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國,湖廣南省昭陵府武隆縣。
湖廣南省的四大河之一昭水河在武隆縣的支流從清河鎮中間穿過,正好把清河鎮一分為二。
此時正值初秋,剛收完夏穀,今年的豐收使整個清水鎮都籠罩在喜悅的氣氛中。
在昭水河左岸的高坡上,一個略顯瘦小的少年正在對著河水獨自發呆。
少年臉上顯出幾分不合時宜的苦笑色:“都三天了,看樣子真迴不去藍星了,這下慘了。”
少年本名尹如展,原是後世藍星上一名普通的打工人。
尹如展做為一個大學畢業後,打工快十年的社畜,好不容易還完一身債,省吃儉用攢下一筆小錢。
才準備買個代步車改善一下生活質量,就在紅綠燈路口被一輛超速的車輛帶到了這陌生的大夏國。
尹如展剛剛在大夏醒來,就發現自己靈魂穿越到了一個落水的大夏土著少年身上。
還來不及驚訝穿越的現實,尹如展在被救上來之後不久,便順利的融合了張偉本身的記憶。
有了這個土著的記憶,尹如展快速的認清大夏國及現在所處社會的情況。
根據張偉的記憶,這個世界的曆史進程一直到北宋都與藍星基本相似,從北宋中後期才開始與藍星的曆史完全分道揚鑣。
在北宋與遼國的對峙過程中出現了一個藍星上完全不存在的大英雄,華太祖華雲。華雲華太祖天縱奇才,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建立大華政權。
隨後用不到二十年時間便亡宋滅遼,統一中原,順便鎮壓了還沒來的及完全崛起的女真和蒙古部族,使得大華成為繼大唐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大華王朝巔峰時文治武功都極其興盛,國內四海鹹服,國外萬國來朝,一度“盛超漢唐”。
然而曾經再怎麽輝煌,最終也沒能逃的過“興亡三百年”的曆史規律,在經曆了二十三帝三百二十年的統治後。
七十年前大華朝庭在皇室貴族內戰,農民起義以及草原外族入侵的三重打擊下轟然倒塌。
大夏太祖周浩以華朝的地方軍功小貴族的身份起家,十數年間,斬滅各方勢力,重新統一了中原大地。
於是華夏故土又恢複安定,建立了新生的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從夏太祖起傳太宗,太宗傳高宗,到三年前高宗傳今上,坐擁江山已經六十又三年了。
大夏統一天下後,吸取前朝教訓,更加注重文教,倚重文臣。
朝廷開科取士,以科舉論英雄,所以民間跟著興起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當然開國以來這些年,大夏朝武功也還算興盛,周邊國家和草原部落無不臣服。
限於張偉的年齡和童生身份的見識,隻知道大概的曆史大勢,至於這些曆史的具體細節,張偉的記憶裏是完全沒有的。
視線迴到張偉本人,今年十六歲不到,童生身份,湖廣南省昭陵府武隆縣清水鎮張家村人。
從張偉有記憶以來,他就是專門在讀書。
張偉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張偉本身也就是個不算正式功名的童生,為什麽可以不務農,專職讀書呢?
這得從張偉爺爺張一元開始說起。
張一元出生在華朝末年,本是清水鎮的一個孤兒,靠著清水鎮身後雪峰山上的野菜和小獵物加上放牛和乞討,勉強長大成人。
在華朝末年動亂的最後幾年,張一元在同鄉的勸說下加入了夏軍。
這個時候大夏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張一元入伍後仗沒怎麽打,功也沒怎麽立。
他當了七年兵,最後隻是以一個最基層的副百戶軍官身份退伍返鄉。
要知道雖然是最後幾年才當兵,但他們那批入伍的軍隊也是參加了掃平廣南和閩南兩省的各種戰鬥,最後甚至是平貴入滇的主力軍隊。
與張一元同批入伍的袍澤,不說封侯拜相,各種將軍總兵,遊擊守備,還是出了不少。低一點的千總,百戶更是一批一批的出。
隻有張一元這種副百戶,是他們那一批入伍的人中除了戰死的人之外最差的。
甚至他這個副百戶都不是正常晉升的。
而是張一元退伍時,夏太祖正好頒布了一道詔書:“凡大夏元年之前入伍,並且入伍滿五年的退伍老兵一律授副百戶”
才得授副百戶,相當於一個陽光普惠獎。
這個副百戶沒有品級也不能算正式授官,完全是個安撫老兵榮譽獎勵。
夏太祖這個詔書的根本目的,是利用退伍的老兵來穩定剛平定不久的南方地區,所以這個副百戶除了是榮譽獎勵,也還是有一定的配套機製的。
這批退伍的副百戶可以選擇去當時新平定的滇貴地區當縣區級的捕快或捕頭。
也可以拿一筆不菲的退伍費返迴原籍,在原籍開荒的話還可以免稅三年。
張一元選擇了後者,帶著退伍費和七年軍伍全部收入迴到原籍清水鎮,在同姓聚集的張家村購置良田和荒地共一百二十畝,然後娶妻生子。
張偉一家從此在張家村安頓下來,在本村倒也可以算小地主一個。
張一元退伍後思考自己的人生,覺得大字不識是自己沒有在軍隊混出頭的關鍵原因。
並且在迴鄉之後與官府打交道中更是吃盡了不識字的虧。
因此張一元極力要求自己的後輩讀書,最好是讀書出來當個真正的官。
張一元和妻子一共生育了十個子女,養活的隻有三子二女。
長女張英嫁到隔壁縣,生了一子一女後早早離世了。
張偉的父親張伯山是長子,生一子兩女,即張偉和兩個姐姐。
次女張鳳嫁給清水鎮本地賀姓木匠,生有二子一女。
二子張仲石,生二子二女。
三子張孟玉,生一子三女。
張家二代三個男性都被張一元送去讀過書,奈何張伯山三兄弟都不是讀書的料,要麽極為憨厚實誠,過於老實了,要麽完全誌不在此。
張家二代讀了幾年書,日常用字都認不全,家書都寫不了。
張氏三兄弟讀書的不給力,再加上張家條件也有限,沒辦法,張一元隻能放棄兒子們把的注意力放到了第三代上麵。
作為張家長孫的張偉,一出生就極受爺爺重視,從小就被教導:\"乖孫呀,你要讀書啊,讀好書才有肉吃,將來能娶漂亮婆娘,做人上人。“
等張偉稍微懂事一點,爺爺就把利誘改成了講利害:“偉崽啊,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太平時節咱普通人家隻有靠讀書才能出頭,不然像你爸你叔他們幹到死也是沒前途的。\"
在爺爺的大力支持下,張偉從五歲起就在鎮上唯一的私塾讀書。
幸運的是張偉在讀書這件事上確實有點天賦,五歲求學,不到七年,就已經從私塾學校的最高班級,也就是科舉班畢業了。
清水私塾的科舉班畢業,理論上就可以參加童生和秀才的考試。
當然了科舉班畢業隻代表了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基本能力,並不代表真能考得科舉功名,真想獲得秀才功名,還得要縣試—府試—院試一步步都考過關才行。
張偉畢業後的當年一路過關斬將以第三的成績通過縣試,再以第五的成績拿下府試,第一次參加科舉就直接考取到童生身份。
一時間張偉神童之名傳遍清水鎮,令當時年過七十臥病在床的張一元極為高興,最後懷著對孫子對張家極大的希望含笑離開了人世。
但是等張偉守孝一年後,再參加院試也就是正式的秀才考試時。
也許是命運不再向從前那樣眷顧,也許是張偉的天賦和努力不夠用了,張偉十三歲第一次院試名落孫山了。
盡管張偉落試後更加廢寢忘食的又苦讀了兩年。
張偉今年第二次參加院試還是再次落榜了。
再次的落榜令從小在考試中一帆風順的少年張偉極為沮喪,並且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科舉的料。
再加上爺爺張一元的去世,讓張家從小地主直接跌落為富農,這兩年的學習和後麵的兩次考試也把張一元留給張偉的科考專用小金庫幾乎全部花完。
爺爺的去世,第一次讓張偉感受到了再讀書下去會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
同時村裏有人,甚至是張偉的親戚也明裏暗裏嘲諷張偉:
“本是就是一個泥腿子,幸運的多讀了幾年書,還真以為自己能當秀才公了呀。”
“就是,再讀下來,遲到把張老大那點家產全花光。”
還是少年的張偉,在第二次又沒考中後,本來就相當失落同時又很自責,再聽到同村人的嘲諷,整個人都變的有點迷糊了。
所以考完迴家後,張偉好像丟了魂一樣,竟然一不小心落入了從小熟悉的清水河中。
幸好張父張伯山最近也看出了張偉的不正常,一直留意著張偉,常常跟在張偉身後不遠。
因此聽到張偉落水唿救後,隻用了不長的時間便將張偉救了上來。
張偉在河裏昏迷的那一小會,他原來的意識就被後世尹如展的意識給吞並了。
“阿偉,阿偉,迴來吃飯了。”
隨著張父張伯山的聲音從高坡下麵傳來。
張偉一邊迴應,一邊甩了甩頭,小聲的自言自語道:“既然迴不去藍星,那這裏從此就沒有什麽尹如展,隻有張偉了。”
湖廣南省的四大河之一昭水河在武隆縣的支流從清河鎮中間穿過,正好把清河鎮一分為二。
此時正值初秋,剛收完夏穀,今年的豐收使整個清水鎮都籠罩在喜悅的氣氛中。
在昭水河左岸的高坡上,一個略顯瘦小的少年正在對著河水獨自發呆。
少年臉上顯出幾分不合時宜的苦笑色:“都三天了,看樣子真迴不去藍星了,這下慘了。”
少年本名尹如展,原是後世藍星上一名普通的打工人。
尹如展做為一個大學畢業後,打工快十年的社畜,好不容易還完一身債,省吃儉用攢下一筆小錢。
才準備買個代步車改善一下生活質量,就在紅綠燈路口被一輛超速的車輛帶到了這陌生的大夏國。
尹如展剛剛在大夏醒來,就發現自己靈魂穿越到了一個落水的大夏土著少年身上。
還來不及驚訝穿越的現實,尹如展在被救上來之後不久,便順利的融合了張偉本身的記憶。
有了這個土著的記憶,尹如展快速的認清大夏國及現在所處社會的情況。
根據張偉的記憶,這個世界的曆史進程一直到北宋都與藍星基本相似,從北宋中後期才開始與藍星的曆史完全分道揚鑣。
在北宋與遼國的對峙過程中出現了一個藍星上完全不存在的大英雄,華太祖華雲。華雲華太祖天縱奇才,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建立大華政權。
隨後用不到二十年時間便亡宋滅遼,統一中原,順便鎮壓了還沒來的及完全崛起的女真和蒙古部族,使得大華成為繼大唐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大華王朝巔峰時文治武功都極其興盛,國內四海鹹服,國外萬國來朝,一度“盛超漢唐”。
然而曾經再怎麽輝煌,最終也沒能逃的過“興亡三百年”的曆史規律,在經曆了二十三帝三百二十年的統治後。
七十年前大華朝庭在皇室貴族內戰,農民起義以及草原外族入侵的三重打擊下轟然倒塌。
大夏太祖周浩以華朝的地方軍功小貴族的身份起家,十數年間,斬滅各方勢力,重新統一了中原大地。
於是華夏故土又恢複安定,建立了新生的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從夏太祖起傳太宗,太宗傳高宗,到三年前高宗傳今上,坐擁江山已經六十又三年了。
大夏統一天下後,吸取前朝教訓,更加注重文教,倚重文臣。
朝廷開科取士,以科舉論英雄,所以民間跟著興起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當然開國以來這些年,大夏朝武功也還算興盛,周邊國家和草原部落無不臣服。
限於張偉的年齡和童生身份的見識,隻知道大概的曆史大勢,至於這些曆史的具體細節,張偉的記憶裏是完全沒有的。
視線迴到張偉本人,今年十六歲不到,童生身份,湖廣南省昭陵府武隆縣清水鎮張家村人。
從張偉有記憶以來,他就是專門在讀書。
張偉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張偉本身也就是個不算正式功名的童生,為什麽可以不務農,專職讀書呢?
這得從張偉爺爺張一元開始說起。
張一元出生在華朝末年,本是清水鎮的一個孤兒,靠著清水鎮身後雪峰山上的野菜和小獵物加上放牛和乞討,勉強長大成人。
在華朝末年動亂的最後幾年,張一元在同鄉的勸說下加入了夏軍。
這個時候大夏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張一元入伍後仗沒怎麽打,功也沒怎麽立。
他當了七年兵,最後隻是以一個最基層的副百戶軍官身份退伍返鄉。
要知道雖然是最後幾年才當兵,但他們那批入伍的軍隊也是參加了掃平廣南和閩南兩省的各種戰鬥,最後甚至是平貴入滇的主力軍隊。
與張一元同批入伍的袍澤,不說封侯拜相,各種將軍總兵,遊擊守備,還是出了不少。低一點的千總,百戶更是一批一批的出。
隻有張一元這種副百戶,是他們那一批入伍的人中除了戰死的人之外最差的。
甚至他這個副百戶都不是正常晉升的。
而是張一元退伍時,夏太祖正好頒布了一道詔書:“凡大夏元年之前入伍,並且入伍滿五年的退伍老兵一律授副百戶”
才得授副百戶,相當於一個陽光普惠獎。
這個副百戶沒有品級也不能算正式授官,完全是個安撫老兵榮譽獎勵。
夏太祖這個詔書的根本目的,是利用退伍的老兵來穩定剛平定不久的南方地區,所以這個副百戶除了是榮譽獎勵,也還是有一定的配套機製的。
這批退伍的副百戶可以選擇去當時新平定的滇貴地區當縣區級的捕快或捕頭。
也可以拿一筆不菲的退伍費返迴原籍,在原籍開荒的話還可以免稅三年。
張一元選擇了後者,帶著退伍費和七年軍伍全部收入迴到原籍清水鎮,在同姓聚集的張家村購置良田和荒地共一百二十畝,然後娶妻生子。
張偉一家從此在張家村安頓下來,在本村倒也可以算小地主一個。
張一元退伍後思考自己的人生,覺得大字不識是自己沒有在軍隊混出頭的關鍵原因。
並且在迴鄉之後與官府打交道中更是吃盡了不識字的虧。
因此張一元極力要求自己的後輩讀書,最好是讀書出來當個真正的官。
張一元和妻子一共生育了十個子女,養活的隻有三子二女。
長女張英嫁到隔壁縣,生了一子一女後早早離世了。
張偉的父親張伯山是長子,生一子兩女,即張偉和兩個姐姐。
次女張鳳嫁給清水鎮本地賀姓木匠,生有二子一女。
二子張仲石,生二子二女。
三子張孟玉,生一子三女。
張家二代三個男性都被張一元送去讀過書,奈何張伯山三兄弟都不是讀書的料,要麽極為憨厚實誠,過於老實了,要麽完全誌不在此。
張家二代讀了幾年書,日常用字都認不全,家書都寫不了。
張氏三兄弟讀書的不給力,再加上張家條件也有限,沒辦法,張一元隻能放棄兒子們把的注意力放到了第三代上麵。
作為張家長孫的張偉,一出生就極受爺爺重視,從小就被教導:\"乖孫呀,你要讀書啊,讀好書才有肉吃,將來能娶漂亮婆娘,做人上人。“
等張偉稍微懂事一點,爺爺就把利誘改成了講利害:“偉崽啊,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太平時節咱普通人家隻有靠讀書才能出頭,不然像你爸你叔他們幹到死也是沒前途的。\"
在爺爺的大力支持下,張偉從五歲起就在鎮上唯一的私塾讀書。
幸運的是張偉在讀書這件事上確實有點天賦,五歲求學,不到七年,就已經從私塾學校的最高班級,也就是科舉班畢業了。
清水私塾的科舉班畢業,理論上就可以參加童生和秀才的考試。
當然了科舉班畢業隻代表了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基本能力,並不代表真能考得科舉功名,真想獲得秀才功名,還得要縣試—府試—院試一步步都考過關才行。
張偉畢業後的當年一路過關斬將以第三的成績通過縣試,再以第五的成績拿下府試,第一次參加科舉就直接考取到童生身份。
一時間張偉神童之名傳遍清水鎮,令當時年過七十臥病在床的張一元極為高興,最後懷著對孫子對張家極大的希望含笑離開了人世。
但是等張偉守孝一年後,再參加院試也就是正式的秀才考試時。
也許是命運不再向從前那樣眷顧,也許是張偉的天賦和努力不夠用了,張偉十三歲第一次院試名落孫山了。
盡管張偉落試後更加廢寢忘食的又苦讀了兩年。
張偉今年第二次參加院試還是再次落榜了。
再次的落榜令從小在考試中一帆風順的少年張偉極為沮喪,並且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科舉的料。
再加上爺爺張一元的去世,讓張家從小地主直接跌落為富農,這兩年的學習和後麵的兩次考試也把張一元留給張偉的科考專用小金庫幾乎全部花完。
爺爺的去世,第一次讓張偉感受到了再讀書下去會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
同時村裏有人,甚至是張偉的親戚也明裏暗裏嘲諷張偉:
“本是就是一個泥腿子,幸運的多讀了幾年書,還真以為自己能當秀才公了呀。”
“就是,再讀下來,遲到把張老大那點家產全花光。”
還是少年的張偉,在第二次又沒考中後,本來就相當失落同時又很自責,再聽到同村人的嘲諷,整個人都變的有點迷糊了。
所以考完迴家後,張偉好像丟了魂一樣,竟然一不小心落入了從小熟悉的清水河中。
幸好張父張伯山最近也看出了張偉的不正常,一直留意著張偉,常常跟在張偉身後不遠。
因此聽到張偉落水唿救後,隻用了不長的時間便將張偉救了上來。
張偉在河裏昏迷的那一小會,他原來的意識就被後世尹如展的意識給吞並了。
“阿偉,阿偉,迴來吃飯了。”
隨著張父張伯山的聲音從高坡下麵傳來。
張偉一邊迴應,一邊甩了甩頭,小聲的自言自語道:“既然迴不去藍星,那這裏從此就沒有什麽尹如展,隻有張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