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明年的會試就在二月底,時間急,任務重,張偉不敢稍有鬆懈。
拿到鄒姑父推薦信的張偉,把家裏的事務托付給阿荷管理後,第二天直接帶著書童小小李去了國子監。
在大夏朝,國子監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
國子監的最高領導為管理監事大臣,之下為祭酒、司業、監丞等,都有官銜品級,品級從正三品到從六品不等。
監事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一般隻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日常事務主要由祭酒和司業管理。
張偉找到國子監的司業,司業看了鄒姑父的推薦信和張偉的舉人功名後,爽快的給張偉開了一張半年的通行證。
憑借這個通行證,張偉在半年內可以出入國子監,自由的選擇聽課或者讀書。
國子監教員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學養深厚,並且為科甲正途出身的名儒或官員。
這裏的教員很可能幾年後,就是會試的出題官或考官。
所以張偉來聽聽,這些曾經或未來的會試考官們的講學,絕對好處多多。
張偉花了二兩銀子,找了國子監一名資深的工作人員做向導,很快就了解了國子監各處機構的分布。
當然也了解了那些有名望的大儒講課的時間規律。
國子監內的建築眾多,規模宏大,如設有射圃、倉庫、療養所、儲藏室、教室、藏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
沒有熟悉的向導,張偉光自己找清地方就需要好長一段時間。
由於使用了鈔能力,張偉在當天上午就聽到了當朝翰林院侍講學士之一:林學士的講課,是一堂關於四書之一《孟子》的深度講解課。
翰林侍講學士主要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史書籍,為帝王提供學術諮詢和建議,是皇帝的政治顧問之一,也是未來宰輔的後備官員之一。
國子監真是官方的親兒子呀,翰林侍講學士這樣的國家棟梁之材,就這樣水靈靈的給國子監的普通學生們講課,並且還是不同的學士隔三差五就來講一次。
張偉之前在長沙的四大書院讀書,覺得那裏的教育資源已經好的不得了了,但現在跟國子監一比,四大書院真的啥也不是。 當然,張偉一堂課聽下來,也沒覺得林學士的內容比長湘書院的教授們講的深多少,但在表達方式,思維結構上,確實非常新穎,令張偉大開眼界。
聽完課後,張偉去國子監的食堂吃飯,張偉作為南方人,對北方的飲食不怎麽吃的慣。
但是為了學習,張偉對吃的要求極低,能吃飽就行。
飯後,張偉就在國子監的藏書樓裏就地學習。
一直到了傍晚散學,張偉才不舍地迴到自己的院子。
就這樣,張偉按著這個節奏,在國子監上午聽大儒講課,下午去藏書樓學習,時間很快就到了大年二十九。
這期間除了給妻子鄒若芙寫了封信報平安外,張偉沒有任何的其他行動,連北京城都沒有逛過。
到了年二十九傍晚,書童小小李照例駕著租來的馬車來接張偉。
小小李看著從國子監出來,大衣上渾身是雪的張偉說:“老爺,你真厲害,這麽大的雪,都還堅持出來讀書,明年您一定能金榜題名。”
張偉:“國子監今年最後一天開門了,再不來就沒機會了,你老爺是外地來的,基礎沒別人好,自然要多努力一點才行。”
小小李:“跟我們一樣從外地來的李舉人,這些天就沒有努力,而是天天在院子裏抱著小妾喝酒。”
張偉:“別亂說,李舉人的事,你怎麽知道?”
小小李:“我聽他的書童說的。不是亂說。”
張偉隔壁院子住了個江西來的李舉人,他之前也跟張偉一樣天天去國子監學習,但這幾天北京城下起了大雪,李舉人就不出門了 。
張偉的書童小小李,估計跟李舉人的書童在這些天混熟了,才打聽到這樣消息。
張偉:“你不用操心別人,明天這裏就關門了,咱們也不用來了。
大順九年的年三十,在舅父家寄住的李玉清,約了張偉等幾個交情好的同鄉舉人,來到北京東城的一家酒樓聚了一下。
李玉清作為東道主,熱情的招唿各位同窗落座之後。他開口說:\"現在諸位都在哪裏落腳?
會試在二月底,在會試之前還有一個多月可以學習,大家有什麽計劃麽。\"
有個別舉人對此不以為然,顯然看不上這臨時抱佛腳的舉動,大部分人都說就在住所苦讀,也有的說已經托關係進了北京的書院去學習。
輪到張偉時,張偉迴答說,已經在國子監\"借讀\"好幾天了。
李玉清咳了一下,開口道:”還是卓然最有辦法。我這裏向我小舅要到了年後三個名額,可以從正月十五到二月十五在北京華清書院借讀一個月。有需要的同學一會找我詳談。\"
華清書院和香山書院都是北京城非常有名的書院,能在這裏借讀一個月,當然是相當大的好事。
可惜,除了李玉清自己以外,隻有兩個名額,在座的卻有十多個人。
大家相互看了看,嘴上都沒有說什麽,但不知道心裏在想些什麽?
張偉很幸運,他已經在國子監可以自由通行了,用不著去書院的借讀機會。
張偉現在也管不了其他人怎麽想。
迴到院子後,張偉就在等待著過年,等待著大順十年的來到。
過年的當晚,張偉給陪同他前來的五人都發了雙薪外加一個過年紅包。
在阿荷和小小李等人的一聲聲“老爺新年好,恭祝老爺新年金榜題名。” 的祝福聲中,大順十年來了。
與此同時,在大夏的皇宮深處,當今天子正在問心腹太監:“陳大伴,劉太傅的身體確認了嗎?”
陳姓的中年大太監立馬迴道:“咱們的探子確認了,劉老太傅今天高興,多喝了幾杯,一不小心中風暈倒了,到現在都還沒醒過來。”
大順天子道:“太傅真是不小心,傳旨,派最好的禦醫去太傅府上。”
陳太監:“是不是等太傅家上本再說?”
大順天子沒有說話,隻瞪了他一眼,陳太監馬上不敢再說。
拿到鄒姑父推薦信的張偉,把家裏的事務托付給阿荷管理後,第二天直接帶著書童小小李去了國子監。
在大夏朝,國子監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
國子監的最高領導為管理監事大臣,之下為祭酒、司業、監丞等,都有官銜品級,品級從正三品到從六品不等。
監事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一般隻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日常事務主要由祭酒和司業管理。
張偉找到國子監的司業,司業看了鄒姑父的推薦信和張偉的舉人功名後,爽快的給張偉開了一張半年的通行證。
憑借這個通行證,張偉在半年內可以出入國子監,自由的選擇聽課或者讀書。
國子監教員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學養深厚,並且為科甲正途出身的名儒或官員。
這裏的教員很可能幾年後,就是會試的出題官或考官。
所以張偉來聽聽,這些曾經或未來的會試考官們的講學,絕對好處多多。
張偉花了二兩銀子,找了國子監一名資深的工作人員做向導,很快就了解了國子監各處機構的分布。
當然也了解了那些有名望的大儒講課的時間規律。
國子監內的建築眾多,規模宏大,如設有射圃、倉庫、療養所、儲藏室、教室、藏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
沒有熟悉的向導,張偉光自己找清地方就需要好長一段時間。
由於使用了鈔能力,張偉在當天上午就聽到了當朝翰林院侍講學士之一:林學士的講課,是一堂關於四書之一《孟子》的深度講解課。
翰林侍講學士主要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史書籍,為帝王提供學術諮詢和建議,是皇帝的政治顧問之一,也是未來宰輔的後備官員之一。
國子監真是官方的親兒子呀,翰林侍講學士這樣的國家棟梁之材,就這樣水靈靈的給國子監的普通學生們講課,並且還是不同的學士隔三差五就來講一次。
張偉之前在長沙的四大書院讀書,覺得那裏的教育資源已經好的不得了了,但現在跟國子監一比,四大書院真的啥也不是。 當然,張偉一堂課聽下來,也沒覺得林學士的內容比長湘書院的教授們講的深多少,但在表達方式,思維結構上,確實非常新穎,令張偉大開眼界。
聽完課後,張偉去國子監的食堂吃飯,張偉作為南方人,對北方的飲食不怎麽吃的慣。
但是為了學習,張偉對吃的要求極低,能吃飽就行。
飯後,張偉就在國子監的藏書樓裏就地學習。
一直到了傍晚散學,張偉才不舍地迴到自己的院子。
就這樣,張偉按著這個節奏,在國子監上午聽大儒講課,下午去藏書樓學習,時間很快就到了大年二十九。
這期間除了給妻子鄒若芙寫了封信報平安外,張偉沒有任何的其他行動,連北京城都沒有逛過。
到了年二十九傍晚,書童小小李照例駕著租來的馬車來接張偉。
小小李看著從國子監出來,大衣上渾身是雪的張偉說:“老爺,你真厲害,這麽大的雪,都還堅持出來讀書,明年您一定能金榜題名。”
張偉:“國子監今年最後一天開門了,再不來就沒機會了,你老爺是外地來的,基礎沒別人好,自然要多努力一點才行。”
小小李:“跟我們一樣從外地來的李舉人,這些天就沒有努力,而是天天在院子裏抱著小妾喝酒。”
張偉:“別亂說,李舉人的事,你怎麽知道?”
小小李:“我聽他的書童說的。不是亂說。”
張偉隔壁院子住了個江西來的李舉人,他之前也跟張偉一樣天天去國子監學習,但這幾天北京城下起了大雪,李舉人就不出門了 。
張偉的書童小小李,估計跟李舉人的書童在這些天混熟了,才打聽到這樣消息。
張偉:“你不用操心別人,明天這裏就關門了,咱們也不用來了。
大順九年的年三十,在舅父家寄住的李玉清,約了張偉等幾個交情好的同鄉舉人,來到北京東城的一家酒樓聚了一下。
李玉清作為東道主,熱情的招唿各位同窗落座之後。他開口說:\"現在諸位都在哪裏落腳?
會試在二月底,在會試之前還有一個多月可以學習,大家有什麽計劃麽。\"
有個別舉人對此不以為然,顯然看不上這臨時抱佛腳的舉動,大部分人都說就在住所苦讀,也有的說已經托關係進了北京的書院去學習。
輪到張偉時,張偉迴答說,已經在國子監\"借讀\"好幾天了。
李玉清咳了一下,開口道:”還是卓然最有辦法。我這裏向我小舅要到了年後三個名額,可以從正月十五到二月十五在北京華清書院借讀一個月。有需要的同學一會找我詳談。\"
華清書院和香山書院都是北京城非常有名的書院,能在這裏借讀一個月,當然是相當大的好事。
可惜,除了李玉清自己以外,隻有兩個名額,在座的卻有十多個人。
大家相互看了看,嘴上都沒有說什麽,但不知道心裏在想些什麽?
張偉很幸運,他已經在國子監可以自由通行了,用不著去書院的借讀機會。
張偉現在也管不了其他人怎麽想。
迴到院子後,張偉就在等待著過年,等待著大順十年的來到。
過年的當晚,張偉給陪同他前來的五人都發了雙薪外加一個過年紅包。
在阿荷和小小李等人的一聲聲“老爺新年好,恭祝老爺新年金榜題名。” 的祝福聲中,大順十年來了。
與此同時,在大夏的皇宮深處,當今天子正在問心腹太監:“陳大伴,劉太傅的身體確認了嗎?”
陳姓的中年大太監立馬迴道:“咱們的探子確認了,劉老太傅今天高興,多喝了幾杯,一不小心中風暈倒了,到現在都還沒醒過來。”
大順天子道:“太傅真是不小心,傳旨,派最好的禦醫去太傅府上。”
陳太監:“是不是等太傅家上本再說?”
大順天子沒有說話,隻瞪了他一眼,陳太監馬上不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