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初六之後,張偉基本上沒有出門,開始試圖在家裏溫書。
但由於家裏的廂房陰暗,房間外麵又過冷,能正常看書讀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
再加上家裏或鄰居時不時因各種農事或其他瑣事的造成的幹擾,所以在家讀書的效率委實不高。
不過私塾要過了年十五再開門,所以沒辦法隻能先這樣了。
好不容易過了元宵節,張偉正準備去私塾,村長來村裏貼了公示。
告示公告了大順四年的賦稅和徭役情況。
往年張伯山都是聽裏長或者村長說告示裏是什麽內容,今年趁著自己兒子在家,趕緊拉上張偉一起去看告示,並讓張偉把告示念給自己聽。
按大夏的律法,張家這樣的農戶,所要上交的賦稅分為田稅和雜稅。
田稅又分春秋兩稅,十五稅一,可以折銀上交,這個沒有什麽變化。
隻要老天爺不要太過分,這個正稅對自己種自己田的農民來說也不是太大的負擔。
雜稅對張偉家來說主要就是那二十顆橘樹所結的橘子,反正鎮上的稅司定是的每年五百文,也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對張家來說每年負擔的重點就是徭役。徭役的重點是裏甲役和均役,裏甲役就像是在當地鎮村的勞役,要出一個月義務勞動幾天,要麽折銀,官府去請人專門來做。
每年的裏甲役要出勞力一個月或者折白銀一兩左右。
均役是全縣範圍的集體勞役,一般時間都是非農忙的一個月左右。
均役每次任務都不同,如果要折銀也是不同的價格,像最普通的修直道一個月,或給驛站喂馬一個月,可能隻要兩到三兩銀子,如果重體力的開山路或出夜活的巡夜就需要五到六兩。
至於需要跨縣的長途勞役比如運送軍糧,本朝太祖認為太過殘民,已經改用其他專業方法解決。
今年的均役是去縣最西邊的水東鎮修理大壩,昭陵水庫的大壩正好有一段在武隆縣的水東鎮境內。
所以武隆縣每隔幾年就要出人出工維修維護大壩,昭陵水庫已經修好快五十年,三十年前出現過一次中等規模的決堤。
上次修大壩時就有人發現大壩底部損壞的地方有很多,這兩年也一直有小範圍的決堤,現在坊間傳說這水庫隨時可能出事故。
均役三年一輪,今年輪到偉家了,張伯山聽到今年輪到自家服修大壩的徭役,臉色一下子就白了起來,周圍有聽到的人家直接就大哭起來。
這麽危險的勞役如果親自去修,勞累不說,萬一有危險怎麽辦?
如果折銀,這危險種活願意幹的人太少,價格肯定會奇高,官府的經辦人員說不定也會趁機撈一把把折銀的價格再次抬高。
也難怪張伯山等輪到的人家這麽著急,好好的一個溫飽之家,很有可能就這樣讓一次徭役就毀掉了。
張伯山一迴到家就低聲歎氣起來,等李春花迴來,張伯山就把消息告訴李春花。
李春花一聽也急了:“當家的,這可怎麽辦啊,別人都說這大壩可能要塌呀。”
張伯山:“唉,看看吧,能不能花錢找人吧。”
張偉這時候也迴到家裏來了,張偉聽到父母的話,想了一下然後對張伯山說“爹,咱一定要花錢去抵工,多花一點也無所謂。”
李春花:“就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咱家攢的那點家底都是準備給你讀書的,這要是花多了,你讀書怎麽辦?”
張伯山挺了挺胸到:“別說花錢了,大壩咱又不是沒修過,外麵都說大壩要塌我就不信,真是要塌了官府會不管?“
張偉:“爹,咱安全起見還是別去了,花錢抵工吧,銀子我有辦法。”
張伯山:“你能有什麽辦法,你不用管了,你隻管安心讀書就行了,爹還年輕還幹的動。”
張偉轉身去房間把自己年前掙的三十兩銀子拿了出來說:“再怎麽貴,三十兩應該夠了吧。”
要知道張偉家這樣的富農一年累死累活辛苦下來,最多也隻能掙下十五兩銀子左右,危險怎麽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農村,三十兩足夠買條命了。
張伯山看到張偉一下子拿出這麽多銀子,嚇的連忙讓李春花關好門,然後再問:“你哪來那麽多銀子,你沒幹什麽壞事吧。”
李春花也一臉緊張的看著張偉。
張偉迴答:“爹娘,這是我幹活掙來的錢,我在私塾上學之餘寫了幾個話本,就是唱大戲用的劇本。“
\"上次我不是跟爹還有二叔三叔一起去縣城麽,我在縣城裏找書局把劇本賣了,掌櫃的看我的劇本寫的好一共給我三十兩。爹,你還記得吧,上次在縣城等馬車那裏,我還差點遲到了那次。”
說完張偉還把跟金陵書局簽的合同拿了出來。
看到有合同張父張母總算放心一點了。
張伯山:“上次也沒見你拿銀子啊。”
張偉:“人那麽多,我放包袱裏沒有拿出來,爹,娘你們放心,你銀子來的幹淨的很,你們看兒子這身板也幹不了壞事啊”
張伯山說:“偉崽,你是真長大了,懂事了。\"
\"不過這銀子還有你自己收起來吧,等我問清裏長這個均役到底怎麽迴事,要花錢的話到底要花多少再說。“
銀子你一定要想辦法收好。”
張偉說道:“這樣,我拿十銀隨身收著,另外二十兩放家裏給娘收起來。”
說完張偉跟母親李春花一起去主房把銀子藏好。
張伯山這時才把因為徭役告示提起來的心慢慢放下去。
過了一會張伯山找到張偉問道:“偉崽,你是明天去學堂吧,東西都準備好了吧,這次多帶點銀子,平時吃好一點,你要是能考個秀才公,免了家裏的稅和勞役,比怎麽省錢都好。”
科舉的好,在這個時代隻要稍微有見識的人都能體會到。
張偉來到大夏之後,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足,但也一直是小富即安的狀況,因此危機感並不是很強烈。
想要讀書考科舉的動力一半是想出人頭地,一半是原主被爺爺灌輸的強烈願望。
這下通過一場徭役,見識到古代社會本質上也是個強肉弱食的社會,沒有功名護身,看似溫馨的生活一下子就可能掉入萬丈深淵。
這還說什麽呢,加油科考吧,少年!
但由於家裏的廂房陰暗,房間外麵又過冷,能正常看書讀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
再加上家裏或鄰居時不時因各種農事或其他瑣事的造成的幹擾,所以在家讀書的效率委實不高。
不過私塾要過了年十五再開門,所以沒辦法隻能先這樣了。
好不容易過了元宵節,張偉正準備去私塾,村長來村裏貼了公示。
告示公告了大順四年的賦稅和徭役情況。
往年張伯山都是聽裏長或者村長說告示裏是什麽內容,今年趁著自己兒子在家,趕緊拉上張偉一起去看告示,並讓張偉把告示念給自己聽。
按大夏的律法,張家這樣的農戶,所要上交的賦稅分為田稅和雜稅。
田稅又分春秋兩稅,十五稅一,可以折銀上交,這個沒有什麽變化。
隻要老天爺不要太過分,這個正稅對自己種自己田的農民來說也不是太大的負擔。
雜稅對張偉家來說主要就是那二十顆橘樹所結的橘子,反正鎮上的稅司定是的每年五百文,也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對張家來說每年負擔的重點就是徭役。徭役的重點是裏甲役和均役,裏甲役就像是在當地鎮村的勞役,要出一個月義務勞動幾天,要麽折銀,官府去請人專門來做。
每年的裏甲役要出勞力一個月或者折白銀一兩左右。
均役是全縣範圍的集體勞役,一般時間都是非農忙的一個月左右。
均役每次任務都不同,如果要折銀也是不同的價格,像最普通的修直道一個月,或給驛站喂馬一個月,可能隻要兩到三兩銀子,如果重體力的開山路或出夜活的巡夜就需要五到六兩。
至於需要跨縣的長途勞役比如運送軍糧,本朝太祖認為太過殘民,已經改用其他專業方法解決。
今年的均役是去縣最西邊的水東鎮修理大壩,昭陵水庫的大壩正好有一段在武隆縣的水東鎮境內。
所以武隆縣每隔幾年就要出人出工維修維護大壩,昭陵水庫已經修好快五十年,三十年前出現過一次中等規模的決堤。
上次修大壩時就有人發現大壩底部損壞的地方有很多,這兩年也一直有小範圍的決堤,現在坊間傳說這水庫隨時可能出事故。
均役三年一輪,今年輪到偉家了,張伯山聽到今年輪到自家服修大壩的徭役,臉色一下子就白了起來,周圍有聽到的人家直接就大哭起來。
這麽危險的勞役如果親自去修,勞累不說,萬一有危險怎麽辦?
如果折銀,這危險種活願意幹的人太少,價格肯定會奇高,官府的經辦人員說不定也會趁機撈一把把折銀的價格再次抬高。
也難怪張伯山等輪到的人家這麽著急,好好的一個溫飽之家,很有可能就這樣讓一次徭役就毀掉了。
張伯山一迴到家就低聲歎氣起來,等李春花迴來,張伯山就把消息告訴李春花。
李春花一聽也急了:“當家的,這可怎麽辦啊,別人都說這大壩可能要塌呀。”
張伯山:“唉,看看吧,能不能花錢找人吧。”
張偉這時候也迴到家裏來了,張偉聽到父母的話,想了一下然後對張伯山說“爹,咱一定要花錢去抵工,多花一點也無所謂。”
李春花:“就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咱家攢的那點家底都是準備給你讀書的,這要是花多了,你讀書怎麽辦?”
張伯山挺了挺胸到:“別說花錢了,大壩咱又不是沒修過,外麵都說大壩要塌我就不信,真是要塌了官府會不管?“
張偉:“爹,咱安全起見還是別去了,花錢抵工吧,銀子我有辦法。”
張伯山:“你能有什麽辦法,你不用管了,你隻管安心讀書就行了,爹還年輕還幹的動。”
張偉轉身去房間把自己年前掙的三十兩銀子拿了出來說:“再怎麽貴,三十兩應該夠了吧。”
要知道張偉家這樣的富農一年累死累活辛苦下來,最多也隻能掙下十五兩銀子左右,危險怎麽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農村,三十兩足夠買條命了。
張伯山看到張偉一下子拿出這麽多銀子,嚇的連忙讓李春花關好門,然後再問:“你哪來那麽多銀子,你沒幹什麽壞事吧。”
李春花也一臉緊張的看著張偉。
張偉迴答:“爹娘,這是我幹活掙來的錢,我在私塾上學之餘寫了幾個話本,就是唱大戲用的劇本。“
\"上次我不是跟爹還有二叔三叔一起去縣城麽,我在縣城裏找書局把劇本賣了,掌櫃的看我的劇本寫的好一共給我三十兩。爹,你還記得吧,上次在縣城等馬車那裏,我還差點遲到了那次。”
說完張偉還把跟金陵書局簽的合同拿了出來。
看到有合同張父張母總算放心一點了。
張伯山:“上次也沒見你拿銀子啊。”
張偉:“人那麽多,我放包袱裏沒有拿出來,爹,娘你們放心,你銀子來的幹淨的很,你們看兒子這身板也幹不了壞事啊”
張伯山說:“偉崽,你是真長大了,懂事了。\"
\"不過這銀子還有你自己收起來吧,等我問清裏長這個均役到底怎麽迴事,要花錢的話到底要花多少再說。“
銀子你一定要想辦法收好。”
張偉說道:“這樣,我拿十銀隨身收著,另外二十兩放家裏給娘收起來。”
說完張偉跟母親李春花一起去主房把銀子藏好。
張伯山這時才把因為徭役告示提起來的心慢慢放下去。
過了一會張伯山找到張偉問道:“偉崽,你是明天去學堂吧,東西都準備好了吧,這次多帶點銀子,平時吃好一點,你要是能考個秀才公,免了家裏的稅和勞役,比怎麽省錢都好。”
科舉的好,在這個時代隻要稍微有見識的人都能體會到。
張偉來到大夏之後,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足,但也一直是小富即安的狀況,因此危機感並不是很強烈。
想要讀書考科舉的動力一半是想出人頭地,一半是原主被爺爺灌輸的強烈願望。
這下通過一場徭役,見識到古代社會本質上也是個強肉弱食的社會,沒有功名護身,看似溫馨的生活一下子就可能掉入萬丈深淵。
這還說什麽呢,加油科考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