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十七年,八月中旬的某天,刑部衙門內,信王跟張偉兩人大眼瞪小眼的相互看著對方。
這天,兩人原來正在辦公室邊吃西瓜邊聊著走私案呢,就被宮裏來人宣讀了大順帝的口諭:“著信王和刑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張偉即刻進宮覲見。“
當著傳旨太監的麵,兩人沒辦法對一下說法,張偉隻得在信王準備轉身時,說了一句:“殿下,等一下,您的王服還要整理一下。”
信王一聽,立馬說:“多謝張先生提醒,小王這就整好王服再說。”
張偉見信王明白了自己的提示,才放心的跟信王一起進宮了。
兩人見到大順帝後,大順帝直接問張偉:“張卿,朕請你給誠兒當講師,你說說,你給他講了什麽東西。“
張偉:“臣跟信王殿下講了三件事,其一,何為刑部,其二,刑部能做什麽,其三,刑部怎麽做事。“
大順帝:“嗯,誠兒,張卿給你講的這三件事你都最明白了嗎?”
信王嗬嗬一聲:“迴父皇,兒臣大概明白了。“
大順帝:“哦,那你來講講。“
信王:“刑部是朝廷治理天下的工具之一,在很多朝廷子民心中刑部就代表著衙門。“
大順帝:“嗯。這個說法蠻新奇的。”
信王搶先解釋道:“是兒臣跟張先生閑聊時張先生說的。“
大順帝看了信王一眼:“你繼續說第二點。”
信王:“刑部能做的事挺多,最重要的就是幫朝廷掌握刑罰之權。”
大順帝:“刑部怎麽做事的呢?”
信王:“刑部按的是《大夏律》和刑部自己的規章製度來辦事的。”
大順帝:“你講的都是大道理,具體的細務你懂不懂?”
信王看了張偉一眼說:“張先生說兒臣是親王之尊,不需要了解細務,那是具體做事的人該了解的。”
大順帝聽後:“張卿,你這是把朕給你的活打了折扣呀。”
張偉:“臣愚鈍,未能領會陛下的深意。”
大順帝:“算了,你好歹也當了誠兒半年的先生,我們皇家最尊重先生了,朕就不和你計較這具體的細務了。”
大順帝對信王說:“誠兒呀,父皇馬上就要封你大哥為太子了,你以後就安心當一個賢王吧,這些具體的政務你再也不用學了。”
信王麵上一驚,隨後馬上又露出喜色:“大哥當太子好呀,兒臣一定好好輔佐大哥。”
信王頓一下又說:“兒臣其實挺喜歡學習政務的,就是每天都要按時出門,太麻煩了,特別是這大夏天,出門太熱了,兒臣每次都弄的一身汗。”
大順帝臉色稍稍一白,說:“父皇每次都叫你少吃點,你非不聽,現在長這麽胖能不熱嗎?”
張偉一聽,心想這也看不出來二皇子不受寵呀?
大順帝說完才發現張偉還在,於是開口道:“張卿先退下吧。信王從明日開始就不再去刑部麻煩張卿了。”
張偉一聽,趕緊退下,心想自己可以去找自己恩師去謀劃外放一事了。
張偉剛迴到刑部,宮中就傳來旨意:“刑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張偉教授二皇子有功,特賜銀二百兩,蘇稠十匹。”
就這?還“皇家最尊重先生?”
張偉忍不住吐槽道。
張偉找到劉閣老時,劉閣老說:“卓然,信王殿下的事完結了?”
張偉:“是的,恩師,陛下說從明天開始信王殿下不必來刑部了,讓信王殿下安心的當個賢王就好。“
劉閣老:“當賢王好啊,這朝局總算要穩定了,你外放的事老夫已經幫你的物色合適的職位了,你不要急,耐心等待就行。“
張偉:“學生謝過恩師。“
當晚,張偉迴家後,鄒若芙跟張偉說:“夫君,家裏在北京的鋪子已經處理了大半了,剩下的要不要加快處理?房屋和田產要不要也賣掉一部分。”
張偉:“鋪子之類不好管理的都賣掉吧,房屋和田產賣了太可惜了,到時候托付給四哥幫忙收下租就可以了。”
“對了,上次二哥來信說要迴北京選官,他什麽時候到?”
鄒標在大順十六年以三十四歲的“高齡”意外考中舉人後,說什麽也不肯再讀書和科考了,於是鄒家決定讓他來參加吏部的舉人選官。
跟剛開國時不同,現在舉人想要當官,都得參加吏部的遴選,並且官位最高隻有正八品。
以鄒家的關係,選個八品官還是很輕鬆的,關鍵是鄒標隻想呆在長沙周邊當官,也就得好好動作一下了。
鄒若芙:“應該就是這幾天了,我們跟二哥二嫂也是好幾年沒見了。”
張偉:“這迴二哥在吏部選官至少得待一個月,我這邊定好去處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這次我們兩家可以好好聚一陣了。”
三天之後,鄒標和鄒二嫂龍氏來到京城,張偉夫婦第一時間去鄒家拜訪。
張偉見到一臉風霜的鄒標,兩個老友緊緊的擁抱了良久。
張偉:“二哥,幾年沒見,你變化好大呀。”
鄒標:“能不變嗎,再過幾年我都是要做爺爺的人了,不像卓然你,還是這麽意氣風發。”
張偉:‘二哥,我也馬上要到而立之年了,也不年輕了。“
鄒標:“卓然,你的臉上根本看不到歲月留下的痕跡,隻有官場曆練的沉穩和幹練。“
得益於張偉長年堅持鍛煉,張偉的身材一直沒發福,臉色看上去比這個時代的同齡人確實也年輕一點。
張偉:“二哥,你現在越來越會誇人了。
對了二哥吏部遴選什麽時候開始。“
鄒標:“時間定在九月中旬。“
張偉:“那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好好聚一聚了。“
鄒標:“來來來,我把四弟叫過來,今晚我們三兄弟無醉不歸。“
老友相聚,剛開始雙方都講的滔滔不絕。
可把往事講了兩遍後,張偉發現,鄒標和鄒桐的思路都還停在原始的層次。
同一個話題,自己這個“老官僚“隻要多聽兩句,就知道他們接下來要講什麽,他們最終要表達什麽意思。
張偉想到這裏,頓時有點索然無味。
有些人,雖然還是朋友,但更類似於親戚,親近感還在,但已經不能進行精神層麵的相互交流了。
張偉與鄒標的老友相聚,很快就被朝廷中的巨變打斷了。
大順十七年九月初一,大吉之日。
大順帝正式下旨:“冊立大皇子吳王為皇太子。”
大順朝國本之爭的第一階段結束了。
這天,兩人原來正在辦公室邊吃西瓜邊聊著走私案呢,就被宮裏來人宣讀了大順帝的口諭:“著信王和刑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張偉即刻進宮覲見。“
當著傳旨太監的麵,兩人沒辦法對一下說法,張偉隻得在信王準備轉身時,說了一句:“殿下,等一下,您的王服還要整理一下。”
信王一聽,立馬說:“多謝張先生提醒,小王這就整好王服再說。”
張偉見信王明白了自己的提示,才放心的跟信王一起進宮了。
兩人見到大順帝後,大順帝直接問張偉:“張卿,朕請你給誠兒當講師,你說說,你給他講了什麽東西。“
張偉:“臣跟信王殿下講了三件事,其一,何為刑部,其二,刑部能做什麽,其三,刑部怎麽做事。“
大順帝:“嗯,誠兒,張卿給你講的這三件事你都最明白了嗎?”
信王嗬嗬一聲:“迴父皇,兒臣大概明白了。“
大順帝:“哦,那你來講講。“
信王:“刑部是朝廷治理天下的工具之一,在很多朝廷子民心中刑部就代表著衙門。“
大順帝:“嗯。這個說法蠻新奇的。”
信王搶先解釋道:“是兒臣跟張先生閑聊時張先生說的。“
大順帝看了信王一眼:“你繼續說第二點。”
信王:“刑部能做的事挺多,最重要的就是幫朝廷掌握刑罰之權。”
大順帝:“刑部怎麽做事的呢?”
信王:“刑部按的是《大夏律》和刑部自己的規章製度來辦事的。”
大順帝:“你講的都是大道理,具體的細務你懂不懂?”
信王看了張偉一眼說:“張先生說兒臣是親王之尊,不需要了解細務,那是具體做事的人該了解的。”
大順帝聽後:“張卿,你這是把朕給你的活打了折扣呀。”
張偉:“臣愚鈍,未能領會陛下的深意。”
大順帝:“算了,你好歹也當了誠兒半年的先生,我們皇家最尊重先生了,朕就不和你計較這具體的細務了。”
大順帝對信王說:“誠兒呀,父皇馬上就要封你大哥為太子了,你以後就安心當一個賢王吧,這些具體的政務你再也不用學了。”
信王麵上一驚,隨後馬上又露出喜色:“大哥當太子好呀,兒臣一定好好輔佐大哥。”
信王頓一下又說:“兒臣其實挺喜歡學習政務的,就是每天都要按時出門,太麻煩了,特別是這大夏天,出門太熱了,兒臣每次都弄的一身汗。”
大順帝臉色稍稍一白,說:“父皇每次都叫你少吃點,你非不聽,現在長這麽胖能不熱嗎?”
張偉一聽,心想這也看不出來二皇子不受寵呀?
大順帝說完才發現張偉還在,於是開口道:“張卿先退下吧。信王從明日開始就不再去刑部麻煩張卿了。”
張偉一聽,趕緊退下,心想自己可以去找自己恩師去謀劃外放一事了。
張偉剛迴到刑部,宮中就傳來旨意:“刑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張偉教授二皇子有功,特賜銀二百兩,蘇稠十匹。”
就這?還“皇家最尊重先生?”
張偉忍不住吐槽道。
張偉找到劉閣老時,劉閣老說:“卓然,信王殿下的事完結了?”
張偉:“是的,恩師,陛下說從明天開始信王殿下不必來刑部了,讓信王殿下安心的當個賢王就好。“
劉閣老:“當賢王好啊,這朝局總算要穩定了,你外放的事老夫已經幫你的物色合適的職位了,你不要急,耐心等待就行。“
張偉:“學生謝過恩師。“
當晚,張偉迴家後,鄒若芙跟張偉說:“夫君,家裏在北京的鋪子已經處理了大半了,剩下的要不要加快處理?房屋和田產要不要也賣掉一部分。”
張偉:“鋪子之類不好管理的都賣掉吧,房屋和田產賣了太可惜了,到時候托付給四哥幫忙收下租就可以了。”
“對了,上次二哥來信說要迴北京選官,他什麽時候到?”
鄒標在大順十六年以三十四歲的“高齡”意外考中舉人後,說什麽也不肯再讀書和科考了,於是鄒家決定讓他來參加吏部的舉人選官。
跟剛開國時不同,現在舉人想要當官,都得參加吏部的遴選,並且官位最高隻有正八品。
以鄒家的關係,選個八品官還是很輕鬆的,關鍵是鄒標隻想呆在長沙周邊當官,也就得好好動作一下了。
鄒若芙:“應該就是這幾天了,我們跟二哥二嫂也是好幾年沒見了。”
張偉:“這迴二哥在吏部選官至少得待一個月,我這邊定好去處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這次我們兩家可以好好聚一陣了。”
三天之後,鄒標和鄒二嫂龍氏來到京城,張偉夫婦第一時間去鄒家拜訪。
張偉見到一臉風霜的鄒標,兩個老友緊緊的擁抱了良久。
張偉:“二哥,幾年沒見,你變化好大呀。”
鄒標:“能不變嗎,再過幾年我都是要做爺爺的人了,不像卓然你,還是這麽意氣風發。”
張偉:‘二哥,我也馬上要到而立之年了,也不年輕了。“
鄒標:“卓然,你的臉上根本看不到歲月留下的痕跡,隻有官場曆練的沉穩和幹練。“
得益於張偉長年堅持鍛煉,張偉的身材一直沒發福,臉色看上去比這個時代的同齡人確實也年輕一點。
張偉:“二哥,你現在越來越會誇人了。
對了二哥吏部遴選什麽時候開始。“
鄒標:“時間定在九月中旬。“
張偉:“那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好好聚一聚了。“
鄒標:“來來來,我把四弟叫過來,今晚我們三兄弟無醉不歸。“
老友相聚,剛開始雙方都講的滔滔不絕。
可把往事講了兩遍後,張偉發現,鄒標和鄒桐的思路都還停在原始的層次。
同一個話題,自己這個“老官僚“隻要多聽兩句,就知道他們接下來要講什麽,他們最終要表達什麽意思。
張偉想到這裏,頓時有點索然無味。
有些人,雖然還是朋友,但更類似於親戚,親近感還在,但已經不能進行精神層麵的相互交流了。
張偉與鄒標的老友相聚,很快就被朝廷中的巨變打斷了。
大順十七年九月初一,大吉之日。
大順帝正式下旨:“冊立大皇子吳王為皇太子。”
大順朝國本之爭的第一階段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