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崔明煊出現的第一時間,劉諶就已經收到了下麵人的匯報。
在劉諶看來,這不過是這些世家之人的慣用伎倆罷了。
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風險相互抵消。
就算遇到什麽危機,也能夠保證將來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這種手段簡直不要太熟,哪怕是已經把篡位寫到腦門上的司馬氏,都還留著一個司馬孚作為大魏忠臣。
然而劉諶不知道的是,崔明煊這麽做,是為了保全自己不假,但也是真的想讓崔世義死!
出身關東士族的崔氏,家族中的嫡庶之分要遠比益州本土世家要來的更加嚴苛。
別的世家都是挑選家中最為優秀的人才送到成都來編纂經典,而且大部分都是作為下一代的主家之人進行培養的。
所以這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得知家族造反之後,才會選擇自殺。
因為被家族悉心培養的他們,在成都見識過大漢這些年的改變之後。
知道家族此舉一丁點兒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同時也無法選擇背叛對自己寄予厚望的家族。
隻能選擇一死。
但是崔明煊不一樣,他被派來成都,完全是為了替家族留住崔世義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從一開始,崔明煊就知道自己是一顆棄子。
可隨著崔明煊在成都呆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也越來越能夠明白劉諶這位拯救大漢於危難之間的皇帝有多麽的厲害。
同時也看到了劉諶對大漢做出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這種改變讓崔明煊找到了一絲希望。
即便不靠家族,他也能夠掙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他得知興古崔氏跟著叛軍 一起造反後戛然而止。
他實在是想不明白家族為何要這麽做。
自己曾經數次給家裏寫信,明裏暗裏的告誡他們一定不能和朝廷對抗。
結果家族不僅選擇和朝廷對抗,還選擇了最為激烈的那種。
自己也從一個對大漢有功的人瞬間變成了一個身背謀逆之罪的人。
這種從天堂跌落的感覺,讓崔明煊直覺得天都塌了。
但是他卻不怪劉諶,把所有的恨意全都撒到了崔世義的身上。
若不是因為他,自己又怎麽可能被“發配”到成都?
若不是因為他,自己又怎麽可能背負逆賊之名!
既然你崔世義不義,那就別怪我崔明煊不仁!
想要自救的崔明煊當即便做出和崔世義甚至是崔家切割的舉動。
唯有如此,方能在這種死局下謀得一線生機。
於是絲毫不顧禮儀的在宮門前,身上僅著白衣,跳著腳的對崔世義和崔家,乃至所有造反的人破口大罵。
讀書人罵起人來,那可比普通人狠多了。
直接引來了準備進宮的陳壽的側目。
但也僅僅隻是看了崔明煊一眼後,便匆匆的踏入宮門。
等到陳壽經過侍衛的通報來到劉諶麵前的時候。
陳壽的臉上早就已經堆上了激動之色。
“陳卿此時前來,必有大事要報。”
“且讓朕猜猜你的來意!”
三郡叛亂的事情,從頭到尾劉諶都沒有怎麽把他們放在心上。
所以心情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麵對突然到來的陳壽,劉諶甚至還有心思跟他打趣。
“莫非是朕讓陳卿所著《忠良傳》和《貳臣傳》已經成書?”
陳壽聞言臉上頓時露出敬佩之色:
“果然都瞞不過陛下!”
“臣自得了陛下旨意之後,便在家中潛心著書。”
“花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總算不負陛下所托。”
“兩本書的初稿已經完成!”
說著陳壽便從袖子裏掏出兩本已經裝訂好的書,遞到劉諶麵前,
“這兩本書隻是第一卷的內容,呈於陛下過目。”
“若是陛下滿意,臣便把其餘內容一並送來,若是不滿意,臣也可迴去再做修改!”
奪迴漢中之後,劉諶為了發動輿論攻勢,替大漢打造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
便下旨讓陳壽在家著書,並且幾乎沒有給他安排別的任何事情。
所以陳壽進宮見自己的理由並不難猜。
從陳壽的手中接過兩本書後,劉諶便饒有興趣的開始翻閱。
劉諶最先看的便是《貳臣傳》,因為《忠良傳》隻是針對大漢內部。
但是《貳臣傳》卻是直指曹魏本身這個大漢最大的敵人。
略過開篇的十常侍和董卓等人,劉諶把目光著重放到了曹氏身上。
在讀過一篇之後,劉諶不由得暗暗咋舌。
這老陳家的讀書人,罵起人來是真的狠。
當年陳琳的一篇《討賊檄文》把曹操罵的一頭冷汗。
陳壽這篇文章,絲毫不比陳琳來的差。
尤其他還比陳琳多知道了後來曹操逼迫漢帝,逼殺皇後的事情。
比陳琳多掌握了不少曹操的罪行,罵起來也更加的狠辣。
後麵的曹丕等人,更是被陳壽直接當成無君無父的禽獸一通譴責。
至於其餘人,如華歆等輩,皆被列入《貳臣傳》中,遺臭萬年!
而這,還隻是陳壽拿給劉諶看的第一卷中的東西。
看完之後,劉諶就知道,一旦這本書散播出去,短時間之內或許看不出什麽來,但是長時間持續下去的話,必然會對曹魏的正統性產生打擊。
因為就連劉諶這個穿越者讀完此書都覺得心有戚戚,更遑論其他人了。
至於《忠良傳》,反倒是寫的中規中矩,並沒有刻意的誇大上榜之人的功勞,不過卻略去了一些他們犯的錯誤。
對此劉諶也沒有多說什麽,這兩本書本就是當做宣傳口徑的東西,肯定會隻展示一麵。
至於另一麵,自有史書評價。
“就這兩卷而言,陳卿做的很不錯。”
“若是後麵幾卷也是如此,便可以直接送到宮中,等校對完畢便可以進行印刷。”
陳壽聞言臉上現出一抹激動之色:
“臣遵旨!”
別人著書一本就已經能夠青史留名,自己一下子著了兩本!
況且自己還這麽年輕,將來未必沒有繼續著書的機會,光是想想就覺得前途無量。
隨即又像是想起什麽一樣,對劉諶說道:
“陛下,臣進宮之時,看到有一人在宮門前狀若癲狂,不知是何緣故?”
在劉諶看來,這不過是這些世家之人的慣用伎倆罷了。
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風險相互抵消。
就算遇到什麽危機,也能夠保證將來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這種手段簡直不要太熟,哪怕是已經把篡位寫到腦門上的司馬氏,都還留著一個司馬孚作為大魏忠臣。
然而劉諶不知道的是,崔明煊這麽做,是為了保全自己不假,但也是真的想讓崔世義死!
出身關東士族的崔氏,家族中的嫡庶之分要遠比益州本土世家要來的更加嚴苛。
別的世家都是挑選家中最為優秀的人才送到成都來編纂經典,而且大部分都是作為下一代的主家之人進行培養的。
所以這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得知家族造反之後,才會選擇自殺。
因為被家族悉心培養的他們,在成都見識過大漢這些年的改變之後。
知道家族此舉一丁點兒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同時也無法選擇背叛對自己寄予厚望的家族。
隻能選擇一死。
但是崔明煊不一樣,他被派來成都,完全是為了替家族留住崔世義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從一開始,崔明煊就知道自己是一顆棄子。
可隨著崔明煊在成都呆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也越來越能夠明白劉諶這位拯救大漢於危難之間的皇帝有多麽的厲害。
同時也看到了劉諶對大漢做出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這種改變讓崔明煊找到了一絲希望。
即便不靠家族,他也能夠掙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他得知興古崔氏跟著叛軍 一起造反後戛然而止。
他實在是想不明白家族為何要這麽做。
自己曾經數次給家裏寫信,明裏暗裏的告誡他們一定不能和朝廷對抗。
結果家族不僅選擇和朝廷對抗,還選擇了最為激烈的那種。
自己也從一個對大漢有功的人瞬間變成了一個身背謀逆之罪的人。
這種從天堂跌落的感覺,讓崔明煊直覺得天都塌了。
但是他卻不怪劉諶,把所有的恨意全都撒到了崔世義的身上。
若不是因為他,自己又怎麽可能被“發配”到成都?
若不是因為他,自己又怎麽可能背負逆賊之名!
既然你崔世義不義,那就別怪我崔明煊不仁!
想要自救的崔明煊當即便做出和崔世義甚至是崔家切割的舉動。
唯有如此,方能在這種死局下謀得一線生機。
於是絲毫不顧禮儀的在宮門前,身上僅著白衣,跳著腳的對崔世義和崔家,乃至所有造反的人破口大罵。
讀書人罵起人來,那可比普通人狠多了。
直接引來了準備進宮的陳壽的側目。
但也僅僅隻是看了崔明煊一眼後,便匆匆的踏入宮門。
等到陳壽經過侍衛的通報來到劉諶麵前的時候。
陳壽的臉上早就已經堆上了激動之色。
“陳卿此時前來,必有大事要報。”
“且讓朕猜猜你的來意!”
三郡叛亂的事情,從頭到尾劉諶都沒有怎麽把他們放在心上。
所以心情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麵對突然到來的陳壽,劉諶甚至還有心思跟他打趣。
“莫非是朕讓陳卿所著《忠良傳》和《貳臣傳》已經成書?”
陳壽聞言臉上頓時露出敬佩之色:
“果然都瞞不過陛下!”
“臣自得了陛下旨意之後,便在家中潛心著書。”
“花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總算不負陛下所托。”
“兩本書的初稿已經完成!”
說著陳壽便從袖子裏掏出兩本已經裝訂好的書,遞到劉諶麵前,
“這兩本書隻是第一卷的內容,呈於陛下過目。”
“若是陛下滿意,臣便把其餘內容一並送來,若是不滿意,臣也可迴去再做修改!”
奪迴漢中之後,劉諶為了發動輿論攻勢,替大漢打造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
便下旨讓陳壽在家著書,並且幾乎沒有給他安排別的任何事情。
所以陳壽進宮見自己的理由並不難猜。
從陳壽的手中接過兩本書後,劉諶便饒有興趣的開始翻閱。
劉諶最先看的便是《貳臣傳》,因為《忠良傳》隻是針對大漢內部。
但是《貳臣傳》卻是直指曹魏本身這個大漢最大的敵人。
略過開篇的十常侍和董卓等人,劉諶把目光著重放到了曹氏身上。
在讀過一篇之後,劉諶不由得暗暗咋舌。
這老陳家的讀書人,罵起人來是真的狠。
當年陳琳的一篇《討賊檄文》把曹操罵的一頭冷汗。
陳壽這篇文章,絲毫不比陳琳來的差。
尤其他還比陳琳多知道了後來曹操逼迫漢帝,逼殺皇後的事情。
比陳琳多掌握了不少曹操的罪行,罵起來也更加的狠辣。
後麵的曹丕等人,更是被陳壽直接當成無君無父的禽獸一通譴責。
至於其餘人,如華歆等輩,皆被列入《貳臣傳》中,遺臭萬年!
而這,還隻是陳壽拿給劉諶看的第一卷中的東西。
看完之後,劉諶就知道,一旦這本書散播出去,短時間之內或許看不出什麽來,但是長時間持續下去的話,必然會對曹魏的正統性產生打擊。
因為就連劉諶這個穿越者讀完此書都覺得心有戚戚,更遑論其他人了。
至於《忠良傳》,反倒是寫的中規中矩,並沒有刻意的誇大上榜之人的功勞,不過卻略去了一些他們犯的錯誤。
對此劉諶也沒有多說什麽,這兩本書本就是當做宣傳口徑的東西,肯定會隻展示一麵。
至於另一麵,自有史書評價。
“就這兩卷而言,陳卿做的很不錯。”
“若是後麵幾卷也是如此,便可以直接送到宮中,等校對完畢便可以進行印刷。”
陳壽聞言臉上現出一抹激動之色:
“臣遵旨!”
別人著書一本就已經能夠青史留名,自己一下子著了兩本!
況且自己還這麽年輕,將來未必沒有繼續著書的機會,光是想想就覺得前途無量。
隨即又像是想起什麽一樣,對劉諶說道:
“陛下,臣進宮之時,看到有一人在宮門前狀若癲狂,不知是何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