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被鄒若芙的話勾起了好奇心,他決定親自去趙靈菲的紡織工廠去看一看。
於是張偉跟趙靈菲說:“靈菲,我年底準備去巡視一下淮安府的各縣,到時候你陪我去看看你的紡織工廠如何?“
趙靈菲:“能陪老爺是靈菲的榮幸。”
張偉與趙靈菲甜蜜新婚期剛結束,張偉就迴歸了正常的知府工作。
由於今年的張偉已經是蘇北的右參政了,所以年底去南京給蘇北布政司及其它上級衙門拜年及送年禮的任務,張偉又安排給了付柏青去完成。
張偉自己則趁著年底準備把淮安府六縣都視察一遍。
張偉安排的第一站自然是清河縣,除了距離的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裏是趙靈菲的紡織工廠所在之地。
十二月初,張偉帶著趙靈菲,不經清河縣城,不告知清河縣縣衙,一行人直接來到趙靈菲的趙氏紡織廠。
張偉看到趙氏紡織廠的第一感覺是失望。
首先是經營模式,這裏跟張偉印象中的家庭作坊差不多,隻是大了一點,完全沒有後世流水線式的工廠的感覺。
然後最重要的是生產機器都是木製的老式紡織機,完全是靠手工動作,沒有一點自動化的意識。
不過張偉很快就想通了,這裏畢竟還是農業社會。
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能把三四百基本不認字的女工組織起來,進行有秩序的生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趙靈菲來到自己的工廠,顯的很興奮,她向張偉介紹道:“老爺,你看,這邊是處理原料的,這邊是負責染色的,這邊才是正式的紡織生產。
老爺,你別小看我們這個小小的紡織廠,我們要養活三百多號員工,給衙門每年交稅七八百兩,還能給妾身每年掙上兩三千兩。“
張偉說:“的確不容易 ,特別是你們這裏招收的全部是女工,給了很多無地又無產的女人們一個活路。
光從這一點來看,你們對社會就是有大功勞的。不過我的一個疑問?”
趙靈菲:“老爺,你說?”
張偉:“你們工廠的紡織工具怎麽都還是手工的?我聽說這邊很多紡織工廠都可以用水力帶到紡織機,讓紡織機自動運轉,這樣紡織的效率豈不是會提高很多。”
趙靈菲輕笑著迴複:“老爺從哪裏聽到的謠言,用水力帶動紡織機的確有這樣的技術,但難的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水流才行。
整個蘇北省也不找到幾處有如此水利條件的地方。”
張偉:“原來如此,對了,我在北京城時,聽同事們聊起過,京師邊上的煤礦上,有些特別聰明的礦工們為了運煤方便,發明了一種把水燒開,再用開水的蒸汽帶動運煤機器的工具,礦工們稱之為蒸汽機。
我在想,能不能把蒸汽機這種工具用到你們這個紡織廠來,這樣工人們就不必如此辛苦了,而工廠的效率也會大大增加。”
趙靈菲:”老爺怎麽會對這個事情這麽有興趣?隻怕要把老爺說的蒸汽機用到紡織工廠上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偉笑道:“我沒什麽特別的興趣,隻是想起了一些往事罷了,蒸汽機的事我也是隨口聊一聊的。”
趙靈菲:”老爺的想法或許可行,妾身可以找人來試試看下能不能行的通。“
張偉又問了一下女工的薪水和安全保障後,便滿意地結束了趙氏紡織廠的行程。
隨後,張偉直奔清河縣衙,把清河縣的縣令陳家富和其他一眾官吏都叫過來陪自己一同去清河縣各地視察。
通過突擊走訪了清河縣的五六個鄉鎮後,張偉發現,陳家富雖然是舉人出身,但他把清河縣治理的還算挺不錯的
依據有四點,其一是社會治安良好,雖談不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種理想狀態。
但張偉在巡視期間沒有看到任何一起惡性的刑事案件,通過張偉與清河縣的各色人員的聊天,發現無論是什麽身份,大家對清河縣的治安都還算滿意。
第二點,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錯,縣城和主要城鎮都少有乞丐和流民。
農村的普通百姓家至少能吃兩頓飯,並且基本上能吃上雜糧,條件稍好一點的,還偶爾能帶一點葷腥。
這些情況都是張偉親自看到的,不是清河縣衙門報告的。
至於張偉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是真的,張偉覺得自己還是很分清事實和做秀的,
如果單看前麵兩點,某些官員通過一些特別的手段也能做到。
但是再加上第三點就是人口數量穩定增長,
第四點農村農業生產的規模逐步擴大,農村水利工程的穩步完工。
則基本可以證明清河縣的治理能力的確還行。
第三點和第四點可以通過衙門的賬冊和張偉等人的實地考察相互驗證。
通過上次的趙氏事件,張偉本來對陳家富不是很滿意的,準備一有機會就把他給換掉。
但通過年底的考查,張偉覺得陳家富這個縣令還在合格線以上,就繼續留著他觀察觀察吧。
張偉離開清河縣前,把陳家富叫了過來:‘“本官通過這次對清河縣的考察,發現你這一兩年來,把清河縣治理的還算不錯。
以後要戒驕戒躁,繼續努力,你是本官一手推薦的,本官會一直特別關注你的。“
陳家富聽到張偉的話,知道自己勉強過了張偉這一關,他馬上表態道:“大人放心,下官以後一定按您的指示行事,趙家之事絕不可能再發生了。“
張偉:“好,我看你的表現。“
視察完清河後,張偉讓趙靈菲先行迴府,自己則繼續視察淮安下屬各縣。
視察的重點一是自己去年主持修建的淮安通水渠的完工情況。
二是鹽城,永安,桃源,沭陽等各個縣的民生和經濟情況。
一圈轉下來,張偉總體上對自己治下淮安府感覺比較滿意,不說是人間樂土吧,但也算的上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方淨土。
連年初多地受到倭寇嚴重肆虐的鹽城也恢複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
於是張偉跟趙靈菲說:“靈菲,我年底準備去巡視一下淮安府的各縣,到時候你陪我去看看你的紡織工廠如何?“
趙靈菲:“能陪老爺是靈菲的榮幸。”
張偉與趙靈菲甜蜜新婚期剛結束,張偉就迴歸了正常的知府工作。
由於今年的張偉已經是蘇北的右參政了,所以年底去南京給蘇北布政司及其它上級衙門拜年及送年禮的任務,張偉又安排給了付柏青去完成。
張偉自己則趁著年底準備把淮安府六縣都視察一遍。
張偉安排的第一站自然是清河縣,除了距離的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裏是趙靈菲的紡織工廠所在之地。
十二月初,張偉帶著趙靈菲,不經清河縣城,不告知清河縣縣衙,一行人直接來到趙靈菲的趙氏紡織廠。
張偉看到趙氏紡織廠的第一感覺是失望。
首先是經營模式,這裏跟張偉印象中的家庭作坊差不多,隻是大了一點,完全沒有後世流水線式的工廠的感覺。
然後最重要的是生產機器都是木製的老式紡織機,完全是靠手工動作,沒有一點自動化的意識。
不過張偉很快就想通了,這裏畢竟還是農業社會。
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能把三四百基本不認字的女工組織起來,進行有秩序的生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趙靈菲來到自己的工廠,顯的很興奮,她向張偉介紹道:“老爺,你看,這邊是處理原料的,這邊是負責染色的,這邊才是正式的紡織生產。
老爺,你別小看我們這個小小的紡織廠,我們要養活三百多號員工,給衙門每年交稅七八百兩,還能給妾身每年掙上兩三千兩。“
張偉說:“的確不容易 ,特別是你們這裏招收的全部是女工,給了很多無地又無產的女人們一個活路。
光從這一點來看,你們對社會就是有大功勞的。不過我的一個疑問?”
趙靈菲:“老爺,你說?”
張偉:“你們工廠的紡織工具怎麽都還是手工的?我聽說這邊很多紡織工廠都可以用水力帶到紡織機,讓紡織機自動運轉,這樣紡織的效率豈不是會提高很多。”
趙靈菲輕笑著迴複:“老爺從哪裏聽到的謠言,用水力帶動紡織機的確有這樣的技術,但難的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水流才行。
整個蘇北省也不找到幾處有如此水利條件的地方。”
張偉:“原來如此,對了,我在北京城時,聽同事們聊起過,京師邊上的煤礦上,有些特別聰明的礦工們為了運煤方便,發明了一種把水燒開,再用開水的蒸汽帶動運煤機器的工具,礦工們稱之為蒸汽機。
我在想,能不能把蒸汽機這種工具用到你們這個紡織廠來,這樣工人們就不必如此辛苦了,而工廠的效率也會大大增加。”
趙靈菲:”老爺怎麽會對這個事情這麽有興趣?隻怕要把老爺說的蒸汽機用到紡織工廠上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偉笑道:“我沒什麽特別的興趣,隻是想起了一些往事罷了,蒸汽機的事我也是隨口聊一聊的。”
趙靈菲:”老爺的想法或許可行,妾身可以找人來試試看下能不能行的通。“
張偉又問了一下女工的薪水和安全保障後,便滿意地結束了趙氏紡織廠的行程。
隨後,張偉直奔清河縣衙,把清河縣的縣令陳家富和其他一眾官吏都叫過來陪自己一同去清河縣各地視察。
通過突擊走訪了清河縣的五六個鄉鎮後,張偉發現,陳家富雖然是舉人出身,但他把清河縣治理的還算挺不錯的
依據有四點,其一是社會治安良好,雖談不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種理想狀態。
但張偉在巡視期間沒有看到任何一起惡性的刑事案件,通過張偉與清河縣的各色人員的聊天,發現無論是什麽身份,大家對清河縣的治安都還算滿意。
第二點,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錯,縣城和主要城鎮都少有乞丐和流民。
農村的普通百姓家至少能吃兩頓飯,並且基本上能吃上雜糧,條件稍好一點的,還偶爾能帶一點葷腥。
這些情況都是張偉親自看到的,不是清河縣衙門報告的。
至於張偉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是真的,張偉覺得自己還是很分清事實和做秀的,
如果單看前麵兩點,某些官員通過一些特別的手段也能做到。
但是再加上第三點就是人口數量穩定增長,
第四點農村農業生產的規模逐步擴大,農村水利工程的穩步完工。
則基本可以證明清河縣的治理能力的確還行。
第三點和第四點可以通過衙門的賬冊和張偉等人的實地考察相互驗證。
通過上次的趙氏事件,張偉本來對陳家富不是很滿意的,準備一有機會就把他給換掉。
但通過年底的考查,張偉覺得陳家富這個縣令還在合格線以上,就繼續留著他觀察觀察吧。
張偉離開清河縣前,把陳家富叫了過來:‘“本官通過這次對清河縣的考察,發現你這一兩年來,把清河縣治理的還算不錯。
以後要戒驕戒躁,繼續努力,你是本官一手推薦的,本官會一直特別關注你的。“
陳家富聽到張偉的話,知道自己勉強過了張偉這一關,他馬上表態道:“大人放心,下官以後一定按您的指示行事,趙家之事絕不可能再發生了。“
張偉:“好,我看你的表現。“
視察完清河後,張偉讓趙靈菲先行迴府,自己則繼續視察淮安下屬各縣。
視察的重點一是自己去年主持修建的淮安通水渠的完工情況。
二是鹽城,永安,桃源,沭陽等各個縣的民生和經濟情況。
一圈轉下來,張偉總體上對自己治下淮安府感覺比較滿意,不說是人間樂土吧,但也算的上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方淨土。
連年初多地受到倭寇嚴重肆虐的鹽城也恢複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