的時候,樊建就曾經向劉諶提出自己的擔憂。
隻是後來的一係列發展太過於順風順水。
以至於樊建自己都快要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如今這個擔憂變成了現實。
大量的貨幣湧入大漢,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拉動大漢經濟。
但是人終歸是要吃飯的,而不是吃這些金銀銅。
這麽多的錢搞出來,又能有什麽用?
可眼下顯然不是計較這個的時候。
既然魏國已經決定這麽做了,必然還會留有後手。
所以得趕緊想出應對的法子來!
“樊卿倒也不必太過著急。”
“眼下就隻有興山這一個地方能和偽朝有直接的生意上的往來。”
“朕會給霍在去旨,讓他們暫時收縮一下貿易。”
“另外咱們大漢不是還欠吳國一些買船的錢。”
“正好可以用這筆錢來結算。”
“所以短時間內,倒也無需為此擔憂。”
“但是必須要趕緊想一個法子出來。”
“這些舉措都拖不長的!”
劉諶嘴裏一連串的話不停的冒出來。
樊建隻能在一旁點頭稱是。
法子肯定是要想的,但是事情來的太突然了。
根本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想得出來的,需要時間!
“另外,益州和漢中的土地。”
“隻要是登記在冊的上等田和中等田,以及這兩年時間開墾出來的荒地,一株桑樹都不準種。”
“違者無論官民,嚴懲不貸!”
這次的危機從根本上來說並不能算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相對產能過剩。
而在農耕社會,從來就沒有產能過剩過。
這次危機是魏國以強橫的國力強行發動的,根本上是為了破壞大漢的農業生產。
所以劉諶必須要製止民間私自毀田種桑。
可是這件事情也不能完全禁絕,真要是激起民意洶湧,再被有心之人從中攛掇。
估計都不用等到魏國來攻,國內都要亂成一鍋粥,過猶不及啊!
如此一來,劉諶也隻能采取圍三缺一的方法,把下等田留給百姓們改種桑樹。
反正這些下等田也產不了多少糧食。
劉諶發現了不對勁兒的地方。
和以往相比,這批商稅的數量增長了好幾成不說,裏麵他國新鑄直百錢數量明顯的多了起來。
當初新鑄直百錢發行的時候,就有人提出會遭到魏吳兩國仿製。
而當時的劉諶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因為金銀天然就是貨幣,隻要成色足夠,貨幣就沒有仿製一說,它就是真錢!
而且劉諶也希望借著這個機會,把大漢新鑄錢的名聲打出去。
畢竟大漢新鑄直百錢專美於前。
剩下的做的再好也隻是仿製者。
所以劉諶並沒有讓糜照他們禁絕這種仿製錢的流通。
甚至還會故意用兩國之前的錢做比較。
這種做法也確實收到一些成效,尤其是在吳國。
新鑄直百錢在商業上的流通相當好。
當初向吳國買船,就是用的新鑄直百錢支付的。
可是現在這些錢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還基本都是魏國那邊過來的。
劉諶瞬間就察覺到了這裏麵有問題。
因為大漢能夠賣出去的東西很少。
蜀錦和川鹽之外,也就多了桑皮紙和楮皮紙這幾種東西。
根本不可能對外形成這麽大的貿易量。
如果是一般人,多半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對於他們來說,貿易的增長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的增加。
家產也會隨之變得更加豐厚,這是一件好事。
但是上升到國家層麵上,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湧入的貨幣增多,必然會帶來物資的大量外流。
從而會引起物價的上漲。
而單一的物價上漲,必然會帶來更大範圍的經濟波動。
進而影響民生。
說白了就是經濟危機!
隻是經濟危機這種東西,隻應該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
從秦漢到明清,那可一直都是封建主義社會,是小農經濟模式。
根本就沒有資格出現經濟危機。
唯一的解釋就是有人在故意針對自己,針對大漢!
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隻有北方的曹魏!
他想借著強大的國力,硬生生的壓死大漢!
原本劉諶想借著曹魏和吳國開戰,以及內部分裂的時機,趕緊偷一波發育。
沒想到魏國還是能夠想出對策來!
果然還是不能小瞧天下人。
一瞬間,一股很久沒有出現的危機感再次湧上了劉諶的心頭。
大量新鑄錢的流入,意味著有大量的蜀錦賣出。
而蜀錦的大量賣出必然會引起商人們的瘋狂追捧。
可是益州一年蜀錦的產量是有限的。
哪怕自己曾經為了安排那些上庸逃難過來的百姓多設置了好幾個紡舍也起不到平抑價格的作用。
蜀錦的稀缺必然會引起價格的上漲,使得百姓們開始追捧種桑養蠶。
同時也會引起別的物價的上漲,進而影響到糧食的價格。
大漢土地有限,多出來的糧食還要存儲起來以備將來北伐之用。
而吳國因為身陷和魏國之間的戰事得原因,也不可能往外售賣糧食。即使售賣數量也不會太多。
如此一來,魏國就可以憑借著這些新鑄錢,輕而易舉的拖垮大漢!
劉諶突然意識到,如果這次自己處理不好的話,好不容易維持起來的大漢會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當中。
因為這些蜀錦和川鹽,早就在登基之初,就被自己以籌措糧食的名義,瓜分給了益州的各個世家!
自己能意識到這件事給大漢帶來的危害,那些世家之人未必能夠 意識到。
或者說,即便他們意識到,也不會放在心上。
因為這些 世家的手裏有土地,有糧食,還有人口。
就算大漢因此分崩離析,也絲毫影響不到他們手中的利益。
到時候無非就是按照原來的曆史脈絡,換一個皇帝效忠就是了。
“唿~~~!”
劉諶深深的唿出一口濁氣。
立刻命人將樊建叫來。
等到劉諶把自己想到的這些危機講給樊建聽後。
樊建的臉上也瞬間露出了動容之色。
當初劉諶定下這條計策的時候,樊建就曾經向劉諶提出自己的擔憂。
隻是後來的一係列發展太過於順風順水。
以至於樊建自己都快要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如今這個擔憂變成了現實。
大量的貨幣湧入大漢,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拉動大漢經濟。
但是人終歸是要吃飯的,而不是吃這些金銀銅。
這麽多的錢搞出來,又能有什麽用?
可眼下顯然不是計較這個的時候。
既然魏國已經決定這麽做了,必然還會留有後手。
所以得趕緊想出應對的法子來!
“樊卿倒也不必太過著急。”
“眼下就隻有興山這一個地方能和偽朝有直接的生意上的往來。”
“朕會給霍在去旨,讓他們暫時收縮一下貿易。”
“另外咱們大漢不是還欠吳國一些買船的錢。”
“正好可以用這筆錢來結算。”
“所以短時間內,倒也無需為此擔憂。”
“但是必須要趕緊想一個法子出來。”
“這些舉措都拖不長的!”
劉諶嘴裏一連串的話不停的冒出來。
樊建隻能在一旁點頭稱是。
法子肯定是要想的,但是事情來的太突然了。
根本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想得出來的,需要時間!
“另外,益州和漢中的土地。”
“隻要是登記在冊的上等田和中等田,以及這兩年時間開墾出來的荒地,一株桑樹都不準種。”
“違者無論官民,嚴懲不貸!”
這次的危機從根本上來說並不能算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相對產能過剩。
而在農耕社會,從來就沒有產能過剩過。
這次危機是魏國以強橫的國力強行發動的,根本上是為了破壞大漢的農業生產。
所以劉諶必須要製止民間私自毀田種桑。
可是這件事情也不能完全禁絕,真要是激起民意洶湧,再被有心之人從中攛掇。
估計都不用等到魏國來攻,國內都要亂成一鍋粥,過猶不及啊!
如此一來,劉諶也隻能采取圍三缺一的方法,把下等田留給百姓們改種桑樹。
反正這些下等田也產不了多少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