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取出筆和紙把重點和要點寫下來:
首先,鞏固四書五經的記憶。
四書五經的經典版本總共約二十五萬多字。
除了約十萬字的《禮記》外,其他八本儒家經典張偉基本能全文背誦。
張偉決定每天早上花一個時辰左右背誦鞏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查考重點,一定要全文通背。
其次是經義,本朝經義以太祖周浩親自召集大儒主持編寫的《欽定四書通義》和《欽定五經通解》為準。
因此要把張偉腦子裏原有的關於四書五經的釋義與欽定版不同的地主一一較正。
這是一個每天堅持的長期過程。
再次是策論,大夏朝的策論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各種經典,史料中選題,比如“如何治學“如何修身”“論周公的仁政“等等,稱之為經史策,也有人稱為經典策論。
另一種以各種實務為題,比如如何治水,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治理湘水,或者是如何賑災,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某地的早災\/火災,如何賑災。
策論是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院試作為基礎選拔考試,對策論要求不是太高,隻需要切中題意,文理通順即可,策論的廣度和深度是並不是考查重點。
針對這一要求,張偉計劃每兩天仿寫一篇優秀院試策論,然後按照其他府縣往年的考題自己寫一篇策論。
通過反複練習,時時保持對策論文的熟練和敏感,至於策論的深度,暫時不考慮。
然後是算術,這個是原主張偉的弱項之一。
但對於現在擁有藍星大學生記憶,身經百考的\"新\"張偉來說,這邊科舉試考的算術都最多到達初中水平,自然是手到擒來。
至於詩詞歌賦,曆經大華與大夏兩朝的改革,在科舉考試中已經邊緣化,隻要詩詞不跑題對仗工整,一般都能過。
算術與詩歌都不算院試的重點,隻需每旬抽出小半天練習就行。
除了科舉學習本身,還有兩項同樣重要,就是鍛煉身體和賺錢。
首先是身體。與縣試和府試隻考一天不同。
院試一次考三天,不考完不準提前出考場,考試期間還隻能呆在自己狹小的考房裏,吃住都隻能在考房。
這種考法對於正常人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更何況是身體本就偏瘦弱的張偉。
所以用適當的方法鍛煉身體和保持營養也是接下來近一年重點事項之一。
張偉在複習計劃後繼續寫著:鍛煉身體和保持營養計劃,每天早起跑步加作操半個時辰,晚上睡覺前來一段一刻鍾的八段錦。
張偉現在十五六歲,正是瘋狂需要營養的年齡。
為了身體正常成長,張偉結合自身的經濟情況,給自己定了計劃是每天至少一個雞蛋,每三天吃一次肉,保證油葷的正常規律的攝入。
至於賺錢計劃,既要在不影響科舉的前提下,又要合理合法,張偉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頭緒。
抄書?太慢了,並且按張偉目前所知,在清水鎮並沒有大量的抄書需求。
創新科技發明?抱歉,以張偉的知識和現在的工業製造水準來說,根本搞不出來。
現代金融方式?比如變相的彩票或賭博,以張偉前身的水平,搞出來倒是不難。
但是這種暴利行業沒有強大的背景和身份,搞出來也如小兒持金過鬧市,找死。
張偉仔細分析了一下,寫小說,話本,是目前社會環境下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按張偉在書店的見聞來說,小說\/話本這類書籍,在大夏早就存在,並且相當流行。
把藍星的某些流行作品拿出來洗一洗,寫成大夏的文字應該也會有一定的市場。
當然這個並不是當務之急,可以慢慢構思。
大概事項梳理完成,張偉用筆一條條寫下來。
寫完後張偉拿了一個舊的硯台把這張稿紙壓在自己的書桌上,再仔細默讀一遍,感覺相當滿意。
看了看時辰,還不到酉時,拿出了自己當年手抄的《中庸》,開始默讀起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隨著讀書聲,張偉的心變得慢慢沉靜下來,腦子裏也清靜下來。
腦中開始隨著文字又一次感覺著,千年前儒家聖人對”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講解。
同時嘴上跟讀,腦子也跟著思考中庸講述的\"中與和\"倫理哲學。
不知道過了多久,天開始暗下來了,張偉嘴上也讀到了最後一句“其孰能知之”,書已經讀完,腦子還在細細品味書中的真義。
這時付同程推門進來道:“阿偉,你還不知道吧,陳小夫子通知從今晚開始,借讀室每晚點燈一個時辰了,快去占位子呀!\"
陳小夫子就是陳秀才的侄子陳童生,他兼職管理私塾的日常事務。
而借讀室晚上可以點一個時辰,供借讀生集體學習,也是很多借讀生願意交錢來讀書的原因之一。
畢竟這個年代的普通人家晚上根本不可能每晚都點燈學習。
私塾的借讀室點個五六盞燈,可以供二十個人集中在一起照明用。
逼一逼人總會想出很多適應時代的法子,無論那個時代都一樣。
張偉帶上《大學》和《中庸》兩本書,跟著付同程快步來到借讀室。
果然借讀室已經來了三四個同學,點起了六盞油燈。
借讀室內的桌椅被先來的同學搬到靠近油燈的地方,張偉和付同程各挑了一個靠近油燈的座位坐下。
隨著借讀生來的越來越多,整個借讀室都開始響起整齊但又不規則的輕讀之聲。
張偉拿出《大學》開始輕讀起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句話被視為《大學》的總綱,闡述了大學的宗旨和目標。
後麵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個條目。
則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最終可以實現“止於至善”的境界,並為社會做出貢獻。
“啪“ 打死一隻蚊子,”啪啪“打死兩隻蚊子,”啪啪啪“打死三隻蚊子”
少年讀書不覺快,沉心苦讀的時光如梭一樣飛快渡過。
張偉感覺才剛開始靜讀,一抬頭就聽見前麵有人喊:“亥時(晚九點)快到了,油燈要滅了。\"
張偉隻好把書合起來準備迴宿舍號房。
與付同程一起隨著大部隊抹黑迴到乙院,這時張偉才想起來問付同程一句:
“下午看二號房放行李了,又來人了?”
“老熟人,方家大公子。”
“那他人呢?”
“肯定又讓他奶派人接迴老宅了唄。”
方家大公子方大為,張付兩人的老同學了,方父是本鎮首富,常年在縣城和府城做生意。
方父對兒子學業還是很嚴格的,奈何方家奶奶對唯一的大孫子太溺愛,真是一點苦都舍不得孫子吃。
方父送方大為過來讀書,方奶奶幾乎天天派人來接迴去。
有這樣的奶奶撐腰,方大為自然變得驕縱無比,能認真讀書才怪。
“方大公子好福氣啊。”乙三號房的李輝這時從後麵來了一句。
三人相視一笑,各自迴房間休息。
首先,鞏固四書五經的記憶。
四書五經的經典版本總共約二十五萬多字。
除了約十萬字的《禮記》外,其他八本儒家經典張偉基本能全文背誦。
張偉決定每天早上花一個時辰左右背誦鞏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查考重點,一定要全文通背。
其次是經義,本朝經義以太祖周浩親自召集大儒主持編寫的《欽定四書通義》和《欽定五經通解》為準。
因此要把張偉腦子裏原有的關於四書五經的釋義與欽定版不同的地主一一較正。
這是一個每天堅持的長期過程。
再次是策論,大夏朝的策論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各種經典,史料中選題,比如“如何治學“如何修身”“論周公的仁政“等等,稱之為經史策,也有人稱為經典策論。
另一種以各種實務為題,比如如何治水,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治理湘水,或者是如何賑災,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某地的早災\/火災,如何賑災。
策論是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院試作為基礎選拔考試,對策論要求不是太高,隻需要切中題意,文理通順即可,策論的廣度和深度是並不是考查重點。
針對這一要求,張偉計劃每兩天仿寫一篇優秀院試策論,然後按照其他府縣往年的考題自己寫一篇策論。
通過反複練習,時時保持對策論文的熟練和敏感,至於策論的深度,暫時不考慮。
然後是算術,這個是原主張偉的弱項之一。
但對於現在擁有藍星大學生記憶,身經百考的\"新\"張偉來說,這邊科舉試考的算術都最多到達初中水平,自然是手到擒來。
至於詩詞歌賦,曆經大華與大夏兩朝的改革,在科舉考試中已經邊緣化,隻要詩詞不跑題對仗工整,一般都能過。
算術與詩歌都不算院試的重點,隻需每旬抽出小半天練習就行。
除了科舉學習本身,還有兩項同樣重要,就是鍛煉身體和賺錢。
首先是身體。與縣試和府試隻考一天不同。
院試一次考三天,不考完不準提前出考場,考試期間還隻能呆在自己狹小的考房裏,吃住都隻能在考房。
這種考法對於正常人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更何況是身體本就偏瘦弱的張偉。
所以用適當的方法鍛煉身體和保持營養也是接下來近一年重點事項之一。
張偉在複習計劃後繼續寫著:鍛煉身體和保持營養計劃,每天早起跑步加作操半個時辰,晚上睡覺前來一段一刻鍾的八段錦。
張偉現在十五六歲,正是瘋狂需要營養的年齡。
為了身體正常成長,張偉結合自身的經濟情況,給自己定了計劃是每天至少一個雞蛋,每三天吃一次肉,保證油葷的正常規律的攝入。
至於賺錢計劃,既要在不影響科舉的前提下,又要合理合法,張偉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頭緒。
抄書?太慢了,並且按張偉目前所知,在清水鎮並沒有大量的抄書需求。
創新科技發明?抱歉,以張偉的知識和現在的工業製造水準來說,根本搞不出來。
現代金融方式?比如變相的彩票或賭博,以張偉前身的水平,搞出來倒是不難。
但是這種暴利行業沒有強大的背景和身份,搞出來也如小兒持金過鬧市,找死。
張偉仔細分析了一下,寫小說,話本,是目前社會環境下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按張偉在書店的見聞來說,小說\/話本這類書籍,在大夏早就存在,並且相當流行。
把藍星的某些流行作品拿出來洗一洗,寫成大夏的文字應該也會有一定的市場。
當然這個並不是當務之急,可以慢慢構思。
大概事項梳理完成,張偉用筆一條條寫下來。
寫完後張偉拿了一個舊的硯台把這張稿紙壓在自己的書桌上,再仔細默讀一遍,感覺相當滿意。
看了看時辰,還不到酉時,拿出了自己當年手抄的《中庸》,開始默讀起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隨著讀書聲,張偉的心變得慢慢沉靜下來,腦子裏也清靜下來。
腦中開始隨著文字又一次感覺著,千年前儒家聖人對”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講解。
同時嘴上跟讀,腦子也跟著思考中庸講述的\"中與和\"倫理哲學。
不知道過了多久,天開始暗下來了,張偉嘴上也讀到了最後一句“其孰能知之”,書已經讀完,腦子還在細細品味書中的真義。
這時付同程推門進來道:“阿偉,你還不知道吧,陳小夫子通知從今晚開始,借讀室每晚點燈一個時辰了,快去占位子呀!\"
陳小夫子就是陳秀才的侄子陳童生,他兼職管理私塾的日常事務。
而借讀室晚上可以點一個時辰,供借讀生集體學習,也是很多借讀生願意交錢來讀書的原因之一。
畢竟這個年代的普通人家晚上根本不可能每晚都點燈學習。
私塾的借讀室點個五六盞燈,可以供二十個人集中在一起照明用。
逼一逼人總會想出很多適應時代的法子,無論那個時代都一樣。
張偉帶上《大學》和《中庸》兩本書,跟著付同程快步來到借讀室。
果然借讀室已經來了三四個同學,點起了六盞油燈。
借讀室內的桌椅被先來的同學搬到靠近油燈的地方,張偉和付同程各挑了一個靠近油燈的座位坐下。
隨著借讀生來的越來越多,整個借讀室都開始響起整齊但又不規則的輕讀之聲。
張偉拿出《大學》開始輕讀起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句話被視為《大學》的總綱,闡述了大學的宗旨和目標。
後麵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個條目。
則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最終可以實現“止於至善”的境界,並為社會做出貢獻。
“啪“ 打死一隻蚊子,”啪啪“打死兩隻蚊子,”啪啪啪“打死三隻蚊子”
少年讀書不覺快,沉心苦讀的時光如梭一樣飛快渡過。
張偉感覺才剛開始靜讀,一抬頭就聽見前麵有人喊:“亥時(晚九點)快到了,油燈要滅了。\"
張偉隻好把書合起來準備迴宿舍號房。
與付同程一起隨著大部隊抹黑迴到乙院,這時張偉才想起來問付同程一句:
“下午看二號房放行李了,又來人了?”
“老熟人,方家大公子。”
“那他人呢?”
“肯定又讓他奶派人接迴老宅了唄。”
方家大公子方大為,張付兩人的老同學了,方父是本鎮首富,常年在縣城和府城做生意。
方父對兒子學業還是很嚴格的,奈何方家奶奶對唯一的大孫子太溺愛,真是一點苦都舍不得孫子吃。
方父送方大為過來讀書,方奶奶幾乎天天派人來接迴去。
有這樣的奶奶撐腰,方大為自然變得驕縱無比,能認真讀書才怪。
“方大公子好福氣啊。”乙三號房的李輝這時從後麵來了一句。
三人相視一笑,各自迴房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