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諶這麽做,當然有他這麽做的道理。
範長生的功勞雖然不小,但是真要論起來,不一定比糜照的功勞大多少。
因為糜照帶來的是目前大漢最需要的,切切實實的東西。
能夠立刻投入使用的錢財。
而範長生在南中等地開墾出來的土地,隻有七萬多畝的熟地。
這點土地對於大漢來說,有了更好,沒有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按理說,糜照的官職就算不入九卿,也得是個秩比五千石的大官。
可劉諶卻不能給糜照這麽高規格的賞賜。
因為劉諶不可能讓商高於農,哪怕是平等也不行!
士農工商,這個地位順序為什麽能貫徹華夏整個封建王朝。
劉諶自然心知肚明,因為商業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的是勞動本身!
統治者們雖然不一定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們最起碼知道糧食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
而不是靠商人們在交易的過程中變出來的。
一個小農經濟的社會,還有什麽能比糧食更重要的?
而且商人天生的逐利性,讓他們敢於去嚐試任何暴利的東西,包括出賣自己的國家!
劉諶雖然來自後世那個商業繁榮的社會,而且商人的地位遠高於普通農民。
但那是建立在穩定的社會底層架構以及生活物質極其豐富的基礎上。
並不適合當前的時代。
在達到後世人們的生活水平之前。
劉諶也隻能和所有的統治者一樣,打壓商人的地位。
等到加官的消息被眾人消化完之後。
範長生再次站出來說道:
“陛下,臣這兩年的時間裏,共伐得十丈巨木百餘根,其餘各種長短樹木無算。”
“且都已晾曬幹燥,可以用來造船!”
聽到範長生的話,劉諶的嘴角再次露出笑意。
早在籌備水師之前,劉諶就已經讓範長生開始在南中等地砍伐巨木,用來造船。
範長生也果然不負自己所托,砍了這麽多的巨木。
兩年時間過去,早就已經晾幹了。
至於更高的樹木,也不是沒有,隻是能不能造出來用到這麽高樹木的船不說。
造出來往哪裏放都是個問題。
大漢現在控製的水域隻有北邊的漢水和東邊的長江一小段。
除非孫皓願意放開整條長江任由大漢船隻出海。
所以十丈高的樹木,已經足夠用了。
“好,過完年後,就開始征調民夫。”
“把這些木材全都拖到漢中,開始建造屬於咱們大漢自己的艦船!”
至於造船的人才,當初問東吳買船的時候,由於孫皓賣給大漢的都是舊船。
所以向條很是貼心的朝孫皓要了一批用於維護船隻的工匠。
既然能修,那就能造。
就算造不了,劉諶也多的是理由朝孫皓再要人。
一直安靜沒有說話的陸晏在聽到劉諶的話後,心中不由得一動。
當初在接到父親的迴信之後,陸晏便明白了父親的意思。
於是便開始逐步轉變心態,以漢臣自居。
後來周處重新返迴陸晏身邊,並且仔細告知陸晏一些沒有寫在迴信裏的東西。
更讓陸晏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既然已經打算當漢臣,那陸晏就得事事為大漢考慮。
首先就是自己手中的這些艦船。
當初孫皓賣給大漢的這些淘汰下來的船。
除了陸晏自己的坐艦稍微好一些之外,別的要麽有暗傷,要麽年限已經快要接近報廢。
隻能做訓練之用,絕無征戰江河之能。
也就是北邊的魏國同樣沒有在水戰上下心思。
要不然這漢水能不能占得住,還兩說呢。
所以很早之前,陸晏就上書劉諶,希望能夠給水師再多添一些船隻。
誰知道劉諶在收到奏表之後,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迴應。
搞得陸晏也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
直到現在,陸晏才明白,原來大漢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謀劃水師的事情 。
父親,您果然比孩兒看的長遠!
在陸晏陷入沉思的時候,忽然感到身旁有人在捅自己。
迴過神來一看,發現那人正在用眼神朝自己示意。
順著那人的目光看去,又撞上劉諶的目光。
陸晏慌忙起身道:
“陛下!”
劉諶笑著說道:
“陸卿這是在想什麽想的如此出神?朕都叫了你兩聲了。”
陸晏趕緊說道:
“陛下恕罪,是臣無狀!”
劉諶聞言心中一動,去年宴會的時候,陸晏還是以外臣相稱,今年卻已經自稱為臣了。
一字之差,這其中的含義可大不一樣。
劉諶不動聲色的擺手道:
“無妨!”
“卿任大漢水師都督已有一年有餘。”
“朕就是想知道,麾下兵馬如今訓練的怎麽樣了?”
提到水師,陸晏立刻來了精神:
“迴陛下的話,臣自出任大漢水師都督以來,牢記陛下重托。”
“如今已練得水師萬餘人,其中可戰者在三千之數。”
“其餘人假以時日,也必然能夠成為可戰之兵!”
聽到陸晏的話,大殿裏再次響起一陣嘩然之聲。
萬餘水師,三千可戰。
這要是真的的話,那可真是個了不得的功勞!
這個陸晏,真不愧是將門之子,果然是有兩把刷子的。
劉諶對這個結果自然也很滿意。
隨即便對陸晏進行一番嘉獎。
“陸卿訓練水師辛苦,朕自然也不能虧待了陸卿。”
“傳旨,賞陸卿錢十萬,蜀錦五匹!並良馬兩匹!”
劉諶的賞賜,讓一眾武將全都露出了豔羨的目光,錢和蜀錦大家都不會看在眼裏。
但是良馬兩匹,可很是讓人眼熱。
大漢哪有什麽產馬的地方,好馬幾乎都來自繳獲。
之前漢中一戰,倒是繳獲了不少,除了補充軍中所需之外,幾乎都被關彝給帶走了。
剩下的也全都攥在陛下手裏 ,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匹罷了。
這一下子就出去十分之一,眾人看向陸晏的目光也都變了。
陸晏怎麽能不知道這兩匹馬的分量。
剛想開口推辭一番,劉諶卻再次說道:
“眾卿,大漢第一個三年計劃收獲頗豐。”
“故而朕以為,可以此為標準,製定大漢第二個三年計劃!”
範長生的功勞雖然不小,但是真要論起來,不一定比糜照的功勞大多少。
因為糜照帶來的是目前大漢最需要的,切切實實的東西。
能夠立刻投入使用的錢財。
而範長生在南中等地開墾出來的土地,隻有七萬多畝的熟地。
這點土地對於大漢來說,有了更好,沒有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按理說,糜照的官職就算不入九卿,也得是個秩比五千石的大官。
可劉諶卻不能給糜照這麽高規格的賞賜。
因為劉諶不可能讓商高於農,哪怕是平等也不行!
士農工商,這個地位順序為什麽能貫徹華夏整個封建王朝。
劉諶自然心知肚明,因為商業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的是勞動本身!
統治者們雖然不一定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們最起碼知道糧食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
而不是靠商人們在交易的過程中變出來的。
一個小農經濟的社會,還有什麽能比糧食更重要的?
而且商人天生的逐利性,讓他們敢於去嚐試任何暴利的東西,包括出賣自己的國家!
劉諶雖然來自後世那個商業繁榮的社會,而且商人的地位遠高於普通農民。
但那是建立在穩定的社會底層架構以及生活物質極其豐富的基礎上。
並不適合當前的時代。
在達到後世人們的生活水平之前。
劉諶也隻能和所有的統治者一樣,打壓商人的地位。
等到加官的消息被眾人消化完之後。
範長生再次站出來說道:
“陛下,臣這兩年的時間裏,共伐得十丈巨木百餘根,其餘各種長短樹木無算。”
“且都已晾曬幹燥,可以用來造船!”
聽到範長生的話,劉諶的嘴角再次露出笑意。
早在籌備水師之前,劉諶就已經讓範長生開始在南中等地砍伐巨木,用來造船。
範長生也果然不負自己所托,砍了這麽多的巨木。
兩年時間過去,早就已經晾幹了。
至於更高的樹木,也不是沒有,隻是能不能造出來用到這麽高樹木的船不說。
造出來往哪裏放都是個問題。
大漢現在控製的水域隻有北邊的漢水和東邊的長江一小段。
除非孫皓願意放開整條長江任由大漢船隻出海。
所以十丈高的樹木,已經足夠用了。
“好,過完年後,就開始征調民夫。”
“把這些木材全都拖到漢中,開始建造屬於咱們大漢自己的艦船!”
至於造船的人才,當初問東吳買船的時候,由於孫皓賣給大漢的都是舊船。
所以向條很是貼心的朝孫皓要了一批用於維護船隻的工匠。
既然能修,那就能造。
就算造不了,劉諶也多的是理由朝孫皓再要人。
一直安靜沒有說話的陸晏在聽到劉諶的話後,心中不由得一動。
當初在接到父親的迴信之後,陸晏便明白了父親的意思。
於是便開始逐步轉變心態,以漢臣自居。
後來周處重新返迴陸晏身邊,並且仔細告知陸晏一些沒有寫在迴信裏的東西。
更讓陸晏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既然已經打算當漢臣,那陸晏就得事事為大漢考慮。
首先就是自己手中的這些艦船。
當初孫皓賣給大漢的這些淘汰下來的船。
除了陸晏自己的坐艦稍微好一些之外,別的要麽有暗傷,要麽年限已經快要接近報廢。
隻能做訓練之用,絕無征戰江河之能。
也就是北邊的魏國同樣沒有在水戰上下心思。
要不然這漢水能不能占得住,還兩說呢。
所以很早之前,陸晏就上書劉諶,希望能夠給水師再多添一些船隻。
誰知道劉諶在收到奏表之後,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迴應。
搞得陸晏也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
直到現在,陸晏才明白,原來大漢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謀劃水師的事情 。
父親,您果然比孩兒看的長遠!
在陸晏陷入沉思的時候,忽然感到身旁有人在捅自己。
迴過神來一看,發現那人正在用眼神朝自己示意。
順著那人的目光看去,又撞上劉諶的目光。
陸晏慌忙起身道:
“陛下!”
劉諶笑著說道:
“陸卿這是在想什麽想的如此出神?朕都叫了你兩聲了。”
陸晏趕緊說道:
“陛下恕罪,是臣無狀!”
劉諶聞言心中一動,去年宴會的時候,陸晏還是以外臣相稱,今年卻已經自稱為臣了。
一字之差,這其中的含義可大不一樣。
劉諶不動聲色的擺手道:
“無妨!”
“卿任大漢水師都督已有一年有餘。”
“朕就是想知道,麾下兵馬如今訓練的怎麽樣了?”
提到水師,陸晏立刻來了精神:
“迴陛下的話,臣自出任大漢水師都督以來,牢記陛下重托。”
“如今已練得水師萬餘人,其中可戰者在三千之數。”
“其餘人假以時日,也必然能夠成為可戰之兵!”
聽到陸晏的話,大殿裏再次響起一陣嘩然之聲。
萬餘水師,三千可戰。
這要是真的的話,那可真是個了不得的功勞!
這個陸晏,真不愧是將門之子,果然是有兩把刷子的。
劉諶對這個結果自然也很滿意。
隨即便對陸晏進行一番嘉獎。
“陸卿訓練水師辛苦,朕自然也不能虧待了陸卿。”
“傳旨,賞陸卿錢十萬,蜀錦五匹!並良馬兩匹!”
劉諶的賞賜,讓一眾武將全都露出了豔羨的目光,錢和蜀錦大家都不會看在眼裏。
但是良馬兩匹,可很是讓人眼熱。
大漢哪有什麽產馬的地方,好馬幾乎都來自繳獲。
之前漢中一戰,倒是繳獲了不少,除了補充軍中所需之外,幾乎都被關彝給帶走了。
剩下的也全都攥在陛下手裏 ,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匹罷了。
這一下子就出去十分之一,眾人看向陸晏的目光也都變了。
陸晏怎麽能不知道這兩匹馬的分量。
剛想開口推辭一番,劉諶卻再次說道:
“眾卿,大漢第一個三年計劃收獲頗豐。”
“故而朕以為,可以此為標準,製定大漢第二個三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